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体店的优势

时间:2017-06-10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一):日本电商也很发达,却为何冲不跨实体店面?

日本电商也很发达,却为何冲不跨实体店面?

"双11",马云成为最大赢家。未过“半天”已超过去年交易总额,创新高达912.17亿。天猫"双11"晚会收视率强势登顶,市场占有率高达29.66%,全民依然沉浸在线上购物且边看边买的狂欢消费里。与此同时,线下门店更加忧心忡忡,网购如此汹涌,线下商业还有出路吗?

“那么你看看日本,看看香港,线下的商业有没有被互联网颠覆?!没有。为什么?商业要自我反省,我们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冲击和替代?”

乔崎,90年代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日本数一数二的上市空间设计公司——丹青创艺设计的董事总经理,北京西单大悦城的室内设计师。他告诉秦朔朋友圈,中国商业目前不景气,互联网冲击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乔崎称, 日本的电商也很发达,但是日本的伊势丹依然人满为患。香港一出门就是各式各样的商店,极其便利。而内地,自从有了淘宝京东天猫之后,线下商业便相当惨淡,大量商业地产同质化、造成过剩和积压。

北京西单大悦城

内地的购物中心,卖衣服不行,就转型餐饮,餐饮不行,再转成儿童游乐场。一个个业态试验,却像是死循环。

是不是全民心态问题?

日本商业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专注。一个寿司店可以经营150年,甚至250年。寿司店的老板对待寿司就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做寿司的师傅不抽烟,因为他们认为身上有一点点烟味都会渗透在寿司里没有不良嗜好。奥巴马去的那个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今年90岁,超过55年的时间都在做寿司。日本人能在持续不断的专注中获得满足感,所以心平气和。他们开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让自己满意。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而中国人的满足感,似乎是不断赚钱,而且是一窝蜂。比如教育是“精英教育”,孩子们有条件的都在学钢琴,学这学那;大学毕业生最喜欢的就业的领域是金融和互联网,2015年749万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的前20名集中在金融、互联网两大行业。大部分中国人的目标是成为——有钱的精英。普通人也能意识到整个社会气氛的浮躁,而他们自己其实也是酿成浮躁的一份子。普通人也能感觉到精细专注的好处,只是只能去去日本买买自己欣赏的东西,比如电饭煲和马桶盖。

所以,中国商场的开发商和运营者都要想一想,商场受到冲击跟自己缺乏专注的心态有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做好“纸上谈兵”?

IBM在给中国公司做咨询时说,中国企业没有兴趣把事情一次做好,而是一次次从头开始做事。在乔崎看来,“日本设计界一直认为‘纸上谈兵’非常重要,内容定位要先想好,一开始就要尊重商业定位再出具体设计。就像我们做博物馆科技馆的时候,应该像导演一样编故事,先做展示设计,再做建筑设计。建筑要为内容服务,有故事的设计是有灵感的设计。”现在中国很多商业体进去设计,都要敲几次墙才能重新设计,招商也是不伦不类,动线更是失去了章法。很多二

三线城市的商场根本招不来商,几经易手之后,只是换个招牌,内容根本没变,或者是准备复制一个什么有名的商场。

大阪梅田新地标GRAND FRONT的 UMEKITA FLOOR

商业关乎消费者体验,线下感受最重要。在日本,买书也是会上亚马逊的,而很多东西,都是感受之后才会买的,日本的伊势丹、堂吉诃德(24小时店)等,很多人在逛,包括很多中国明星也喜欢。

日本人对于招商不是做房东的心态,是共同经营的心态。日本的伊势丹,更是有很强的商品策划能力。而中国的很多商场,开发商和招商运营的单位处于被动地位,现在一股脑儿就想做转型做餐饮或者儿童乐园,或者完全复制某种风格,比如澳门的威尼斯人酒店。根本不考虑商圈实际社会经济状况,也没有科学系统的定价体系,更不用说是研究装修设计跟业态的匹配度,还有提供给顾客更多附加值。六本木花了十五年才开业,而中国的著名商场从设计到开业就花了半年时间,开业前一天2000多人通宵赶工。

当然中国有也做的比较好的,比如新光天地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为商家着想,大家一起经营。乔崎说,新光天地里面女装卖的最好的就是日本品牌子苞米,这个品牌的店铺是他们设计的,事先考虑了很多因素。此外,日本的空间陈列也特别讲究,一平米可以放几千种东西,琳琅满目,而中国或许就几百种,值得中国学习。

互联网“冲击”不到的地方先应该“精深”

伟大在于细节的积累。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总和客人一道上洗手间。老总发现便池中有一个烟头,便伸手捡了起来。客人问:“你不觉得脏吗?”老总答:“你觉得脏吗?”

互联网让很多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降低、整合分散资源的能力加强,目前还没有展现出更多加强质量和附加值的能力,互联网冲击不到的地方,就是那些体现相对优雅的生活水准、稳定成熟的国民心态和心理需求的领域。商场其实是些“类公共空间”,它展示出的人性化、内容与细节,其实是人们共同营造出来的。

有在欧洲的朋友说,中国人现在是quick imitation(快速模仿),没有办法安静下来,静静地把事情做好。慢生活,也往往有很多灵感和创意,欧洲人做一件事情是为了last(延续),而中国人做一件事可能是rebuilt(重建)。

“精深”之处,可能需要大家都集体慢下才能体会并共同建设了。

乔崎同时还指出,中国商业之所以过剩,一窝蜂而起,是因为缺乏宏观上的规划。日本曾经有《大店法》(日本的《关于调整大型零售商店零售业务活动的法律》,一般简称为《大店法》。1974年3月开始实施,1997年12月被废止。)这个过程其实保证了这个区域的多样化和丰富的商业组合,避免商业过剩布局。中国商业依然保持其体量之博大,“精深之路”却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大多商业企业连本业的服务细节都没做好,远远还没到需要拼商业模式的时候,因此谈电商会击溃传统,根本就是伪命题。日本商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细节,尊重人性,真正以人为本,如此之下,体验焉能不佳 ?! 电商再好,你有情境体验感 ( 试衣间 ) 么 ?

日本商场的细节服务

一、最人性化的细节服务

日本的商场都拥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以东京为例,东京的百货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专门用于 " 购物血拼 " 是最合适的方案。大部分商场从上午 10 点或 11 点开始营业,闭店时间为晚上 8 至 10 点。达人们会选择在开门时间进店,上午购物的积分可以在商场顶层 " 大食代 " 换取免费午餐,节省一笔不小开支。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二):日本实体商业如何抵挡电商经济冲击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

日本实体商业如何抵挡电商经济冲击

相比中国的电商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日本显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较繁华的商业区像大阪城、心斋桥、难波、天神桥、梅田等,一到节假日人满为患,店面生意火爆。

为什么日本的实体商业能抵挡得住电商经济的冲击呢?日本的线下实体商业网络相当发达。

以大阪为例,大阪的商业形态有商业街、车站商业生态图、便利店布局。通常商业街集中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同时各商业街通过各车站生态圈相关联,在各车站之间的地带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从而构建地上地下,从区域以点带面的网状商业生态图。在商业街里面,又以美食站、药妆店、服装店、电玩店及生活用品店为主,力求吃喝玩乐一条龙,一条商业步行街经常可以延绵两三公里,并配有遮阳篷。而在每家实体店店面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日本的商品包装一般都偏小,一个货架从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层,所以即使是一般的实体店也能置放绝对数量较大的商品品种,以供顾客挑选。而且线下实体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

日本B2C电子商务配送体系是以遍布全国的几万家便利店为据点,实行就近配送。

日本的包裹服务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实现包裹的邮寄,在线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实现就近配送。正是因为日本的电商配送体系是建立在实体便利店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日本电商体系与实体店之间是

共存存荣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另外日本的便利店的设置密度较大,没多远就会有家便利店。Familymart前不久还在庆祝其在全日本开第10000家连锁店。

顾客在电商网站购物,一般情况下需要填写个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势必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日本的民众相对保守,也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由于比较忌讳个人信息的泄露,因此,诸多民众对于电商还是持怀疑态度。

作为中国民众使用电商购物,大多会首要关注注重电商的价格,一般电商的价格要比线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经有个机构做过相应的调查,“不用考虑去店铺购买的路程时间、店铺营业时间就能购物”是日本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实体店便宜”。同时,从使用的纠纷来看,日本则是不良商品、伪劣商品、服务不周到占第一位。在日本,商品的品质是消费者的首选,这样作为电商的价格优势显然很难发挥,自然,当便利店遍布全日本时,“不用考虑去店铺购买的路程时间、店铺营业时间就能购物”电商这样的优势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日本很早就对其境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征税政策。 目前中国对于电商企业是否征税仍旧是探讨过程中。而由于日本对电商企业在税收上有特别的倾斜政策,因此,日本的电商企业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在某些方面,日本政策导向也并没有以电商为主导。

有日本政策方面的导向,还有日本民众对于隐私的考量,因此,

日本的电商并没有像中国电商冲击着实体经济,而日本的电商也与实体经济实现共存共荣。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三):为什么日本电商没有中国这么火热

为什么日本电商没有中国这么火热

最近半年多的时间,在北京与大阪之间来回穿梭。每次回到北京,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处而见的送货快递员及三轮车。比较夸张的是有次在北大校门口,送货的货品排了几十米长,乍看还以为是在办跳骚市场,近了看,才发现是某电商送货的。而临近年底,网络上更是生生创造了11.11,12.12的购物节日派对,各媒体上随处可见的电商广告。更是盛传去年同马云打赌的王健林也改口要进军电商。在整个中国,电商在不断的冲击着实体经济,从线下实体经济向线上迁移已形成一个趋势。

相比中国的电商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日本显得冷清很多。象中国特色的快递送货场面几乎没有,也没有出现媒体的狂轰乱炸。线下的商业区一片生意兴隆景象。大阪城比较繁华的商业区象大阪城、心斋桥、难波、天神桥、梅田等,一到节假日人满为患,店面的生意火爆。

日本的电子商务市场年流通额约9万亿日元(约合5583.51亿元)。而在2012年,在中国光淘宝一家就轻松超过万亿。亚马逊日本、乐天市场及雅虎日本占据着日本电商的前三位。据NHK电视台报道,亚马逊的日本分公司“亚马逊日本”2012年度的营业额高达7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6亿元),独占鳌头。这样的销售额还不足京东商城的销售额。

为什么日本的实体商业能抵挡得住电商经济的冲击呢?

第一点:日本的线下实体商业网络相当发达。以大阪为例,大阪的商业形态有商业街、车站商业生态图、便利店布局。通常商业街集中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同时各商业街通过各车站生态圈相关联,在各车站之间的地带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 局,从而构建地上地下,从区域以点带面的网状商业生态图。在商业街里面,又以美食站、药妆店、服装店、电玩店及生活用品店为主,力求吃喝玩乐一条龙,一条 商业步行街经常可以延绵两三公里,并配有遮阳蓬。而在每家实体店店面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日本的商品包装一般都偏小,一个货架从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层, 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实体店也能置放绝对数量较大的商品品种,以供顾客挑选。而且线下实体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为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

第二点:日本B-C电 子商务配送体系是以遍布全国的几万家便利店为据点,实行就近配送。日本的包裹服务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实现包裹的邮寄,在线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实现就近配 送。正是因为日本的电商配送体系是建立在实体便利店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日本电商体系与实体店之间是共存存荣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另 外日本的便利店的设置密度较大,没多远就会有家便利店,就象familymart前不久还在庆祝其在全日本开第10000家连锁店。

第三点:顾客在电商网站购物,一般情况下需要填写个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势必涉及个人隐丝的问题。日本的民众相对保守,也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由于比较忌讳个人信息的泄露,因此,诸多民从对于电商还是持怀疑态度。

第四点:作为中国民众使用电商购物,大多会首要关注注重电商的价格,一般电商的价格要比线下要便宜些。而在日本,曾经有个机构做过相应的调查,“不用考虑去 店铺购买的路程时间、店铺营业时间就能购物”,是日本消费者的首要理由,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受到好评,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实体店便宜”。同时,从使用的 纠纷来看,在日本,则是不良商品、伪劣商品、服务不周到占第一位。在日本,商品的品质是消费者的首选,这样作为电商的价格优势显然很难发挥,自然,当便利 店遍布全日本时,“不用考虑去店铺购买的路程时间、店铺营业时间就能购物”电商这样的优势都显得仓白无力了。

第五点:日本很早就对其境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征税政策。而目前中国对于电商企业是否征税仍旧是探讨过程中。由于中国目前并未对网上开店企业征税,因 此,在中国网上开店门槛低,从而也使得网上有价格优势。而由于日本对并对电商企业在税收上有特别的倾斜政策,因此,日本的电商企业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是很明 显。所以,在某些方面,日本政策导向也并没有以电商为主导。

有日本政策方面的导向,还有日本民众对于隐私的考量,因此,日本的电商并没有象中国电商冲击着实体经济,而日本的电商也与实体经济实现共存共荣。日本电商已成为日本商业经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导。日本电商从而对日本商业社会冲击较轻,而也维系着日本商业社会的多元化。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四):名创优品真相

名创优品真相

商界导读:从2013年11月至今,名创优品在全球已开业了1100多家生活方式集合店,预计到年底销售规模可实现50亿元,成为当下零售冬天里逆势成长的一个典型案例。

文丨《商界》记者 徐弗光

在过去的几年里,零售行业受到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致命冲击,哀鸿遍野。自2009年“双11”火爆之后,“只要业内相聚,没有不„问候‟马云的。”但那又怎样呢?消费者最终选择用脚投票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从2011年起,排浪式关店风潮席卷各地:东方家园等家居卖场连续倒闭;百盛商业集团2012年的单店销售额增幅不到2011年同期的1/4;2013年3月,麦德龙的万得城黯然退出中国,同年外资商超关店达18家…… 同时,店铺租金价格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

在所有亟待转型的传统产业中,零售服务业也许是最水深火热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容易读懂名创优品。

从2013年11月至今,名创优品在全球已开业了1100多家生活方式集合店,预计到年底销售规模可实现50亿元,成为当下零售冬天里逆势成长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坐在广州和业广场25楼,对面坐着名创优品联合创始人兼大中华区CEO叶国富。他抓住了中国实体零售崩塌和电商信誉崩塌的契机,硬生生创造出另一种实体店业态。与之同时,在外贸大幅缩减优质供应线,内销经验缺乏的历史当口,名创优品又通过三高三低(高品质、高效率、高科技,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积累起品牌势能,由高打低如水银泻地般一举击穿市场空隙。

叶国富是如何凭借独特的经营手法为中国企业家融入全球化蹚出新的可能?

死线与生机

叶国富在中国做零售行业做了十年,行业冷暖变迁感受至深。

从2010年开始,中国诸多颇具规模的零售企业难逃业绩急速下滑的命运,整个中国零售业的萧条窘况可窥一斑,叶国富的企业也不能幸免。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叫嚣尘世,电商大佬马云甚至发话:电商将基本取代实体零售。

此时,叶国富身边的很多企业家朋友,在互联网大潮中要么固守传统,要么跟随大流掘金电商,要么干脆结业退休……实体零售真的面临死线?

“互联网思维”满天飞的时候,叶国富想要自己出去看一看。

从2008年到2013年,叶国富频繁地在美国、丹麦、日本、韩国等零售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实地考察学习,亲身体验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那些受国人大为追捧的平价产品。同行的人都在拼命扫货,而叶国富却对“精品低价”模式产生了兴趣。

在美国的宜家,一双质量很好的拖鞋售价仅1.9美元。按照收入和汇率水平同比,中国消费者难以同样的价格购进同等品质的商品。而在丹麦、韩国等国家,这种优 质生活水准主导了市场消费趋势。后来,到了日本,叶国富发现那里有更多这样的零售商店,商品价格仅在100日元到500日元之间,东西都非常好,而且绝大 部分是中国生产的。2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多少钱?12元。如果能在中国以12块钱出售这么好的东西,不被抢购一空才怪。

叶国富也很欣赏日本实体店的极致概念,但心中的疑惑更大了。【日本实体店的优势】

为什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体零售店铺不害怕电商冲击?或者说美国日本没有像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庞大且成功的电商企业?

随着叶国富在日本调研的深入,这个疑惑渐渐被解开了。在日本人的眼里根本没有线上线下明确分开的概念。道理很简单,日本实体店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超高的产品,而且服务和环境都很好,比起网购下单等待,身边的实体店铺更加方便。所以发达国家在全球电商迅速发展之际,实体零售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像亚马逊、乐天等电商只是补充。

叶国富颇受触动:为什么中国的电商与实体店势如水火?为什么中国制造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中国品牌却仍然做不到“精品低价”?为什么消费者在国内享受不到“精品低价”的产品,享受不到扫货的乐趣呢?

——皆因线下太高价太暴利了,消费者被逼走了,最终自作孽不可活。拿服装来讲,一件生产成本仅需几十块的衬衫,卖你几百块是正常,狠点的能整到上千块。就是实体店的高价暴利的野蛮,把中国的消费者都整到线上去了,线下实体零售的生意每况愈下,最终出现此起彼伏的排浪式倒闭。

这也许是实体零售的死线,但叶国富看到了其中的生机。“我想把这种„又好又便宜‟的模式搬到中国来。” 师夷长技以自强

机缘巧合,在2013年年初,叶国富有幸在日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日本的青年设计师三宅顺也先生。三宅顺也是个服饰设计师,他对日本的优质低价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深深打动和影响了叶国富。

三宅顺也常反思:“设计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设计的目的是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倡导一种美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是源自对生活最本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合理的、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更不是奢靡的。设计要„回归自然,还原产品本质‟, 要倡导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尊重的生活哲学,要用简约而不枯燥乏味的设计美学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来摒弃那些浮夸的设计和流于表面的虚浮追求。”

同时三宅顺也认为:“既然设计是尊重自然的、朴实的和不浮夸的,那么产品价格也不能浮夸,应面向大众。否则设计再好,质量再优,也偏

日本实体店的优势

http://m.gbppp.com/jy/347483/

推荐访问:日本任天堂实体店 日本亚马逊和实体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