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时间:2018-07-1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一篇_空巢老人现状及原因

空巢老人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根据查找资料,我们得知: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象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但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本人认为空巢家庭还包括一种情况: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所以,空巢现象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以下,本人通过此次对农村空巢现象的调查研究,针对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解决的途径方面进行阐述,浅谈些个人观点。

二、原因

造成“空巢”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而其子女外出原因,75%是外出务工,13%是经商,2%是求学,10%是在外居住。所以绝大部分的的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为空巢老人的。而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

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在外务工经商平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10到15天,这10到15天除去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3天左右。调查中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空巢老人中有绝大部分的仍从事劳动生产或照顾孙辈,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他们表示,年轻的时候操劳惯了,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住,干

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既为自己找到一些寄托,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

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在政策享受方面,全部的空巢老人参加或享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接近一半的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扶贫等政策照顾,少部分的老人享受了独生子女奖扶政策。这次调查了解到,每年也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一少部分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间,大多数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2000 元之间,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有一半以上处于贫困状态。

还有一些政府政策与市场调节的双重原因: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地区相继出现第一批大规模的民工潮。下海赚钱成了主要话题。农民农业收益渐渐受到限制与质疑。

二、另一方面,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民工越流动越穷。一些在家务农的农民开始举家外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发展的后知后觉,土地国有化,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房价上涨,市场经济又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所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基础开始动摇。外出务工成了首选。都奢望着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四、城镇化建设加剧了这一矛盾,使本来就尖锐的经济矛盾变成了社会矛盾。农村人被瞧不起。国民集体缺乏尊严。荒唐的户籍制度又为本来就一无所有的农民雪上加霜。农民工孩子无法进入城市上学。

五、教育制度的僵化使得农村孩子无法交纳繁重的择校费及档案管理费。名存实亡的退休养老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相互冲突。使得百姓水深火热。

六、劳动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一般工厂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极度不合理,导致无假可请。请了假又碰上铁路改革票价上涨比火车提速更快。

而此时就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二篇_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7招让老人安度晚年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7招让老人安度晚年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北京广安门医院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三篇_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在我们农村有句话:养儿为防老。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农村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小孩,他们孤独的在家里,精神上极度的空虚,身体上也多是疾病缠身。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可以说是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也更容易被忽视。所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的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有时高龄老人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却还要辛苦在地里劳动,不能不让子女心疼。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更严重的是,他们的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极低,甚至有的老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

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平时只能两个人,很是孤独寂寞。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

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有时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缺少人照料。

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儿女虽然在外打工,但还是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治病。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农村生育率有了下降趋势,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有的家庭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对老人的关心有所减少。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婚后很多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农村更是明显。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这时老人可能就要单独生活了,“养儿也没能防老”。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单单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经济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道德上的缺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在农村,孩子不孝的事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打骂父母。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四篇_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者:向雪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7期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逐渐呈上升趋势。空巢家庭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仅仅刚开始,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必须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关键词 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经济的发展

1.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家庭联产承包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打下了基础: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奔向城市。并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大提高,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农业种植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光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量,也减少了对纯劳动力的需求量,这就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空巢家庭数量逐渐增多。

1.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农民工的大量外出,使农村剩下大量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其中大部分是空巢老人。

2思想观念的变化

2.1老人自身方面

2.1.1固有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一些到城市打拼的子女,逐渐在城市买了房子,安定了下来。大部分人都愿意把操劳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去享“清福”。但老一辈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乡土情怀,而城市里生活节奏快,人情关系淡薄,许多农村老人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愿意去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五篇_关于空巢老人的几点思考

关于空巢老人的几点思考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早在13年前,既已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已达313197 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7% ,老龄社会已悄然而至,并在进一步深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现代程度加快、工作变动频繁、生活习俗改变,一些因素导致现代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居家养老、家庭赡养的难度逐渐增加。据报道,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现实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一)百无聊赖,心情抑郁,孤独空虚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一大特征。在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比例远远超过10%,空巢老人的比例达到5%,这些老人退休或失去劳动力之后,子女不在身边,逐渐与社会疏远,甚至“与世隔绝”,一个人待在家中,无人交往,无人聊天,无事可做,精神无所寄托,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话语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无依无靠,病无所医,无所指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究其原因:第一,对离退休后或失去劳动力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不知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特别是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或子女在外地的老人,由于多数同龄人已不在身边,认识的人很有限,无人交往,整天呆在家中,融入社会已经很难;第二,对子女依赖性强,精神无所寄托。受“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却不在身边,随之将产生强烈地失落感,无所依、自悲、自怜、失望等消极情感日渐加剧;第三,心情抑郁,行动受限,交往不便。有的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经济状况的制约,有的是丧偶、病残的影响,兴趣爱好很少,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失去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生活规律性不强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二大特征。有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老人丧偶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子女不在身边,孙辈人又不爱与老人在一起,生活更是逐渐缺乏规律性,缺医少药,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生活质量日渐下降;有的老人呆在家中无事可做,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有“开水管听声音玩”的事情发生;有的大半辈子忙于工作,没有培养个人爱好和情趣,一旦退休,手头无活,本身又是闲不住的人,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三)处理突变能力差,应对变化能力弱,行动迟缓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三大特征。一般地,老人爱在清静、避吵杂的环境而居。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衰退,动作迟缓,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能完成的动作,现在“望洋兴叹”。遇到天气变化,易出现滑倒、摔伤等境况,加之无人照料,危险性就可想而知;若遇到地震、火灾、漏电、煤气泄漏等意外情况极易处理不当,导致意外的可能性更大。

(四)未富先老,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成为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的第四大特征。大多数“空巢老人”在家有退休工资,虽然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生活,但这部分老人经济生活条件较好,生活自理,短时间内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年轻时把钱花在子女身上,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年纪大且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子女生活状况也不太好,许多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难以为继,若再碰上疾病,没有子女在身边,老人的境况将是难上加骓,至于精神慰藉更是无暇顾及,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平上,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更需要社会、社区和个人的关注和改观。

二、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空巢现象所折射出的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家庭养老日益弱化;机构养老

不够完善;护理服务急需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三个方面的挑战:生活保障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

(一)生活保障服务。目前,新农保水平处于低层次层面,难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等诸多问题,况且远离城镇,缺医少药,信息不灵通,基于以上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城市“空巢老人”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就医方便快捷、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跟得上时代步伐,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日间照料服务。现在,从统计数据上预测,全国有五百万以上的空巢老人,而养老护理员只有不足三万人,空缺太大。全社会老年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专业管理公司匮乏,更缺乏大批养老专业护理员,为此,加大以老年为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三)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常看到子女,子女常陪他们说说话,也就心满意足了!一些事情看似简单,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老人望眼欲穿,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思念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想法,本来很普通的想法,让大部分“空巢老人”成为奢望!老人看中的是子女的陪护和关爱。正像我们小的时候哭闹,别的大人如何哄,甚至拿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来劝我们不要哭,都不奏效,但只要一见到父母,即使没有好的东西作引诱,也会立即停止哭闹。道理很简单,人看重的不是物资,而是精神关爱,无论老人与孩子,这是通用的。在养老期间,老人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照料陪护责无旁贷;但是,我们在老人面前又是他们的大人,必须无条件地提供一切需求,这里的我们包括社会、社区、个人三个层面。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

作家毕淑敏说过“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善待老人,尤其对待“空巢老人”,承担责任义不容辞!社会、社区、个人都应当支持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社会更加和谐。

(一)建立“空巢老人”档案,有重点的实施帮扶。对生活难以自理或患病的老人,要做到心中有数,完善帮扶机制和措施,广泛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实行重点帮扶,实行无偿服务。对经济宽余的“空巢老人”,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固定专人陪护,实行有偿服务。

(二)加强“空巢老人”的精神自助和安全保护教育。首先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要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应及早将家庭重心从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父母应降低对子女的回报期望值,在生活中注入新的和值得关注的内容。老年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要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感。提倡“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余热。同时,要加强“空巢老人”的安全保护教育,帮助配备必要的自救药品和救护设施。组织“空巢老人”学习防火、防盗和防治一些突发病的救护知识,包括怎样拨打火警、匪警、急病救助电话等,以便在危急时刻实行自救。动员有条件的家庭装防盗门、灭火器和电话设施,有的还可以安装紧急呼叫器,以防发生不测,进行及时报警救助。

(三)倡导家庭养老。“空巢老人”是一个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殊群体。中国自古讲“孝”道,作为子女,首先要负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无论身处何方,时刻想到抚养自己成长的父母,尽量多抽出时间关心父母生活,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与父母多交流,即使工作的原因不能每天陪伴父母,也应该利用先进的通讯方式尽可能多和父母交流,努力帮助父母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帮助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

(四)完善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依靠社会力量养老。增加对基层老年活动室的投入,增添设备,完善设施,吸引老人们或下棋、玩牌、搓麻将,或聊天、看书、看报,或唱歌、演奏、健身,使老人陶冶情操,消除寂寞。在集中住宅区,可以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可以充分发挥义工(志愿者)【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的作用,提倡义工到一些“空巢老人”家中慰问、聊天、过节过年等。

(五)加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在政府筹集资金建设敬老院、老人福利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鼓励私人企业开办老年公寓等养老助老服务实体,对“空巢老人”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集中管理,动员和吸引“空巢老人”入寓入院。既可以解除在外工作子女的后顾之忧,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六)健全和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要更多关注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口的医疗问题。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渐渐长大成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将步入中年,进入晚年。“空巢老人”的一生为社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汗水。今天,“421”家庭结构越来越凸现,“空巢老人”将不再是小群体。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空巢老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作者系保山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永纯)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六篇_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姓 名: 李倩

学 校: 洛阳电大

学 号: 1441001459782

指导教师: 吉晓敏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定稿日期: 2016年8月25日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巩义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对策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2],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已相当严重。而近几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国老龄办2012年9月的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4]。在一些大城市,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年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我的家乡巩义市虽然经济并不算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其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巩义市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所反映问题的分析,向社会及家庭对待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选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因为对于空巢老人我们接触到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根据调查到的少量个体以了解整个总体的情况。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也搜集了大量文献,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调查始于2013年3月11日,共调查200名空巢老人,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地点基本上是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的。在请他们填写问卷的同时我也及时地通过聊天对其进行小型的访谈,了解情况。在调查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这些老人年龄都在60周岁及以上。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8]。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群类细分: (1)老人:指上年纪了的人或较老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 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老人的界限。

(2)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可由低级到高级按阶梯状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此理论,通过几位老人自身的讲述,并结合个案资料的分析,我们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如下。

(一)第一层次:生理需要

物质生活缺乏保证。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基础。本次调查显示,巩义市城区有49.8%的空巢老人靠退休金或养老金生活。其他重要经济来源有子女供养,占27.8%;抚恤金占2.1%;工资收入占12.4%;社会救济站占2.9%。其中,享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有139人,退休金额为500—1000元的最多,有47人,占23.5%;其次为1200—1500元的有44人,占22%;15000元以上的有32人,占16%。此外,仍有16人的退休金不足500元,在物价上涨,医疗费用日益增高的今天,这部分老人在子女没在身边的情况下生活是比较紧张的。

医疗费用过高。在调查空巢老人的经济支出哪项比例最大时,126个老人的回答是生活必需品支出,占到绝大多数63%;其次是保健品及医疗支出54人,占27%。由此可见,在中小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仍以追求温饱问题为主,其次就是解决看病问题,在我们身边发生【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的由于付不起高额医疗费用而送走生命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医疗费用已成为他们沉重的生活负担,生病没钱治也成为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二)第二层次:安全需要【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日常生活缺乏照料。安全是一个人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而对空巢老人而言,安全在其身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人身安全,用药安全,医疗安全 ,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多体现在老人生活的细节,属于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而从更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必要的照顾才是他们真正的健康难题。老人上了年纪,身体的各项机能都随之下降,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实属正常,但如果身边没有人进行很好的照料,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很有可能小病演变成大病,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对于老人来说,最应该在身边照料的是子女,但在生活压力相当大的今天,很多子女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选择了远离父母,这样由于子女工作或居住地远等原因,老人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人们常说“老小孩”,在刚开始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称呼,感觉看上去很怪,不合时宜,但后来我渐渐懂了,人上了年纪跟小孩是一样的,小孩时刻需要大人的关怀与照顾,而老人又何尝不是呢。子女是其最亲近的人,如果不能时常陪在身边,那么老人的生活就会面临很多的难题。调查显示,87.8%的空巢老人在吃饭、洗澡、上下楼梯、做简单家务等日常活动中没有困难,这就表明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够自理。但是,其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完全一致。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6.7%的空巢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超过一半的老人患有高血压,近30.3%的老人患有心脏病,而糖尿病、中风、关节炎等也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这些身体健康状况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帮助和照料。

自身缺乏必要的疾病护理常识。由于空巢老人年龄和身体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再加上信息的闭塞和自身能力的降低,就造成了缺乏疾病护理知识的局面。在调查问卷中,我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平时基本护理的常识小测验,而结果显示,有25%的空巢老人对这些是一无所知,他们在遇到疾病的时候,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和自求多福。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在平时根本没有关注过这些方面,他们平时的生活比较单一,通过看报纸或听广播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件难事。而在我们小区,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空巢老人独自在家,由于天气多变患上了感冒,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本是一件很容易就解决的事,而对于这位老人而言,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而且越来越严重,于是她觉得自己触犯了神灵,除了每天的祷告还找来了一些传统的土药方,每天盲目的熬水喝,刚开始还没什么问题,但后来量变达到了质变,老人开始呕吐不止,最后险些送

上性命。这说明了遇到疾病以及后续的处理问题可以说是空巢老人的盲区,本来自身抵抗力差,一方面不清楚该如何科学用药,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药该服用多大的剂量。这或许是空巢老人的通病,面对此种情况,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来实现自身意识与常见病理的联接,这就要动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来逐渐实现对老人的集中社区照料。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显示,国外发达的社区照顾服务在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那么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空巢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相关服务。200位空巢老人中,曾经接受过或目前正在接受社区照料服务的老人只有10位,占全部老人的5%,而且这些老人多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比城市空巢老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与其所享受到服务的比例,我们便不难发现,许多需求还未真正得到满足。

(三)第三层次:社交需要

社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社会交往,也就是社会关系,在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中,大多数空巢老人因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即情感空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狭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少,寂寞、孤独之感会随之而来,此时,子女的关爱便成了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在194位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88.9%的空巢老人表示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较好,关系一般的占9.3%,关系不好或“不好说”的只占1.8%,可见巩义市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总体而言较好。

除了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问题,与社会的接触和与他人的交流也是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闲暇活动的场所而言,空巢老人去的最多的是室外空地(71.4%),其次是公园(45.6%),接下来是社区小商店(15%)、老年活动室(11.8%)、老年人协会(2.4%)等。在水塔小公园进行访问时,随处可见老人活动,他们或在一起排练老年舞蹈,或三五人聚在一起聊天,或分组下棋,或锻炼身体,精神文化生活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近几年来,巩义市政府在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方面做了不少实事,建造了好几个供居民休闲休息的公园,这就给有大量空闲时间的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另外,由于巩义市目前在乘公交及旅游这一块对老年人实施了优惠政策,这就大大提高了巩义城市空巢老人外出游玩的积极性,在访问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对提及的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她说只要自己没事就会乘坐公交车去康百万庄园参观,这个门票对老人也有特殊优惠,一方面线路不是太远不会觉得太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就此感受一下古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说到周边的风景区她基本上都是常客,此时,老人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感激的笑容。相对于这些较好的情况,本次调查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有老人反映,设在居委会的老年活动室基本上只是个形式,虽然挂了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第七篇_空巢老人问题与需求

一.老年人的定义

我国界定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二.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

三.空巢老人的问题与需求

(一)心理方面

1.认知的错误。空巢老人容易认为自己被边缘化,是社会的以往人群。对自身的负性评价较高,认为自己脱离的社会。

2.易出现抑郁的心理倾向。由于部分空巢老人长期处于单一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交往比较少,心理上的孤独感难以得到倾诉,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常表现为:情绪情感低落、行为缓慢、兴趣减退,对自身评价较低。常此以往对身体健康是极大的挑战。

3.过分敏感。空巢老人容易对一般性的生活压力反应过分强烈。一般性的生活压力是指正常人在平时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压力事件,如果能正确认识能够提高心理的抗压水平。但是由于空巢捞老人心理的特殊性,所以容易夸大某些一般性的生活事件,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恐慌。

(二)生活方面

1.对疾病的防范能力较弱。随着生理功能的退化,老人越来越无法自己应对日常生活.再加上出现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身边缺少监护和照顾的空巢老人

的生命安全有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有学者指出"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危机.

有些空巢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这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比较高,患病率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白内障。空巢老人普遍缺乏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而且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生活状况较差,患病后往往没有人照顾,并且长期的治疗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产生内疚、负罪感,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死亡。

2.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本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而空巢老人本身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因素,导致其价值观、思想、认识能方面与社会主流产生脱节。同时他们把子女视为最主要的情感寄托,对子女在精神的依赖程度较大。

(三)社区、社会关怀需求

在与空巢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空巢老人是渴望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但是由于社区基础服务建设的滞后性,适合于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较少,使他们这种主观融入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四)亲情关怀需求

从“空巢老人”的定义中,我们知道空巢老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子女长期离家在外。对于空巢老人他们最直接的需莫过于子女常回家看看,使老人的情感有良好的寄托。同时在入户访谈中我们也感受到,老人们对于我们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他们很希望社会组织、群体能够更多的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http://m.gbppp.com/sh/463669/

推荐访问: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