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时间:2014-06-12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一):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及学习心得

(必修②)

利辛一中 陶瑞虎老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学习讲究基础和能力。

最重要:基础好,基本功扎实。

最理想:能力超群,融会贯通。

欢迎批评、指正。

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祝:从容进取,快意人生,实现美好愿景。

2010.09.0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甲、夯实基础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0000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逐渐走向定居

(2)耕作方式演进: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生产模式(技术)演进: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4)组织方式演进: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5)生产工具演进:刀耕→耒耜(木石松土农具)→青铜农具(商周出现。青铜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金石并用”)→铁农具(铁犁)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后来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西汉后期,出现二牛一人(二牛抬杠),逐渐取代耦犁

◎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功效高,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东汉时,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6)耕作技术(方法)演进(精耕细作)

◎技术进步: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垄作法(世界最先进)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安史之乱后,开始转移→宋朝以后,转移到江浙地区

(7)水利灌溉的演进

◎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1)形成原因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集体劳作发展到个体农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注重精耕细作

◎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评价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工商依靠服务官的所得而生活)→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均收归官办

(2)特点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发达原因:国家权力支撑

(4)代表成就

◎冶金: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制瓷: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出现秘色瓷)→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中国最早养蚕缫丝织绸):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纱单衣)→唐朝丝织,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5)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种类

◎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是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后来居上)

春秋战国、秦汉,发展受到鼓励→魏晋南北朝时,遭到摧残→隋唐,得以恢复发展→两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加→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主要原因: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重要成就: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出现了“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3)影响: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4)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演变

◎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

※农业、手工业、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汇票)相继问世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城镇商业依然呈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商帮”(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2)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限制逐渐减少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起逐渐衰落

◎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二):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古代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 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http://m.gbppp.com/jy/32385/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