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观是什么

时间:2018-06-17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命运观是什么 第一篇_佛家命运观全定论

佛家命运观全定论

佛家命运观全定论

? 目录 前 言

一、全定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 1.系统全定律 2.融合全定律 3.程度全定律

二、佛家基本教义与全定论的妙合 1.因果论 2.因缘说 3业 4无我 5.无常

三、命运全定的证据

四、人类对命运的探索 儒、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现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前 言

茫茫宇宙,沧海桑田,众生无量,运化不穷 .

人生天地间,四大假合,缘聚缘散,变化无常.

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了命运问题而殚精竭虑,多少人为了弄清人活着到底是干什么的而穷思苦想.

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探求人生大道舍弃了荣华富贵,经过苦苦的修行,终于大彻大悟.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宇宙真理,创立佛教,普度众生.

因果论、因缘说、无常、无我、五蕴、四圣谛、八正道等基本道理既揭示了人活着到底是干什么的问题,又指明了人应当怎 么干才能消除烦恼获得大自在的明确道路.

至于"命运是什么"的问题则是蕴涵其中,似已不待自明了.

业果相续,因缘相生,世间万象,生生灭灭,皆在万有之因果之中。

命运乃人生之必然性。业果通于三世,今世所受乃前世所作,后世所受,乃今世所作。因果所至,毫厘不爽。

佛家正是基于此论,故劝人除恶向善,自求多福。

命运已定,但又可改变,努力修习,勇猛精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便是通常由佛理得出的命运观。

但,在对有关命运的佛法探究中,我却发现所有对命运问题的阐述皆为有漏智果 ,经不起推敲。

是佛法之根本法的失误吗?

不是!

由基本教义完全可以推出有关命运问题的无漏之正智:一切都早已注定。这就是作者所创立的彻悟命运的哲学理论---宇宙完全数定论(简称全定论)所阐明的根本观点。

全定论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早已为佛祖所驳斥,这里无需多言。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故其结论:"一切都早已注定"是一样的。但二者的关键差别却集中体现在"人有没有自由意志"这一根本问题上。

一.全定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

全定论是当今哲学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中最新诞生的理论,它是完全决定论,是说宇宙中物质运动是历史决定性的,而且一切运动都早已全部决定。它 是对拉普拉斯决定论即机械决定论的否定之否定。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及当代人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它是将人类各家命运之说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圆融统一 而得到的大成之论。

全定论有诸多全定律,在此只简单介绍一下最基本的三大全定律:

系统全定律:宇宙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早已被因果地决定了。一个人何时出生、何时死亡,其一生什么 时候做什么事,其富贵贫贱寿夭都早已注定。其一生中的任何一件事,无论重大还是微小,结婚、考学、偶得一件东

西、产生哪个念头,也无论真实还是虚幻,吃哪 一顿饭、哪天作什么梦,只要按系统来划分,就可以说,这件事的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过程都是早已被决定了要那样而不是另外一个样子。

融合全定律:两个系统互相融合,其融合的过程完完全全地已被决定。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什么时候,有多少中国人在美国人之中以及有多少美国人在中国人之中都是注定了的。又如佛法与儒法互相之间融合,其过程一丝一毫都不例外地早已注定。

程度全定律:两个系统什么时间融合到什么程度、一个系统在哪一刻处于什么状态即变化到什么程度也早已注定。如一位居士在此时刻对佛法理解到什么程度、一对恋人最深爱时相恋到什么程度都是注定的。又如《佛教文化》在2005年3月1日发展壮大到什么程度也早已注定。

其余全定律也都是由一切皆定的思想根据具体情况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生发出来的。如随机全定律、选择全定律、差错全定律、梦幻全定律等等。主旨在于 论述宇宙中的一切物质运动皆有全定性,全定律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定律。大至星球、星系,小到电子、夸克,中有风霜雪雨、雷电雾露、人畜房舍、花鸟草 虫,等等等等,一切物质 、一切现象的产生、发展、灭亡都已被完全决定。

二.佛家基本教义与全定论的妙合

1.因果论.

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受因果律的支配,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因果结构系统."因"是原因,是能生;"果"是结果,是所生。因果乃是佛家一切教义之 根本,试想若没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思想,谁还去听信什么说教?若没报应,作什么都无关紧要。正因"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所以众生都愿意 修行,种菩提因,得菩提果。因果网络一切现象和本质,毫厘不爽,是为全定。

可能有善知识要提出质疑:

〈1〉.众生万物皆在因果之中,佛菩萨行无为大法,不生不灭,也落因果吗?

〈2〉.真如乃无上妙有,也在因果之中吗?

〈3〉.因果律是一种规律,我们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来实现我们的目的,成不成佛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岂由命运决定?若一切都早已全定,都是命 定,人无得改,那信佛岂不枉然?信得行得如何岂不都白搭?但实际上信得深、行得好的人得善报多,这是一定的,命运岂能无法改变?

这三条是通常易产生的疑问,下面释疑:

第<1>条:佛菩萨也是修因之果,其所行无为大法并未与有为法脱离,有为无为是辨证的统一,名为二,实为一.有为在因果之中,无为也 当在因果之中.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说唐朝潮洪洲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人称百丈禅师 ,他在升座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随众听法,有一天, 老人听完法后却不离去,站在当地似有疑惑,百丈问:"站在前面的是谁?","我是一只狐狸",老人说:"过去迦叶佛驻世的时候,我曾经住在这个山里修道, 和你一样讲经说法,有一位修行的人来向我问法,他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到因果里面去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为我答错了这句话,我死后便坠入 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现在我做野狐狸的时间已经到了,能否请和尚开示,回答我这个问题:"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在因果里面去吗?"让我脱下这野狐的身 体".百丈说:"不昧因果."老人当下大悟,称谢而去.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后山找到一具野狐狸的身体,死状安详,身体柔软,知道它是昨日问话的狐狸,他对徒弟说:"真吾徒也!"

这就是著名的"百丈野狐"故事.他告诉我们大修行者也不能超越因果,佛菩萨也是在因果之中

的.他们不"昧"因果,对因果了了分明,得无乐,失无 苦,不执着,不被动,超脱、积极,为无为,事无事,维持着宇宙间的生态平衡,"至人只是常",相同的是因果,不同的是境界,正如有人参悟因果之后说:"干 什么事都当作还债"时,赵朴初老人纠正说:"不!不是还债是报恩"一样,还债在因果之中,报恩同样也在因果之中。

第<2>个问题回答:真如是无上妙有,是空空之大道,但"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 经>>)妙有与诸法实相圆融一体,并无二致.皆不离因果."真如唯是修所成境。"真如乃修行之果报,亦与修行构成因果,岂能逃离因果?"无住 处涅盘", 涅盘无住处,便要随处而住,"天下无一家",而后以"四海为家"。 涅盘亦服一个万有因果律。请看: 无为法全定论(13条)

1.佛行无为法,佛也不昧因果,故无为法也不能昧因果;

2.无为法为修所得,无为法已与修炼构成因果;

3.在无为法中能为有为法中事所感,无为法必与有为法有因果关系;

4.有为法既是定数,则无为法对有为法的影响必是定数,又因无为法随时都对有为法进行影响,佛"随时佛光普照救度人。",所以:有为法若有定数,则无为法必有定数;无为法若无定数,则有为法必无定数!

5.宇宙全息统一论揭示出矛盾的事物都是全息对应的.无为法与有为法也是一对矛盾,所以:无为法与有为法是全息对应的,要定都定,要不定都不定.

6.在任一个已经证明确有定数的预测事实中,都包含着无为法的影响,所以如何影响也是定数.

7.中华术数学与五眼六通中的预知现象说明所有的有为法全有定数,所以所有的无为法也全有定数,是为全定.

8.无为法不能描述吗?"就是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起我相人相」的境界,也就是涅盘的境界。"这不也是对无为法的一种描述吗?!

9.无为法若真是"无我相无人相,不起思维或念头,而且也超越了时间(不生不灭即不变化)及空间(不起分别无垢净)...",这不也是一种定数吗?定于这种状态.

10.一果不一定对应一因,这不能就说无定数,参见全因果全定律(包含时空在内的"全因果",一全果必定对应一全因).

11.无为法与有为法一样,都是宇宙中的事物,本质上都是量子场及其运动,都符合量子场的运动规律(量子场理论是当代量子物理学提出的最新理论,量子场就是宇宙最基本的场,有形与无形的物质都是量子场构成);

12.无为法乃是还虚合道的境界,合于大道,而大道运化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怠,最是有规律定数.因无任何事物影响,所以当最容易理解其完全预定性.

13.无为法必与有为法一样,具有全定性

第三个问题回答:一切全定是包括人本身的努力程度在内的。世间一切皆在全定之中,皆为命定。谁信佛,谁不信佛,并非单纯的偶然,亦有前因后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佛缘就不会信佛,信佛者所信深浅、所行好坏、努力程度也是前因所定。若与前因无关,同样信佛,先成佛者乃善根较小之人,而善根 大者竟无以成佛,岂非不合道法?故信得深,行得好,努力程度大,必是善根大之人,善根小之人必然信不较深、行不较好,也难下上功夫.这与精进根有关.十二 因缘揭示的是命运,但任何对命运地揭示都是泄露的天机,都有被改变的可能,这符合融合全定律.而这"天机"也不是完全的天机,须与自己的对此天机的改变相 合才是真正的完全的命运,信佛的人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命运与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的意志方向相合罢了。命运包容自己的任何意志。命中注定某些人的运行方 向与本人的意愿方向相合。故任何对命运的改变,任何自由,都在命运之中,是不违命定、不昧全定的。

我们对任何规律地驾驭,这种驾驭行为之本身亦在规律之中。《俱舍论》:"缘合,诸法即生",

驾驭之法亦因"缘合"而生。我们并非独立于宇宙之外,任何自由皆是因果所至。

2.因缘说:【命运观是什么】

因缘,也可称"缘起",《中论疏》卷十中说:"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这里的"体性"指真如法中法尔具足染净二性的因,"可起"是说"无缘 不起。逢缘即起,待缘而起",是说诸法的生起在于因缘和合,如果只有因,而没有缘,也不会有生起的。佛教所说的"法",是指万物存在的规律。万物生起在 "因缘"的学说,构成了佛法的核心。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信仰者断除一切烦恼,得大自在.而因缘说以其独特的因果锁链为佛教断除苦因从而断除一切烦恼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

佛家因缘说将因缘诸相归纳为十二因缘,论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宇宙根本因果大法.十二 因缘内容包括:

1.无明2. 行 3. 识 4. 名色 5. 六处 6. 触7. 受8. 爱9. 取 10. 有 11. 生12.老死

1和2为过去二因,3、4、5、6、7为现在五果,8、9、10为现在三因,11、12为未来二果,总起来,合称三世两重因果.

由于十二支因果相生、次第相接,一环扣一环,所以构成了众生必然处在三世流转、业报轮回的过程之中的命运.

【命运观是什么】

过去二因已经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五果又是因果报应,所以也推不去.唯有现在三因决定未来的果报,所以佛教修行即从现在三因入手,截断恶因,种下菩提善因,以期终成佛果.所以改变"命运"之说亦从此起.

现在,请读者想一想:"截断恶因,种下菩提善因"者是谁?谁"截"谁"种"就是谁!不错!再问这"截"和这"种"作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必然有 它的来源吧?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闻佛法受佛教而后精勤"截、种"的?这是肯定的?还是也有人生而知之去修炼?无论哪种情况,既有修行之事,必有 修行之因。要么是前世种大善因,今世生来即会勤于修行,要么就是种下闻佛法受佛教之善因,今生今世得遇良缘。无论哪种情况,归根结底,今世对现在三因的改 变,今世将种何因亦由过去世之因所缘起、所决定!而且受佛教将受多大程度,亦符合程度全定律。闻佛法之后能不能勇猛精进,从修行这一个系统来看,符合系统 全定律。

今生今世之任何一件事都已由过去因所决定,而且无一例外。这就是全定论之因缘观。 可能的质疑:

【命运观是什么】

〈1〉<<盐喻经>>云:犯了重大恶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下定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恶业可 以轻受,或不定受,如大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中,水是不会咸的。大乘教法认为业性本来空寂,以般若的慧学,照见一切法皆空,则能转移和忏除重罪。所以即使 过去因是恶因,只要勤于修习佛法,也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并非过去因决定现在因。故全定之论乃束缚人的头脑之论,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2>因缘因缘,有因有缘,因是自因,缘是助缘,<<维摩诘经.佛国品>>僧肇注:"前后相生,因也;现相 助,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力强者为因,因为固有;力弱者为缘 ,缘乃或有。所以因缘之中缘是不定的,虽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若只有种 子,没有充分的环境条件,那么就会种豆不得豆,种瓜得不到瓜。岂能见种什么,就知道一定结什么果?未来有定的成分,但也有不定的成分,岂能全定?

释疑:

回答:有人作了恶,因勤心修行故,竟未得恶报,而得了善报。这仅仅是因修行乃是善举,故修行之善抵消了所作之恶,故未得恶报吗?不是的,修行既是 善举,走上修行之路,便需有善缘,作了恶之人能得善缘?必是得善缘之作恶者内部已蕴菩提善根,故得善缘。立地成佛者,若不论其善恶因皆可,那谁还惮于作 恶?胡作非为,然后步入空门,岂不也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立地成佛者,必是具大善根之人,虽手拿屠刀,作恶不小,但能将屠刀放 下,必是其善因胜过其恶因,否则怎会放下?若真无大善根,遁入空门也难躲其祸,放下屠刀,也难以成佛。因缘、因缘,佛法本身也有因缘,"此无故彼无,此灭 故彼灭"。

回答:因缘虽有分,名二实为一。是因即缘,名为因缘。种子是因,条件是缘。但任何条件对其自身来说都是因,任何种子相对于别的种子来说,最多只是 缘。因为自因,缘为他缘,因定缘不定,缘在此不定,在彼定。不定是相对的,定是绝对的,处处不定处处定。定在不定中定,不定在定中不定。

3.业.

一般解释为造作,分身业\口(语)业\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为业果,其因为业因.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性质的业,它直接决定着六道轮回的趋向,业靠业力的强大威力控制着"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之现象"。

张澄基居士在《什么是佛法》中有一文"佛教的业力论,他宣称业力是一种力量、一种神秘、意味着命运、一种关系、为道德公正律、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

他发现了业力与自由意志的矛盾,但由于感到:"业力之究竟甚深难了,唯佛境界。何者是定业,何者是不定业亦唯圣者所知",所以他只是将自由意志之存在重加提出,但与因果必然性的矛盾问题则未解。

张居士之肯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实乃出于不愿认为业力会导致命定论。但自由意志与因果必然性的统一实乃就是一种命定思想!但它不是消极古老的宿命论,可它比宿命论更为彻底!也正是因其彻底了,所以两极相通,因果必然性便与自由意志统一起来了。

全定论认为自由就是必然,必然就是自由。

所有的不定业都是定业,所有的定业又都是不定业。不定业是相对的,定业是绝对的, 因一切全定,所以所有的不定业都是定业,又因定业是在不定业中显已定,所有定业就都是不定业。正象无常与常一样,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时刻在变易 的,而无常本身却又是常的,无常之真理千古不变。宇宙中每一个具体事物都要产生、发展、灭亡,而作为这些具体事物的全体---宇宙来说却既没有产生,又没 有灭亡。它是无限的、永恒的存在。 质疑:

既然一切定业都是不定业,那为何不能改变日月运转、春夏秋冬?既然一切不定业都是定业,那又为何尘粒草虫这么飘忽不定,任人改变呢?

释解:

万物运化,生生不息,日月四季不为大,尘粒草虫不为小,以人为参照物,固然有大有小,可这都是相对的,一己之见,怎能知无大无小无在无不在的真理 呢?我若是银河系,可能就会连日月四季也看得微不足道,无有定业之感;我若是一个电子,可能连尘粒草虫的瞬间飘忽也当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万古不依的定 业。所谓不能改变、任人改变还不都是广袤宇宙演化的刹那生灭?

业力是宇宙万有因果律的执行者。

4.无我

诸法无我,自性本空,"我"之存在,乃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缘聚缘散、如幻不定假因假果,生是假生,灭是假灭,世上本无生灭,唯有因缘聚散,只是从人这个系统的总体层次上看,才有真生真死之相。

一切众生,一切事物,皆受宇宙之基本法---因缘的支配,因缘聚合是有规律的、有定数的,而这个定数是完全的,无任何例外,故说一切事物的生生灭灭是全定的。

命运观是什么 第二篇_《麦克白》中的命运观

多数评论家在处理悲剧《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尤其是命运因素时,都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一些把这些因素视为简单的隐喻,另一些虽然意识到其复杂性,但在对该剧作整体分析时却拒绝涉及到它们。这些评论家倾向于认为,在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作品中,《麦克白》的主题是最为明晰的。L·C·奈茨宣称,该剧的主旨是“价值体系的颠覆”,其脉络“远

()比《李尔王》容易把握”[1]18。其他一些评论家也提出,剧中似乎存在一个客观的价值体系,

整个情节就是按照价值体系的倾覆和复位的线索进行的。然而,由于超自然因素构成了《麦克白》一剧的框架,要深入理解全剧的内涵,绕开它们所设置的难题是行不通的;而且麦克白的覆灭,除了他自身道德的缺陷之外,主要是他对命运的双重态度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他一方面相信命定的事情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却又渴望控制甚至改变命运。

将《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视为中世纪的迷信而加以排斥是容易的,但我们却无法否认渗透全剧的命运因素对剧情起到了关键作用。三位巫女的预言,与《俄狄浦斯王》剧中的神谕相类似,规定了情节的框架。麦克白的确登上了王位,班柯的儿子的确从灭门惨祸中逃生。甚至像贝南森林的迁移和非女人所生的人这样离奇的预言最终也兑现了,虽然实现的方式没有丝毫的神秘,甚至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和俄狄浦斯一样,麦克白也部分地相信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却终于没能逃出命运的掌心。

剧中其他的超自然因素强化了上述的情节框架。虽然“麦克白谋杀了睡眠,无辜的睡眠”的恐怖叫声和班柯鬼魂的出现可以解释为麦克白在过度恐惧的状态下产生的幻觉,但洛斯和剧中的老人在邓坎被杀之夜见证的超自然现象,显然莎士比亚希望观众把它们当作真实事件来对待。猫头鹰杀死猎鹰,邓坎的坐骑发狂,这些情景增强了笼罩全剧的宿命感。

即使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拒绝相信这些事情,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命运框架对于剧中人物和莎士比亚面对的十七世纪初观众的有效性。对麦克白和班柯来说,巫女和她们的预言绝不仅仅是邪恶力量的象征,而是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真实个体。这种态度在十七世纪的戏剧观众中非常普通。当时的人们仍未摆脱魔鬼、邪恶精灵、巫术、命运等古老观念的阴影。尤其是巫术,因为它经常和撒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被人们视为基督教的对立面。人们还普遍相信巫女的魔法,詹姆士一世还写了一部关于巫术的专著。如果不是由于这种盛行的迷信,雷金纳德·司各特(Reginald Scot)完全没有必要写出《巫术的发现》(1584)进行反驳。

因此,我们能够想象十七世纪初的观众会对极具震撼力的开场做出怎样的反应:电闪雷鸣之中,三位巫女诵念着她们的预言:“美即邪恶,邪恶即美。”我不同意某些评论家(坎

()宁罕[2]39-47;葛兰维尔-巴克[3])的看法,他们提出第一幕不像莎士比亚的风格,因而可能是伪造的。我觉得第一幕成功地确定了全剧的基调和气氛,为莎士比亚在剧中对命运观念进行探讨提供了合适的背景。

麦克白和俄狄浦斯一样,都表现出古希腊人称为“hubris”的那种过度骄傲的特质。虽然他们表面上都相信命运的力量(否则他们就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了),但他们却又想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从这个角度说,他们对命运的态度是暧昧的,半信半疑的,他们既不能完全承认命运的权威,驯服地接受安排,也不能彻底抛弃命运观念,转而生活在自由意志的信念中。这种矛盾的处境成了他们各自悲剧的根源。

对麦克白来说,谋杀邓坎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这次谋杀很像是麦克白在执行命运的旨意,可是更仔细地分析,我们会发现,也许他的真正动机是“确保巫女关于他登上王位的预言能

()够实现”[4]76。如果我们对比一下麦克白和班柯对待巫女预言的不同反应,就能够理解麦克白的困境。

根据三位巫女的语言,麦克白注定要成为苏格兰国王,而班柯将成为一个王族的祖先。听到预言,班柯既没有狂喜,也没有恐惧,而是表现出理智的谨慎。他告诫麦克白说,黑暗的力量经常“告诉我们一些真实的预言;先用诚实的小预言赢得我们的信任,却在最严重的事情上出卖我们”。虽然班柯也有些不安,甚至祈求“仁慈的神灵”“让自然力量难以遏制的该

诅咒的念头安睡在心里”,他还是抑制住了潜藏的野心,安心等待命运的安排。麦克白的话似乎准确地概括了班柯的推理:

如果命运要让我做国王,他就可能为我加冕,

即使我什么不都做。

(I.iii.143-44)①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承认命运的效力,我们就应该完全相信它,而不是自我主张地去验证它是否正确。班柯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和麦克白不一样,他没有为自己的儿子争夺王位,来主动地塑造自己的命运。他拒绝参与麦克白谋杀邓坎的行动,麦克白得手后,他也没有试图杀死麦克白取而代之,或者泄露秘密。他只是静待命运的实现。

麦克白的态度要复杂得多。正如上面的引文所示,他愿意相信命运。他认为巫女关于王位的预言正好印证了自己暗藏已久的雄心。但是,他却不太放心。麦克白把巫女中性的预言理解为篡位的怂恿,这让我们看到他内心是如何惶恐不安。巫女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个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实,并没有指出实现的具体途径,但是由于麦克白对命运的神奇力量抱怀疑态度,他只能想象出一种可能的途径——弑君。环境的任何变化都让他草木皆兵,最后怀疑情绪压倒了他对命运的信任。当马尔科姆突然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的时候,麦克白的内心平衡彻底崩溃了。他告诉自己:

康博兰王!——这个障碍

要么让我跌倒。要么我必须跨越,

因为他挡了我的道。

(I.iv.38-40)

麦克白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情,他担心自己的道德感可能会妨碍自己采取坚决的行动。为

()了避免这样的结果,麦克白决定与妻子合谋,借助她的坚强性格约束自己[5]136。他故意把

巫女的预言告诉了她,以便她能“用舌头的勇气鞭策他”。他们在巫女显形后的第一次会面时,就已经达成了谋杀的默契。

麦克白: 我最亲爱的,

邓坎今晚要来。

麦克白夫人: 那他什么时候走呢?

麦克白:明天,他是这么打算的。

(I.v.56-58)

最后一句“他是这么打算的”意味深长。但是,下定了谋杀邓坎的决心,麦克白反而陷入了更激烈的内心斗争中。虽然他不完全相信巫女的预言,他却似乎深信存在某种惩恶扬善的宇宙秩序。一想到谋杀的后果,他就胆战心惊:

怜悯,将像赤裸的初生的婴儿,

骑着狂风,或是天使,驾着

空气无形的马车,

他们将把可怕的罪行公诸天下,

叹息将被泪水淹没。

(I.vii.21-25)

这种强烈的恐惧一方面源于他对宇宙伦理秩序的害怕,另一方面源于他潜意识里面对班柯的疑虑。如果他弑君之后不会受到惩罚,班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王族的祖先?内心的折磨几乎促使他放弃谋杀的计划,但他的预防措施起了作用——他妻子的近乎男子的气概震慑了他。然而,虽然谋杀成功,其意义仍然是暧昧的:它既表明了麦克白对命运的不信任,又表明了他还是要依赖命运的共谋。

谋杀邓坎之后,麦克白对超自然力量的报复越来越恐惧。他觉得自己谋杀的是“无辜的睡眠”,因此将永远无法享受宁静的睡眠。他成功登上王位,“证实”了巫女的语言,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快乐和满足。在恐惧的压迫下,昔日战场上勇敢的战士堕落成了杯弓蛇影的懦夫。他尤其害怕班柯,因为班柯知道他的秘密,随时可能揭发他的弥天大罪;而且,如果他的思路和麦克白一样,他就会萌生谋杀麦克白的念头。

麦克白对班柯的恐惧表明,他在心底相信命运的力量不可阻挡,然而他又希望先发制人,杀死班柯,侥幸逃过命定的劫难。正如帕里斯所分析的那样,谋杀班柯满足了麦克白的多种

()心理需要[6]161。除了恐惧之外,他似乎对班柯能对王位的诱惑处之泰然感到嫉妒和愤怒。

巫女对他们两人做出了相同的预言,结果他自己变成了凶手和篡位者,被良心苦苦煎熬,而班柯在道德上却无可指摘,这一点让他难以容忍。想到班柯的后代将登上王位的预言,麦克白感到无比的绝望。因为那样的话,除了失掉荣誉、名声和内心的安宁之外,自己弑君的行为又有什么收获、什么意义呢?

麦克白必须除掉班柯和他的儿子。他推想,如果自己能够得手,以后就将高枕无忧。我们无法知道,如果最终他不只杀死了班柯,也杀死了弗莱安斯的话,他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无论怎样,他的推理是有逻辑问题的。如果他清除了对自己王位最大的威胁,从而改变了命运方向,那么命运的效力就是假的;如果命运不具有效力,那么他自己夺取王位就不是命运的安排;自然的结论就会是,他的统治仍然可能被别人推翻。

弗莱安斯最终逃脱了麦克白的谋杀计划。这让麦克白陷入了彻底的恐慌。他感觉在和命运的较量中,后者已经占了上风。甚至他认为已经从这个世界消失的班柯,也不断地以鬼魂的形式骚扰他。即使我们把班柯的鬼魂看成麦克白的幻觉(虽然十七世纪的观众很可能会相信它的显形是真的),班柯被杀仍然没有消除麦克白的焦虑和恐惧。

班柯死后,麦克白变得越来越疯狂。他几乎怀疑所有的人;麦克达夫仅仅因为没能参加他的筵席就无端被杀。恐惧催生暴行,暴行催生更大的恐惧。他走投无路,决定再次征求巫女的意见。

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麦克白把巫女们看作自己篡位的同谋,巫女们却只把他当作手中的玩物。麦克白以为她们是不道德的教唆者,其实她们只是非道德,或者说根本不关心道德......

与不道德的人为区分。麦克白和巫女的第二次会面结果是一个陷阱。这次麦克白相信了巫女们所说和所展示的一切,却完全不知晓这些预言暗藏的玄机。巫女们预言,在贝南森林朝着他的丹西能城堡迁移之前,他绝不会死,而且也不会死在任何女人生的人手里。麦克白相信了预言,不再担心,变本加厉地继续他的暴政。正如赫喀特神所说,“安全感是犯人最大的敌人”。

然而,看见班柯后代成为国王的幻象让麦克白嫉妒得发狂。现在弗莱安斯已经逃出他的手心,他再也无法阻止这样的结局了。巫女的预言已经让他无所顾忌,他便把自己的愤怒肆意发泄在自己的臣民身上,成为不折不扣的暴君。屠杀麦克达夫的妻小尤其令人发指,加速了他的败亡。

这时,麦克白夫人也在良心的重压下精神失常,并很快死去,这对麦克白是最沉重的打击。她不仅是他的同谋,而且是他最深爱的人,如果不是为了满足妻子的野心,麦克白的道

德感也许能够阻止他的恶行。她死了,当初弑君的行为也失去了意义,麦克白只能一个人承担罪人的命运。在著名的“明天,又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独白里,麦克白把生命比喻成“走影”,一篇“荒唐故事,/是白痴讲的,充满了喧嚣的吵闹,/没有一点儿意义”(卞之琳译)。 当马尔科姆和西瓦德率领英格兰军队朝他的城堡进军时,麦克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唯一支撑他相信自己不可战胜的念头。但他很快便发现,他被含混的命运预言欺骗了。英格兰军队砍掉了贝南森林的树木,作为前进的掩护,从而实现了贝南森林迁移的预言;麦克达夫是在母亲分娩前从子宫里直接取出来的,所以符合那个不可思议的条件——不是女人生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麦克白才意识到命运的强大力量不容抵抗。

和俄狄浦斯一样,麦克白一直想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只接受命运中令他愉悦的部分,却拒绝令他恐惧的部分。然而,命运却不允许任意篡改。他参与实现的自己命运的上升阶段仅仅是为下降阶段铺平了道路。而且,和俄狄浦斯一样,麦克白越是努力摆脱命运,反而越深地陷入命运的安排。但是,在完全接受命运的权威后,麦克白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勇气:

我不会屈服,

奴颜媚骨地拜倒在马尔科姆脚下,

忍受那些暴民的任意辱骂。

虽然贝南森林的确挪到了丹西能,

虽然和你狭路相逢,你也不是女人所生,

但我仍然最后一搏,举起我

勇士的盾牌:来吧,麦克达夫,

谁先喊出“住手,够了!”

就让他永受诅咒。

(V. vi. 66-73)

在全能的命运面前,麦克白最终展示了俄狄浦斯式的勇气。信与疑的困惑既然已经彻底解开,注定的结局既然已经来临,麦克白不再被精神痛苦所折磨,死亡在他眼中成了完美的终结。 命运的力量笼罩了《麦克白》全剧,由于它的非道德特性,我们很难做出黑白分明的伦理判断。布拉德肖认为,剧情的发展未必遵循了秩序的颠覆与重建的线索,因为即使在邓坎

()当政期间,也存在反叛的阴谋,剧终马尔科姆加冕也未能给故事带来亮色[7]243。班柯并非

如传统认为的那样,构成麦克白的对立面,他没有犯下麦克白的罪行,并不是因为有更多道德上的自觉,而是性格上的谨慎。这部悲剧似乎暗示,在命运的操纵下,任何与麦克白具有相似性格的人,都可能招致同样的下场。它深入地探究了一颗敏感却不完美的灵魂在一个远非自己能控制的世界里的行动轨迹,剧中的命运因素并不是简单的暗喻,它们的存在使得苏格兰历史上一段平常的记录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命运观是什么 第三篇_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后世尊为悲剧典范。这出“命运悲剧”通过描写正直善良的英雄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遭到无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眼中命运的无可捉摸、难以抗拒。

命运观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支配人的神秘力量,是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国家的走向和完成。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摩伊拉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神谕便指出他将来必定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无论是他父母还是俄狄浦斯本人,从一开始就尽力去逃脱这种命运。然而俄狄浦斯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非但没有使他逃离这种厄运,反而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最终结局。作者并没有指出这种命运的原因,在他看来,神谕决定一切,命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

剧中的俄狄浦斯是正义勇敢的英雄,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他失手杀死了老国王,并不是出于有意;他娶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全忒拜城人民的意愿。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俄狄浦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他并没有刻意犯下罪过,相反他一直在逃避预示他命运的神谕。善良的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离开了科任托斯,为了拯救城邦竭力追查凶手,知道真相后为了保全城邦,他有戳瞎双目请求流放。纵观整部戏剧,俄狄浦斯并没有过错,只是悲剧的宿命使他始终无法逃脱。

本剧故事情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发展。开始忒拜城产生瘟疫,民众向俄狄浦斯乞援。为了拯救忒拜,俄狄浦斯必须找出凶手,将其清除。所以,整部戏剧以俄 狄浦斯追查凶手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然而在追查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的同时,暗含着俄狄浦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从为了拯救忒拜,神示要求清除污染开始,就暗示着俄狄浦斯就是忒拜城祸根,标志着俄狄浦斯开始追查凶手即是开始一步步查明自己的身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在后来报信人和牧人的证实下,俄狄浦斯终于追查到凶手就是他自己,他就是那个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而要被清除的污染。这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合二为一,寻找凶手的过程即寻找自我的过程。

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既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又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暗中隐藏着悲剧命运的线索和脉络。如当忒拜发生瘟疫,人民前来乞援时,俄狄浦斯回答说:“我了解你们大家的疾苦,可是你们虽然痛苦,我的痛苦却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此语是俄狄浦斯表明他为整个城邦和全体人民担忧,但同时无意中也暗示了自己就是悲痛的根源,故事的最后他的痛苦将远远超过所有人。又如当俄狄浦斯得知神示下决心要追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说:“这不仅是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也是为我自己清除污染;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有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 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他与老国王“并不疏远”的关系。“不论它是单独行动,还是另有同谋,他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他的诅咒预示了自己最终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设下“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这一悬念,当俄狄浦斯下定决心惩罚杀人凶手时发誓:“假如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

意忍受我刚才加在别人身上的诅咒”。忒拜城先知忒瑞西阿斯甚至直接告诉俄狄浦斯:“杀害拉伊俄斯的手就在这里—— 他将从明眼人变成瞎子,从富翁变成乞丐,到外邦去,用手杖探路前进。他将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同上文中双关语的作用一样,这些暗示直接指向了故事最终的发展方向。这种充满悬念同时又具有确定性的必然结局,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让人为俄狄浦斯的勇敢担当和自我牺牲精神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为命运的强大和无可奈何感慨。

命运观是什么 第四篇_古希腊悲剧里的命运观

【命运观是什么】

古希腊悲剧里的命运观

核研院 贾富明 2015213374

摘要:古希腊悲剧所探讨的命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它存在于在全人类和各个时代当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早期的命运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都是命运注定的,并且在人出生之前就己经决定了。希腊人的命运之思,是深邃而广阔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希腊悲剧指示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又让人们正视人生的痛苦,体味生命的尊严。命运观,不仅是理解古希腊精神世界的关键,更是理解古希腊悲剧的关键。探讨古希腊悲剧,命运几乎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古希腊悲剧与命运观念的关联,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常识,而对此的研究和探讨却远没有结束。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命运、神、人

一 古希腊悲剧

悲剧,希腊人称之为鲍,大意为“羊歌”,由山羊,或公山羊和歌组成,其中蕴含着许多希腊人早期的思想。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大都取自神话。但剧作家(诗人)往往以新的诠释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在他们那里,神话已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内容。在这种最早的戏剧形式中,感性的呈现与理性的关照,即诗意的表述与深层的命运思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应该说,古希腊人在悲剧中不仅清晰地呈现着自身的存在,而且深刻地思考着这一存在的命运深意。

二 命运的哲学审视

命运观念并不是希腊人所独有的,但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却是独特的。在古代中国,命运的观念更多的以“命”或“天命”的形式出现,并非一个独立的名词,“命运”合成为一个词并被广泛使用,则比较符合现代汉语语境中的用法。现代汉语中的“命运”,与希腊的以及英语中的则基本上获得了相同的意义,都是指一种以不可改变的方式制约一切的力量,是超越于人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1]。

理解希腊意义上的“命运”,则必须将其置于古希腊宗教精神及信仰世界当中。文在古希腊人的世界里,神明代表着正义,神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必须敬神,读神是一项大罪。奥林波斯神系是希腊人信仰的典范,而在某种意义上,这恰好构

成了希腊神话、史诗与悲剧的共同的宗教背景。切“在古代希腊士界中,宗教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一种生活形式',似乎与其它生活形式可以割裂,可以独立互不相干地并存。在古代,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未分。而希腊人的种种生命历程,种种生活层面,都深深烙着`神圣领域'的痕迹[2]。

在希腊人那里,时间是线性的,而且不可逆转。“我们以为,`命运'主要是一种时间一感悟。在没有`永恒'观念的希腊人那里,一切生命都是时间中的生命。《神谱》体现了一种站在更大尺度下思考历史、思考时间变迁流逝的人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神也许不死,但神并非永恒他们有产生的历史,而且有兴旺衰败的历史—他们也生活在时间中。在时间中者,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3】“时间犹如吞没一切的深渊,在它里面一切都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时间仅是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生命意志—它作为自在之物是亘古不灭的—已经展示了它的一切努力都是虚妄不实的时间具有这样一种魔力在任何瞬间,我们所掌握的一切东西都会化为虚无,并失

【4】去它们所具有的任何真正的价值。”

三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悲剧不仅在题材上借鉴和运用了神话传说和史诗中的许多材料,也在命运问题上进行了更为卓越的探究。悲剧对命运的思考,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不仅显示出希腊思想的变迁,同时又在这个关节点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希腊思想变化中的重要过渡。希腊悲剧对命运的思,与其说是一种设定,不如说是一种悬置。古希腊悲剧创作曾经一度是非常繁盛的,但是流传下来的就十分有限了。在众多的古希腊悲剧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三位,他们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在埃斯库罗斯的剧本中,神是主角,命运是主宰。面对无情的命运,纵使是神也无法反抗。在荒漠的高加索山上,从天上盗来火种而拯救了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锁在岩石上,聆听着轮番前来开导的众神喋喋不休,被宙斯诱骗的少女伊娥受到嫉妒的赫拉惩罚,在牛蝇的追逐下四处流浪,却不知道痛苦的缘起和自己的归宿何在,也来向普罗米修斯求教。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情节,埃斯库罗斯却写出了希腊早期最著名的悲剧《普罗米修斯》,该剧被誉为西方戏剧的奠基石。

在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中,神已渐渐隐去,他已经开始写人,虽然命运依然是主宰。他笔下的人是伟大的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作为从神向人的过渡,他笔下的人与神同在,具有神性。《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一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俄狄浦斯在无意中弑父娶母,而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自挖双眼惩罚自己以赎罪。他曾经因为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迷而成为了尊贵的国君,却猜不出自己命运中埋下的陷阱。他自瞎双目是出于伦理观念的谴责,然而这一系列悲剧的其实全部都是在他不知情的前提下发生的。这部悲剧的悲恸和伟大之处正在于:人在和命运的抗争中虽然最终以

命运观是什么

http://m.gbppp.com/jd/454838/

推荐访问:我的命运观 红楼梦的命运观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