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14-02-20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三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上,一些经济体逐渐摆脱了持续多年的衰退而恢复增长,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前景仍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博鳌论坛以及“一带一路”的受欢迎,是全球“灰暗背景”的一抹亮色。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三篇,供大家参考!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上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方愿将“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打造规划衔接、生产融合、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支持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项目,让地区人民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的确,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但依然有痛点,不联不通就是痛点,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亚洲以及世界的共同体前景将更加聚化,即以“互联互通”激活“新未来”。

  今天,“一带一路”需要更多的标志性项目落地,需要实现硬联通与软联通的结合,需要以通心工程解决“信任稀缺”的问题。虽然叫亚洲论坛,但博鳌的关注点与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

  中国的聚光灯效应在放大

  笔者最近先后赴澳大利亚、捷克、意大利、英国等西方经济体调研“一带一路”。总体感觉是,西方国家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拥有全球角色。具体来说,对中国的赞誉与期望集中在几下几点:中国是国际社会的核心国家,是全球治理的支柱国家(pillar);对中国预见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印象深刻,认为中国领导层有很强的顶层设置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共享着中国发展的成就,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大,中国脱贫的规模和难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希望加强同中国的知识流动,加强人文交流。

  与此同时,西方经济体特别是欧洲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消极情绪,认为自身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如下的表述:欧洲地区的危机是长期性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欧洲地区的危机是系统问题,而不仅仅是政策问题,因此要系统性地改造,而不是技术性地改良。在经济合作方面,相关国家希望在环保、现代农业、高科技、医疗保健、社会政策等领域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主动将其规划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在亚洲,周边国家的领导人对中国经济多持积极认可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减慢,但依然超过诸多西方经济体。亚洲诸多国家希望利用博鳌论坛以及“一带一路”把握住中国机遇。例如,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中澳关系影响很大,澳方认为中澳关系处于黄金期,两国在投资、贸易以及人文交流方面非常活跃。

  很多澳大利亚企业正在思考,高工资但高素质的澳大利亚人如何增强国家竞争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中国市场。澳洲的传统合作伙伴是欧美,现在经济上向北看,集中精力开拓亚洲,特别是中国。在调研期间,澳方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一带一路”包不包括澳大利亚,“一带一路”对澳洲和亚太究竟意味着什么,“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关系如何定位,等等。

  这一方面反映出,澳方高度关注中方倡议,但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基础薄弱(比如,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基建项目和输出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方工作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与国内不断有智库、商会、媒体去欧洲、中亚等地区宣讲、推介“一带一路”项目相比,我们事实上忽视了澳洲等亚太国家在“一带一路”中的优势和机遇。

  “激活”要先打通“痛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上,一些经济体逐渐摆脱了持续多年的衰退而恢复增长,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前景仍不容乐观。首先,投资不足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同时,失业率高居不下,青年失业率更是惊人,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在政治上,有些国家深陷危机,希望加速振兴,但由于繁琐、低效的制度限制,无法迅速采取行动。虽然启动了改革方案,目的是简化立法程序、提高国家效率。然而,相关改革牵涉的党派与利益主体众多,阻力巨大。在外交上,保守主义情绪相互传染。诸多沿线国家的民众目前最关心的议题是就业、卫生、移民、养老金等,外交政策的内向性更加凸显,如英国启动“退欧公投”就是具体表现。最后,难民、移民问题同民族、宗教问题相互交织,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

  在此背景下,博鳌论坛以及“一带一路”的受欢迎,是全球“灰暗背景”的一抹亮色,甚至可以预言全球会逐步迈入“新亚欧大陆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国际权力重心逐渐向东方转移,相关国家主动加强同中国、亚太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关系以及多边制度安排,安全、经贸等硬实力积极同文化、文明等软实力互联互通。

  “博鳌论坛”之后的三大工作要点

  第一,除经贸合作外,要不断加强人文交流,要努力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最近BBC的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就非常受欢迎,每周有几百万英国人在电视机前观看。澳、英、德等西方国家多次表示,希望加强同中国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他们有优势,愿意在工程、设计以及医疗保障等领域加强合作。

  目前,中国留学生正成为西方国家大学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英国,其外交国务大臣雨果·施维尔明确指出,提高中英民众的相互了解对“黄金年代”的维护非常重要。目前,英国政府开始加强有关中文的语言学习投资,鼓励更多的英国学生学习中文。

  虽然充分的语言、旅游、文化等人文交流未必能够使政治问题迎刃而解,但毕竟人文交流是“通心工程”。1616年,东西方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年仙逝。2016年是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如推动《牡丹亭》等传世名著在英国进剧场、进课程、进社区,举办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文化交融、加深相互理解。

  第二,如何使博鳌论坛的效果可持续,值得认真研究。笔者非常赞成有些专家提出的“离岸外宣”概念,即借助外部资源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充分利用驻外华人华侨资源进行外宣传播。华人华侨中一些精英已融入当地社会,谙熟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同时他们十分了解祖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是沟通中外的有效桥梁。

  例如,《中国新闻周刊》英国版等媒体在这方面做了较有成效的尝试,聘请的工作人员多是华人,他们具有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主流媒体的采编管理经验,伦敦、北京两地采编中英、中欧重大新闻,本土操作,高端精准发行。其次,在投射文化软实力方面,除了支持孔子学院之外,可借鉴日本和台湾的经验,适当考虑出资在欧洲高校设立“特定教席”。

  比如,英国牛津、剑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产生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学者和各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鼓励和支持一些中国机构和企业出资在这些高等学府特设“讲习教授”或冠名,加强和扩大与中国相关课题的研究,他们从事学术活动和发表文章时,都会自然地产生学术与社会影响,如同行走的中国名片。

  此外,根据英国牛津、剑桥等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鼓励和支持中国机构和企业特设或冠名奖学金、楼宇、甚至院系,如剑桥大学的贾吉Judge商学院,牛津大学的赛德Said商学院以及路透Reuters新闻研究所等。目前,可考虑在这类高校中由企业或个人出资设立“丝路”奖学金、“丝路”教席、“丝路”研究所等。

  第三,要使“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真正落地。2015年的博鳌论坛期间,《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出台,完成了顶层设计。2016年,要以博鳌论坛为契机,使“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真正落地。

  目前,英国的北方经济引擎规划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基础较好,可率先打造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英国欢迎中国投资,尤其是到英格兰北部和北爱尔兰等地区投资。英国北方经济引擎规划的出发点:使英国的南北方地区发展更为均衡、实现区域内核心城市的经济联动,等等。

  相关做法有:1、区域内的城市(曼彻斯特、利兹、利物浦、谢菲尔德、纽卡斯尔)启动共同经济战略并进行联合投资,以改善这些城市、城镇及其港口之间以及城市内交通运输网络的连通性;2、相关城市组成“超级”经济体,打破现有各城市独立运营的状态,创造充分的商业机会,实现智慧城市;3、区域内高校、智库、科研院所组成学术联盟,对相关议题进行联合研究;4、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持,增强区域内企业对接国际市场的便利性;5、充分的连通性与便利性有利于提高该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吸引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型全球企业入驻该区域。

  上述内容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启示意义。此外,英国北方经济引擎规划区域在能源、生命科学、医疗保健、先进制造业以及物流等行业具备雄厚的实力,同时,该规划涉及价值240亿英镑的投资项目,覆盖从住房到能源、从科学到航运的诸多行业,应鼓励我国企业以此区域为突破口,由此积累进入西方高端市场的资质条件以及人文经验。

  总之,博鳌论坛以及“一带一路”必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各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合作之道,在确保各自国家拥有竞争优势的同时,夯实共识基础,在政策上逐渐采取去除贸易壁垒的措施,加强互联互通,增强彼此的开放力度。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二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来,中国与亚欧沿线国家全面提升了合作层次,也拉近了民心距离。

  国家有好的政策和正确的方向,民间社会力量就会更有用武之地。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由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郑和论坛”日前在迪拜举行。笔者有幸参会并发表演讲,求教方家同仁。而最让笔者倍感不虚此行的是演讲结束后的问答与讨论环节。因为在讨论、争辩中,思维的火花总能碰撞出新的理念。

  作为一位历史学出身,同时对软实力、公共外交、“中国话语”也颇感兴趣的国际关系学者,笔者提出一个困惑:“中国应该用‘郑和’作为形象大使推动对斯里兰卡的魅力外交吗?”

  为何如此发问?因为虽然总体而言,郑和作为和平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残暴比照下,是非常适合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但具体到各个国家,情况却不尽相同。譬如,我们对马六甲人谈郑和,他们想必非常高兴,因为是郑和让他们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东南亚的经贸中心。但对斯里兰卡而言,情况是否同样如此,笔者心中有点存疑。

  据明史记载,永乐七年,郑和三下西洋至锡兰山国,其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并率船离开。郑和回程时再访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竟诱骗其到国中,伐木阻断归路,又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舰队。郑和趁敌方倾兵而出,国都兵力空虚,率领随从2000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及王室。围攻船队的锡兰山军紧急回师,亦被郑和所部大败。郑和将该王带回南京,成祖不加之罪,宽释回国。

  从中方正史记载看,郑和的行为似乎无可挑剔。但考虑到在笔者就学于英国时,曾多次被导师们提醒:“在阅读古代中国文献时,一定要有批判的眼光,因为古代中国和19世纪的英国一样,都是大帝国,自己写的史书里难免总把自己的行为洗白成文明对野蛮的开化、规训。”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担心我国对斯里兰卡的“郑和文化外交”是否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想知道,当地人是如何描述这一事件的?他们的历史教材又是如何书写郑和与中国的?

  让笔者颇感意外的是,在场的一位斯里兰卡资深教授随即起身,拿起话筒把事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当代记忆和盘托出,足足讲了6分钟。其核心观点是:首先,斯里兰卡史书上的记载与明史基本相同,你们中国人并没有胡说八道、给自己脸上贴金。这个国王不仅对郑和起歹意,对本国老百姓也同样残暴。其次,中国皇帝没有杀死该王,而是放其回国,但同时更立贤君。新国王不仅与中国友好,对老百姓也好。对此,他们不仅赞赏朱棣的仁慈,而且更欣赏另立贤君的做法。第三,郑和走后不久,葡萄牙人、荷兰人接踵而至,他们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人只做生意,而且给的多,拿的少,不占一寸土地。西方人则是赤裸掠夺、奴役人民、霸占土地、迫害信仰。

  他话音刚落,邻桌一位银发苍苍的学者补充提醒道:年轻人,你的问题很好,但是你还要具体分析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沿岸各个殖民地、贸易站的所作所为,然后与郑和二十八年七下西洋的行为进行整体比较,而非局限于一个案例。如此你才能明白中国文明、中国航海家与西方文明、西方殖民者间的本质区别。笔者后来了解到,他就是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穆斯林与基督徒交流中心”创建人、世界级的伊斯兰-穆斯林研究权威John O. Voll教授。

  更有趣的是,在会后那位斯里兰卡教授似乎还觉意犹未尽,特地找到笔者,亲手划了一株“椰子树”,说:这个形象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因为当年殖民者就专门把反抗者活活地吊在树上,任凭其痛苦地挣扎、慢慢地死去。同时他的挣扎会让椰子砸在地上,引得众人围观,从而达到以儆效尤、恐吓众人的效果。非常残忍!

  讨论进行到这里,笔者终于明白了主办方的良苦用心。看来,在推进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时,郑和确实是一面金字招牌。西方人常讲“软实力”、“话语权”,似乎只要你口才好就总能讲出好故事,甚至可以颠倒黑白。但其实并非如此。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各国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历史也是终将还原事件真相。郑和的和平精神与丰功伟绩,沿线老百姓心里都记得,这不是那些西方媒体所谓“话语策略”所能够抹黑、颠覆的。

  千百年来,从非洲之角到马六甲,从中亚的草原到浩瀚的印度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如今,复兴一带一路的伟大畅想和实践,将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尤其是美国实施所谓“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当下,通过加强中国和穆斯林世界的交流,为中华文明“再下西洋”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和民心民意基础,进而重新塑造世界政治与文化的版图。

  两天充实的会议匆匆结束。来自中、美、日、韩、马来西亚、印尼、印度、阿联酋、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历史文化的50多名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他们正努力用民间的力量搭建一个公开、开放、多元、包容的平台,以郑和的“和平主义”精神为导向,从文化与民心的角度,为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促进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沟通理解、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三 

  朱研说,中国是一本厚厚的书,里边有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疆域,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朱研说,网络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究沟通的原则,“讲好故事不在于我们说了多少,而在于别人听懂了多少,需要多少,这就要求我们网络媒体讲方法、讲技巧、讲诉求。网络媒体需借力‘一带一路’,在这个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朱研说,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因其互动性特征,能够打破时间和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因此,在国际交流上,网络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网媒应有所担当,解析“一带一路”战略内涵,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http://m.gbppp.com/qg/252/

推荐访问:中国 一带 故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