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时间:2017-10-27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一篇_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发展的新要求

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发展的新要求

核心提示: 一、检测检验机构发展的方向与原则 检验机构应当紧紧依据当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为重点,做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质量技术监督行

一、检测检验机构发展的方向与原则

检验机构应当紧紧依据当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为重点,做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需求;坚持科学、公正、廉洁、高效、便民的原则;提高人员检测检验技术能力,设备装备能力;达到一流的业务技能、一流的服务水平;从而保证社会上特种设备正常运转、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检验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深化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在一个检验机构内,一部分是承担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体制,负责政府委托的法定检验任务;另一部分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采取市场化运作拓宽检测市场服务社会。如何实现检验工作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安全与经济的高度统一,应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唯有改革创新。

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高参数设备建成投用,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对设备的安全性能及检测检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

应用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成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应当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瞄准主导产业的大市场,保证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赋予了检验检测机构在安全把关的技术支撑地位,同时规定了相应条件、工作程序及要求。因此.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对特种设备进行强制检验,并将检验检测工作中发现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或者严重事故隐患,立即向当地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按照安全监察机构提出的要求开展检验,为安全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及保障。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法定检验必定向市场化、认证化方面过渡,但现阶段我们的检验技术机构没有开放,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健全,所以要充分考虑现状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务院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从事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来讲,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必须与时俱进,在检验体制上创新,以构建新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体系。近年来与国际接轨,我国特种设备工业逐步与国际特种设备工业的发展相协调。实行国际通行的产品互认制度,逐步实现全球法规统一协调和相互认可的特种设备发展之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将主要涉及安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项目。为了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科学、准确,需要不断加大检验检测工作的基础设施及检验设备的投入.提高检验能力,以满足

新的检验检测工作的需求。实现规模化经营,树立检测品牌效益,增强检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二、检测检验机构人员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从其数量上还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是检验人员的职责所在,要履行好这一神圣职责,就要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及技术能力。

(1)培养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能力。特种设备检验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如果检验人员吃不透,把握不准.检验工作必然会出偏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就不可能结合好,工作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就要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老同志.不能吃老本,新法规、标准文件更新换代很快,要与时俱进,倘若不及时学习掌握就会跟不上新时期检测检验工作的要求,工作中就可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一项检验工作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有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方能完成,这就需要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变工作模式,多与有关部门、兄弟单位和上级机关交流,多掌握方方面面的工作信息。对需要几个或多个部门、

单位协作配合完成的事项,要及时上报领导.加强沟通协作,培养工作的协调能力,共同完成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艰巨任务。

(3)培养解决检验难题的能力。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技术问题千变万化,要勤于思索、勇于探索,要沉下来研究新规程、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培养能力,在解决棘手问题中增长才干。

(4)培养应急反应的能力。特种设备检验人员和有关安全监察人员,共同担负着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任。一旦特种设备发生事故,要确保第一时间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就要求特种设备检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对处理的方案、人员、装备、措施等要熟悉,平时就要多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事故演练,做到胸有成竹.突发时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沉着应对、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5)培养技术上精益求精的能力。对特种设备实施检验检测,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检验人员检测能力如何,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检验人员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必须依照国家现行有效地法规、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检验程序一丝不苟地认真进行检验检测,该到现场的必须到达现场,该检验的项目必须检验,该测量的数据必须测量,做到程序合法、不漏检、不错检、数据真实可靠、报告科学公正、技术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检验人员才能真正履行好特检机构的神圣职责。

检测检验机构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机制上理顺关系,摆正位置。从人员方面,励志图新,提高素质,力争站在行业的技术前沿。这样检测检验机构才能生存发展,有能力保证自身工作的社会认同。愿特种设备检测检验事业蓬勃发展。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二篇_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环境监测机构定性的若干思考

摘 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作为当前责任和压力日益增加的公益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系统同样面临改革的艰难抉择。如何定性此类单位,是从业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环境监测【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曾经发挥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①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种。其中,完全或主要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严格编制管理,其非公益性部分只能逐步剥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大部分承担公益职能、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列入公益二类;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列入经营类,实行转企改制。2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从中央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其主要趋势是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改造。此次分类涉及到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未来走向,事关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本文以安徽省环境监测机构以及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为例,谈一点对这次改革的看法和思考。

从安徽省环境监测系统来看,各级环境监测站基本都属于当地环保局直管的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其收入分配模式是,验收等环境监测业务收费均上缴财政,职工工资由财政统一支付。随着环保工作任务的日益加大,各级环境监测站任务重、人员少、工作难干的情况比较突出。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4月颁发的《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市级站人员编制标准为100人。全省17个市站应有1700个编制,实际现有编制人数613人,缺口达1087人。

当前的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量呈迅猛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城市监测站承担的任务大幅增加,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尤其是省市级站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承担能力,加班和延长职工劳动时间已经是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如果不外聘人员,工作无法顺利完成。由于工作任务逐年呈倍数递增,编制多年不增,随着阳光工资、绩效工资等制度的执行,职工收入普遍降低,物价房价却增长过快。诸如此类多种因素造成职工普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高,繁重的工作任务分配难度很大。因此,监测部门领导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方面缺乏有力有效措施,开展

工作十分艰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个厘清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厘清权力边界的过程。这种厘清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简单的裁员缩编,更不是名义上、形式上的摘掉官衔品级,而是要倒逼事业单位改变生存方式,从完成上级要求转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也将面临着更为彻底的改革。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管理,是每个环境监测部门必须作出的思考。

目前各省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性定位情况有所差异,部分地方监测站已经参公,山东、江苏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一类,重庆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二类,部分地方还在观望。当然,作为公益性单位是不宜转制为企业的,因为工作范围涉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比如,污染源的监督与环境质量的发布,如果市场化的话可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作假,出现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现象。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环境监测站属于兼具公益性一类和二类事业单位属性的机构。笔者觉得,监测站的职能应该是主要偏向公益一类。这样职工队伍比较稳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更有保障,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体制原因,事业单位概念异常庞杂,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还没有彻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按原有的模式运行下去,监测任务繁重,单位没有财权聘用人员,也不能有效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单位活力不足,工作任务积压,平均主义大锅饭,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其结果是既满足不了大众和社会需求,也无法迎接市场挑战。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级环境监测站若按二类公益事业单位来定性改革也未尝不是好事。这种分类定性允许各级环境监测站可以有一些收费项目。比如环评现状监测、竣工验收监测等,既可以服务公益事业,又能为社会提供少量检测服务。如果监测站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分析监测站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下一步必须要思考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实现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目前的业务工作应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纯检测技术的,应该走检测市场化,提供为环境检测服务的产品数据;另一方面是环保监测的管理和承担公益类检测服务需求。对第一方面数据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核、检测资质进行认证,保证市场需求数据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遇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承担参谋决策检测,在发生产品争议时进行仲裁,对社会的公共检测需求提供服务。

当前,全国各地实行环境监测社会化,这将对即将出台的环境监测条例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环境监测可以也开始尝试开展第三方检测,也许若干年之后,政府监测站的公益职能和政府行为监测将会以一个合适的方式被企业监测取代,前提是环境监测市场充分成熟、监测公司信誉至上。

总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必要且势在必行。改革也不一定非要界定归属和身份,除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出路还需要机制创新。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三篇_迎接特种设备检验事业改革发展的挑战

迎接特种设备检验事业改革发展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种设备检验行业(以下简称特检行业)遇到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整个行业的机构改革在所难免。机构改革对特检行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以下简称特检机构)应把握机遇,找准位置.做强自己,迎接特检事业发展的挑战。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特检机构改革成为必然 我国的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机构,经过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经过了初建期、规范期和稳步发展期,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可基本满足特种设备法定检验要求、覆盖全国的特种设备检验体系,对有效遏止特种设备的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机构在监察体系中发挥着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的双重作用,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服务作用。首先,质检系统特检机构承担着全部特种设备监督检验和绝大部分定期检验、型式试验,以科学公正的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为社会起到了技术把关作用,同时为安全监察决策、法规规范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各级特检机构以自身的人才优势,协助监察机构完成了大量特种设备基础信息、安全数据的采集录入、处理分析和动态管理等工作;最后,特检机构发挥技术优势,开拓了部分非法定检验业务,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为社会提供事故

鉴定、设备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部分特检机构还开展了特种设备能效测试、节能技术推广等业务,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特检机构现状分析,特检机构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受管理体制约束.特检机构规模与特种设备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我国特种设备总量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在增长,特检机构规模发展相对滞后,检验人员增长速度远低于特种设备的增长速度,现有规模很难满足大规模集中检验的要求。

(2)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种设备发展不平衡。东部检验业务繁重,西部检验业务不足。

(3)特检机构内部管理模式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目前特检机构仍采取行政管理模式,人才的引进、使用与退出缺乏管理机制,同时缺乏高素质管理与技术人才。

(4)由于经济利益的存在,部分检验机构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5)目前特检机构的核心业务是法定检验,主要收入来源是依赖行政力量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尚未形成自我约束、激励和良性循环的业务发展模式,风险意识低。

(6)检验风险责任在不断加大,在服务的过程中背负的责任过高,不仅要面对政府和舆论的压力,甚至还要承担刑事和民事诉讼的风险。

(7)特检机构普遍存在服务市场的意识差。开拓非法定检验业务的力度不大,拓展检验空间的主动性不强,在如何利用特种设备检验资源更大程度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阻碍了特检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当前,特检机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落实检验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等,都需要有新的举措。特检机构必须依靠改革,走“创品牌、树形象、上档次”的道路,为特检行业持续发展奠定体制和机制上的基础.这些都使特检行业面临的体制改革成为必然。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特检机构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也同时高速增长,检验市场日益增大,同时特种设备的大型化、高参数、复杂化,对检验技术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国际著名检验机构纷纷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进入中国检验市场,这些都对特检机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特检行业的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在2010年下发了国质检特[2010]593号文《关于改进和加强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提升检

验能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检验机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探索建立公益事业类检验机构、企业内设检验机构与中介服务类检验机构协调发展的检验体制机制,同时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检”品牌作为中长期目标,推进检验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的发展模式,使特检机构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检验机构做优做强。

特检机构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这是特检行业加快发展的一次机遇。

三、脚踏实地,应对特检机构改革

特检机构的改革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检机构就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雨绸缪,脚踏实地地练好内功,应对特检机构的改革。

1.加快人才培养,打破制约发展瓶颈

目前,特检机构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展离不开人才,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一方面,全国特检机构大部分都在20世纪70-80年代成立,从发展历程来看,其人员年龄结构主要以40岁~50岁年龄段职工为主,这类人员为本机构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较多贡献,目前仍然是各机构的主力军和工作骨干力量。但这些人员目前同时面临着个人事业基本定型、进取动力不足、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更新不够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特检机构的检验项目、检验数量大幅增加,一些特种

设备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各机构更显人员技术力量不足。

因此.人才是当前制约特检机构发展的瓶颈,应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步伐。在培养、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注意人才的年龄梯次、专业配置及技术储备,为保障特检机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2.提升自身能力,加大检验检测装备投入力度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超大型、高参数、高危介质、长周期运行的特种设备日益增多,对特种设备检验方法和检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把锤子搞检验已不能满足目前特种设备高质量、专业化检验检测的要求,特检机构的检验设备也应现代化,一些高精尖检测设备的运用,是实现检测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才能确保检验机构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强化内部科学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增强机构活力的关键:

(1)完善并有效实施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2)规范检验检测行为,各项工作实现程序化运作模式;

(3)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

(4)加大先进检测手段的应用,提高检验结果的权威性:

(5)资源的科学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等。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四篇_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核准项目分类表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核准项目分类表

(根据国家局第1、2、3号修改单修改) 一、检验核准项目分类表

注:

(1)甲类机构,可以申请所有的核准项目。

(2)乙类机构可以申请的项目,GJ3(限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3.82MPa)、GD3(限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3.82MPa)、GJ4、GD4、RJ2(限400m3及以下)、RD2(限400m3及以下)、RJ3(限100m3及以下且设计压力小于10MPa)、RD3(限100m3及以下且设计压力小于10MPa)、RJ4、RD4、DJ2、DD2、DJ3、DD3、PD1、PD2、PD3、PD4、PD5、PJ1、FD1、FD2、JD1、JD2、JD3、TJ1、TD1、QJ1、QD1、QJ2、QD2、QJ3、QD3、QJ4、QD4、QJ5、QD5、QJ6、QD6、QJ7、QD7、QJ8、QD8、NJ1、ND1。【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丙类机构可以申请的项目,GJ4、GD4、RJ4、RD4、DJ2、DD2、DJ3、DD3、PD1、PD2、PD3、PD4、PD5、PJ1、FD2、JD2、TJ1、TD1、QJ1、QD1、QJ2、QD2、QD3、QJ5、QD5、QJ6、QD6、QD7、ND1。

二、无损检测核准项目分类表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五篇_2016质监局年重点工作计划6篇

第1篇

一、推进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

1.力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主体建设任务。

二、争创名牌6个以上

1.2-4月份,开展名牌调研工作,帮助名牌培育企业完善质量基础工作。

2.4-6月份,组织申报企业参加名牌申报说明会,指导企业准备申报材料,完成书面材料及网上申报等环节。

3.7-11月份,指导帮助申报名牌的企业做好名牌答辩和现场抽查的准备工作。

三、完成第四届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

1.5月份,下发第四届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通知,组织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

2.7月份,完成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

3.8、9月份,开展市长质量奖的网上投票和用户满意度调查测评工作。

4.10月份,组织质量奖专家进行评审,完成候选名单的推荐工作。

5.11月份,组织召开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确定拟奖名单,并进行公示确认。

四、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

1.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在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检查指导,确保年内有2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验收。

2.开展企业产品采标工作。按照《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主动查询、收集企业产品执行标准采标情况,深入企业检查,加大采标宣传和指导力度,正确指导重点领域主要工业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争取年内有2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

五、积极开展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1.按照旅游业态的不同,联合市旅游局做好旅游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培训宣传工作。

2.结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指导全市旅游企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并对体系建设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体系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六、加强热量表监督管理,提高热量表安装前首检率

1.推进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热量表计量标准,加强热量表实验室建设。

2.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在全市开展一次全面的热量表监督检查,确保热量表的质量,提高安装前首检率。

七、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

1.落实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扎实做好乳制品企业主动报告工作,全市乳制品企业主动报告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2.加大乳制品、水产加工品、食用植物油、酒类等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

八、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及风险监测

1.按照市政府批复的年度计划,大力开展抽样检验和风险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检验、监测任务940批次以上。

九、组织4次以上重点产品的专项执法打假行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以涉及安全、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为重点开展2次以上执法检查。

2.以突出质量安全,提高消费信心为重点,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品年内组织2次以上专项执法检查。

第2篇

2016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和“转调创”大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务实创新,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打牢质量基础,完善质量监管,推动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按照这一要求,2016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服务全市“转调创”大局

1.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6—2020年)》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积极推动市政府颁布实施《市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抓好规划精神的贯彻落实。积极组织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学习新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做好省长质量奖的培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做好召开第三届市长质量奖颁奖会议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展第四届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推动名牌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积极争创市长质量奖。

2.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工作。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严格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利用全省产品质量指标数据信息采集系统,认真分析企业产品质量状况,提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编写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深入推进名牌战略,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服务经济发展“转调创”大局。引导企业推行ISO9000等质量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名牌培育企业有关情况,做好名牌目录争取和名牌争创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工作,着力抓好文登特种皮毛养殖加工等基地内企业的质量基础工作。

二、强化技术基础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加大实施力度,确保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积极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制修订,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创建工作,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推进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确保刘公岛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加强对新立项的3个国家级服务标准化项目建设的指导,带动省级试点项目上层次。

4.加强计量管理和服务。完善加油机、电子计价秤等重点计量器具的计量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组织热量表等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计量器具和5种产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专项整治和监督抽查,加大计量执法力度,强化执法推动作用。组织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完成50名企业能源计量人员培训和4家企业现场审查工作;加强《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应用,完善列入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档案;继续在重点用能企业推行能源计量示范活动;加强能效标识监督。组织落实省局《计量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积极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增建计量标准,完成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达标,推进我市计量技术能力发展。

5.提高认证工作有效性。围绕产业集群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重点组织好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制度的宣贯和实施。加强对资质认定实验室的监管,组织好对19家实验室的监督工作和微生物、室内空气中甲醛等项目的能力验证工作。落实3C认证产品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的责任,组织开展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做好有机认证产品的监管,重点查处虚假认证、冒用认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一次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认证企业和实验室的专项检查。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6.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扎实做好乳制品企业主动报告工作,全市乳制品企业主动报告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着重加强乳制品、水产加工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酒类、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7类产品生产企业原辅料查验环节的监督力度,督促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大力开展抽样检验和风险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检验、监测任务达940批次以上。强化对承检机构和后处理工作的检查考核,进一步提高抽检工作质量。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风险排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对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和“潜规则”集中专项整治。密切关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依法依规组织应急处置,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食品监管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市级培训完成230人次。

7.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水平。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深入贯彻《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落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开展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站、检验站专项整治,为下一步实施气瓶电子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强化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提高维保质量。抓好节能监管工作,完成工业锅炉的节能检测目标和任务,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改造。

8.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深入推行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制度,根据分类等级,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开展电线电缆、化肥、水泥、建筑防水卷材、塑料管材、汽车刹车片、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等八类产品质量提升活动,按照“发现问题-综合整治-帮扶提高”的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抓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工作。认真实施不合格企业约谈制度,督促企业有效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后续监管工作。对全市机动车安检机构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行为。

9.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深化区域整治和重点产品专项执法,重点办好倍受社会关注、事关国计民生、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拓宽执法工作领域,全面履行质监职责。严格办案流程,全面提高办案质量。深入推进12365热线建设,提高风险识别和矛盾化解的有效性。全面加强全市稽查队伍正规化建设,形成分工明确、运转协调、上下联动的质监执法工作机制。

10.加强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履行监督和检验职能,做好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全市纤维质量安全。做好纤维质量行政执法工作,确保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质量问题。努力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为纤维企业和纺织品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全力推动我市纤维产业健康发展。

11.深入做好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工作机制,优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计量检定员许可网上审批工作流程,做好本局行政许可系列工作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完善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平台应用,做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计量检定员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的全面应用工作;强化对网上审批系统统计、查询、监督功能的使用培训。以强化培训、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窗口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窗口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再提升。全面推行审批事项统一登记工作,将本局行政审批窗口所有事项全部纳入市级电子审批系统,实行统一登记办理,配合审批中心研究解决本局独立审批系统与市级电子审批系统的衔接问题,真正实现省、市两级电子效能监察。

四、大力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抓好国家质检中心、省质检中心及市县两级技术机构建设。通过实施中心分类动态管理,建立准入、监督及退出机制,扎实提升市县两级中心的技术把关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做好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达标考核机制,完成各技术机构基础能力建设达标工作。

13.加大科研创新的力度。积极参与科技研发、科研攻关活动,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公益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保障三个安全、应用化检测技术、质监软科学等方面的科研课题,争取省部级、地方级科技立项及科技成果。

14.加大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积极做好科技信息技术平台系统的数据录入、上报工作。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5.加强党的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十八大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把十八大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组织理论学习,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坚决维护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效能年”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做好党员领导干部点评活动。继续做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承诺、践诺活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机关建设,精心组织好庆祝建党92周年纪念活动,抓好党务公开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群团活动,踊跃参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党组织的统领能力。

16.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制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加强法制监督,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和谐执法,阳光办案”实践活动,完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工作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开展行政案卷定期评查,促进行政执法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完善工作程序,提高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水平。抓好普法宣传教育,认真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加强法制培训工作,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1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活动和运用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活动。继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一把手上党课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和收看警示教育片。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对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规定的监督检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行政许可工作的监督和效能监察,加大行风走访力度,高度重视行风热线及投诉举报工作,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提高纪检监察机构促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省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行风建设的意见》,以优良的服务、清廉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树立质监系统良好社会形象。

18.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搞好上传下达,做好综合协调,加强应急值守,大力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全面做好行政后勤节能、车辆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不搞形式主义,狠抓工作落实。

19.加强质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以“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为核心内容的质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拓展质监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市局中心工作,加强挖掘经验、总结典型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展示质监形象。加强工作调研,提升质监工作质量和实效。

第3篇

1.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名牌产品评价指导目录,组织对全市船舶制造、海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轻纺服装等重点产业的名牌培育企业进行调研,确定拟申报企业。按照申报条件和评价通则的要求,推动企业抓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工作,引导企业积极采用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年内争创名牌产品4个以上。

2.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技术为基础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先进标准引导企业质量提升。加大对我市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跟踪督导,帮助企业解决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度。大力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及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宣传、重点培育和检查指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年内争取全市4种产品通过采标认可。

3.全面支持服务业发展。大力引导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传输、批发和零售、餐饮等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抓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服务标准体系,稳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强现场指导和跟进服务,着力打造发展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精品项目。年内争创省服务名牌2个以上。规范行政执法和检验检测行为。除涉及公共安全的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处理12365投诉举报外,不随意到服务业企业突击检查。坚决杜绝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行为的发生,不强制企业到相关技术机构办理验货、签订委托检验(检定)协议,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监管。认真实施食品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责报告制度,全面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10月底,完成全市所有获证食品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责报告工作。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全面推进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年底前,食品生产企业的建档率达到100%,小作坊建档率达到95%以上。加大食品抽样检验力度,努力提高全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年内完成600批次的市级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强化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年内组织一次全市质监系统监管人员业务培训。

5.推进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6〕第19号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抓好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项目建设工作。

6.按照全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创建工作的要求,做好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广,并根据需要组织申报地方标准,监督各项标准的实施工作。

第4篇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推行ISO9000、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方式,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大对“四大海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行业高端产品的名牌培育和扶持力度,组织开展第二届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年内新增名牌产品4个以上。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指导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年内新增采用国际标准产品5种以上。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年内新增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企业4个以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好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加快农业地方规范的制修订速度,促进我市农业特色经济快速发展。

3.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服务节能减排。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省节能条例》,充分发挥节能降耗服务队作用,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加强能源计量数据化管理,帮助企业完善计量保障体系,年内新增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企业30家以上,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开展计量惠民活动,对居民自用计量器具开展全年免费检测,服务百姓民生。

4.加强检测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年内,省工艺家纺检测研究中心投入运行,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获准筹建。

5.强化监管措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化肥、农药、建材等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国家、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产品质量整改完成率达到100%。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开展电梯、桅杆起重机、工业压力管道、气瓶充装专项整治,年内组织开展2次特种设备应急演练,完成204部无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电梯的安全改造,年内全市特种设备定检率达到98%以上,保障设备使用安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重点食品企业法定代表人定期履职报告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整顿规范海参生产加工秩序,年内组织开展1次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开展1次全市食品质量状况分析,提升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水平。

6.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加大食品、建材、节能减排产品等重点产品执法打假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生产领域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年内组织4次以上产品质量集中整治行动,防止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7.做好帮扶工作,传递质监关爱。帮助联系村修筑村路,建设村民健身文化场所,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联系敬老院更新食堂厨用设备,更新保安监控电脑,加强安全管理。

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阳光质监。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禁酒令”和质检总局行风建设“十不准”、“五公开”等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符合质监部门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以优良的服务、清廉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树立质监部门良好社会形象。

第5篇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大名牌培育力度,以培育、扶持和宣传工作为重点,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推进产业集群名牌培育;确定重点名牌产品培育企业,做好帮扶活动。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名牌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年内新增名牌产品6个以上。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以高能耗企业为重点,围绕节能减排,宣传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引导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建设。鼓励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年内新增“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个以上。

3.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服务节能减排。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省节能条例》,推动重点行业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推动耗能企业加强能源计量数据化管理,帮助有关企业建立计量标准,完善计量保障体系,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开展计量惠民活动,对居民自用计量器具开展免费检测,服务百姓民生。年内企业建立计量标准数达到50项,35家企业通过计量确认。

4.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确保质量安全。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农资产品和建材产品等为重点,抓好专项打假及整顿治理工作,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年内组织4次以上产品质量集中整治行动,防止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5.增强技术保障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内“省工艺家纺检测研究中心”和“省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两个省级检测中心投入运行,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检测服务。

⒍落实完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确定的相关目标任务。

第6篇

一、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助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1.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市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发挥质量兴市领导小组职能,推动由“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的转变提升,开展质量研讨、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活动,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和质量强企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推进省长、市长质量奖制度的落实。编写我市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加强舆论宣传,通过主题年、3.15和质量月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质量强市的社会风尚。

2.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引导企业推行ISO9000、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方式,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立足做大做强海产品精深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骨干企业的争创活动。调研、分析荣成裙带等传统优势产业,起草争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相关文件及资料,促进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推动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推动政府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领导机制,建立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加强技术跟进服务,增强质监工作有效性

4.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利用标准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等重点领域,推动企业研制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标准。服务地方经济,下大力气抓好海参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和节能标准化、能源标准化体系、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http://m.gbppp.com/jy/387498/

推荐访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检验检疫事业单位改革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