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传记

时间:2018-05-12    来源:爱好    点击:

近代名人传记 第一篇_近现代名人传记之沈尹默

家乡近现代名人传记之安康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教育家。

1887年,入家塾读书,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开始学习书法。

1905年,沈尹默和他的三弟沈兼士一起赴日本求学。

1906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求学,后返回中国在陕西居住,之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得力战士。

1919年,他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支持学生运动。

1921年,赴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1925年,他同马玉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子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9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自甘清贫。

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中国画院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971年6月1日,备受“四人帮”迫害的一代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沈尹默得以平反。

作为一个书法家,著有《二王书法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等,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书法集》等约二十种。

他的书法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手机了她二十岁以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

作为诗人。沈尹默的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如《生机》、《赤裸裸》、《小妹》、《三弦》、《秋》、《白杨树》等,著有诗集《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其中《三弦》被胡适称为“一首最完整的诗”。

近代名人传记 第二篇_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就是所写人的一生的缩写 ,在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儿子已经四年级了,我想是应该给他看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了。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优点,学到他们的处世方法和他们身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

在网上搜了些,小学生可以看的名人传记,贴上来,让大家参考

《少年邓小平》张亚旭著四川少儿出版社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雄丛书)陈广生著黄河出版社

《少年版世界名人传记》(分科学发明家卷、企业家卷、文学艺术家卷、逆境英雄卷、军事家卷、政治家卷)方洲编华语教学出版社

《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分中国卷、外国卷)禹田编同心出版社

《鲁迅》绍兴鲁迅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吴昌硕》安吉吴昌硕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蔡元培》绍兴蔡元培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孔丘》孟祥才著中国少儿出版社

《营造巴比塔的智者·钱钟书传》张文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近代名人传记】

《丰子恺图传》刘英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徐志摩图传》周黎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近代名人传记】

《影响科学发展进程的人(大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翟博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黑格尔传》[苏联]阿尔森·古留加著商务出版社

《爱迪生传》[苏联]拉皮罗夫·斯科勃洛著商务出版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全译本)》[美]海伦·凯勒著华文出版社

《罗丹传》[法]彼埃尔·戴著商务出版社

《居里夫人传》[法]艾芙·居里著商务出版社

《歌德》金大业著中国少儿出版社

《哥白尼》陶小康著中国少儿出版社 《爱因斯坦传(上下)》[美]亚伯拉罕·派斯著商务出版社 《富兰克林自传》[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花城出版社 《牛顿传》[美]詹姆斯·格雷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纽约时报50位科学家》[美]苏拉·蒂编海南出版社 《与鸟为伴》[美]乔纳生·威诺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斯蒂芬·霍金传》[英]迈克尔·怀特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丽心灵—纳什传》[美]西尔维娅·娜萨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我的世界我的梦》姚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是刘翔》刘翔著上海三联出版社 《梦想之后(巴乔自传)》[意大利]罗伯特·巴乔著译林出版社

近代名人传记 第三篇_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袁世凯

(班级:140604 学号:3114001723 姓名:余志豪)

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早在建国前就有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问世,此书一出,便奠定了袁氏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袁氏的脸谱逐渐固定成了一个极其反动和违背民心的政客和暴君的形象。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史话》中提到“袁世凯生前死后至今的一个世纪中,是一个一直受人唾骂的人物。他出卖维新志士,资产阶级维新派骂他;他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农民及下层劳动人民骂他;他逼宣统退位满蒙贵族骂他,骂他是奸雄,是曹操一类的人物,要和他拼命,甚至要干掉他;他残杀国民党人,扼杀民主制度,国民党人骂他;他背叛民国,帝制自为,更遭到全国人民的痛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继续骂他,认为是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著的一个封建军事集团,他上继曾国藩、李鸿章等出卖国家和反人民的罪恶事业,又替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军事独裁的可耻榜样。”[③]如此的骂声一片,袁氏可谓是死后难安也。

傅德华在《台湾袁世凯研究概述》也提到这个问题,“仅从上列部分专著的书名及论文的篇名用词,如:„袁氏窃国‟、„一代枭雄‟、„中国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民国叛徒‟、„现代化的保守人物‟等,不难发现台湾学术界对袁世凯的一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

[④] 台湾学界如此,大陆的各种出版物中也是一样的基调,尤其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口头上,袁氏的名声也是很臭的,拿本人为例,别人动辄骂我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你个袁大头”之类的话,我听了也很有点不快之感。

从侯宜杰在《袁世凯评传》的一些叙述中,我们看到袁氏的一生是怎样被描述的,书中的内容提要,“独夫民贼袁世凯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动政客。本书引用丰富而确凿的史料,对袁氏反动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叙述,深刻的分析,科学的评论,淋漓尽致地显露了袁世凯的卑鄙行径、阴谋诡计、狡诈性格。”[⑤]可见袁氏在人们所能见到的读物中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一个刻在模子里的反动的人物。侯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很明显的是“史从论出”,而非“论从史出”,带着对袁氏的固有的印象来写作和搜集材料的,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某种影子。字里行间显示出对袁氏的不屑和蔑视,如“袁世凯结束了浪荡公子的生活,踏入仕途,作为清政府一个及其普通的小爪牙,开始了自己的反革命生涯。”[⑥]从其用词,浪荡、小爪牙、反革命等词汇,这些都是充满定性的文本表达。又如在描述袁氏在落榜后的言行时,“他又羞又愤,赌气把

过去所做的试问付之一炬,大言不馋的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⑦]而在同样的引述这段话时,在03年张华腾的《袁世凯与近代名流》中却是平平淡淡,没有所谓“大言不馋”等字眼。其实早在他的那本《袁世凯一生》中,也是这种笔调,这种语气。在差不多的同时代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描述也是褒多于贬。在一本编著的《中国革命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革命党人的退让,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⑧]即使在我读书的时候,见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评价也是一味的否定,认为袁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没有丝毫的肯定的赞语。这种脸谱化的形象的形成,和国共两党对袁氏的认识有着直接联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袁世凯的定位都是一个反动的人物,所以两岸的出版物和教科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反袁旗帜,骂声一片,下层民众接受的教育,面对文本的种种叙述,对袁氏的认识也只能是一个反面角色,一个独夫民贼,窃国大盗。

学界逐渐改变的袁世凯形象

随着90年代的到来,海峡两岸的学者的文章和著述中的袁氏的正面论述开始出现。 “台湾学者中有刘凤翰的《清末袁世凯治兵之道——现代军事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1995

年第103期),独孤白的《袁世凯的一件功绩:文官保障法案》(《春秋》1997年第27期),以及“驻戍朝鲜严整军纪”、“山东剿匪保境安民”等。[⑨] 在台湾所有研究者中对袁氏的评价比较高的是唐德刚先生,在96年,他就发表文章为袁世凯的获得大总统的合法性问题辩护。“任何法学家、历史学家都不能否认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位合法的正式大总统。”,这篇文章据说是台湾学界当时的唯一的持有此种观点的论文。

袁氏的原始描述和形象是如何被改造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袁氏的形象似乎是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独夫民贼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历史上的袁氏在时人的眼中,曾经有过怎样的评价呢?按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中所述,在袁氏称帝以前,其实袁氏是众人公认的领袖和能够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国的强人。而其对袁氏的评价也极高,“袁世凯是传统社会里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大心细,做事扎扎实实,有板有眼,是位极有效率的行政专才和标准的中国法家。”[15]

李剑农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说“总括一句话:临时政府组织时,一般人心理,已注定南北议和之成功,已注定清朝皇帝的命运全操在袁世凯手里,已准备俟清皇位退饭后把临时大总统的为止作袁世凯的酬劳品,已准备在袁世凯做总统的时候,便得到共和立宪的政治。所以南北议和尚未成功时,新产生的中华民国的命脉已落到袁世凯手里去了。”。

[16]唐德刚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是很偶然的,当时的局势是众人对袁氏抱有期望,孙文的当选只是碰巧早几天到了上海而已。

和袁氏有着三十年交往的严复在袁氏称帝前也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项城于国变日受职,各国同日承认,亦几天与人归矣”[17],又有“顾居今之日,平情而论,于新旧两派之中,求当元首之任,而胜项城者,谁乎?”[18]由此可以洞见,至少在袁氏称帝之前,严复对袁氏的期望和赞许是很高的。

连革命派的孙中山也是如此。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纯属偶然,他所拥有的,只是享誉内外的崇高威望和深厚扎实的建国学理,而袁世凯所拥有的却是雄厚的实力。孙中山给参议院的公报中说“袁君富於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最后还不忘提醒一句“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而当时的参议院炯于困境,采纳了孙文的意见,还吹捧袁世凯为“世界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可知,在当时,袁世凯的名声甚佳,被寄予救国之希望。有民初的受人拥戴到帝制自为后的众叛亲离,骂声随之而来,这里面是否都是对袁氏的应该有的批评呢? 伴随着袁氏的倒台,由于背离大众的帝制行为,使得北洋军阀的内部对袁氏的评价也不得不跟着舆论的走向。袁世凯是卖国贼,袁世凯是背叛共和的可耻的反动政客,在国民大革命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宣传和歪曲,原始的赞美之词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对袁氏的种种的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的描述,而对于他的那些正面的功绩则视而不见,他要为他所做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事件而负责,也要为那些随着而来的近代化的搁浅而负责,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为之负责的人,于是历史就把责任丢到了袁氏的身上。

罗素认为人类“在每一次的不幸中,都有一种自然的冲动去寻找一个敌人,把责任归咎于他;原始人把所有的疾病都归于敌人的巫术。每当我们的各种麻烦的原因太难理解时,我们便趋向于求助这种原始的解释。„„当德国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遭难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容易被说服相信犹太人应受到谴责。”[19]同样的一种可能,当我们中国人陷于近代化的困境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在寻找一个敌人让他来承担我们无法解释的困境的原因,袁氏就这样成了一个历史的悲剧。

唐德刚认为“民初那个烂摊子是任何政治家也收拾不了的。这是个转型过程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袁世凯这个人的悲剧,便是卷入了【近代名人传记】

这个他所改变不了的形势。孙中山的幸运,便是他始终没有卷入这个形势,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为国为民而道不得行,就会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这是另一种解释,即认为袁氏的悲剧是形势使然。

袁氏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让后人捉摸不透的,我们对他的认识,既有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当然也有些人是出于某种顾虑,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愿正视或者故意掩饰历史真相,去引导人们满足于若干表面现象,而对他们所要利用的对象大泼污水,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必然要被历史所淹没的,只有历史的真实才会经久不衰,才会历久弥真。总之,认识历史人物,既要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和描述,更要注重其所处时代对他的描述,更要结合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是非之心,如此,则历史可辨矣!

近代名人传记 第四篇_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传记 之朱葆三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之朱葆三 前言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深陷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当中,无数的普通百姓深陷于水深火热当中,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入侵给古老的华夏大地带来了无休止的战火。但是正是在这种国家分崩离析,帝国列强对古老中国虎视眈眈之下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俊才,他们或为近代中国革命忙碌奔波,甚至是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唤起仍旧沉睡中的近代旧中国和无数国民心中的反抗侵略的意志,比如有谭嗣同、李大钊、闻一多、李公朴等等;而另一部分人则紧紧抓住时代的变革发展的步伐,他们有些通过去海外留洋后,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为近代中国的未来的生存发展指出途径,如陈炽、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鲁迅以等等;还有一部分则顺势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成果和机遇,他们通过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在国内大办新星的工厂,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用工业生产倾销垄断的方式殖民统治中国的企图,而这些人则被称为爱国实业家,他们通过开办银行、工厂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持和金钱支持,从而使得近代中国革命抗争能够生生不息。

在这些爱国实业家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朱葆三。朱葆三是我国近代银行保险业著名的资本家,同时也是当时众多商帮著名的宁波帮的领军人物。1848年 3月11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七)出生于浙江定海。他十三岁时因父亲重病而致家中贫弱,不得已年仅十四岁时便到沪在五金店当学徒﹐由于店主对他的赏识,而且也与他平日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密不可分,朱葆三在十七岁便任总帐房和营业主任﹐三年后升经理。1878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1911年﹐他创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又投资于英商鸿源纱厂﹑大生轮船公司﹑浙江银行﹑立大面粉厂﹑广州自来水公司及上海《新闻报》等企业﹐正是在这时期世界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的原因,西方列强暂缓了对中国商品的垄断行为,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像朱葆三一样的实业家纷纷开办了轻工业工厂,从而大大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当时中国商品的奇缺的状况,并且由于像朱葆三企业家的出现,使得中国工商业与全球工商业的联系更加紧。后来朱葆三又历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上海商务总会协理等职﹐成为当时上海工商界显赫一时的人物,并且他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流通和调剂、促进了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朱葆三之所以能够由此如此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他能知人善任,把能人集合在自己的经营场所,使他们乐于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也为他在而立之年后产业壮大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和作用。

而且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的十里洋行上海朱葆三善于协调各方面和关系,他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当时还是微不足道的革命党人中间均有他的朋友。这也使朱葆三在各种危难情况下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在各种纷乱中为自身的经商事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商人的唯一目的便是追逐利益,而不管甚至是抛弃自己的道德

利益和爱国之心,但是一朱葆三为首的当时广大实业家他们在获取正常利益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国家民族的革命事业和百姓生活疾苦的关心和支持20世纪初叶,朱葆三为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民族金融业和工商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他在当时上海的洋人租借中不断地帮助当时的国人和民族企业,支持他们发展,而且他为无数的宁波籍的买办引荐,被人们尊称为“买办中的买办”,他的这个行为为后来国民革命建立中国近代的金融体制和基础作出了贡献。在辛亥革命大潮中朱葆三等在上海商务总会、上海城厢自治公所和上海商团公会中的一些上层领袖人物都已逐渐觉察到清政府所谓“君主立宪”不过是打着幌子的骗局,因此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革命党人的活动表示赞同和支持,并把变革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为中国近代革命进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朱葆三在辛亥革命中尤为突出的一件事是在1911年11月,陈其美拟提用存于上海各钱庄的道库存款以应急需,但各国领事以未承认革命政府为借口横加阻挠,后经多方磋商,终由朱葆三出面具函签发收据核收,朱葆三以一言九鼎的信誉,才解决庄款问题。当时刘燕翼(襄孙)一走了事,所以流传有“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之说。12月,中华银行成立,朱葆三出任董事部董事,为供给上海军政费用,他以军用钞票抵押 ,向外商、钱庄以及工商各界借款,弥补了每月恒逾百万的开支。朱葆三虽然任职上海财政总长仅几个月,但他力挽狂澜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朱葆三也因此在当时的革命党人中而出名,他为革命党能够继续斗争做出了卓越的物质基础的贡献。而后在1912年国民党上海分部担任了重要的职务,为革命“兢兢业业,夙夜旁皇,力效驰驱,勉尽天职”。

后来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们所窃取,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以上海总商会的名义发电支持段祺瑞政府﹐反对上海工商学界罢工﹑罢市﹑罢课的爱国行动﹐受到舆论的谴责﹐而被迫辞职,这也使得他原本的光辉形象被披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他在革命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成就是我们无法否认和磨灭的。从此之后他便推出了政治舞台。

退出政治舞台后的朱葆三他晚年仍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先后创办和投资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济良所、广义善堂、仁济善堂、惠众善堂、四明公所、定海会馆、四明医院、吴淞防疫医院、上海公立医院、上海孤儿院、新普益堂、普益习艺所、妇孺救济会、同义慈善会、联义慈善会、贫民平粜局、上海时疫医院等。他还创办了同济医工学校、定海公学、尚义学校、宁波益智学校等教育事业,并且他在后富贵之后没有忘记当年养育他的家乡,他积极地回馈建设家乡和为家乡人民谋福利,在家乡兴建了许多的学堂,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到现在,在甬舟一代的许多学校中还竖立着他的雕像,以纪念当年他做出的贡献。

1926年夏季,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创办于大世界附近的时疫医院病人骤增,经费短缺,为此他冒暑前往察看,顺道劝募捐款。但他终因伏暑积食,年老气血两亏,一病不起,随之从定海帮乡传来其胞弟朱捷三去世的噩耗,悲痛不能自制,于9月2日在上海西门外斜桥寓所与世长辞,享年79岁。宁波旅沪同乡会为会长朱葆三下半旗志哀三天,并且为其举办了浩大的追悼会,当时上海名流都前来出席悼念,这充分说明了朱葆三在上海工商业中的巨大的影响力和他广阔的人脉。为表彰朱葆三在社会公益和市政建设上的功绩,上海法租界当局特意将租界内的一条马路命名为“朱葆三路”(今溪口路)这是上海以中国人命名的第一条马路。

朱葆三终其一生都处于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动荡混乱的时刻,但他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而是奋发图强,从一个小渔村出来的穷小子到后来叱咤当时上海商界的风云人物,同时他对当时革命活动的支持也使得他成为在中国近代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他老年时期,他仍旧前关于当时的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并且支助社会慈善事业,亲力亲为。因此可以说他是我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实业家之一,他的那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为之学习并且令我为之景仰。

近代名人传记 第五篇_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传—李鸿章

班级:141102 学号:3114004286 姓名:贺浩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有一位震惊时间的历史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间的进士(曾经投贴于曾国藩)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八旗军和绿营兵腐化堕落军备废弛,面对太平军不堪一击!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满清半壁江山,1853年建立了清王朝对峙的政权,为了镇压太平军,国家鼓励民间兴办团练!此时在京的李鸿章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兴办团练,辗转投于湘军,后来建立了淮军!积极镇压农民起义,1863年制造了苏州杀降惨案!后来这支由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淮军又成为了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双手沾满了农民的鲜血,又一手办理了天津教案,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光条约》,国人皆曰可杀,外放到了两广总督,参与和领导了东南互保,1901年签订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条约《辛丑条约》并与两个月后死去,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写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小学时第一次看历史课本,就知道李鸿章是一位卖国贼,代表中国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了汉奸,刽子手的代名词!稍微了解一些历史常识的人提及李鸿章莫不称之为“卖国贼”时!今天我就将带大家认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首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这是李鸿章的发迹的开始,李鸿章和他所建淮立的淮军,成为了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并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苏州杀降惨案!首先我想对太平天国的起义的性质做一个阐释,以前对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谓历史事实,是由于后来时代的需要,不断被重新发掘和阐释,显示出不同的面貌!我认为太平天国本质上是一种邪教而已!他不过是提出了一个平分土地的口号而已,所谓的拜上帝教不过是吸收会员,发动起义的工具而已!定都南京后,这支曾经英勇善战的太平军的领导层迅速腐化堕落,丧失了革命进取心!这些人的腐化堕落甚至比满清的贵族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断送了起义的大好前程,曾国藩曾经说过灭太平军的不是湘军,而是他们自己!(大意如此)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起义本身就不具有正义性!(我不否认前期的积极意义性)而李鸿章又是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王朝符合李鸿章的自身利益和阶级利益!民族英雄林则徐不还是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吗?

1870年的天津教案,涉及外国人的教案总是非常棘手,前任曾国藩教案处理不当,遭国人唾骂,有李鸿章接任!办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既要秉承清廷的力避与外国开战,又要照顾到国人的情绪,这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所谓弱国无外交,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再高明的外交手段又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强权的时代,所以我认为,天津教案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腐败无能的政府,而不是李鸿章,那些唾骂李鸿章卖国,软弱的人,让他们经办教

案,难道就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吗?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外交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李鸿章痛感与国家的落后,掀起了师夷长技自强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大批近代民用,军用工业遣送外国留学生,兴办我国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这是史家的定论。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可否认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历史贡献不可磨灭!

1894年的甲午战争,淮军惨败,李鸿章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清政府战和的表态表态不明,一味求和!其次,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做倾国一战的决心,而清军大部分抵抗力量是淮军,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勾心斗角,一味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再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克扣军费(挪用海军军费),造成军备松弛,战舰年久失修!最后:李鸿章虽然是淮军的领导者,但是不要忘了,北洋海军覆灭是先丢的陆地,山东半岛先丢,日本陆军利用中国自己的炮台,打击北洋舰队,山东的军队并不归李鸿章指挥!当然淮军也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李鸿章在决策上也有一定失误!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这个毫无疑问,但是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也是据理力争,(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又能争取到什么呢?),在那个特殊的情况下我想清政府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果不是李鸿章,或许是王鸿章,张鸿章,李鸿章背的是历史的黑锅!(这个条约负主要责任的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和各级腐败的官吏,李鸿章充其量只是各级官吏的一员)改变历史的发展不是某个人或者是某几个人所能做到的!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李鸿章联合南方督抚大员实行东南互保,一定上减小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灾难,还曾经讨论过两广独立的可行性!此时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复杂,至于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则完全是背的历史的黑锅,有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每当清王朝陷入困局的时候,总是要找李鸿章收拾残局!辛丑条约后两个月,李鸿章死于北京贤良寺,临死之时上有俄国公使逼迫他在拟好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昏死过去,醒来写下了生命的最后一首诗,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通过李鸿章这一首诗,可以看到李鸿章,忧国忧民,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和对后来人给予的殷切希望!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李鸿章身后曾经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评价以至于在课本中和电视剧中被塑造成卖国贼汉奸卑微的形象等,所谓的历史事实是由于后来的时代需求,而不断的被发掘和阐释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或许关于李鸿章带给我们的看法大概可以从这句话得到一些答案!

任何人都要时代和环境的约束和限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放到特定的时期去看待,如果以现代的人观点来看,那么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本文中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希望大叫多多指正,共同进步!

近代名人传记 第六篇_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6分)

(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观点?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8分)

12.(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A项原因概括不全面,还应该包括在学校遇到了好老师;C项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项原文说“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而不是“免遭德国导弹破坏”。)

(2)①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②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③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每点2分,共6分)

(3)①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在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②勤勉刻苦,善于钻研。理科薄弱的钱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③勇于担当,维护正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每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只要有梦想,够努力,“扬短避长”也能取得成功。(2分)文本:①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兴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业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③天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资质好、智商高、记忆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任意合理的两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

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短处不应一味地回避,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找对方法,肯努力,多付出,短处也可以成为长处。失去双臂的刘伟,坚定自己的梦想,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让钢琴在自己的脚下流淌出优美的旋律,短处成为了他的长处。我们做任何事也是如此。

观点二:懂得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会少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成功。(2分)文本:①天赋好、记忆力惊人,有助于进行文史研究。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说明他在文史方面天赋极高。假如他没有弃文从理,在文史研究方面应该能取得优异成绩。②家庭环境与后天教育能促进长处的进一步发展。家学渊源,名师指点,进一步激发了钱伟长文史方面的学习潜能,使之在清华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得了满分。(任意意合理的两点得4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长,更易形成制胜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扬长避短更易成功。(2分)(言之有理即可)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吴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

【近代名人传记】

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近代名人传记】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近代名人传记

http://m.gbppp.com/xq/444263/

推荐访问:近代名人传记读后感 近代人物传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