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现实的话

时间:2014-04-06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2016年最现实的话(一):2016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内容

2016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内容,五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着眼,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大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认真总结了国内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共识,有助于破解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是助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

制定背景:发展阶段新变化

人类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长时间探索,形成过不尽相同乃至大相径庭的认识及其理论概括。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主流发展理念和主攻方向。在较早的发展阶段上,发展往往局限于经济领域,尤其强调经济总量扩大,造成以经济增长替代更广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倾向。这种倾向在特定发展阶段上一经形成,则导致发展目标的狭隘性、发展模式的偏倚性和发展结果的局限性。在资本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和居民收入普遍低下的发展阶段中,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是增强国力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前提。

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变化,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也必然发生变化,不仅在以往的发展理念及其所指导的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会逐渐积累、日益凸显,而且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理念和实践,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趋于失效。因此,发展理念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需根据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通过回应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不可以且不应该承担的代价是什么、发展应该以何种方式、路径和手段实现、发展的着力点需要放在哪里、发展绩效应该如何衡量,以及发展的成果如何得到共享等问题而与时俱进。

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突出特点及对它的准确概括,是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速和增长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虽然同时遭遇一定的周期性冲击,例如全球贸易增速减缓,为政策应对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但是,周期性因素却不是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单纯强调外部因素或周期因素,而不能抓住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导性的结构性因素,政策就容易偏向采用刺激性手段,形成政府越俎代庖配置资源,或者用补贴引导企业投资。这样刺激出的增长速度,由于没有伴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财政能力的增强从而公共产品供给的扩大,不能达到增加有效供给、改善民生的目的,甚至会贻误调结构和转方式战机。因此,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要统一到新常态特征上来,促进发展必须把五大理念贯穿始终。

五大理念: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创新发展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长达34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体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上的供给因素,以及居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需求因素。随着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人口抚养比抵达从下降转而上升的拐点,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相应式微。

从国际经验,许多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上,传统增长源泉逐渐消失,又未能培养出必要

的创新能力,失去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看,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所在。因此,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根据创新驱动的特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及对增长的贡献能力,是衡量创新成效的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

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我国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实现分享、包容的障碍。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都表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阶段上,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不协调而产生和加深,一些国家也正是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坚持“四个全面”,按照《建议》的部署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增长与污染的关系类似于一条“倒U字形”曲线,因此先污染后治理是一种备选或者不可避免的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与这种认识偏差有关,已经造成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欠债。绿色发展理念认为,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本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资源一旦枯竭,环境和生态一经遭到破坏,则难以修复,必然要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特别是,环境恶化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代价尤其昂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人民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必然不能以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开放发展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产能和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还要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打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主动利用、扩大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我国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表现为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为根本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落脚于共享发展理念和举措,具体体现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目标实现:重视潜在增长能力和改革红利

《建议》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的总体量化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根据横向和纵向比较,并且从经济增长换挡减速这一新常态特点出发,中高速可以定义为实现翻番目标所要求的增长速度。通过这种倒排方式和倒逼机制,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定时间表,实施路线图也相应由此确定。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把握住新常态下发展重要机遇期内涵的变化,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标,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打下牢固的基础。

【2016年最现实的话】

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40.89万亿元。按照到2020年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总体要求。若2015年GDP总量实现7%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6.53%的增长率,而如果2015年的增长率是6.9%,则“十三五”期间需要平均每年增长

6.55%,即6.5%是底线。要实现这个不低于6.5%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潜在增长能力加改革红利。

目前多数经济学家估算的“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率在6%到7%之间。例如,我们根

据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趋势,估算“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率为年均6.2%。与此同时,我们估算的改革红利,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调整生育政策,以及其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显著增加劳动力供给、改善人力资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可以将潜在增长率提高1到1.5个百分点。不过,改革红利有的可以立竿见影,有的要在较长时间里才能显现出来。只要实质性地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在6.2%的潜在增长率的基础上,增加不小于0.3个百分点的改革红利,就可以达到中高速增长的要求。

至于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鉴于近年来GDP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步性有所增强,只要经济增长率能够保证GDP翻番目标的实现,也就同时保证了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更重要的是,上述定量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必须体现为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这方面,《建议》从非常广泛的方面作出部署,既有含金量又切实可行。

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例如,为促进创新发展,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为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为促进绿色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为促进开放发展,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共享发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等。

全面小康社会,不是单纯用GDP总规模来衡量的小康社会,也不是仅仅用平均数来表达的小康社会,而是全体人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和举措的实施,着眼于把五大发展理念实际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成果,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2016年最现实的话(二):2016年两会内容

2016年两会

“两会”具体指哪两会?具体内容是什么?

两会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两会”是什么?【2016年最现实的话】

“两会”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而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分别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2016年全国两会前瞻

国计大势

关键词一:改革

聚焦:关键之年如何“解局”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启程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及“改革”一词。

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公车改革、司法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高考改革等纷纷启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让民众切身感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

今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之年”,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困境,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破题收效;面对备受社会诟病的积弊沉疴,国企改革如何实现“国民共进”;面对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迫切期待,改革如何回应民生关切……

今年全国两会,“改革”依旧是各界最为期待的议题。

关键词二:反腐

聚焦:“打虎拍蝇”剑指何方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2月份,中央集中查办了十余名省部级涉腐高官,“打虎”不收兵的态势,无疑也让反腐话题的高热度在全国两会上延续。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80余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十余万党员干部受处分,除了党政系统,反腐风暴还深入到国企、军队、高校等领域。中国反腐上不封顶、不设禁区,引来全球瞩目。

2015年的“打虎拍蝇”将剑指何方?此外,包括纪检体制改革、官员财产公开、“裸官”监管、反腐立法等等,反腐“治本”工程怎样推进?这些无疑将成为2016年全国两会的高热议题。

关键词三:新常态

聚焦:GDP增速如何设计区间

2016年中国的GDP目标如何设定?这是国内外舆论关注本次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而回答这个问题,“新常态”或是2016年两会的高频词。

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这一增速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特点也再度凸显。

年初,31省份亮出今年GDP预期目标,其中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这些成为各地设计经济发展目标时的“新常态”。

作为牵动着13亿人的庞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成功?2016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将再度会商“解题思路”。

关键词四:依法治国

聚焦:法治中国如何坚守“公平正义”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作为新时期中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之一,依法治国如何在今年全面推进,这是外界关注此次全国两会的又一焦点。

从呼格吉勒图案昭雪,到最高法巡回法庭挂牌,中国司法改革的步伐令全社会高度关注。就在两会前夕,公检法的深化改革方案接踵出台,司法改革正按照四中全会的“顶层设计”紧张施工。

今年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在本次人代会审议,“法”将注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人们期待,“依法治国”这四个字,可以是每个公民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可以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五:一带一路

聚焦:区域协同如何破除利益藩篱

每年年初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可谓是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的预热与吹风。如果从今年地方两会上找全国两会的热点,“一带一路”将不可或缺。

今年的省级地方两会,“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亮出地方版的对接举措。

作为一项同时关系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提出至今已近一年半。面对国内外关切,“一带一路”将有哪些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亦是国内外舆论关注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

其实,不光是“一带一路”,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有分析称,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正式开启区域协同作战的“大棋局”。不过,既然是协同,如何破除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是外界聚焦的另一议题。

民生热点

关键词六:环保

聚焦:“美丽中国”如何驱霾除污?

近年来的两会舆论场中,如果找一个与中国国土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个话题非“环保”莫属。

过去的一年,“APEC蓝”一词因承载中国民众对清新空气的期待而远播四海,而今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数十城市的PM2.5爆表,让“春节霾”成为舆论争议话题。

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这是近年来,民众对于全国两会环保议题的最现实关切。 其实,除了大气污染,去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水质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写入党章。但是,在应接不暇的环境污染数据曝光之后,中国的“美丽”愿景该如何变成现实?依旧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

关键词七:户籍改革

聚焦:一纸户口如何剥除福利捆绑

同样是牵涉到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2014年,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界限,破题城乡二元壁垒,特大城市可积分落户,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此轮户籍制度改革凸显出渐进特点,但是,作为一块“硬骨头”,户籍制度改革前路依旧艰辛。

一边是城镇化大潮中,进城群体难以在购房、教育、医疗方面获得同城待遇,一边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迫于城市承载力以户籍设限,一纸户口牵动着太多利益博弈。

户籍制度改革难,难在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地区公共福利差异,然而,在中国的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户籍如何与福利剥离?可以预见,这亦或是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八:养老金

聚焦:“并轨”后的养老疑问

今年1月,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近四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开始按个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按个人缴费工资的4%缴纳职业年金。

此前的省级地方两会,20余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并轨方案并抓紧落实该项制度。

虽然国家层面的改革方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舆论围绕此项改革的讨论却没有降温。 诸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是否降低?平均工资是否上涨?企事业职工“待遇差”是否会缩小?延迟退休何时启动?“并轨”之后,因养老而产生的疑问与争议,也料将成为2016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九:创业

聚焦:中国式“创业潮”前景何在

从去年全国两会以来,李克强不下十次公开谈及创业问题,更是宣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举措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再度取消及调整2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对小微企业定向降准、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利好政策激发了社会的创业创新动力。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式“创业潮”前景如何?政府如何为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扫清路障并保驾护航?2016年的全国两会,这一话题期待代表委员们的讨论。

关键词十:价格改革

聚焦:改革如何破除“一放了之”

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2015年,国家发改委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从铁路运输到民航客运,从房地产经纪到小区停车,改革速度令人吃惊。

价格放开会不会导致价格大涨?一些领域的价格乱象如何治理?价改会不会进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伴随着更多领域的价改推进,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改革,也料将成为2016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

2016年最现实的话(三):关于2016的一段话

随笔吧为您精选关于2016的一段话请您欣赏。

一 关于2015的一段(辞旧迎新)话二 关于2015的一段(最现实的)话三 关于2015的一段(正能量的)话四 关于2015的一段(最经典的)话

关于2015的一段(辞旧迎新)话

一 关于2015的一段(辞旧迎新)话

1 . 关上2014的窗户,忘记忧愁,抛开烦恼,丢弃哀伤,扔掉失望,摆脱病痛;打开2015的大门,迎接希望,堆积收获,拥抱健康,感受欢乐,收集幸福!

2 .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2014并不平凡,努力工作,奋斗打拼,钱没多少,但还够用,仍有梦想,来年在战,2015即将到来,继续努力,保持奋斗,钱多钱少,开心就好,祝愿祈祷,美梦成真。

3 . 岁月如流又一年,回首总结心坦然。虽无成就大事业,也无金钱满载归,诚实做事不担忧,不做坏事心坦然。在此期盼来年好,提高诚信和德育,社会

2016年最现实的话

http://m.gbppp.com/jy/13182/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