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时间:2018-02-01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篇_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1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 2

“哦啦!”的欢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 3

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 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 4

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 5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二篇_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民 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 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 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三篇_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摘自现代公共关系学

一、藏族

新年称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1月1日开始过年,藏历年节约3—5天。传统节日有: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又叫“转山会”;6月14日前后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的“达玛节”;6月30日吃酸奶子的“藏戏节”,又叫“雪顿节”;8月1日举行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二、苗族

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是苗族新年。四月初八是苗族青年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的日子,现在成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也是布依族的节日之一。

三、蒙族

一般一年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自治区、盟、旗都举行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唱歌、舞蹈等。

四、回族

开斋节,回族又叫过小年,每年9月(伊斯兰教历)戒斋,10月初开斋。凡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天饮食,期满20日是,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则封满30日),次日为开斋节,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尔代节。每年从“开斋节”那天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又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这个节日,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

五、傣族

泼水节是在清明节后的4月13日至15日,此时傣历为6月,是傣族新年,盛大活动就是泼水,所以叫泼水节。

六、壮族

歌墟(歌婆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节日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现在“三月三”的规模最大,少则两三千人,多则过万,参加歌唱的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年歌手,壮歌一般分五言、七言两种,每首都是四句,既是游戏又能传递感情。

七、白族

三月街也是“观音市”,在每年3月15日至20日是,是云南及邻县各族人民大的集市和节日,人们汇集大理,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八、彝族

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延续两三天。晚间,男女老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火把游行过后,青年男女开始欢乐地歌舞直到天明,被称做“阿细跳月”。

九、哈尼族

新年有两个:一为6月,一为10月。6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十、水族

过端,水族话叫“借端”,意为过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每逢“亥”日,按习惯互相往来庆祝。自1959年以来,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一个亥日,举行传统的赛马和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四篇_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苗族的“芦笙节”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

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毛难族的“庙节” 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五篇_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

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1月

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

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春节、端午节等,宗教节日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

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以赶年”

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节日。

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

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

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六篇_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壮族

壮族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有壮年、春节、清明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莫一大王节、牛魂节、中元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霜降节等。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族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距今

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回鹘人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德昂族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开始,寺院里的佛爷停业外出,净居念经,群众则以食物、鲜花、钱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诚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听大佛爷讲经,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为此,开门节后,僧侣即可外出。昂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有诺如孜节、谢尔乃节、掉罗勃左节等,宗教节日则主要是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肉孜节、库尔班节和圣纪节。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京族

京族除了同汉、壮等民族共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外,哈节(亦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赫哲族

春节是赫哲族最大的节日。大年除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所谓包袱,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一起放入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然后点火烧尽,再洒上些饭汤,表示给死难者的哀思。每年九月九日过鹿神节。“乌日贡”为赫哲语,即欢庆的日子。每年七、八月间进行一次,一般为期两天,是整个民族的文体比赛的盛会。

景颇族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大节日,男婚女嫁,亲人团聚等场合,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总戈)。传统盛大的目脑(总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几天内举行,时间四至五日不等。选双日歌舞,忌单日进行。

布朗族

布朗族的节日,除少数是宗教活动外,大都是民间传统的习俗节日。除一些节日与汉族相同外,至今还保留以下主要节日:“春节”,每年傣历六月举行,为时三日;“跳会”,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十七两日举行。是施甸布朗族庆贺“观音老母”盛大节日;泼水节是布朗族盛大节日,每年清明节后七日举行,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以及与彝族同过的火把节、佛教的关门节、开门节等。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http://m.gbppp.com/mswh/415592/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ppt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