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创业史

时间:2018-06-09    来源:励志创业    点击:

李嘉诚创业史 第一篇_浅析《创业史》

浅析《创业史》

《创业史》,乍听到这个书名,我自然地以为是与“李嘉诚的创业史”、“马云的创业史”等类似的题材。可是,拿到书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样。这是发生在1959年春天的事,小说以主人公梁生宝带领的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创业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但目前看来,这本书并没有得到年轻读者的青睐。一方面是题材问题,建国初期的农村改革题材离我们太远,那个时代的状况年青的一代人并不了解,陌生感太强;另一个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在布局上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但是不如现代小说的情节紧凑,语言过于凝重,无法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但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柳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梁三老汉,这个形象为大家广泛认同,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个老人很烦人,因为梁生宝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工作上而和儿子斗气,可是又不敢当面和生宝发生冲突,同时又从心里关心着互助组的工作。梁三老汉是一个可爱的老头,真实而又亲切。《创业史》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演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与梁三老汉相反,梁生宝这个人物却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小说中,梁生宝为了互助组的工作,不重视单个家庭的创业大事,放弃与徐改霞之间的爱情。但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这样的形象已经不被大家所喜爱,因为人们不仅认为他虚假,而且极其缺乏人情味。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了公共事业而完全放弃自己的私人欲望吗?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怀疑,我们更倾向于一个完整的人,七情六欲皆满的真实的人。

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徐改霞,她和梁生宝之间有着为公共事业奋斗的默契,又彼此暗恋着。可是最终却没有如一般小说那样结合在一起。小说(P416)中生宝这样说道:“甭等哩。改霞!你放平稳一点吧。再甭急急慌慌哩。我这阵没空儿思量咱俩的事,你要是真„„那就等秋后我消停了再„„好吗?改霞?就这样吧!”这里的梁生宝就是典型的公而忘私。而改霞看着生宝的离去,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约所有不惹女人爱的男人,都像孙水嘴那样不好摆脱吧?大约所有惹女人爱的男人,都像生宝这样高傲吧?改霞开始从根本上怀疑:两个强性子结亲,是不是能好!„„

因此,两个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样的结局未免有些牵强,真的喜欢对方,是愿意等待的。而从改霞为了与生宝说话,主动创造机会接近他,可以看出她爱

着生宝。于是,改霞最后的结论有些牵强,像是作者为了凸显梁生宝这个人物的大公无私,又不愿让读者认为梁生宝缺乏人情味,就安排了改霞的主动离开,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各自的正确选择,不存在任何的抱怨与留恋。

我所认为的这些局限,都是时代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柳青的《创业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李嘉诚创业史 第二篇_创业史

创业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单单的满足于来给别人工作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自己创业这个庞大的队 伍中了,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体验自己创业的快感和激情,另外也能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更多的人选择了自己创业。然 而,并非每个自己创业的人都能成功,甚至有些人因此而遭受破产的困境,所以说,如何选择创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样选择创业呢?该选那个项目作为我们的创业梦想呢? 创业的过程我们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论你的具体情况怎样,如果你要创业、要选择创业项目,必须遵循这样几个普遍原则: 1.选择创业的项目就像搞对象 ,而创业的感觉可以同初恋相比。 选择创业项目的重要可以同搞对象相比。任何项目的本身,有一个怀胎、孕育、出生、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创业者对一个具体 项目,有一个认识、理解、通透、把握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由此决定了创业的过程是人与项目长期相互融和的过程,也决定了选择项 目必须立足长远。

2.选择创业项首先是选自己 选择创业项目需要四个字:“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清醒地审视自己: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知彼,是 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只有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自己的强势项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及自己专业 知识所熟悉的项目,我们才能先别人一步,才能更接近成功。 3.选项要花功夫 不妨我们来举个实例。有一个人,当过一周时间的世界首富,他就是软银公司的孙正义。他大学毕业后从美国回到日本,选出了50个创业目标 ,用一年时间逐个进行考察,写出了几尺厚的资料,最后选择了做软件。既然选择目标事关人生,就不可随随便便,必须要经过一个充分的论 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要能够静下心,认真调查研究,寻找事实根据。孙正义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认真选择创业项 目的重要性。 4.选项要有特色 选择创业的项目一定要有“根”。就是项目生命的根子、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可以表示成四句话:别人没有的;先人发现的;与人不 同的;强人之处的。 “别人没有的”,可以是某种资源与某种特定需要的联系,可以是某种公认资源的新商业价值。一个走亲戚的人发现附近 的山上有白色的土,可以制做陶器,他进一步了解到附近有铁路。于是他买下这块下面有陶土的地,把土凉干磨成粉――卖起陶土来了。再比 如,“强人之处的”。一个项目中不论哪个方面,哪怕是一点:高人一筹、优人一档就是根。比方说成本,谁能想到“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 是一家叫沃尔玛的零售企业。它能够把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2%。据说,他们总部的办公室像卡车终点站的司机休息室,可见他们为降低成 本而努力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所介绍的创业过程中必须遵循这样几个普遍原则。然而,如果我们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并不是说我们就已经可以创业了,就能成功 了。同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正如兵家所说的打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具备了创业的几个基本原则,我们还需要知道创业投资的几个基本步骤 。 确定选择投资项目之后,我们应参考以下4个基本步骤来创业投资: 1.排除一大片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说有个地方有100户人家,每家有1元钱;你有很大本事,把所有人家的所有的钱都赚来了――100元 。还有个地方有100户人家,每家有1万元;你本事不大,只能把1/10人家的1/10的钱赚来――10000元。 2..划出一个圈 知道哪些事情是能长期做的。把社会恒久需要的、已初露端倪的大趋势划进来。例如,由环境保护引发治理江河,导致关闭 中小造纸厂,产生纸制品仓颉科技的供求不平衡,腾出了一块市场。如果用再生纸做资源去添补,会怎么样呢? 3..列出一个序 把可能做的事情排列起来。回头看看过去的20年中,做强、做长的企业是生存在哪些行业,很大程度上能够证实行业与发展 的联系。比如房地产、医药、保健品、证券、建材、装修、交通、教育、通信等。那么,就把大的范围圈定在这里,选出若干项。 4.切入一个点 成就事业的

公认法则是集中和持续在已经缩小的范围内,可做的事仍然很多,这时,比较优势的道理是有用的――认真地审视 自己的强项、优势、兴趣何在,可能同时有几个,与他人比较哪个优势是最有利的。这时,机会成本的概念也是有用的――同样多的时间,同 样的付出,哪个能力所对应的事业会有更大的前景收益,比较中优势会凸显出来很多人都渴望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想要创业,就必须考虑如 何能低成本创业,那么,如何进行低成本的创业呢?首先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要有吃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勤奋,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要有良 好的规划和人生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善于借势。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手上没有创业的足够资金,不能按照我原先预想的那样开门见山的来一个好的的创业项目,如果只是做个成本低廉的小生 意那怎么能体验出创业的激情呢,又怎么能叫创业呢?然而,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哪些企业家很多都是从小生意做起的,李嘉诚,比 尔盖兹等等。因此,我们不必为我们现阶段缺少资金而丧失创业的激情,下面来列举几个低成本创业的途径,来说明一下即使是低成本也可以 来作为创业的开始阶段: 1. 智能型行 这些行业里,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人可以低成本创业,不需要大的资金投资,只需要智力投资,包括特有专长,某方面的专长,如管理才能、行销才 能、专利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著名作家、律师、高级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发明家等等。实际上,个人的智能和专长就是一种资源。 2.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这些行业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如搬家公司仓颉科技、家政服务等。 整合资源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整合资源和信息的人,其 实就是一些善于借势的人。这里的重点是利用别人的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如风险投资,就是一些人的智力资源和别人的资本资源的结合。这 里的智力资源范围很广,如专利、如创业新点子等。 切入低成本的行业尤其是一些服务型行业,还有大量的不需要大资金投入的行业,如中介公司等。还有一招就是,先不考虑创业,而是在打工过程 中创造个人品牌,如一些有名的职业经理人、行销专家、发明家等,然后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和别人的有形资产结合,达到无本创业的目的。 以上说了一些我自己所了解的创业方面的原则,以及如何选择创业投资的几个基本步骤,以及像我们这些低成本创业者的一些可以来创业的行 业。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的创业理想。首先我是一名大学生,同样怀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自己也能有一家自己的创业项目 ,有一家自己的企业,有一个成功的将来。也许下面我要介绍的项目有一些理想化,有一些不太现实。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所在,反而更是 我的激情所施,也许是空想,也许是盲从,但这并不能抵挡我梦想的心。 烈烈的夏日将要来临,更贴切的说夏日已经来临,面对烈烈的夏日,我们一定在想如何来消除这热量呢?让我们有一个凉爽的夏日呢? 我们一定记得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冰淇淋吧,我们那时的冰淇淋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潮流,一种既可以消除夏日的酷暑,又可以带了快 乐的娱乐食品呢。现在,我通过上网了解到有种叫开心哈利的冰淇淋店正悄悄走进我们的夏日生活中。因此,我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就是在我 们的校园里开一家这样的连锁店,加盟Happyharry 冰淇淋,这就是我的创业梦想。 也许有些朋友还没有听过、吃过Happyharry 冰淇淋?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所在,如果这样一个店在校园内或者校园周围开起来的话,一定会有 一大批的同学来光临的,特别是情侣们。 通过上网得知,Happyharry 冰淇淋倡导要快乐的吃冰淇淋,要大口的吃,正如他们宣传的那样:都什么时代了,还故作高雅、委委屈屈地呆在 咖啡店里,细嚼慢咽地吃冰淇淋? Happyharry,地道的美国冰淇淋!要吃,你就放松一些!要吃,你就快乐一些!要吃,你就自由一些!要吃,你就像美国人一样,大口的吞掉 它!Happyharry冰淇淋,让你一见钟情大口吞吃的美味冰点你的财富之梦从开心哈利开始!!!! 据我所知,Happyharry,中文名:开心哈利,来自美国,是国际知名的冰淇淋连锁专卖品牌,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足迹。六年前,它来 到中国,凭借地道美国冰淇淋的自由奔放、快乐激情,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市场迅速稳占一席之地,

并被中国消费者网、中国消费者基金会 评为“质量服务诚信单位”,荣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单位;中国国家商务部商业特许经营备案企业。在他们的阵营内400多位加盟商正如火 如荼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 因此,我认为:携手开心哈利,我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些财富,我将走向成功!这是因为: 在中国,冰淇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消夏纳凉的冷饮,休闲消费已成为冰淇淋行业的消费主导!每年10%的增长率,正构筑着一个400亿元的庞大 市场,加上08年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市场更加诱人!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据我所了解的那样,Happyharry 冰淇淋有以下几个优势: 1.首先,它是美国品牌,有着钻石品质。 1982年,第一家开心哈利冰淇淋店诞生在美国阳光灿烂的加州(California)。这个有着阳光般气息的品牌,从创建伊始起,就倡导一种纯正 的美国生活方式:“大口品尝,尽情生活”,通过26年的精心耕耘,开心哈利已成为众多美国青少年追捧的对象。六年前,开心哈利登陆中国 后,凭借强势品牌、巨额投资与精细化的运作,开心哈利成功地帮助了许多普通的中国朋友实现了财富梦想! 2.它有千种口味,依靠味道打天下 开心哈利运用准确把握市场脉博的营销策略,即时为加盟商提供以奇为特色、以酷为风格、以炫为色彩的千种口味的美式冰淇淋。其间的QQ冰 淇淋、蛋白奶冰淇淋、果蔬冰淇淋、巧克力冰淇淋、果冻冰淇淋、还有冰淇淋火锅„„或个性张扬!或酥脆可口!或丝般柔滑!或浓香醇厚„ „另一方面,开心哈利成功推出美式汉堡、炸鸡、特色烧烤、精美靓汤、各式比萨等。最终,创建了冰淇淋+美式快餐的餐饮文化。形成了整体 品种超越麦当劳、肯德基的发展态势。因此,只要加盟开心哈利,你将感到产品应有尽有,凭借温馨浪漫的冰淇淋、诱人的鸡翅、超大的汉堡 、丰盛的套餐、鲜美的靓汤„„开心哈利将带给你高附加值的利润。 3。它倡导清凉DIY,互动新模式 开心哈利独自推出的清凉“制造”DIY模式,使得加盟商与消费者展开全新的互动。借此,充分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全面激发消费者的创造欲 。在炎炎夏日,消费者将根据自己的灵感开创独特的冰雪天地,开心哈利将成为你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4.旋风连锁计划,财富风暴已经来临 开心哈利秉承26年先进的国际连锁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精心打造出整套适合中国市场的成功投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传播成功经 验,实现财富梦想,开心哈利于2008年全面推出强劲的十年发展规划首期“旋风连锁计划”,该计划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诚 招加盟店、代理商,郑重承诺免收加盟费、管理费、培训费,此项举措无疑是将最大的利润空间让给了加盟商。 通过以上我对的Happyharry 冰淇淋了解,我认为加盟他们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将给自己带来一些回报。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终归是现 实,加盟他们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周转。因此,这只是我的现阶段的一个想法。然而,只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有所追

李嘉诚创业史 第三篇_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抢学人生」

【李嘉诚创业史】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搶學人生」

他白手起家,是百分之百的商人,做生意只談獲

利,他個人的財富可抵香港GDP的7%。

不過,他的致富之道非常簡單:閱讀外文雜誌,搶先別人一步抓住新商機。

文/陳雅慧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今年80歲的李嘉誠,從14歲開始打工,一路從塑膠花大王、地產大王到香港股市呼風喚雨的「李超人」,個人的財富可抵香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7%。 《富比士》雜誌(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在他的事業類型簡介一欄中寫著:「多角化經營」(diversified)。的確,和台灣同是白手起家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或是科技業霸主鴻海的郭台銘相比,李嘉誠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從塑膠業起家,經營過的事業,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

他旗下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兩大集團涵蓋了香港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產業,香港人說他們「買李嘉誠蓋的房子、在李嘉誠的購物中心購物、用李嘉誠電信公司的行動電話……賺的錢都交給李嘉誠了!」

人稱「李超人」的他,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契機,在於當年閱讀雜誌而抓住的產業趨勢。要學習華人首富李嘉誠成功的祕訣,不在於知道他當年讀的是哪一本雜誌,或是得到什麼樣的天啟,而是在於學習他的「搶學」企圖心。

李嘉誠是百分百的商人,他的座右銘是「只有盈利的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意思是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獲利,一旦該產業步入黃昏或是被淘汰,就要毫不留戀的移轉重心。為了永遠比別人早一步知道下個獲利先機,他必須審度時勢,因此永遠必須「搶學」。

李嘉誠速寫

現職:長江實業暨和記黃埔主席

出生:1928年7月29日生,獅子座

事業版圖:業務遍布全球54國,員工24萬人,在香港有8家上市公司,根據2009年《富比士》雜誌(Forbes)排名,名下資產達162億美元。2009年,台灣首富是排名183名的蔡萬才家族,資產總額是33億美元,不到李嘉誠家族五分之一 學歷:中學輟學

家庭狀況:妻歿,兩子分別為長子李澤鉅,現任長江實業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次子李澤楷,現任電訊盈科有限公司主席

看外文雜誌預見新商機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以5萬港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取長江不擇細流,而能浩蕩萬里的宏願。身為一個帄凡的小小老闆,李嘉誠靠著閱讀英文雜誌吸收新知,屢屢出奇招。

在創業初期,李嘉誠閱讀一本外國雜誌,注意到一部製造塑膠瓶的機器,可以生產出優質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他立刻進行周密的市場調查,發現全香港還沒有進口這種機器,立刻用最快速度和外國廠商訂購。但機器非常昂貴,資金有限的李嘉誠,最後決定自行研發製造,後來依樣畫葫蘆製造出相同的機器,因此賺了好幾萬港幣。

創業7年後,當時香港的塑膠玩具廠已經有300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之一,經營狀況雖然不錯,但是沒有特色。年輕的李嘉誠很焦慮,這次他仍舊把眼光望向國

際,從外文雜誌當中找答案。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的《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消息:「義大利的一家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且即將投入量產。」對於產業嗅覺靈敏的李嘉誠,立刻聯想到曾在另一本英文雜誌看到一則報導,是關於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簡化的呼聲愈來愈高。

這兩篇報導在李嘉誠腦海中交集,給了他電光火石的大好靈感:「歐美家庭都愛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忙碌的生活讓人無瑕養花蒔草,塑膠花正是兩全其美的替代品。」

靠著努力閱讀外文雜誌掌握的先機,李嘉誠抓住了塑膠花的黃金時代。長江塑膠廠擴大經營,並改名為長江工業,兩個廠房一個生產塑膠,一個則是生產重心的塑膠花。李嘉誠很快的搶灘香江市場成功,更打入了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歐洲和美國。

30歲的李嘉誠成為「塑膠花大王」,賺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

學習永遠搶在別人之前

和善又熱情,這是李嘉誠給人的第一印象。李嘉誠總是帶著一副黑色方框、佔據臉部三分之一面積的眼鏡,眼鏡背後的眼睛因為微笑,多半時間都是瞇得小小的。14歲開始就在茶樓擔任跑堂的李嘉誠,從小就看盡人性,他深知做好生意,要先會做人:「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注意微笑的連鎖反應。微笑是種奇怪的電波,它會使別人在不知不覺中同意你,你的成功與失敗和微笑有很大的關係。」

他接受香港電視台專訪時,一邊快步走著,一邊瞇著眼睛、嘴角上揚面對鏡頭說:「不管多晚睡,每天早上5點59分我一定會起床,比鬧鐘還早,因為我要起床聽英語新聞,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嘉誠的父親原本是小學校長,但是中日戰爭後避走香港,在他14歲時過世,李嘉誠擔起了家計。年輕的李嘉誠帶著旺盛的求生意志,不計較工作職位的高低,全心全意掌握每一個機會學習。

他沒有錢買新書,只能買二手書教科書來讀,加上自己的一本《辭海》,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就讀書。為了不引人注意,他把英文單字抄在小小的卡片上,在茶樓工作的空檔,他就背一、兩個英文單字。

「年輕的時候,我非常驕傲。雖然我的外表謙卑,內心卻非常驕傲,為什麼?因為我很清楚,在我身邊的人,大家都一樣,都沒有讀什麼書,但是他們在玩樂的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所以我一直進步,他們只能維持原狀。那不叫『求學』,那是『搶學』!」李嘉誠認為自己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學習,就像是長江不擇細流,終能浩蕩萬里。

李嘉誠不只在學習上不擇細流。面對記者時,他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明他聚沙成塔的哲學:「有一次我開車,下車拿車鑰匙時,褲袋裡的兩塊錢滾到了輪下,我彎下腰去撿,旁邊的小弟問我怎麼啦?我跟他說兩塊錢滾下去了,他幫我撿起來,我給了他100元小費。為什麼要這樣做?那兩塊錢,若我沒有去撿,就消失在這世界,那不就可惜了;至於100元小費,該花的還是要花。」

不和生意談戀愛

台灣知名的創業家如王永慶和郭台銘,都是從自己的本業開始經營,然後整合上下游,在國際上成為一流的要角。

但是李嘉誠對於曾經創造佳績的事業,不會抱著留戀的心情,一旦觀察到即將走入黃昏,他馬上另覓目標。靠著精準不帶感情的眼光,讓他在房地產和股票投資成就了華人首富的地位。

1960年代,當李嘉誠搖身成為「塑膠花大王」時,他其實早已看穿這個產業的危機。

同樣是因為閱讀外國雜誌,他觀察到部份國家已經對塑膠花厭倦,導致需求減少、產品滯銷。1960年,香港塑膠廠增加到600家,1970年則增加到3,500家。李嘉誠洞悉產業泡沫後,並沒有立刻撤出,反而利用這成熟產業流入的現金,開始投資房地產,將事業重心慢慢轉移。【李嘉诚创业史】

也是從這時開始,李嘉誠一生都在買和賣,但是從來不會被一項生意套住無法脫身。「不要和業務『談戀愛』,也就是說,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

1958年,李嘉誠正式進入房地產業,他看準了香港地小人稠,地價一定上漲,尤其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香港人心惶惶,他利用這「千載難逢」的低點,利用在塑膠業賺到的錢,購買低價的土地和舊大樓。1972~1979年,李嘉誠擁有房屋面積從10萬坪增加到435萬坪,這其間房地產價格則是幾十倍、幾百倍的猛漲。

李嘉誠的身價如同長江之水滾滾而來。

只有盈利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

1977年是李嘉誠日後成為地王和華人首富的分水嶺。這一年,李嘉誠參與了香港地鐵中環站和金鐘站上興建權的競標,一舉擊敗香港的地產巨人——置地。這是當年香港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環站和金鐘站是香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位在香港最精華的銀行區,這興建權關係著地鐵全線當中盈利最豐厚的大樓。 在李嘉誠的眼中,投標意義不在獲利,更在於得標後可以讓長江實業聲名大噪,名列一流地產商。但是競爭對手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英商集團,當時的長江實業不過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公司。李嘉誠謹慎擬定計劃,首先打聽到港府極需現金,又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兩個基地建成大樓以後,全部出售,利益由長江和地鐵公司分享,並且打破對半分的慣例,讓地鐵公司分51%,長江實業則分49%。

結果招標結果讓大家跌破眼鏡,地鐵主席在新聞發表會上宣布:「長江實業中選,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有吸引力。」

李嘉誠在投資之前做足了功課,情報蒐集不遺餘力,更能超脫感情,以理性綜觀大局,抓緊對手的弱點。因此,他在商場上被香港人譽為「擎天一指」,只要做了決定就以壓人的氣魄橫掃千軍。

但是他永遠知道,無論是購買土地還是公司,最終目的就是要賺錢。所以他總是「未購先想賣」,先想好最壞的狀況。買了以後,則遇到最好的機會,就不會留戀的獲利了結。

李嘉诚创业史 第四篇_郑裕彤创业史

郑裕彤创业史:从赔钱卖黄金到疯狂开店

来源:钱经

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郑裕彤凭借其顺风顺水的一生,打造了周大福和新世界这两个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

从传统相面学来看,右嘴角有痣的人衣食足,郑裕彤的痣,比别人还要大一些。这似乎命定了他一生吃穿无忧、顺风顺水。

在2011年9月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郑裕彤以90亿美元资产位居香港第4位,但时年86岁的郑裕彤并没有停下冲击香港首富的脚步。两个月 后,郑裕彤家族旗下周大福珠宝(01929.HK)开始路演,这个2011年下半年最大规模的IPO,有可能将郑裕彤推向华人首富的宝座。

“十五岁进金铺打杂,八十六岁冲击华人首富”,再牛的HR也很难给出这样的职业规划。不过,再多的财富也换不来时光的停滞,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郑裕彤凭借其顺风顺水的一生,打造了周大福和新世界这两个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

入赘周大福的顺德小镇青年

受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周大福上市后,并没有能让郑裕彤完成首富梦。据估算,周大福总市值约1500亿港元,郑裕彤家族持有比例为74%,达 1110亿港元,即使加上新世界发展的财产,也低于李嘉诚、李兆基和郭氏兄弟,屈居香港第四。不过,从一个逃荒的顺德小镇青年,走到今天,郑裕彤已经堪称 传奇。

1929年,周至元凭借炒金银货币赚得第一桶金,在广州创立周大福金铺。时年郑裕彤只有4岁,还生活在广东顺德县贫穷偏远的伦教镇。周至元一定 不会预料到,若干年后,这个方寸大的金铺会因为这个指腹为婚的准女婿——郑裕彤成功上市,并成为和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品牌分庭抗礼的金字招牌。 故事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格外好看。

郑裕彤念中学的时候,战火连年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全家从广东逃到了澳门去谋生。和李嘉诚的故事版本如出一辙,一样靠老丈人起家,家境贫苦的 郑裕彤15岁就进入周大福打杂。凭借头脑聪颖、勤恳能干,他只用三年就从端尿盆、洗厕所的伙计晋升为柜台主管,并于同年娶了周至元的女儿周翠英,入赘周大福。

这个大时代下典型的小镇青年,刚翻开其顺风顺水富豪生涯的第一页。

1946年,香港皇后大道中148号,周大福金行开张。21岁的郑裕彤揣着两万元现金以及24两黄金,开了周大福在香港的旗舰店。又过了十年,周至元将黄金产品生产一并交由郑裕彤打理,周大福也正式进入了郑裕彤时代。 一晃儿就是半个世纪。

如今86岁高龄的郑裕彤,依然牢牢地坐镇自己当初起家的周大福以及后来主攻房地产的新世界。他的儿子、孙子、侄子、堂兄等数十位郑氏家族成员则先后入主郑氏企业,郑氏家族左手是珠宝,右手是地产,成为数一数二的富豪家族。 不过,郑裕彤骨子里仍然是那个早年出来打拼的顺德小镇青年,不喜欢穿名牌,有自己的小车,却时不时去“挤地铁”,常常在公司吃家常菜做午饭。他 对财富总是看得很淡,“多了这么过,少了也这么过。只要是够子女读书,够家中大小两餐,足矣”,也曾经跟别人说笑,“你今天许诺将整个汇丰银行给我,又有 什么用呢?得个„看‟罢了。”

从赔钱卖黄金到疯狂开店

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做金饰品的业主很多,要在激烈的市场里站住脚非常困难。郑裕彤用的方法,就是今天的一句流行语——细节决定成败。

当时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 99.9%)含金量更高。这个方法虽然立即使得顾客盈门,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块,很多人都反对这么做。但郑裕彤认为这时候 挂牌子比赚银子重要,其中差价的几十万权当做了广告,而买家的口碑是金铺这个行当千金难换的。

短短两年,四条九金就靠金不“煲水”口口相传,赢得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郑裕彤一鼓作气,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成“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成为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

组建公司后,郑裕彤将一部分股份派分给公司元老,将公司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在股权激励的效用下,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这种“人情味”也成了周大福的企业文化,迄今为止,周大福从来没炒过人。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钻石,郑裕彤也开始关注钻石后面的事。当年唯一拥有De Beers(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其他人无法经营。为了取得这张牌照,郑裕彤索性在1964年到南非买下一间有De Beers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 Beers牌照。

1973年,周大福已经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 “通吃”,高峰期更包揽了全港钻石入口量的三成,郑裕彤成了港岛著名的“珠宝大王”。 香港的市场毕竟比较小,1988年,周大福开始试水中国内地。在郑裕彤看来,每50万人口就可以开一家分店。也就是说,中国13亿人口,保守估计可以支撑2600家店。

“这可是一个不能松懈的过程,要知道,培养2000多个店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大福珠宝董事、中国区总经理陈世昌说。

瞄准这个目标,到2011年,周大福已经开了1506家店,其中内地有1417家。但这个数字显然没有让郑裕彤满意,因为内地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周大福的零售店。

周大福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在大中华地区的零售销售点将超过2000家,这意味着每年周大福都将会增加200家店面。

要想开店快,就得有钱;要想有钱,就得上市。

2010年开始,周大福一边把加盟店的比例从20%上调到35%,一边开始了大手笔的资本市场运作。

“鲨胆彤”贱卖周大福?

其实,这些年周大福从未停止借助资本市场跑马圈地的脚步。

2008年10月10日,媒体报道称周大福将收购豪华腕表生产经销商宜进利(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资产。2011年2月,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 称,同意作价40亿港元向周大福出售所持上海四季酒店77%的股权和上海两处地块90%的权益。同年3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表示计划作价194.5亿港 元向香港大

亨郑裕彤控股的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出售3.44%的股权,以每股71.50港元的价格向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发售2.72亿股新H股……

周大福的一笔笔资本买卖,使得郑裕彤被别人说成是“鲨胆彤”,是靠投机才做成大事的。郑裕彤却说:“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

【李嘉诚创业史】

只不过之前周大福参与的资本投资,基本上都是“卖别人”,这次却是“卖自己”。作为郑裕彤家族中最赚钱的生意,周大福一直没有上市。【李嘉诚创业史】

郑裕彤选择这个时机在周大福上市时再“投机”一把,也有其不得不快步急走的行业和市场背景。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的市场零售规模在2010年2500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行业人士估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进则退。

更加重要的是,金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20多年的低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爆发性大牛市。从十几岁就开始做黄金买卖的郑裕彤,比任何人都理解这波大行情中蕴含着多少能量。

“鲨胆彤”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把周大福推上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首日,股价即以下跌8%破发,这还是在之前IPO定价较低的情况下。现场的记者观察到郑家纯略显不悦,郑表示“上市是心愿,不计较股价高低”。

不过,以2012年预测市盈率计算,周大福珠宝的市盈率仍达到23倍,同属珠宝行业的六福集团 、周生生和谢瑞麟,市盈率则在6至15倍之间。 低买高卖的商界高手

周大福的上市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也有不少人表示对其并不看好:黄金珠宝业并非朝阳行业,很难有爆发性增长。如果金价下跌,投资者就可能放弃黄金。 郑裕彤自然理解其中的道理。“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这里郑裕彤说的是他的另一大产业——地产。

郑裕彤不仅擅长在金价最高的时候,让金铺上市,更擅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笔投资。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受内地“文革”的影响发生动乱,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郑裕彤就是其中一个,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

在香港这个土地资源向来稀缺的城市,地产成为了这个弹丸之地最大的财富来源。既然已经拥有了珠宝店,最好也拥有珠宝店所在的那栋大楼吧。

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成立了“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并占57%的股权做了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1982年,在香港建成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

90年代初,内地投资环境被许多外商质疑,但是新世界又出发了,“内地竞争不激烈,而且项目非常多——不仅仅是房地产,还有收费公路、基础设施和百货大楼。”如今,新世界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已超过110亿美元。

低买高卖是每一个商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如果说郑裕彤做得好有什么秘诀,除了本身命好之外,可能还有郑裕彤自己总结的一个原因:“做生意要胸襟广阔,不够阔做不了大事,当然,这个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

富能过几代

香港新世界酒店集团如今的掌门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将——郑裕彤29岁的孙女郑志雯。

对于86岁的老人来说,郑裕彤必然要考虑家族财富继承的问题。和香港、澳门一些大家族财富分配中狗血的内斗相比,郑氏家族的继承则是一幕正剧,少了许多与香港娱乐圈的八卦绯闻。

例如郑志雯的经历,就十分的中规中矩: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文学学位,主修经济。在加入家族企业并负责新世界酒店业务之前,在一家国际投资银行及国际美资私募股权公司负责地产投资业务。

郑志雯的父亲则是现任周大福集团主席郑家纯,郑裕彤的长子。郑家纯现年64岁,从1971年5月起,就加入周大福集团担任周大福香港董事,一直 忙碌至今。郑家纯还未退居二线,他的儿子郑志刚就已经迈到台前。长子嫡孙的身份,令他不仅担任周大福集团的执行董事,还将成为新世界第三代接班人。

这个1981年出生的富三代,并没有像其他香港的富三代一样,和娱乐圈的女明星打成一片,而是娶了一个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高材生,用心干事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不过,郑裕彤的长孙郑志恒(郑裕彤二儿子郑家成之子)却有点“不走寻常路”。 郑志恒自幼父母离异,与爷爷郑裕彤一起住在浅水湾道大宅,感情深厚,是郑裕彤指定的第三代接班人,不过极有志气的他宁愿选择自己创业。1999年,他与人合作进军网上医疗,大获成功,目前是大中华医疗网Cyber-Medic的行政总裁,身价上百亿。

李嘉诚创业史 第五篇_李嘉诚

华人首富李嘉诚创业史【李嘉诚创业史】

央视国际 2006年05月29日 11:41 来源: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

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

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

李嘉诚创业史

http://m.gbppp.com/lz/452501/

推荐访问:对李嘉诚创业史的感想 李嘉诚的心酸创业史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