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时间:2018-07-12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第一篇_《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导论

论艺术与艺术家

1、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2、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崇拜的偶像了。

3、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而那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负所望。

4、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并不在于它的题材。

5、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容的表现形式。

6、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7、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要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反复尝试着追求的是人物之间的合适的平衡和使整个画面达到极端和谐境地的合适的关系。

8、没有任何规则能告诉我们一幅画或一个雕像什么时候才合适。多看作品,我们的能力就会逐渐地增长,逐渐感受到历代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和谐。我们对那些和谐感受越深,就越能欣赏它们。

一、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1、过去的绘画和雕塑常常不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作品,而是被当做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如果我们完全不了解过去艺术必须为什么目的服务,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我们上溯

历史走得越远,艺术必须为之服务的目的就越明确,也越奇特。

2、“原始人”的思考过程往往比我们复杂!!---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而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类起源的状况。

3、绘画和雕塑是用来行使巫术。

4、法国拉克斯洞中的牛---也许原始人认为画个猎物图,再用长矛之类的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

5、原始艺术作品按照预先确定的方式办事,但是也给艺术家留有表现自己气质的余地。

6、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7、世上许多地方的原始艺术家已经创立了一套套精细的方法,用这种装饰性的样式去表现神话中的各种人物和图腾。举例。艺术家既相当敏锐地观察自然形状,又无视我们所谓的事物的真正外形。

二、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1、埃及人认为只保留法老的遗体还不够,如果国王的肖像也被保留下来,那么就能加倍地保证他会永远生存下去了。

2、在埃及,雕刻家一词当初本义就是“使人生存的人”。

3、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将二者结合起来乃是一切埃及艺术的特点。这种艺术不是“装饰”,也不是让人欣赏,而是“使人生存”。

4、典型的侧脸,正身体并不是埃及艺术家认为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不过是遵循着一条规则,以便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都包括在一个人的形状之中。大概跟他们想实行巫术是有关的。

5、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

的为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他以自己学到和知道的那些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作品,非常近似于部落艺术家用他所能掌握的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人物形象。艺术家在画中体现的不只是他对形式和外貌的知识,还有他对那些东西的意义的只是。埃及人所画的老板就比他的仆役大,甚至比他的妻子也大。

埃及人对每一个细节都有强烈的秩序感。但丝毫没有妨碍他们以惊人的准确性观察自然。

6、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都仿佛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这便是“风格”。在三千多年里,埃及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7、苏美尔人爱好对称和精确。纪念碑等。(战争,巫术)

三、伟大的觉醒 希腊 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1、在希腊城邦之中,阿提卡的雅典城在艺术史上最为有名,最为重要。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是在那里开花结果的。

2、希腊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恪守成规来创造艺术。在那时的希腊艺术品上,还能见到埃及的痕迹。

3、画家们发现了缩短法(foreshortening)---表明艺术家已不再是把所有的东西用最一目了然的方式画入图中,而是着眼于他看物体时的角度。但是希腊艺术家们仍未轻易摒弃埃及艺术的教导。他们仍力求把艺术形象的轮廓尽量画清楚,力求在不破坏人物外形的范围内,把他们的人体知识尽量表现在画中。他们仍然喜爱坚实的轮廓和平衡的构图。古老的公式,即那种在几千年中建立起来的人体形式,仍然是他们的创作起点,只是他们不再处处把它奉为圣典。

4、希腊艺术的伟大革命,说明那时的居民开始怀疑关于神祇的古老遗教和传说,并且毫无成见地去探索事物的本性。--科学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的心中觉醒。

5、在雅典民主政体达到最高程度的年代里,希腊艺术发展到了顶峰。

6、希腊雕刻的伟大,肃穆有力,是由于艺术家没有违背古老的规则。希腊艺术家使用衣饰去标出人体的主要分界,这类手法仍然表明他们多么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正是严格地遵循规矩和寓变化于规则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使得希腊艺术在后来各世纪里博得了巨大的赞美。

7、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希腊作品,件件都显示出在布列形象方面具有的智慧和技巧,然而希腊人当年别有所重。他们要求这种自由地表现人体形象的种种姿态和动态的新发现,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

1、艺术走向自由的伟大觉醒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这百年之间。艺术家已开始受到人们的欣赏。在建筑方面,各种风格开始同时并行。帕特农神庙用多利安式建成。但后来的卫城建筑启用了爱奥尼亚式。

2、《胜利女神》公元前408年,雅典胜利女神庙栏杆浮雕,大理石,高106cm,Acropolis Museum Athens

3、那一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波拉克希特列斯praxiteles闻名于世,他的创作具有悦目妩媚的特性。柔软的皮肤,骨骼和肌肉。他和希腊其他的艺术家是通过知识来达到这一境界的。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活着的人体能像希腊雕像那样对称,匀整和美丽。

4、希腊艺术家一直避免让头像具有特殊的表情。他们的面貌似乎从未表现出任何强烈的感情。那些大师是用人体及其动作来表现苏格拉底所说的“心灵的活动”,因为他们的面部变化会歪曲和破坏头部的简单的规则性。

5、在将近公元4世纪末,这个限制逐渐解除了。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

坏其美的两全之策。不仅如此,他们还懂得怎样捕捉住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

6、亚历山大帝国的奠基对希腊艺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希腊艺术得以发展成了几乎半个世界的图画语言的。这必然影响了希腊艺术的性质。我们把它叫做希腊化艺术。

7、所谓的柯林斯风格,是在爱奥尼亚式的漩涡花饰上增加叶饰以美化柱头,而且一般都有更多更华丽的花饰遍布建筑各处。

8、希腊化艺术喜欢狂暴强烈的作品:它想动人,而它也确实动人。

9、可能是,到了希腊化时期,艺术已经大大失去了它自古以来跟巫术和宗教的联系。艺术家变得单纯为技术而技术了。

10、在装饰性的壁画中,凡是可能进入画面的东西,几乎各种类型都有发现。例如静物画,动物画,还有风景画。这大概是希腊化时代最大的革新。

11、希腊化时期的艺术家不懂得所谓的透视法则。

五、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

1、罗马的建筑创作,大概再没有比凯旋门给人的印象更为持久的了。罗马人在意大利,法国,北非和亚洲到处建立凯旋门,遍布帝国。希腊建筑一般都是由相同的单元组成,甚至圆形大剧场也不例外。但是凯旋门却用柱式做界框并突出了中央的巨大入口,两侧辅以比较狭窄的入口。

2、罗马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拱的使用。

3、罗马人的典型做法是从希腊建筑中取其所好,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运用,他们在各个领域之中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的一项主要需要就是惟妙惟肖的优秀肖像。

4、罗马人还交给艺术家另一项新任务,从而复兴了一个我们从上古东方获知的风尚。罗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第二篇_《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摘要:《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上《中外设计史专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其实刚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关键词:艺术;基督教;文艺复兴;东方艺术

前言

“艺术”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每当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见“艺术”两字,便畏惧般地匆匆避开,深怕自己如赤子的无知引来对其的亵渎。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自商周的青铜器墓室中的壁画至高山流水的音乐翩翩优雅的舞蹈及唐煮宋点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对古时的悠远的怀想而非致力于创造新鲜的血液。所以怀揣着一个中国梦的我总是梦想,在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里,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艺术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巅峰之作。

只因我在少时总是摒弃了对于艺术的亲近的念头,无论是童年时期的习画或是书法,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此类不成爱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当我真诚地怀着强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书画杰作或是身边同龄人引以为傲的大笔一挥的作品,便又为以前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身处中国,目光所及之处是遍地开花的书法国画古玩。面对市场上充斥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

但是敲开艺术领域的大门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也猜想不到这个圈子里的都是些什么物种。他们或孤僻或癫狂或神经质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艺术家们的独有特色)。书房里曾有摞成一刀的书画册,其中的仕女图我到如今也没看出有什么稀罕劲儿。然而读《艺术的故事》时我看见贡布里希说过:“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这样的一句话打消了我对古代美女们丰满肥美的脸庞以及狭长细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产生的反感。

《艺术的故事》这部艺术史著作不同于以往我所学习过的关于介绍西方美术史的书,作者以自己真诚且不加个人主观情感的文字以讲述的方式,把一部原本繁杂的艺术发展史予读者轻松地娓娓道来。从艺术的起源、形成、成熟以及经历次次的沉寂乃至一次又一次的复兴、回归、革命、危机,把西方美术的流变清楚明晰地和读者分享,没有一点的矜才使气。尤其在最末一章,他把难以避免的“当代人治当代史”的思想搁存于思维以外,以其科学的学术态度对当代艺术现状做了论述,没有丝毫的娇柔做作,以其湛然的艺术视角给予后来学人以广袤的视野。我在阅读《艺术的故事》一书时对这几个问题思考的最多,如下:

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我常常幼稚地思维,基督教对西方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就如同孔孟、释迦、老子之对于中国。尽管这二者是无法硬拉到一起的,而我也只是就其二者的影响而言。在贡布里希先生的讲述中有这样一段话,许是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12世纪)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是很难想像的;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邻近地区中惟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里之中惟一高大的建筑物,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在今天的西方,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许是早已不像19世纪以前那样坚定和纯洁了,只有在一些古老的村落里还能“窥见”到信仰对当地区民众的重要。我曾读过一篇纪念托尔斯泰的长篇幅文章,其中介绍了一座走

过托翁生命长河的教堂;作者在文中引出,似乎所有有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一座教堂对于当地民众的重要性,就如同故乡之对于在外的子民;作者谈到,教堂在它所在的地区往往是该地区的博物馆、集会中心,是人们心灵依归的所属。

贡布里希说教堂是它邻近地区若干英里以内唯一的高大建筑物,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有信仰的时代,对于人民来讲没有比教堂更重要的了吧。建筑、绘画、雕塑、文字、语言,这些人们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所有具体的媒介,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是其全部,一直到今天还依稀可见。在那个时代“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统治者,更多的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自始自终都要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完成,所有人都参与在其中导演和完成。

在基督教统治最森严的中世纪,法国诗人弗朗卡斯·维龙为母亲写的诗篇惹得贡布里希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绝对不能指望这样的雕塑像古典时期那样自然、优雅、和明快”,尽管作者如此着眼中世纪的艺术,但基督教的艺术随时间的推移也回归了艺术原本的自然与亲切。

第一次在西方学者的书中知道“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这个词汇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活中显现过我也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每一次都是以乔托、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的文艺成就为了解而已;而我对其的理解也从来都是含糊不清的,也许是向来都是从我国的学者所著的文艺类史书得来的。一些诸如革命、复兴、觉醒、人文主义的词汇,把原本清晰的一个史实主观化了许多。

贡布里希先生在《艺》书中的第十二节开篇如是说:“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和复活,这种再生的观念从乔托的时代开始就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在交代上一个问题时我引用了先生这一句话:“我们绝对不能指望这样的雕塑像古典时期那样自然、优雅、和明快”。可以肯定的说,“自然”、“ 优雅”、“明快”是先生给予古典时期文艺的肯定,是针对中世纪的文艺作品而言。中世纪是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存在于西方文艺史中的一段“伤心的插曲”。意大利人意识到在遥远的过去,自己的民族以罗马为首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因为战争的失败而使得文化也没落下来。这一点是否也能给中国文化的命运以新的注脚。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发生在意大利,是意大利这一罗马帝国遗民子孙对自己曾经的文明不甘因战争的失败而没落有关吧。这是我在学习中最大的所得。文艺复兴是意大利人对古典时期文化意识的一次觉醒,是复活和再生,是回归于“自然”、“ 优雅”、“明快”,而并非与此无关的意识形态所注释的那样。

荷兰的美术为什么作者谓之“自然的镜子”

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分裂成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原本的基督教一种声音的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在新教日臻兴盛的各个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的国家里,北方荷兰人的眼光与欧洲南部的文艺眼光有不同;他们接近于英国的清教徒,是诚恳、勤勉、节俭的民族,不喜欢放纵浮华的南方作风。他们尽管对天主教以缓和的态度,但是从来没有接受那种纯粹的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荷兰的艺术,用贡布里希先生的话说就是,“当我称此章为‘自然的镜子’的时候,我不仅仅是想说荷兰的艺术已经学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忠实地复制自然。艺术和自然二者都不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忠平滑而冰冷。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忠诚于自然,他的艺术生命随着个人的秉性跌宕起伏。伦勃朗忠实地在镜子里观察自己,也许就是作者所谓的忠实的体现吧。从伦勃朗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到作为杰出的荷兰画家那双敏锐而坚定的眼睛,既洞察人物的内心同样也洞察着自然的一切。这并不是矫情的感情用事。

中国近代有一位伟大的画家曾经这样要求自己:为万物写神。荷兰美术对自然的忠实能使原本平凡的场面一变为具有宁静美的景象,这让我想到宋代那一系列院体的花鸟画,东方的写【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神与西方忠实于自然的反应自我心境,这二者是否有着逾越时空的偶合。

四、 西方学者视角里的东方艺术

我在学习本书以前,从未真切地从一个西方学者的文字里了解到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的认识。多的是去西方学习后回来的审视。

在《艺》书中贡布里希先生说的依旧是东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内容,但给人的感觉则很是亲切。他说:“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从事绘画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余下的一小部分也是读过书的人。中国人民对文化的尊敬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这或许就是先生“中国人对精神方面的训练超出于西方人对体育的追求”最好的注脚。在贡布里希先生的观点里可以读出,中国文艺之所以没有西方中世纪那段“伤心的插曲”,是因为中国的宗教艺术并非纯是去宣传某一个别宗教的教义,宗教的宣传在中国文艺类别中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先生讲到中国的艺术是辅助于参悟,也就是说是辅助于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训练。然而在我们的学者眼中则普遍认为自己的宗教艺术亦同于西方的宗教艺术,是何等的贻误后学,让人难以释怀。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作者对东方古国艺术的解读是真挚的,他甚至这样说:“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他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这是肯定的话语吧。在本节的末尾贡布里希先生亦真诚地指出中国画的不足,我记下以为学习之鉴,如是“但是,不言而喻这种作画方法也有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么可以用来画竹干和凹凸山石的笔法,几乎每一种都有传统的根基和名目,而且前人的作品博得了无比巨大的普遍赞美,艺术家就越来越不敢依靠自己的灵感了。”在这源溯千年的伟大文明面前,一代代的后世学人只是站在能站的地方,去往要去的远方。传统,这个充满了敬爱、尊重、颠覆、创新、继承、守望等等观点态度的词儿,我始终的观念都是敬重。

结语:最后,我不想具体地论说我最开始列举的第五个问题,而是想以先生在最后一节中,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时他所怀着的心态、观点,来说明《艺》一书予我的启示。如是“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我在前面描述了艺术家征服自然形象斗争,而不同的方式的探索必然导致一些旨在引人注目的古怪行为。不过,这同时也为色彩和形式的实践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留付给人们探索。结果如何,我们还难以预料。”他的语言是何等的真诚。我愿以此段文字结束我的读书报告。

在阅读了诸多的艺术史论著,我能从诸位先生的语句中感受到贡布里希先生所说的“写到现在”难以果断定义的“不安”。或许“不安”是属于对未来不知去向最好的尊敬,不需夹杂个人主观的预料。也许就如《富春山居图》第末段丹青的长天空幽沙岸浮渚一样,只待听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第十六版(2008年,广西美术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第三篇_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而第一个便是便是《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也难怪被老师第一个推荐。上网查询下发现它被译成30种文字。它的简介是:《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

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这本书似乎贯穿过去引导未来,这让我很好奇,而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人推荐说好书,当初我是半信半疑:没有在线试读、没有看到过,带着好奇的心情,慢慢翻阅,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有点躁动,阅读几次后慢慢的觉得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就似乎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作者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读完这么一本厚厚的书,觉得《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艺术设计学院 姓名:刘晶晶 班级:产品设计 2012.8.10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第四篇_《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古代罗马和希腊的建筑特点

读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天下的征服者一章对古罗马希腊的建筑非常感兴趣,总结了其建筑的特点及典型建筑物

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感悟

http://m.gbppp.com/qg/461974/

推荐访问:撒哈拉的故事读书感悟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感悟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