李白长相思,教案

时间:2018-11-29    来源:长相思    点击:

第一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5《长相思》教学设计

5《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山高水长隔不断,岁月流逝剪不断,古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他们这样的情感。

(《梅花三弄》的音乐声中,出示古诗配图灯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2、老师总结

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有一个人,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他却是清代第一词人;他有一首词,虽然只有区区三十六字,却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这是怎样的一首词呢?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相思》,一起享受经典!学生读题。

3.长相思词牌名。词牌也是这首词的词题。同学们,透过这个词题,你能读出什么呢?(浓浓的相思,深深的情义)将这种感觉读进去。

4、了解词人。

过渡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千古绝唱的作者——纳兰性德。课件出示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清代词人。虽然他只有短短的三十年的生命,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共存词342首,留有词集《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他的词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长相思》写于1682年,当时作者28岁,是康熙帝的贴身侍卫,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配图)

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话,对自己感兴趣的记一记。了解了这些资料后让我们一起走近词文。

二、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词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谁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念准其中的一个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诵读,教师点评。

2.学习生字和多音字

(1)(课件凸显“聒”带拼音)这就是本课的生字,读——聒guo,聒碎乡心梦不成。来,再读一遍!

(2)词中还有一个多音字,谁读出来了?(更)。

你知道这儿为什么要读第一声,而不读第四声? (古时候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为五个更,每更是2个小时。这里的“一更”是个计时单位,所以念——) 大家来读一下。

3.读准节奏

(1)对于词,单单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应读准它的节奏。请大家听仔细,听出我在哪里停顿了。师范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谁听出来了? (“榆关”“夜深”后面)

那么,你也来读一读。

(2)谁来读读下阕,“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指名学生读。

我听出来了,你在“乡心”和“故园”后面分别停顿了一下,真是恰到好处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

(3)让我们将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要有个停顿,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还要读出它的韵味来。先自己读一遍,再齐读。预备齐! 大家看,这样一来,词的韵味就出来了。

三、读懂词义

(一)整体感悟

1.同学们,在刚才反复的诵读中,你读出了什么?或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大家很会读书,已经读出了这么的感悟,甚至说出了纳兰性德的心声。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我们再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相信你们都已经收获了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那“山一程,水一程”。

(二)读懂上阕

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齐读

2.读着“山一程,水一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你从“一程一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从同学们的精彩回答中,我明白了,“山一程,水一程”并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重水,而是—

4.想像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山水迢迢路遥遥、翻山越岭、日夜兼程„„)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天气糟糕,有人生病„„)真是——“水一程,水一程”呀!

5.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啊!两个“一”字的巧妙叠用,叠出了山的无穷,水的无尽,叠出了路途之--遥远,更叠出了行军之——艰辛。。

6、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由此可以想像白天行军是的场面是怎样的?(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了解“千”的妙用。你想用哪些词来描述?(浩浩荡荡、旌旗飘飘、车声辘辘、马声长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7、通过如此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我们能可以看出此次出行对于皇帝来说意义怎样?(重大)而作者作为一等御前侍卫会有什么感想?(不负圣命,早日返乡)

8、引读:就这样,纳兰性德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跟着大队人马,行走在蜿蜒曲折的万水千山之间,而家乡,家里那难以割舍的妻子、父母则越来越远,读——(读上阕)

9、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作者的“身”可能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

(当学生说到“山海关”时,理解“榆关”;当学生说到“山海关外”时,理解“那畔”,再问:“身向榆关那畔行”,能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榆关是终点吗? 作者可能在崇山峻岭上,可能在名山大川边,在山海关外,也可能在军营的帐篷内···用一句话概括,即:作者 “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三)读懂下阕

课件出示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过渡语)夜幕降临,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里,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本该早已入睡,可为什么那里仍旧是“夜深千帐灯”呀?读—— 生齐读“夜深千帐灯”。

2.大家找到答案了吗?(那里的风声和雪声使得士兵们难以入睡 辗转反侧,他们也想家:)

“风一更,雪一更”,那是一个怎样夜晚?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风雪交加) 你能用朗读读出那里的风雪交加吗?

风声?雪声?多么普通的声音,为何能让他们难以入睡?(在他们听起来,这声音很嘈杂。)

从哪个字可看出?(“聒”)

是呀,这恶劣的天气使得诗人想要入睡都不行啊!真是——“聒碎乡心梦不成”呀!

3.此时,作者的“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理解“故园”)(板书:心系故园)

4.夜深人静的时候,本就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那呼啸着的寒风和那飒飒作响的雪声,搅得词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只能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发出一声感叹“故园无此声!”“无此声”说的是无什么声?(风声、雪声、聒噪声„„)

故园真的无此声吗?(不是的,故园里也有风声和雪声)

为什么同样的风声和雪声,在故园的时候,作者听起来就不觉得嘈杂呢? (因为在故园有他的父母、亲人、朋友)

5、是呀,正因为有亲人的关怀,有朋友的抚慰,有父母的唠叨,故乡的风听起来如此柔和,故乡的雪看起来是那么柔美,词人怎会感觉到它们的嘈杂呢?当词人回忆故乡时,在他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幅怎样的温馨画面呢?请写下来。(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可能,他会想起在柔和的灯光下的妻子„„可能,他会想起在空旷的田野边的孩子„„可能,他会想起慈祥年迈的父母„„他还会想起很多很多。)

6、学生练笔。

7、交流并引读:

师拿一学生写的情景,读——可是,在这里,只有——学生读。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情景,师说可是,在这里,只有——学生读。(2个) 引读:是的,这里没有(根据学生写的来说),这里只有——齐读

8、战士们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他们中可能会有人问:你们在想什么呢?说说看,战士们在想什么呢?是家中的哪位亲人?家乡的哪处风景?还是一件难忘的事情?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讲,然后全班交流(音乐变为《致爱丽》)

师:他们讲述的时候可能眉飞色舞,因为他们当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当讲述停下来时,气氛又是那么的凝重,现实的一切和美好的想象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这里没有阳光明媚,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小桥流水,这里只有——接读《长相思》

这里没有妈妈的絮絮关切,没有姐弟的追逐打闹,没有月光下和妻子相互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接读《长相思》

9、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系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读到这里,你们又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在这“千帐灯”中,只有纳兰性德是这样的一颗心吗?

他们饱受着征途之苦,更饱受着思乡之苦,他们只能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融入到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好吗?。

四、互文应证,升华认识

1、长相思啊长相思,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啊。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当我们真正走入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既然故园这么美好,你

为什么还要出征?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多找几个生说充分)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名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么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自己问自己的,谁来帮我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仔细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会有谁也要问一问纳兰性德?(他的妻子、孩子、父母„„)引导:

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年幼的儿子天真地问他──(齐读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父亲严肃地问他──可是,保家卫国、肩负重任我是一等侍卫呀!我只能——(齐读此句“身向榆关那畔行”)

4、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5、一首诗词便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催人泪下的乐曲声中,再一次去感受词人那颗破碎的心。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那颗破碎的心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你们知道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道出了这浓浓的思乡情。

1、学唱思乡歌曲;

2、积累思乡诗句;

3、将本文改编成一篇小文章。

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唤醒长相思。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走入纳兰性德的世界,齐读《长相思》。

六、对比写作方法

三首都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词,我们都已学完,我们知道《泊船瓜洲》中,作者是借什么抒情的?(借景)《秋思》呢?(叙事)那么,《长相思》呢?(上阕是叙事,下阕是写景,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抒情。

所以要抒发一种情感,有很多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灵活、恰当地运用,便可将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叙事

抒情

心系故园 写景

第二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牟平区王格庄镇中心小学 肖仁玲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和《苏幕遮》。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长相思》的

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通过对两首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

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及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情是那一轮遥寄相思的皎皎明月;而到了张籍的

笔下,乡情又是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情又

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读词明意

(一)初读诗句(读准——读出节奏)

1、读准

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导学作业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长相思》?

指名读。(评价:读得字正腔圆,很好。)

谁再来读?(评价: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读得非常准确。)

2、介绍词及词牌

同学们,《长相思》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不同,它是一首词,句式长短不

一,所以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为两段,上段为上阕,下段为下阕,《长相思》

是词牌。

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评价:老师觉得呀,男生声音浑厚,女生声音清脆,把掌声送给自己。

3、读出节奏

词和古诗一样都有韵律美,下面我们师生合作,同学们读蓝色部分,老师读

红色部分,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长相思》。

谁来试一试?谁再来。

(评价:你读出了诗的节奏;你读得有板有眼。)

(二)理解词意。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长相思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首词,

结合注释和插图,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1、交流想象画面

看到同学们认真圈画,相信一定有不少收获,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谁来说说

读了《长相思》,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回答。

评价:你看到了——

谁能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结合具体词句,感悟诗情

再读上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体会“山一程,水一程”

引导学生体会路程艰难与漫长。

老师听出来了,这里的山一程,水一程不是单单一程,而是——课件出示(山

一程,一程,又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 这是一段漫长的征程。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这还是一段艰难的征程!指名读。

谁还想说?

引导学生结合纳兰性德的背景资料(是当朝宰相明珠之子,久居京城,这样

的跋山涉水的征程不习惯,格外想家。)

师:你说到纳兰性德的心坎上了,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上阕。

(2)体会“夜深千帐灯”

师:白天要跋山涉水,夜晚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继续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白天他们很累,但是夜深了,他们还睡不着。都在想家,(板

书:千帐灯)

你从“千帐灯”里还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帐篷多,队伍大,这么多的人都睡不着觉,都在想家。

(评价:你很会读书,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师:是啊,睡不着觉的何止纳兰性德一人,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映照着千

万颗不眠的乡心。

(3)带着体会再读上阕

现在我们就是那些远离家乡的将士们,你来读。你来。(评价:你们的朗读让

老师看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触摸到了千帐灯下不眠的乡心。)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们在征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引出下阕)

引导学生交流:到了晚上,风雪交加,将士们更加难以入睡。

师读下阕,生想象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读“风一更,雪一更”(课

件插入声音)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风雪交加之夜。(一组来。两组来,全班一起来。)

你能告诉老师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读出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

纳兰性德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板书:梦不成 思乡)

谁还想说?

引导学生交流:并不是风雪交加难以入眠,而是将士们想家本来就睡不

着觉。(评价: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投入,越来越接近纳兰性德的心里。)

(5)小结:

师指板书:因为聒碎乡心梦不成。

所以——生:夜深千帐灯。

师:夜深千帐灯

是因为——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梦碎了,纳兰性德的心更碎了,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再读下阕。

(6)故园美景与眼前之景对比读

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那么让纳兰性德心心念念的故园是什

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故园的画面,插入音乐雨韵)“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

蝴蝶儿”„„

你来读。现在,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描述一下你的故园。你来。 我们一起来读——

师:纳兰性德眼中的故园是如此美丽。

引读:可是这里没有杨柳依依,芳草凄凄,有的是—— 生读下阕。

这里没有儿女灯前,父母膝下,有的是——生读下阕。

(7)配乐朗读整首词

师:哀景衬伤情。身在塞外,没有故园的温暖舒适,宁静祥和,

听到的只有风雪交加,感受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叫我怎能不想家!

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走进《长相思》。

生配乐朗读整首词。

(8)尝试背诵

师:看得出同学们都在用心读,你们已经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

心世界。现在,纳兰性德来到帐外,仰望天空,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指名背

诵整首词。

(评价:老师觉得纳兰性德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哪位小诗

人再来吟诵?)

师结: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阻隔回乡路的程程山水,那夜不能

寐的千帐灯,那扰人入梦的更更风雪,都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生齐

读课题)。

三、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尽管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

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范仲淹的《苏幕遮》。

课件出示:苏幕遮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李白长相思,教案】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自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2、展示:谁来展示?

3、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但准确,而且入情入境。老师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你们,我

们再次合作朗读这首词。同学们读蓝色部分,我读红色部分,老师读得时候你们

可以小声跟读。

4、小组赛读:

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自行分配任务进行练习,然后我们找两个小组进行PK赛,好吗?

生分组练习。

全班展示:哪两个小组来?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你要有理有据地评出优胜小组。

【李白长相思,教案】

(评价:第一组字正腔圆,很准确,非常棒!第二组读得有板有眼,味道十足,略胜一筹。另:老师也觉得这两组都有板有眼,味道十足,平分秋色。)

5、品读思乡情

师:同学们,读了《苏幕遮》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在我们眼前

徐徐展开,那么作者想通过这壮美的景色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预设:

(1)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师评价:思乡之苦缠绕不止,挥之不去。

男生读。

师评价:每天夜里,唯有好梦才能入睡。

(2)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登上高楼,可看到皎皎明月,思乡情更烈。

女生来。

师评价:是啊,正如李白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

愁更愁。

师结:同学们看,碧云黄叶,秋波寒烟,芳草斜阳,这壮美的景色同样 勾起了范仲淹的思乡情,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走进《苏幕遮》。

6、漏词读,尝试背诵。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指名读,全班读。) 师:好的诗文是要背诵的,多背多积累,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总结:

同学们,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份情感。在古诗词三首中,明月寄相思,家书抵万金,风雪碎乡心,落叶黯乡魂,一事一景,无不倾诉着思乡之苦。侨居海外的游子啊,何以寄相思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附件:《长相思》导学案

第三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长相思

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

【教学目标】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缘景明情,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知人论世

2.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整体感知

1.读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长水远,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军帐中依然亮着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刮雪飘,风雪声吵碎了我的思乡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小结: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赏析【李白长相思,教案】

2.炼字

①“一”: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也更加缠绵。

(四)拓展练习

赏析下列两首《长相思》,试比较二者与纳兰词的情感差异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唐朝都城)

络纬秋啼金井阑,(络纬,纺织娘)

微霜凄凄簟色寒。(簟,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喻指君王)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李诗属乐府《杂曲歌词》。诗人采用比兴手法曲尽其恋,借缠绵悱恻、不能自已的男女之情,来托喻君国之思。“长安”为唐朝都城,这个特定的地点暗示着一种政治托寓,而“美人”则喻指君王。从构思立意到遣词用字,李白的《长相思》深受到屈原《离骚》之影响,形象之外有弦外之音,既含蓄蕴藉,又淋漓尽致。

第四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本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单元“思乡”这一主题,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词,通过自主阅读、对比研读、主题阅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词意、体会词情、领悟写法、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李白长相思,教案】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一)读通《长相思》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二)读懂《长相思》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知词意。

2、汇报交流

(1)交流词意。

(2)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在哪里?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行军途中,风雪交加的世界。

(二)聆听音乐,学生想象作者故园的幸福画面。

【李白长相思,教案】

四、对比研读,感悟写法

对比阅读《泊船瓜洲》、《秋思》以及《长相思》,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五、主题阅读,积累运用。

(一)阅读一

☆阅读提示:自读诗词,感知大意;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二)阅读二

☆阅读提示:品读名句,丰富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李白长相思,教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二选一)

1、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2、阅读关于思乡的其他古诗词,如《西江夜行》《灞上秋居》《长安春望》《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身 在征途

思念家乡

心 系故园

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承担乐重大课题“语文主题教学”,课题中“语文主题”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提高语文能力。从阅读入手,结合教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学习品质。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

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教学环节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读懂词意、读出词情,再和另两首进行对比研读,感悟写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阅读,拓展到课外

第五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新城道中、长相思教案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答案:

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句段剖析]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姜夔《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 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

【授 课 方 法】

品读、欣赏

【授 课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授

(一) 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①霁:此指雪止天晴。

②渐:想,到。

③算:料想。

④豆蔻:特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二)内容讲授:

1、指名朗读小序,其他人思考:小序交代了什麽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麽?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第六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传统文化第6个教案 -

东营区第三中学教育集团总校

_四_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教学设计

备课人: 宋静静 使用人: 四年级 使用时间:_2016_年 月 日

第七篇:李白长相思,教案

李白《长相思》有感

李白《长相思》有感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

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

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景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诗人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呐喊“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诗人虽不是女子,却能刻画如此生动、细腻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却能读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样,我想,世间无论男女,也许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读懂对方,此生足矣!

李白长相思,教案

http://m.gbppp.com/hts/501895/

推荐访问:李白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李白赏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