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论 罗素_权力论读后感【1】

时间:2019-07-3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权力论读后感,权力是把双刃剑,下面是小编带咯的权力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权力论读后感【1】

  人,天生有一种对权力的冲动,尤其是在刚过自然状态之后。
  这种冲动展现为两种角色;领导者与追随者。
  领导者要有自信心和迅速决断的能力等。
  追随者会迫切地需要领导者的产生,因为后者会给前者安全感,且领导者所需要的追随者,最好是乌合之众。
  在权力的形成方面,作者主要讨论“治人形式”的权力,它分为:军队和警察的权力,宣传和权力和教育的权力。
  治人形式的权力,按发展时期不同,又可分为传统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分为僧侣的权力和国王的权力。
  僧侣代表宗教,在中世纪之前,它高于王权;在之后,王权高于教权,但王权必须控制军队才能得以维持。
  接着讨论权力的另外一种分类,即革命的权力,经济的权力和支配舆论的权力。
  详不细写。
  我想着重谈一下“权力所的信仰”这一章,但限于水平,实在看不懂罗素先生的意思,只好简单叙述评论。
  罗谈到,由狂热的信仰所的权力的胜利往往是适合的,然而,人们却普遍认为,信仰的一致对于国家的强盛是必需的。
  尽管如此,信仰的狂热最终要归于平静,安定的生活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在“权力与道德准则”一章中,罗谈到,“常言道,人们是受其想像力的统治;然而,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受他们想象力的弱点的统治”。
  这一句特引起心里的触动。
  人的想像力可以很丰富,但真正束缚自己的,也正是这些想像力,这些所隐藏在想像力背后的东西。

  权力论读后感【2】

  很开心在张老师的推荐下,我去购买了《权力论》这本书,并且花了1天半左右的时间将它完整的阅读了一遍。
  虽然我的理解力有限,仅仅只能领会罗素先生对权力研究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也足够我受教了。
  在认真阅读《权力论》的同时,我时不时也想起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且试图运用《权力论》中“对权力的节制”的观点对其进行解读,经过接近两天的时间分析,我似乎在它们之间寻找到了一些联系,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因此我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分两部分进行阐述,一部分是对于《权力论》这本书的一个整体理解和个人感受,另一部分则是我结合《权力论》一些观点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的一个个人理解。
  具体阐述如下:
  从《权力论》的开篇起,罗素就明确指出——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载体,拥有众多的欲望,但在这之中,唯独“权力欲”是最主要的欲望之一。
  权力欲是人们追逐权力的根源,是产生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因。
  针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利益才是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机的观点,罗素有着自己的见解——“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他们可以把追求财富作为追求权力的手段,他们也可以放弃财富的增加来确保权力的发展”。
  在罗素看来,拥有权力以及对权力的渴望与追逐,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权力欲是人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高级需求之一。
  人的权力欲表现有两种,在领袖身上是明显的,表现为支配他人等等;而在追随者身上则是隐含的,表现为心甘情愿的受领袖支配,追随领袖,并且深刻的感到领袖取得的胜利就是自己的胜利。
  罗素认为,从宏观角度看,权力的来源方式和大小程度,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军事专制国家、神权国家以及财阀统治国家,其权力实施和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而教权、王权、民权等诸种权力形式,其来源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从微观角度看,权力服从的根源基本相同。
  权力分配不均的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起便一直存在,而追随者和领袖们则构成了每个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力关系。
  那么何为权力服从之根源?对这个问题,罗素指出——“一切服从的现象,根源都在于恐惧,不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
  使人服从领袖而成为追随者的动力在于其内心深处的恐惧,服从可以获得安全;而促使人发号施令成为领袖的动力在于因其地位、技能或虔诚信仰而产生的超凡自信心”。
  基于对权力来源方式的研究,罗素进一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教权、王权、暴力、革命权力、经济权力以及支配舆论的权力等多种不同权力形态,详细论述和区分了组织制度下产生的组织权力和因“天赋”或“智慧”等而产生的个人权力。
  在此基础上,罗素又通过不断考察各种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分别论述了传统的权力、革命的权力以及暴力的权力之间的不同之处。
  此外,罗素更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
  他明确提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组织与政府对权力的“理性化追求”,防止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
  他所探寻的并不仅限于所谓“权力制约权力”、“法律约束权力”与“多元社会团体规制权力”等这些政治学层面的一般路径,而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权力规制方案。
  他认为,权力规制需要具备4 个方面的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宣传条件以及心理与教育条件。
  这四个条件需要协同作用,共同制约权力的无限膨胀,以维护民主。
  所谓政治条件,就是要在政治上建立多数人统治并保护少数人的机制,通过实现中央与地方分权、公共部门内部分权制 衡以及促进各种社团的繁荣,来约束公共权力;所谓经济条件,就是指实行民主
  性的社会主义,通过土地和资本的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管理权力的监督;宣传条件则是指,社会应该倡导言论自由,弘扬宽容精神,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不强求一致;而心理和教育条件则是指,要教育人民避免激动狂热情绪,消除恐惧、憎恨心理和破坏性,要具有理智生活中的科学气质。
  罗素还对权力行使者加以道德性规劝。
  他告诫人们要始终把权力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让权力结出善果,首先需要有某种善良的目的。
  这种目的必须在实现后能有助于满足别人的愿望,而且实现目的所用的手段不可使附带的弊端超过目的实现后所得到的良果。
  在讨论完这三种权力形式的区别之后,罗素话锋一转,进入了下一个更为深奥的话题:权力是如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中不断形成和实现的。
  他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个过渡性的话题,这就是:这些不同形式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是:对僧侣和国王表示尊敬的传统是传统权力的来源;而恐怖和个人的野心———这些则是赤裸权力的主要来源;新信仰取代旧信仰这是革命权力的来源。
  在这之后罗素还讨论了权力与道德的准则,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批判了权力哲学,毫不客气地指出:权力欲是正常人性的一部分,但权力哲学在某种明确的意义上却是疯狂的。
  随后他分析了权力的伦理学——“有权力的人,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社会的合作,不是一个团体反对另一个团体的合作,而是整个人类的合作”,“最终统治人类的不是暴力,而是人的智慧,他们求助于人类的共同欲望——追求幸福”。
  虽然这些想法始终是积极美好的,但罗素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人,他认为仅有这些美好的憧憬与呼声显然是不够的,他在著作的结尾讨论了权力的和缓,指出:“民主政治、公有经济、宣传自由、公民理智是权力和缓所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换句话说,要使权力之兽始终在理想道路上行进,那么必须使用由这四种材料拧成的缰绳。
  这也就是如何驯服权力的最终解答。
  关于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会议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运用《权力论》对权力的节制的一些观点对其进行了了的一个简单的理解与解读。
  我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进一步压缩政府权力的,释放市场功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它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在整个公告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体现本次全会决定的关键性语句,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期许和愿望,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与罗素所表达的“民主政治、公有经济、宣传自由、公民理智”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实现自己的复兴之梦。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为严峻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寻租腐朽、地方债务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其这些问题的根源任然是“权力问题”,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的“权力问题”。
  为此,中国政界与学界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大讨论———究竟我国经济应该选用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它解答这一困惑,并坚定地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全会的决定体现了“市场能办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这一精神,在压缩政府权力、释放市场与社会活力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一.限制地方政府不得随意投资;二.严格控制预算,使政府支出受限,尤其是“七大支出”;三.
  精减政府机构,减少审批特权;四.财权与事权对等,减少作案空间;五.强化监督,建立行政体系外的司法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
  通过这些措施实施,能够使我们的政府系统减少贪脏腐朽的作案空间,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能够使我国目前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为以消费为主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模式,能够使我们的人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带来的利好,实现“国进民进”的宏伟目标。
  针对此次全会决定会带来的主要利好,我将以“农民”、“城市居民”和“企业家”三类人群进行重点叙述。
  对于农民,第一步,通过使农民的宅基地和农地可以流转,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土地进行转卖、租赁以及贷款等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步,通过进行城镇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民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
  对于城市居民,开放“单独二胎化”,满足广大市民能有二胎的诉求,同时解决“人口老年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征房产税,限制投资性购房行为,减小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控制一二线房价猛增的趋势;建设小产权房,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的购房愿望,同时间接调控普通商品房的房价;对于企业家,首先,限定民营企业不能进入石油、天然气、电信、电网等行业,其他行业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甚至包括很多国民关心的金融领域,对此,国家更是决定在31个省市自治区特批31家民营银行;其次,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营资本及外资进入国有企业,同时允许国有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和外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法人治理高效灵活的特点及国有企业资金技术雄厚的优势,同时减少经济的行政干预;最后,仅限定外企不能进入粮食、媒体和稀有金属等行业,降低外国资本准入门槛,吸引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开发,极大的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
  诚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愿景,但是,在决定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它依然会像以往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遇到极大的阻碍。
  具体的阻碍,我个人理解主要会是“意识形态”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可能现在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遇到的阻碍会小很多,主要因为在本次三中全会,政府、各级工作单位与学者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实地调研和意愿采集,并且组织多次工作会议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当前社会的种种问题的不满,对改革的集体诉求越来越浓、越来越一致。
  因此,本次会议决定一经公布,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在人民群众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然而,相比较以前的任何时候,改革所遇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却是空前的。
  由于长期阶级的固化,而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当改革触及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必然奋起反抗。
  而且在他们之中还有不少有权有势之人,他们对改革的抵制会极大的影响《决定》的实施,有时甚至会颠覆我们的共同意愿。
  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任然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的领导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来进行,它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

  权力论读后感【3】

  罗素认为:权力是通过组织的形式实现的。
  他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组织生物学。
  在这里,社会就是一个生物体,而不同的权力系统则形成了生物体的组织。
  现在,要了解权力的实现途径就必须剖开这个生物体看个究竟。
  但他的解剖刀好像仅仅比划了两下就听了下来:他简单地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然后分别加以讨论。
  而在我肤浅看来,这两个圆圈远远不能圈住全部的现实,何况有些组织恰好是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
  最后,作者显然该直面他善良的初衷了:驯服权力。
  他首先是讨论了权力与道德的准则,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接着,他批判了权力哲学,毫不客气地指出:权力欲是正常人性的一部分,但权力哲学在某种明确的意义上却是疯狂的。
  然后,他分析了权力的伦理学,尽管我与这门学科有很深的隔阂,但还是不妨碍我聆听作者善良的呼声:“有权力的人,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社会的合作,不是一个团体反对另一个团体的合作,而是整个人类的合作”“最终统治人类的不是暴力,而是人的智慧,他们求助于人类的共同欲望——追求幸福”。
  我相信:理想社会不是争权夺利的社会而是利用权力谋取普遍福利的社会;我也相信权力得到驯服的社会必是政治民主、经济合理、言论自由、人民理智的社会。
  但能够带来这些理想状况的最终动力不是权力本身而已。
  第一章:权力欲的冲动
  假如可能的话,人人都想成为上帝;少数人还不容易承认这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这种情形,社会合作不易实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把社会合作看成是上帝和信徒之间的那样的合作,而已上帝自居。
  在人的各种无限欲望中,只要的是权利欲和荣誉欲。
  对权力的爱好对然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但表现在各人身上的程度却很不一致,而且也为其它东极所限制,例如安逸、享乐以及有时爱表扬等。
  在比较怯懦的人当中,对权力的爱好伪装成对领袖服从的动力,这就扩大了大胆之徒发展权力欲的余地。
  罗素认为自己是抱着这样的双重目的:一是对一般的社会变革提出我认为比经济学家所讲授的更为恰当的分析意见;另一是使现在和可能的不久的将来更容易理解,使其可理解的程度高于想象力受十八、十九两世纪支配的人所能理解的程度。
  第二章:领袖和追随者
  权力欲的冲动有两种形态:在领袖的身上是显性的;在追随领袖的人身上是隐性的。
  然而,一切服从现象,根源都在与恐惧,不管我们服从的是领袖还是神。
  平等合作远比专制难以实行,远不及专制符合人的本能。
  所以集体兴奋的快感乃是形成领袖权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当熟练的演说家希望激起战斗情绪的时候,她要在听众中造成双重的信念:在表面一层,他要夸大敌人的力量,使听众认为必须有很大的勇气才能与敌人战斗;在较深的一层,他要使听众有鉴定的胜利信心。
  所以说,科学已经造成人类不是全体生存就是全体死亡的这种不可避免的局面。
  第三章:权利的形态
  近代事件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科学帮助我们加强了对物的权力。
  权力对个人发生影响,可以通过下列各种方式:甲、对一个人的肉体直接行使有形的权力,例如监禁或处死;乙、以赏罚为诱导的手段,例如雇佣或解雇;丙、对于一个人的意见施加影响,也就是进行最广义的宣传。
  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力量,法律以来社会舆论和人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它依赖警察的程度。
  法律在多
  大程度上受人拥护,是一个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比较通常的情形是:一个真正成功的政客纵然利用了现成的政党核心集团,最后仍能加以支配,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
  第四章:授权
  最重要的两种传统权力,即教权和王权。
  这两种权力现在多少有点黯然失色;要说他们将来都不能恢复过去的重要地位,那固然失之轻率,但它们的衰落,不论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却使我们有可能全面地探讨这两种权力体系;如果我们研究的是正在得势的权力,就不可能如此全面地加以探讨。
  从这样的起源来看,就不难想象,独占两种更为重要的权力,即巫术与宗教的权力并因此而享有控制社会的巨大权威的一个明确的僧侣等级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对于每一个想了解怎样靠宣传获取权力的人来说,教廷权力的兴衰是值得研究的。
  如果说人们都是迷信的,都相信教皇的权力,那是不够的。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各种异端教派,如果教皇在大体上不值得尊敬,这些异端教派就会像新教一样传播开来了。
  世俗的统治者不借重于异端而使教会屈服于国家之下。
  这一点,在东方虽获成功,但在西方却遭到失败。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战争的失败,对宗教权力的影响,远不如对世俗权力那么大。
  第五章:王权:
  战争对于王权的加强一定起过很大的作用,因为战争显然需要统一的指挥,文艺复兴时代的君主,在同教会斗争方面,和早期国王比起来,又一个很大的有利条件,即教育已不再为教会所垄断了。
  为建立新型的君主国,世俗法律家的帮助是极可宝贵的。
  野心家竭力企图成为独裁的人,只有经过相当长期的失败才肯罢休。
  如果没有这样的失败期,共和制度将不能支配人们的思想,而支配人们的思想乃是稳定所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们时代的主要革命运动,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私人经济的攻击。
  第六章:暴力:
  暴力就是不得行使对象的默认的那种权力。
  凡是在权力方面经过长期发展的组织,通常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狂热的(不是传统的)信仰导致胜利;
  第二阶段是新权利取得公众的默认,很快变成传统的权力;最后一个阶段是权力用来镇压抗拒传统的人,因而成了暴力。
  一个组织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时候,它的性质也最是发生了重大变化。
  暴力时期通常是短暂的,一般通过下列三种途径之一而告结束的。
  第一种是外族征服,第二种是树起了稳定的独裁政权,第三种是新宗教(就宗教一词最广意义而言)的兴起。
  假如一种权力完全因为他是权力而受人尊重,并无其他任何原因,这种权利就是暴力。
  第七章:革命的权力
  这是每一种道源于革命的权威所固有的困难。
  它必须坚持说原来的革命是正当的,但又不能不合乎逻辑地说以后的革命一定都是邪恶的。
  革命的权力,如拿破仑的情形所显示的,很容易堕落为暴力。
  俄国革命,它所选项换的主义(即共产主义)是国际性的,甚至是反民族的,可是它的信条中至今证明唯一有效的部分是对自由主义的挑战。
  这当然要建立一个不民主的独裁政权,靠红军维持其稳定。
  共产主义学说中有关国际的部分,已经证明无效,但对自由主义的否定,却获得异乎寻寻常的成功。
  第八章:经济权力
  罗素认为稳定的法制社会里之所有合法产物,都可以追源于于暴力的征服。
  土地所有权即使决定允许谁在这块土地上立足的权力。
  发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事
  实上资本家会对他们所支配的人剥削到几点了吗?在激发民族感情上,宣传的重要性已经增加得和经济因素一样了。
  第九章:支配舆论的权力
  科学赋予白种人支配世界的权力,只是在日本人有了技术以后,这种权力才开始丧失。
  在集权国家,国家实质上是唯一的宣传者。
  懒惰是极权国家统治者一切美德中的最大美德。
  第十章:作为权力来源的信条
  生活在必学接受(至少表面上接受)某种显然荒谬的主义的社会里,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必须变的不是愚蠢无知便是大为不满。
  ??没有科学,就不可能有技术上的长期发展;没有思想自由,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兴旺。
  对领袖的忠诚、民族自豪感以及宗教热情——这一切在历史上都已证实为最好的团结知道。
  为了维持民族自豪感,究竟要干涉自由到何种程度呢?实际已经发生的干涉行动,主要是为了维持民族自豪感的。
  在俄国,人们认为不同意官方正统言论的人很可能又不爱国行为。
  这是一个困难的的问题,因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愚昧的理想。
  第十一章:组织的生物学
  小国之所以能够存在,不是靠自己的权力,而是由于大国间的猜忌。
  教育可以使喜爱独立自主的情感剥削到什么境界为止现在无人知道。
  国家对内对权力可以逐渐扩展到什么程度而不致引起反抗这也是无法说的;但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如果假以时日,即使是最专制的国家,也还能把它的权力再加扩展,使它远远超出现在已经达到的程度。
  知道最近,正当还是很松散的组织,对于成员的活动,只作一些很轻微的约束。
  使组织老去的是以过去的成功为基础的习惯。
  第十二章:权力和政体
  当权利只限于成员中一个派别的的人所有时,就不可避免的要实行严格的思想审查。
  在一个大的民主国家里,选民除非对领袖热情拥护,是没有什么权力感的,因此常常觉得不值得去投票选举。
  林肯在人民一个总司令时写道:“他们告诉我,你有志于独裁。
  达到独裁目的的途径是打仗。
  我指望你打胜仗,甘冒出现独裁的危险。
  ”因此,除了国家以外,一切组织支配成员的权力都是依靠开出权的,而支配成员的权力严峻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与开除所带来的耻辱和经济困苦的大小。
  第十三章:组织和个人
  在这章中提到,由于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因此美国通常不会武力吞并其他国土的,因为“新选民是讨厌的”。
  但是美国可以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来提高自身的利益。
  罗素谈到了技术的发展是管理更广阔的疆域变为可能,并且实际上加强的权力的集中(政府所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了),使得个人的自由逐渐受到挤压。
  个人追求权力,不仅要在组织中获得更大的权力,同时还要是这个组织获得更大的权力。
  第十四章;竞争
  一般来说,技术上的原因已使一些组织的最适合于处理其特定任务的规模扩大了。
  在十七世纪,道路是由教区负责管理的;如今在英国则划归郡议会管理,由国家提供大量资金并加以监督;其他国家的道路管理也有与此相对应的改变。
  电气事业如由辖区较大的地方当局管理,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有重要动力来源的地方(例如尼亚加拉瀑布)更是如此。
  在经济领域里,关于竞争已经有很多争论,但在军事和宣传两方面竞争至少也有同样大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在商业上和宣传上都应该有自由竞争,而在军事上则不可有竞争;但意大利法西斯
  党和德国纳粹党则持恰好相反的主张,他们认为竞争除非采取民族战争的形式,否则就总是坏事;民族战争是人类最崇高的活动。
  争辩的自由有助于发展智力是明显的,但不一定要有竞争的组织。
  第十五章:权利和道德准则
  自希伯来先知时代以来,道德就有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它是和法律相似的一种社会规定;另一方面,它又是关于个人良心的事情。
  就第一个方面说,它是权力工具的一部分,就第二个方面说,它又常常有革命的性质。
  积极的道德比个人的道德出现得早,或许比法律和政府也早。
  它最初是部落的习俗,法律就是从这些习俗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就国王统治来说,我们已经知道宗教因素常被强调的妨碍国王的权力。
  不过,即使如此,它对于以国王为象征的社会制度仍然起了稳定作用。
  原是社会的道德准则,在那时的社会里,一般都相信有其超自然的起源;然而在先知和圣贤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道德,有时与旧道德并存,有时则取旧道德而代之。
  第十六章:权利和哲学
  主要的宗教旨在追求美德,但通常也还追求另一些东西,经验主义哲学追求真实,而唯心主义哲学,从迪卡尔以致康德,则追求确实;实际上,一切伟大哲学家,直到包括康德为止,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属于人性之认识部分的愿望。
  就哲学来说,独立于自己意志之外的实在是包含在“真实”这一概念中的。
  照常识的看法我的信念的真实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决定于我所能做到的事情。
  实用主义认为一个信念如果有愉快的结果就是真实的信念,这理论也发生同样的麻烦。
  权力哲学,就起对社会所产生的后果而言,是自己否定自己的。
  第十七章:关于权利的伦理学
  权力和道德观念一章,颇有“相对主义道德观”的意味。
  例如讲到圣经故事,摩西十诫说不可杀人,但是这里的人仅包含犹太同胞,他们在对待其他民族时,也不乏宗族屠杀的故事。
  又比如基督教十字军骑士对异教徒的屠杀。
  “对于能够普及一般人的好事实行社会协作是可能的。
  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所形成的幸福是不能普及的”正如物质财富是可以不断积累的,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这种资源是永远也是有限的。
  罗素希望“有权利的人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增进社会协作??全人类的协作”这也是我虚妄的心里话。
  罗素觉得可以通过宗教和道德,以及改变政治经济环境两种手段来促进。
  第十八章:对权力的节制
  全部历史表明,也可想象得到,不能依赖少数人来照顾多数人的利益。
  在不想推反手法的政府的限度内,如何保护少数是节制权力的一个主要方面。
  仁慈的人民,即在儿童时代受过仁慈待遇、养成愉快心情、在青年时代又觉得世界是一个亲善场所的人民,是不会发展那种意味着联合起来大量屠杀人民的特殊种类的理想主义叫爱国主义或者阶级斗争等等的。
  在任何实行独裁的地方,总是要趁年青人能独立思考之前,把一套信念灌输到他们脑子里去。
  这些信念的贯注是经常而持久的,为的是希望年青人以后永远不能摆脱早年所受的教育的催眠影响。
  毫无疑问,对于民主国家的公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比从读报中找出事实真相的本领更为有用了。
  这就是自由主义的观点与极权国家的观点之间的主要差别。
  前者认为国家的福利最后寄托在个人福利上,而后者则认为国家是目的,个人仅是组成国家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其福利应该服从一个神秘的整体,这个整体其实是统治者利益的一件外衣。

权力论 罗素_权力论读后感【1】

http://m.gbppp.com/jy/594132/

推荐访问:读后感作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