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时间:2014-03-05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一):企业应该要什么样的制度

企业应该要什么样的制度

企业应该要什么样的制度呢?管理顾问给您解答:制度不能包打天下,有些细节,要交给不成文制度来管,交给文化来管,交给科技来管。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需要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很多企业在刚起步的时候,是没有制度的,以至于什么都不好办,管理乱,企业更乱。所以,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制定制度。毕竟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

那么,是不是有了制度就可以管理好了呢?也未必。有一个企业,制定了一本《制度行动指南》,规定非常详细,大约有20多万字,几乎覆盖了所有员工的每一项活动,大到工作流程,小到衣食住行,应有尽有。比方说发票制度,每一张发票报销的时候,都要注明时间、地点、去哪里、见谁、报销的原因等等,都非常的清楚,后面还有人检查。这样的制度非常详细,原以为以后再遇到问题就可以好办事了,可最后的结果是员工们在逃避制度,甚至是害怕制度。为什么?最后一调查,发现制度规定的太细了。

的确, 20多万字的制度,那得多厚啊,像一本大词典。制度里面什么都规定,什么都限制、规定的很死,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会很难发挥的,那是要出问题的。就像最近新闻里报道的,一个记者到一个企业去做卧底,发现那里的员工连上厕所都要请示领导,还要登记,批准后才能去,然后还有时间限制。结果怎么样呢,员工的精神崩溃了,接二连三的出现员工轻视生命的现象。

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果连上个厕所都要限制,那这制度就是有问题了,起码不是一个好的制度。那么,企业应该要什么样的制度呢?“尚一管理专家的答案是:制度不能包打天下,有些细节,要交给不成文制度来管,交给文化来管,交给科技来管。

其实,就是这样的,企业运营要依靠制度,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用制度来框定,更不能事无大小都规定得太细。制度太细的后果,就可能给员工形成比较大的思想压力,让他们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这样以来,再好的员工也会被管得庸庸无为。与此同时,制度太细管理成本会太高。制度管理和其他的管理一样,也是要讲效益的,如果超出了限度,太多太细,那管理起来不但烦琐累赘,而且成本也高,还低效无用。所以,制度不是详细就叫好,好的制度一定是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的,一定是大多数员工都能接受,可以毫无保留的执行的。

可能有的人会说,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太细了又不行,那到底怎样才叫好?其实,为什么要制定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能够建立起简洁、高效的运行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定好制度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管理,也就是说,制定制度时要严谨,执行制度时要严格。但是,有一点需要弄明白,严不等于细,制度不细不代表不严谨、不严格。二是合理合适,也就是说制度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要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律、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

同时,制度也要遵循天理人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应充满人情味。不能给员工压力,不能让员工有不理解或者遥不可及的感觉。应该让他们感到制度的必要性和可实现性,从心理切实接受这个管理制度。所以,制度过细,过犹不及,会增加员工的反感。由遵守者变成挑衅者,尤其是新制度,先粗一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循序渐进为好。 当然,制度是硬性的,也是可执行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也有一些问题是不可执行的,是无法用制度来规定的,这个时候怎么办?由人来控制,用文化来指引,用文化的感召力解决制度的死角。

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除了文化之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制度过于烦琐的问题,一位食品厂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对卫生控制相当严格,原来规定员工上厕所必须洗手,否则罚款,但执行起来难度太大,你总不能随时派个人盯着他们吧。所以经常教育,但也不太靠谱,现在他们上了自动监控系统。你不洗手,厕所大门就打不开,你想不洗手?门都没有!

制度指南

1、制度不能包打天下,有些细节,要交给不成文制度来管,交给文化来管,交给科技来管。

2、制度过细,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让他们谨小慎微,从而失去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再好的员工也会被管得庸庸无为。

3、制度不是详细就叫好,好的制度一定是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的,一定是大多数员工都能接受,可以毫无保留的执行的。

4、制度过细,过犹不及,会增加员工的反感。由遵守者变成挑衅者,尤其是新制度,先粗一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循序渐进为好。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全文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

前言:

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

学术意义来。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

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

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

识的愉悦。

正如邓君韬老师所说的:“课堂为基础,功夫在课外。”希望我用心整理的有关此书

的内容摘要能节约你宝贵的阅读时间,并由此引发对中国法治的思考。

宋行健

第一编: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1.为什么朝朝暮暮

一. 婚姻的组成部分是爱情、婚姻制度、性。最完美的是三者的统一,但前

两者总是不能统一。

二. 婚姻制度的目的和功能

1. 婚姻制度的目的:限制、规制人们的性冲动和异性之间的感情。这体现

在两个方面:(1)对情感行为的限制、规制:婚姻必须由男女双方同意。

(2)对重婚、婚外恋的规制:婚姻自由原则以一夫一妻原则作为背景和

支撑。

2. 婚姻制度的功能:

(1) 生育功能:婚姻制度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

衍的一种方式。

(2) 其他社会功能:

1.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是建立一个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例:男女分

工,男耕女织)

2.是夫妻双方的一种长期投资,一种相互的保障。(例:少年夫妻老

来伴)

三. 两种离婚制度的比较

1. 离婚自由制度

婚姻自由(包括离婚自由)在一些国家成为了婚姻制度的核心原则,

这是婚姻制度在当代的变化。

(1) 如何保证实现离婚自由:

1.社会要逐渐建立一种养育孩子的制度,以替代离婚前夫妻共同抚

养子女的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Ⅰ.高保障的社会福利体系(瑞典)。弊端:高税收阻滞经济

发展;用官僚和计划体制生、育孩子造成浪费和无效率。

Ⅱ.主要依靠法院执行(美国、当代中国)。弊端:执行难;

无法弥补离婚家庭的其他弊端(例: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

2.公正界定、分割和有效保障离异双方在婚姻存续期内的实在利益

及财产,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性的利益及财产。

(2) 弊端:

1.国家没有完全现代化、社会还不富裕、妇女就业不充分,国家无

法充分提供生育和养老保险。

2.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协议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司法机关不可能

成天上门催要。

3.许多女性往往放弃或减少了个人的社会努力,养育子女、承担家

务,以自己的方式对丈夫的成就、地位进行“投资”,而离婚时这些

成就、地位却一般不作为财产分割。

4.可能造成对青年男子的性爱剥夺。与具有钱财、事业、地位等方

面优势的中年男子相比,青年男子在获取年轻女子青睐的竞争中处

于下风。【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2.禁止离婚制度

(1)好处:1.使婚姻双方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自我防范“见

异思迁”。2.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加大投入(因为投入不会因离婚而被剥夺),

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养育和社会总体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

(2)弊端:1.进一步加剧社会中婚姻与性、爱情的分离。2.使人们普

遍推迟婚龄,出现更为普遍的婚前性行为。

四. 总结与反思

(1) 总结: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离婚原则的重要性,应更多考虑离婚原则变化可能引发的人

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及其带来的后果。

(2) 反思:

1.不能用道德直觉评判婚姻法。应更多地考虑当代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使法律规定的应然要求具有精细的可操作性。

2.从改革开放的具体国情出发,针对具体问题(例:社会福利体制弱化,使妇女

在经济、事业上处于不利地位并被迫增加对男子的经济依赖),在婚姻法、离婚

制度中作出具体规定。

3.思考婚姻制度的知识分子不能使视野被自身的社会位置遮蔽,要从普通人的视

角出发;要有更为务实、冷静的眼光。

2.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一. 戴安娜之死及判决结果

为戴安娜之死承担主要责任的应是酗酒后违章超速行车的司机,以及要求或

至少默许了司机这一行为的戴安娜夫妇。判决结果:3名摄影记者因违反法

国隐私保护法规,每人象征性地赔付死者多迪之父一欧元。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二. 为什么许多人将戴安娜之死归罪于传媒

当社会失去了一个他/她们喜爱的人物、遇到某些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

它会寻找替罪羊来调整、巩固自身。

三. 要辩证对待传媒机构

(1) 传媒机构有良莠之分,不能将不同的传媒或人放在同一个范畴加以谴

责。

(2) 社会意志的选择造就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它有利的一面,扬善惩

恶使公众从中获益;也有弊的一面,不能事先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

些压迫人的结果、事先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的现象。

四. 揭人隐私的“小报”出现的原因

人们或多或少地有一种希望了解他人隐秘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既无恶意也

无恶果,相反可能是出于一种关切、一种友爱。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其力

量有时会非常强大。现代社会的市场作为放大器,更是将这种分散的欲望集

中起来,规模化地生产、消费并以这种生产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和传媒

的结合,使这种欲望具有了非常压迫人的力量。

五. 不能对传媒采取限制措施的原因

(1) 人性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即四)。

(2) 名人和名人周围的许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利用传媒谋求各种利益。他

们不可能玩弄传媒于鼓掌,让它仅仅听命于自己,只获得传媒的好处

而拒绝曝光的不利。

(3) 传媒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多年来不仅给自己戴上了政治和

道义的桂冠,而且创造了一个利润巨大的市场,不断预测、顺应、塑

造乃至创造消费者的口味,将消费者需要的各类偶像包装、推出。

六. 隐私权的产生及深层忧虑

(1) 正是因为市场和传媒的结合形成的非常压迫人的力量很容易且不断

地侵入个人、家庭的私人空间,所以现代社会要将已经稀缺的隐私作

为一种权利,用法律保护被他人、公众过度干预的个人生活。

(2) 然而,当法律划定了这条不能触动的界限之际,也划定了可以肆无忌

惮地剥削、消费隐私的界限,而且这一界限还在实践层面不断被侵蚀。

我们都深深嵌在了这个使戴安娜不幸的现代世界中,因此我们看到了

一系列悖论,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之中。传媒强化、

加剧了这种分裂,并将这种分裂的艰涩、痛苦以更强烈的方式持续地

展现在我们眼前。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一.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有关刑事被告权利保护的文字规定上有了不少修改,【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但这些权利的文字规定并不必定保证其有效实践。

二. 无罪推定原则的解释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

称为罪犯的。”其目的在于保护可能无辜的被告人、废除严厉的刑讯制度。

然而,这里仅指不能称其为法律意义上的罪犯,而不是禁止公众在其它意义

上称其为罪犯。无罪推定原则只是一个司法原则,而不是一个泛化的、用来

指导人们如何称呼、认识刑事被告的规定。其意义在于要求公、检、法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被告就是罪犯,更不能刑讯逼供,而要以

证据证明被告是否为罪犯。

三. 作者观点及批评

(1) 观点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普通百姓、新闻工作者,甚或是政府官员、法律工作者,只要他不是以公职身份代表政府或法院就某案说话,或不是在讨论法律专业问题的场合,他就有权凭着自己的直觉、感情、思考、判断甚或便利,自由地使用他愿意使用的任何词语进行有效的交流。

(2)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历史的必然的真理;认为有必要启蒙群众而拒绝深

思、反思生活中的细小琐碎问题;研究专业知识而脱离实际;非清醒地主动同某种权力结合,企图将语词一般化、普适化。

四. 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原因

(1)“玩文字游戏”成为了目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一个词语作为一种概念来使用时,重要的是对其内涵和使用范围予以限定,而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对应或表现了现实。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代、场合、学科领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2)美国“政治正确”的实践构成了对个人自主性的威胁。在美国,谁若违反政治性的语言禁忌,就被视为强化现有的歧视文化。实践证明,它并不能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它可能导致语言和思想的专制;它在社会所形成的压力,使知识界形成了学术问题的禁区,不能进行正常的研究。总之,语言禁忌应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产物,而不应是强加于人、不容分辩的。仅仅“正确”的词语甚至法律规定,不可能改变社会实践,甚至会阻滞它。

4.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一.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

司法审查制度是党派间争权夺利、政治家斗争与妥协的副产品。马伯利诉麦迪逊,开创了司法对联邦立法的审查;马克洛诉马里兰州,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前总统亚当斯、前国务卿和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领导的联邦党在总统、国会选举中全面失败,共和党领袖杰弗逊、麦迪逊将分别担任下任总统、国务卿。马歇尔希望以委任法官的方式使联邦党人在政权交接后控制司法领域,但意外的是委任状未能于政权交接的前夜全部送出。未被委任的马伯利等四名法官遂依据《法官法》规定的联邦最高法院管辖权提出诉讼,要求最高法院向麦迪逊发出命其送达委任状的训令,并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废除了先前颁布的法律的行为一并提起诉讼。新任法官马歇尔面对两个诉讼,选择反击第一个、放弃第二个。他的理由是:马伯利的起诉依据来自《法官法》,而宪法规定此案不属于联邦最高法院一审管辖之列。当普通法律和宪法有冲突时,必须服从宪法。

二. 意义及局限

(1)意义:这一判决大大提高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威信,开创了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判断国会立法及其执行机关的法令是否合宪的先例,此即司法审查制度。

(2)局限:马歇尔的处理有许多地方违背了司法常规,虽避免了冲突必定会给自己和联邦党人控制的最高法院留下的难堪,但牺牲了马伯利的个人权利。

三. 对制度如何形成的有关认识【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1) 制度的起源如何并不重要。在制度的起源过程中,促使人们采取具体行

动的只是他们在当时的情境中产生的激情和欲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在对遥远的未来予以总体反思后的选择。制度实际发生的作用和意义与起源的神圣或卑贱没有太大关系。

(2) 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和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完

成,具有历时性。因此,一个先例只是一个起点,而只有在这一先例为后人遵循且必须遵循时才成为制度。制度是后来者构建而非先行者创造的。

(3) 对制度的利害权衡应在公众、历史中进行。但即使一个总体上有用、有

益的制度也不是万能、完美无缺的,制度也会在具体问题、重大历史判断上出错。

(4) 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依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制度

http://m.gbppp.com/jy/3984/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