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时间:2018-05-06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第一篇_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全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上)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改革决定的一些体会。现在决定发布才刚刚还不到两周,大家都在深入的学习,而且对它的理解和领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刻。三中全会的决定系统性非常高,相互的关联性非常高,也就是说不管你对这两面哪一个部分感兴趣,哪一部分是要重点思考的,都需要每一段从头至尾的都要学,每一个治理都要读,认真的来领会,才能更好的理解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这也对我们现在交流体会提出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要求,我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了,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同志们批评。

我讲七个大的部分,先说总标题,总标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它的内容因为非常丰富,只能就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为主要内容来讲,即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内容也是非常丰富、非常多的,有些内容会概括一些。我讲七个大的方面,一个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第二讲一下市场在配制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基础,决定性作用。第三个大的部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四个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涉及的一些重大技术。第五,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第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七要简单向大家报告一下深化改革的方法与保障。涉及到中间几部分的内容可能在顺序上有所调整,主要是考虑到按照讲解的逻辑关系跟它的排序跟重要性没有关系。因为它的重要性、它的地位还是要按照决定的顺序来理解,比如说,第五部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决定中是放在经济体制改革首位的,把它放在多少后面一点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在前面要注意一些铺垫性的对它理解的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大问题

(一)“全面改革60条”标志改革开放新阶段

二十年前也就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目标的时候,当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这样一个改革目标,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那个决定是五十条,可以把它结成为市场经济五十条。

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一共六十条。“全面改革60条”的含义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的是决定。全面改革六十条标志改革开放新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六十条是我国迈上重大历史台阶的行动纲领,也就是说行动纲领首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重要历史阶段、重要历史关口面临重大历史台阶的客观背景情况下的重要纲领。首先是基于客观的形势,这里边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历史背景:第一个经济转型面临重大历史台阶,经济转型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

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很多重要的问题,我们想一想,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发展辉煌的成就,其中方式上也适应了当时的情况,主要是粗放式的,资源、劳动力都体现高速增加阶段红利这样的支撑,到今天走不下去了。我们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台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历史台阶,这是一个历史背景。

第二个历史背景是工业化、城镇化面临重大历史台阶,工业化发展很快,城镇化不相适应,我们面临的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是远远滞后,科学发展不仅仅是GDP的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台阶。我们面临中国城镇化重大历史台阶,这里边有很多过去积累下来的、深层的体制性的问题需要破解。

第三个,改革开放走了三十五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同时也步入了深水区,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一下,我们提出的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要把它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样目标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就提出来了,这个改革完成了没有,并没有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面临新的矛盾,就是刚才讲到的经济转型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也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会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社会的矛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也需要在经济社会的体制上加以协调。

总的说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概括一下,经济转型面临迈上重大历史台阶,工业化、城镇化面临重大历史台阶,改革开放面临我们能够闯过深水区,这几个大的历史台阶交织起来可以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承载的是重大的历史使命。“全面改革60条”就是我国迈上重大历史台阶的行动纲领。那么讲它是迈上历史台阶,实际上就是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要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就改革开放以来几次专门做出改革决定的三中全会做一个简单回顾,看一下。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时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配制资源中的作用,都是讲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的三中全会十年以后,这样的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十年一次,就是讲大的总体的改革思路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跟过去的几次三中全会有一个明显的升级,就是从经济体制改革上升为全面改革。全面改革现在称为“5+1”,原来讲五位一体的改革,现在加了一个深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里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这是重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加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是我们讲全面改革六十条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第二个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段话意义非常深远,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从涵盖的范围看是全方位的,包括至上而下的各个层面、至下而上的各个层面,也包括东西南北中各个领域,是市场经济弥补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还有……一共六个方面,全方位的表达,这是就范围来讲。

就方式来讲,治理方式是什么?这是一个立体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同时又是一种有序的、一种内在互动的机制。能够正确的处理,既有活力又有秩序,也就是说这个“立体”的理解要从过去的一种单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它不是单向的,不是单线条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和管控,是一种内在的机制,这是讲它的方式。

就行为主体来看,行为主体是多元化的,是党的领导,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包括了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公民依据各自的位置的广泛的参与,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参与。因此,这个主体是多元化的。

就内容来讲,这个总目标告诉我们现代化是充满了现代因素的,现代化包括要充满活力、要充满效率,法制化的、民主化的,是一个能够完善的权利责任体系。领导人们将会进一步的去研究、实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还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总得感觉,这个目标的提出意义非常重大。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核心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制度。当然我们说现代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制度是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总纲领,是我们国家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中国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宏伟目标。这是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刚才讲了,“5+1”六大方面,为什么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刚才讲了历史上历次三中全会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内容的,这次全面改革承继了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之所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按照三中全会的报道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段话已经清楚的说明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的一个反映。

发展是硬道理,今天还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1992年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我们今天才二三十年,当然是动摇不得的,这是他的依据。来看一下“全面改革60条”,每篇布局是怎样体现的,六十条一共十六个部分,从大条来讲也可以

讲是十六条,但我说的六十条是从每一块的第三层的条叫六十条,就十六个部分来看其中有六个部分直接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大家注意一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一部分完全出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是本次全会提出的市场配制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核心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行政体制放在这里主要是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的,当然还有其他内容。比如在权利运行体制法制等等部分也还有政府改革的内容这六个部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这六个部分是直接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其他重要的部分也有很大的一块内容是以经济体制改革高度关联的,我们也可以把它说成如果搞经济体制改革的同志完全离不开,这些内容也是一体的,包括第十二个部分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我们说的民生、保障、分配其实都在这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际上对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几个部分跟经济体制改革也是高度关联的。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这是我已经引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个范围之内需要讲的一句话,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主要讲三点,

第一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第一点是改革开放方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改革开放的方向。离开了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这一条是重要的。改革开放方向再往高一步说,——这是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用一句简单概括的话就是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依据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八个大字中间,社会主义特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我们已经很发展了,已经是总量第二位了,但是我们的人均还是比较低的。即使人均未来能够逐步的提高,恐怕我们这个阶段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至少是一个百年级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根本的依据。

第三点这个方向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不可分割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的旗帜,反过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少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向,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标志的是什么,标志的是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历史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我们阶段要求、符合我们国情也符合规律的一条新路,从原来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改革方向,并不是说要拿文本上的某种概念来注解市场经济应该是什么样的,实际上的结果是实践的东西,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的面貌。这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解这些概念是很重要的,正确的理解就能正确的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异帜的邪路,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我讲完了。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深意

这个漫画很有意思,“改革开放60条”一个非常鲜明重要的指向就是提出了是市场在配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先回顾一下在改革开放历史中市场地位的发展过程,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还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内引入了市场取向的机制。即使当时在商品经济概念正式确认以后,市场调节为辅这个概念在当时的阶段也还是存在的。后面又发展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在往后,到2003年,也就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它提升为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后来还提出更好的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是交织在一起。自从1993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以后,市场的地位一直确定在基础性作用这样一个地位上,后面的一些进一步的表达的话只是从副词的程度上进行了一些表达。这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把基础性作用修改了,改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整个市场地位的发展这次是一次质的飞跃,为什么说是质的飞跃呢?有这样几点一点,这个趋向非常鲜明,毫不含糊,我们原来讲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如果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它是起主要作用的。但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气中存在弹性,存在一定的解读空间,基础性作用之上,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对等作用的东西。我们过去也有这样的语气,讲农业为基础,那是不是工业主导啊,有经济基础还有上层建筑,于是在这样的体系表达中就会形成各自从自己不同的一种视角来解读基础性作用。在实践中也会是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改革方面的推进就会产生一些意见分歧,就会产生一些焦灼徘徊。这一次非常鲜明的提出“决定性作用”这个词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决定性作用只有一个,没有一个对等的东西,也就是说决定性作用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还能起相当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更不可能有第二个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明白无误的、毫不含糊的告诉大家,市场决定这是它的鲜明性。这样鲜明性的表达应该说这一次一经面世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也是对这一次三中全会给予高度评价的、非常重要的东西。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第二篇_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学习感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学习感想

娄涵 11121049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2日下午闭幕,为期四天的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七届三中全会,风雨35载。纵观历届三中全会无不是处于历史的潮头,无不是处于中国经济前行的十字路口上,也无不是我国进行一次次改革的号角。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2万亿,从改革开放前的第十大经济体跃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农村的改革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农民增收,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了当今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阻碍。当前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经济体制等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红利正被新的时代所渐渐的稀释,不能满足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改革是对于创造美好生活最大的支撑。

全会不仅指出过去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格局,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任之初便释放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等信号。全面阐述中国梦、重拳出击反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出八项规定、转“四风”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是一届改革的盛会,必将对全

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解决民众期望拿下的硬骨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中国道路新的历史起点。 最后,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其实,这不仅仅是全党同志的任务,更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该做到的。而我们身为当代社会的大学生,身为一批即将踏上社会的 新的希望,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更要珍惜这份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生活里克勤克俭,严格要求;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勤勤恳恳,不断增强贯彻党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学习上,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的精神,不断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理论修养,努力争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建功立业。这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共产主义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必将牢固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党的政治立场,接受各种考验,始终不渝地捍卫党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我必将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一种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能“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从党的建设出发,从人民出发,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目标、有方向,才能获得成就。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第三篇_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调研报告

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司法改革

调研地点:xxx

近些年来,“司法改革”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中,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改革”的高度关注,纵观近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除去年以外,每年得票率最低的部门都是“两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司法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我们选择了以“司法改革”为主题来进行我们这一次的社会调查。

一、学习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很有比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国家的一些改革动态,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借着这次毛概课的调查,从而让我们对此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

二、调查结论

(一)我国主要有哪些会议?主要内容都是什么?

我国主要的三种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代会、政协会每年3月初,党代会一般每年10月份。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每一届5年,每年开一次全体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大会会议次数不同。

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早期党代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现在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除了二分之三的代表同意,或者是紧急情况重大情况,可以提前,否则一律按党章五年举行一次。几月份开也不一定,现在的惯例是九月十月左右。 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届”:用于定期的会议.“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全国政协每一届的任期为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就是我国的两会。两会涉及到立法,修改宪法及法律,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确定国家元首。

党代会的每次决议都是全国各阶层、政府、学校等等必须积极落实的方针政策,是每一个党员的行动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热点问题有哪些?

1、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2、推进城镇化

3、土地、财税、金融制度改革

4、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5、推进依法治国

6、期待住有所居

7、政府职能转变

(三)对于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大家有什么看法?

1、提高司法独立水平

从法理上来讲,应该做到司法独立。司法本来是用来限制国家权利,规范社会调整方式的一种机制,假如司法和政府不进行分离,就会使原本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不利于社会的规范调整。另外,从司法实务上来说,法院的独立地位确定之后,法院在审判中才能公正公平,律师的地位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2、提高法官队伍素质

目前我国的法官队伍基本上形成于《法官法》颁布以前。当时以工代干的人可以成为法官,法院的司机、打字员能提成法官,还有复转军人等皆可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官。

低素质的法官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直接产生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方面是错案往往难免,由于一些法官素质不高,对法条理解能力偏低,对证据的判断失误,不能胜任高度专业化的审判工作;办案水平低,超审限办案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对审判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审判技能较差,无法独立地、高质量地处理复杂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公正司法的职责;另一方面是法官违法违纪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法官甚至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殉私舞弊。这两个恶果已严重危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3、确立司法权威

司法无权威的体现有:

(1) 司法活动可以被许多组织和个人支配;

(2) 司法被藐视,常常有法官被报复;

(3) 司法无用论,百姓有事情宁可找一帮人武力解决,也不愿意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

(4) “执行难”。法院的判决很多得不到有效执行。

三、学习小结

十八界三中全会是十八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三次中央委员会议。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司法、财政、金融、民生等多方领域。

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司法主要有司法不独立、法官素质低、司法无权威、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司法不独立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不独立。内部不独立主要是指:审委会过度干预承办法官的审判,导致“先定再审”的情况出现;上级法院过度干预下级法院的判案。外部不独立是指:很多组织和个人可以干涉法院审理,例如行政机关、党代会、人大等。

为了保证司法的内部独立性,必须改革审理程序和法官任免升职问题。上级法院和下级法院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应该从立法层面上确定上级法院干预下级法院的范围、程序、方式。反对个案指导,只能针对法律整体认识进行指导。审

委会是个业务领导机构,由院长,副院长,各主要庭的庭长如刑庭,民庭,执行庭,申监庭长等组成。由于人民法院内部机制的行政化,导致承办法官经常会处于两难境地。我们应该从改革行政化来使法官拥有独立办案的条件。法官的选拔、任免、升降都由人大决定,避免上次领导对办案法官的利益控制。

为了保证司法的外部独立性,司法机关对于行政机关必须保持财政、人事上的独立地位,即不能被行政机关实际控制。保证司法机关足够的经费和物质条件,是司法独立原则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分别列支于与其级别相应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财政。由于司法机关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手中,办案如果受到行政部门干预,很难挺起腰杆进行有效抵制,而影响司法独立。所以,要改革司法机关经费管理体制。可以参照国外比较普遍的做法,由中央财政统一列支司法经费,即可由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每年分别作出全国法院、检察院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由中央财政拨付“两高”,用于全国法院、检察院的业务和工资福利等开支。这样,就使司法机关摆脱地方利益和行政机关的影响,得以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法官素质低主要体现在现在法官的职业水平不高,公正公平意识不强,徇私枉法,贪污腐败比较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一个是要从源头做起,规范法官选拔制度,严格法官上任条件,择优录取,严格筛选。二是从现在的法官做起,定期进行培训和测试,并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法官坚决严惩。

司法无权威是一个历史长期遗留的问题,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将其完全解决,只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司法的地位。针对司法无权威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当着力重塑司法权威。要从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官员、司法过程等各个方面努力,使司法机关成为人们敬畏的权威机构, 使司法官员成为人们敬重的社会精英。要在全社会确立司法神圣、法官神圣的信念, 使其成为社会的司法伦理。形成司法权威的过程之漫长是可以想见的。它需要的是人们的心理认同, 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当然, 司法权威的根本依据在普遍的司法公正。尽管被殴打的法官、被冲击的法庭并不必然是司法不公正的, 但没有司法公正,就必无司法权威。司法神圣的道义基础是司法公正。

监督不到位主要可以从内部监督、检察监督、人大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个方面改善。

1.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并实行严格错案追究制度。对独任审判员错误裁判,应由独任审判员承担责任。对合议庭成员评议案件时,故意歪曲事实,曲解法律,致使合议结果错误,造成错判的,由导致错误结果产生的成员承担责任。对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违背事实,曲解法律,导致错案发生的,由有过错的审委会委员或主持人承担责任。要客观分析产生错案的原因,准确界定错案范围,严格执行错案追究程序。区分错案性质、过错程度,把错案责任追究到人,保障实体正义价值的实现。对司法人员在司法程序中的职务犯罪行为,要根据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处理。

2.强化检察监督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负有监督的职能。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是一种来自法院外部的监督,它体现了检察权与审判权的互相制衡,这种制衡,不仅要体现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上,同样也应在民事、经济案件中得到落实。

3.加强人大司法监督力度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其监督。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有利于从宏观政治角度保证司法工作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愿,促进司法的公正性。

4.加强和规范舆论的监督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界(主要指新闻界)利用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予以报道、传播、评论,以行使监督的权利。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新闻舆论监督可体现为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案情,使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审理经过和判决结果,这对司法就是一种约束,可以防范司法人员暗中弄虚作假,任意枉判,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当然我们也应该避免过滥的渲染性报道对司法活动造成的不公平影响。损害司法独立和司法活动的中立性。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对新闻监督予以规范,遏制和减少其监督过程中的非规范行为,以避免其产生错误的导向,干扰司法独立。

最后,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提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第四篇_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习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这次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方面提出,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包括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http://m.gbppp.com/fw/442461/

推荐访问:十八三中全会报告要点 十八大届三中全会报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