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识

时间:2018-08-07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不知不识 第一篇_一、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

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

二、简介作者:冯友兰(1895-1990年)现代哲学家,著作颇丰,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建构成中国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人生的境界》是作者在《新原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生境界学说的进一步阐述。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

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蒙昧,几乎不需要觉解)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为自己,需要较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社会,同上)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为宇宙,需要做多的觉解)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举例:1、作家和放牛娃的问答。问:你放牛干啥?答:赚钱。问:赚了钱干啥?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干啥?答:养娃。问:养娃干啥?答:养大了放牛。(自然境界,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被动地顺应自然,对自己所的事缺乏觉解,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一样。争天下,为的是做皇帝,做皇帝不是为老百姓,而是为他自己,是功利境界。)

3、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道德境界。

4、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达到了“天地与我齐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表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是天地境界。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境界?

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不等于是自然境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跃入眼帘。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们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是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见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与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何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见的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天地境界。

3、 小结:《人生的境界》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是人的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中境界。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正是人对所做的事有了一定的觉解,所以他才自觉地去做。因而他做的事也就有了某种意义和价值。反之说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如读书

(2)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如办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所以利己与损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不合适。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将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如大贪官成克杰说:我一想到广西还有多少多少人没有脱贫,晚上就睡不着觉。

举例: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了一些钱财,交到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结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他,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坚决不收。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手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领取失物。因为日本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拾到东西的人作报酬。拾金不昧是行义,收取报酬是牟利,义和利并不矛盾。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争着去行义。大家想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地要求成员屏弃利欲,做好事不求回报,那结果会是怎样,恐怕很少有人做好事。

【不知不识,】

(4)“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

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6)“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7)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8)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消极出世的一面)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

本文开篇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总领全文,接着具体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最后阐明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见教师用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不知不识 第二篇_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品位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看教材首页的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烂的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的景

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二)初读课文

1、一看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境界”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它究竟是什么?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

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2、至此,“境界”究竟为何物,我们的心里应该稍微明了一些了,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注意: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是中心句。)

(2)思路:首段提出主旨;

(2—7)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8—11)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提示:(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是“总—分—总”的的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在对立时,他们的取向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2、经过上述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概括一下什么是“境界”?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明确: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四种境界就是根据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程度来划分的,这种“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在书上被称为——觉解。

3、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人生的四种境界,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中心问题是哲学的任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中国的哲学是如何帮

助人提高精神境界的?

明确: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注意要与“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有道德的人”的区别),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2)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小结(板书)

第二课时

(一)“人生的境界”对生活的实践意义

【不知不识,】

1、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的确对人生哲学作了深刻的领悟,但是在国难当头,它是否有实践意义呢?你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有一位专门采访冯友兰的笔者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命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可见,境界说在当时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

但是这位笔者为写给冯友兰写传而去了解了西南联大当时若干学子听了“人生境界说”之后的真实效果,他对境界说作出新的评说:冯友兰的境界说,尽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天职,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铺“言语路绝,心行道断”之天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其最哲学的哲学,鼓动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理论上自成一统,实践中功绩卓著。从大处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

2、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实践意义呢?学生可以参考下面几段文字自由讨论。

参考文字: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

不知不识 第三篇_社会学概论.doc四次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试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人的社会化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5分)人的社会化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15分)要求举例与人的社会化问题一致,文字叙述清楚。

2. 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答: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3. 什么是社会问题?列举某一社会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参看报纸、杂志或相关书籍。针对你所列举的社会问题,谈一谈自己对该问题产生原因的基本看法。照抄教材不得分)

答:(1)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5分)(2)列举某一社会问题(5分)。(3)分析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10分)

简答:

1.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5分)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5分)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5分)

2. 科层制的功能

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 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由此看来,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3. 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不知不识,】

答:①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

②道德包含着对一个人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道德行为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的有控制作用。 ③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到挑战。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特定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情景定义: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景所作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不仅影响交往的方式、手段,而且影响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 城市化:是指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一般说,城市化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深层意义讲,它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5.社会分层:社会在结构上形成上下不同,具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它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

6.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

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8.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9.

社会现代化:是指整个国家、社会全面的现代化。即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判断题:(共

5道试题,每题3分) 第一次作业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

正确

错误

2.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 )

正确

错误

3.时尚是集体行为。( )

正确

4.继续社会化是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 )

正确【不知不识,】

错误

5.岗位培训属于再社会化。( )

正确

错误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 第二次作业

1.规模小的都是初级社会群体。

错误

2.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业缘关系。

正确

3.家长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基本采用了就业保障制度。

正确

5.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错误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 第三次作业

1.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错误

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问题。

正确

3.越轨就是犯罪。

4.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

正确

5.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错误

判断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第四次作业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正确

2.马斯洛认为人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种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

正确

3.人的社会化也是发展形成每个人个性的过程。

正确

4.所有家庭都具有生产的功能

错误

5.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正确

6.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

正确

7.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

正确

8.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是越轨。

错误

9.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

错误

多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第一次作业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 )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不知不识,】

D.生理

2.集体行为的特征( )

A.非组织性

B.破坏性【不知不识,】

C.突发性

D.反常性

3.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

A.一般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4.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

A.双方距离的远近

B.态度的类似

C.交往的频率

D.双方需求的互补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

A.传授生活技能

不知不识 第四篇_北宋画家文同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

不知不识

http://m.gbppp.com/jy/469491/

推荐访问:不知不识翻译 不知不识阅读答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