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时间:2018-09-26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第一篇_医生感悟

一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老人,患了尿毒症。接受血透,一透就是五年。终于在某一天,等来了做肾移植的机会。

那是冬季的一个早晨,他的儿子早早赶到病房。虽然外面寒风瑟瑟,雪花飞舞,病房内也没有空调,但是父子俩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血透一次的费用大概在伍佰元,而当时他儿子的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也就是说:他儿子两个月的工资只够一次的血透。

按照医生的推荐,每周三次血透的效果会比较好。

老人为了省钱,坚持减少一次血透。每周只有两次的血透,使得老人每次再血透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全身浮肿,整夜呻吟叹气。

一度,老人还时不时地透露出厌世的情绪。每次数小时的血透,他看着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不断地循环,如此漫长。他甚至觉得,他拖累了家庭。

这次移植的消息,无疑给他和家庭打了兴奋剂。因此,一早他就早早地披着大衣起床。

病房的一位护士拿来一件手术病号服,扔到病床上。说:“马上要去手术室了,你到走廊的厕所里自己换上衣服。”老人拿了衣服。过了许久,老人哆哆嗦嗦地从厕所出来,打了好几个喷嚏。在厕所外面等的儿子,赶紧给他披上大衣。老人说:“厕所里很冷很冷,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也破了。为什么医院也不修一修啊!” 刚说着,医院的护工来接他,去了手术室。

儿子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大概过了一小时,主刀医生从手术室的门里出来。医生无奈地告诉老人的儿子:“这次移植要放弃,因为手术中发现病人盆腔和肚子里的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做。”

事后,老人的儿子非常地惭愧和自责。

他后悔没有亲自陪老人一起去厕所给老人挡档寒风,他后悔没有在手术前好好地给老人检查一下肚子里的血管。哪怕给他摸一下脚上的脉搏,也许就会想到肚子里的血管有闭塞的情况,也就避免白挨这一刀。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病人的儿子。

我在行医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情,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

行医初始

如果在20年前谈现在的手机和微信,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不会有人相信这玩意儿会挤掉电话机。 同样,人们很难预料到20年后的医疗是怎么样的。

我很幸运地看到,并亲历其中。1992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有幸到当时还很有争议的浙江邵逸夫医院工作。所谓争议,是一家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医院突然出现在中国,从文化和观念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邵逸夫医院开张后五年是由美国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托管,从院长到科室主任、护理部主任都来自美国。当然也有许多从其他附属医院派来的中方专家。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看到一家没有酒精气味、门诊大厅里摆有鲜花和植物的医院。而那时候,老百姓心目中的医院形象是:上白下绿的墙壁,充满酒精气味。

曾经员工们(包括我)抱怨医院太浪费。在门诊大厅放置那么多盆景和植物,病房走廊里的灯大白天都亮着。然而,美国院长说:医院的环境要比病人家里还要温馨,病人才会感到信任和心情放松,对疾病的恢复也有利。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懂得病床之间需要用布帘相隔开以保护病人的隐私。第一次知道检查女性病人的时候必须要有女护士在旁。而在当时,别说病床间的布帘,连有些国内著名大医院还有男女混住的病房。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知道应用偱证医学对于病人治疗结果的重要性。

说到偱证医学,我们的观念改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

一直我们的查房,说得最多的是:“以前我用了什么方法治好了一位病人,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这让美国医生很担心,因为个人有限的经验可能会误导年轻医生。正如一个人从三楼跳下没有死,并不代表大部分人从三楼跳下没事。

而经验性的行医理念,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

在中国,治疗普通感冒的经验有上百种,除了输液、抗生素,还有搓手心、捏耳朵,甚至放血。而偱证医学告诉我们: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饮水、休息,绝大多数会自行恢复。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捏耳朵和捏屁股,感冒都会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我们觉得很新鲜的理念,后来也慢慢成了国内医院的常规。

我也慢慢地体会到:我们用来给自己找理由的所谓“文化和背景”,其实大部分只是处在不同的文明进程阶段而已。

三个理念 关于备皮

所谓备皮,就是手术前剃毛。那时候,年轻医生如果在手术前一天忘记在病房给病人备皮,第二天一定是要吃批评的。美国在70年代做了大规模的对照研究,结论是:手术前一天备皮,感染率比不备皮还要高。手术当天备皮的感染率最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使用脱毛剂或者剪毛,感染率比剃毛低。

而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医院,术前一天在病房用剃刀备皮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做上腹部手术,也把下身刮得干干净净。

我当时看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就斗胆在当天手术室里备皮。结果被护士长投诉,挨了批评。原因是违反原则,而且搞得手术室一地毛发。

大外科主任和一位来自北京的著名专家(当时的副院长)都表示:他们经常去美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医生在手术室备皮。而且,我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年轻医生,竟敢这样做。

领导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我感到委屈,因为我是根据权威教科书《Textbook of Surgery》上说的去做的啊!后来我去了美国,才发现自己是对的,两位教授是错的:美国医生都是在手术室备皮。只不过他们没有把剪下的毛发搞得一地。

有人说,国人体质差异。

但是,很快这种说法被证实是错误的。

96年,由浙江护理学会发起的有关手术备皮的多中心试验课题,重复了美国的研究。结果惊人地相似。 可是,我们已经落后了整整20多年!

至今,还有许多医院仍采用术前一天备皮的不良习惯。无知,或不愿改变。

关于输液 输液大厅,是中国特色。

去过国外医院的朋友都知道,医院门诊是没有输液的。

道理也很简单,除了急症需要快速补液,或是消化道无法进食的情况以外,能吃能喝的病人,为什么要输液呢?输进去的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和喝进去的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增加了输液的并发症。

而国内的输液大厅,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有些地方还用上了航空椅,配上DVD,大有把输液进行到底的决心。 邵逸夫医院当初不设输液大厅,遭到了来自患者甚至医务人员的反对。不过几年后,不轻易给病人输液,最终反倒成了医院的好口碑。

可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这个问题,取消了门诊输液,只开放急诊和病房输液。

关于患者权利

下面的问题,常常摆在医生的面前。

患者被确诊为癌症,家属要求医生别告诉病人本人,对病人隐瞒病情。如果您是医生,您会怎么做?

一、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会场没人举手)

二,不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场3/4举手)

换一个提问方式:如果我是癌症病人,我是希望医生告诉我实情,让我做好一切准备后配合治疗呢?还是希望医生隐瞒病情,以致后来越来越怀疑治疗的效果呢?

有研究表明,家属往往低估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受到隐瞒的病人,对治疗的配合比知情的病人要差,承受的痛苦更多。甚至出现了对家人、对医生的信任障碍。一旦失去信任,治疗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知情权,病人权利还体现在隐私权上。 美国医生们反复要求中国的年轻医生,不要在公众场合,如电梯,过道上讨论具体病人的病情。至今,邵逸夫医院的电梯里还贴着提醒的告示:请不要在电梯里讨论病情。 时隔20多年,我们有多少医院可以做到?有多少医生可以做到?

困惑 怀揣着建立一个理想的独立血管外科的梦想,2002年,我从三甲附属医院---邵逸夫医院辞职。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浙江省人民医院(三甲)组建血管外科,二是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甲)组建血管外科。 冲着后者院长的发展热情和开拓精神,我放弃了三甲医院做血管外科主任的机会,来到当时规模较小的杭州市第三医院。 从三甲医院跳槽到二甲医院,自己石沉大海。第一个月内几乎没有病人来看我的门诊。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你有多优秀。

哪个时代,跳槽对于医生来讲,真的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就仅仅一个月前,我还是邵逸夫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来找我看病的患者门庭若市。

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医院平台的影响,远远超过医生品牌。老百姓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看病只能找医院,而不是找医生。

但我认为,这不符合患者的利益。设想一下,在一个名气够响的三甲附属医院,不管你的医疗技术高低,只要您坐在诊室,病人蜂拥而至。这正常吗?

我开始用在邵逸夫医院学来的理念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并且在科室推出“医患沟通制”。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治疗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通过口碑和互联网传播。

仅仅两年时间,在卫生局的支持下,成为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血管专科。 后来,有些上海病人赶到杭州来找我看病。我很惊讶,上海的医院高手如林,为什么要跑到杭州呢? 我有了想法,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在上海建立血管外科呢?

于是,在2007年,辞去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血管外科。我的医生团队很快在病人中建立了口碑,在好大夫在线的病人投票排名中位居血管外科首位。

渐渐地,我又无法解决一个瓶颈。

我们的价格体系,严重地低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在一个手术中,如果不用药和检查,医生的收入很难保证。而过度医疗,又是违背我的原则,损害病人的利益。另外,病人的挂号预约也是我的心病。

我们的特需住院病人占了全院的大部分比率,收入也有很大的增加。但是,手术医生的劳动回报,靠豪华的病房费拿出一部分来补贴,这让我的内心并不安。如果靠药品的灰色收入来弥补,一是损害患者利益。二是有损我的团队品牌,这是我不愿意见到的。

作为科室主任,我觉得对不起手下的医生们,没有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工作回报。我再次感到无助和迷茫。

偶然的会诊机会,让我了解到私立医院。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一位从菲律宾慕名而来中国的静脉曲张患者,他的一条腿是在公立医院做的手术,另外一条腿的手术,是在私立医院。

她把两次经历做了一个比较: 她说,为什么第一次手术,我被脱光衣服躺在手术台做麻醉时,听到来来往往与手术无关人员的说笑声。当时我就有种羞辱感。为什么,在我躺在手术台上才要求我麻醉签字,手术过程中还听到护士在喊找麻醉医生。

而在私立医院,您作为主刀男医生,在麻醉的时候,都在室外回避。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和我足足沟通了半个小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和我谈心放松我的紧张情绪。

她问:虽然主刀医生是同一位,为什么给我的感受如此不同?虽然私立医院价格高,但是我更愿意接受。 其实我心里明白,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好似走马灯,一刻不停。他们很努力,但也无奈。

中国的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朝南坐的服务模式,体制内形成的服务意识,已经很难改变。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的医疗环境,会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而做出改变吗?

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一次跳槽为什么都没有解除我心中的困惑? 我的理想,难道就是主任医生、教授?难道就是查房的时候被前呼后拥?难道就是让病人半夜起来排队挂号?难道就是学术会议上坐上主席台?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无意中在柜子里看到一只大皮包,母亲告诉我,将来你长大了做医生,就带着这个包去出诊看病。我还想起我在医学院毕业留言上写下的人生追求:做最好的医生

是的,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这个梦想一直就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这个梦想在引导我。也正是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困惑了我。

行动 这次,我下了决心,做出一个彻底的决定:离开体制,放弃编制,做一名自由执业的医生。

我签约了上海的第一家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等团队建设成型,下半年还要计划签约北京的高端医院。 至今短短七个月时间内,已经为数百位血管病人进行了手术。

在我签约的医院,病人在消毒的时候,护士会调高手术室的温度,以免病人受凉感冒。

在这里,所有的门诊和手术都是预约制。病人可以从容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预约的时间赶到医院就可。在这里,医生可以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询问病史和研究病情,对病情的治疗方案作个体化的设计。主刀医生会用最先进的设备亲自定位血管的病变。 在这里,因为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同,静脉曲张病人无需住院和使用抗生素,术后3个小时可以行走回家。

在这里,病人的一切待遇等同于我的家人。不用托人开后门,不用送红包,不用担心联系不到医生。 最近我又认识了许多自由执业的同道们。他们有的已经是体制内的著名专家,有的是著名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为了理想,放弃了编制和职位。

结语 自由执业,除了勇气,还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

有记者问我,你们完全可以在公立三甲医院做你的主任。现在自由执业后,病人会冲着医生品牌来吗?将来你们这些自由执业医生的养老怎么办?体制内的少数同行在背后诋毁你们怎么办?

我说,尽管我们的医疗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有些体制内的同行思维还没有开放和时代合拍,尽管自由执业还要面临各种困难,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感谢这个时代! 支撑我不放弃、不妥协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关爱患者!

因为,我们医生自己将来也会成为患者。

【一年后,医生集团在上海成立】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第二篇_医学生除了做医生还能做什么

医学生除了做医生还能做什么-------过来人的一点点经验和看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医学生赶紧分享吧,对你的人生有指导作用

笔者本人在北医临床读到了硕士,然后跑出来到了公司,现在做的是注册方面的负责临床试验的小头目。看到现在的医学生的就业情况依然不乐观。比较感慨。我5年前出来的时候,医学生的处境就非常困难,没想到5年后还是这个样子。

我用我的一些不算多的经验之谈,和大家共享一下。如果有不同看法,我们共同讨论。

关于目前知道的出路:(以下涉及到薪资的都是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区)

1.临床医生:这个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也没意思。我的同学80%还是在干临床,但很多人已经开始跳出北京上海的大医院了,开始向二线城市的幸福生活进军了……

理想列入点:博士。不解释,现在小医院都非博士不要了,,,惨淡……

2.药厂和器械公司专门负责注册、临床试验、资料搜集、海外文献汇编的直属职员:

我觉得这种职位在我的感觉中是比较理想的,尤其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期望有很大程度用途,还有一些医学情结的却受不了医院的三高一低(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低工资)医学生比较适合。

这类职位,只要你用心去做,一般都非常稳定,收入对于同类新入行职位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略低于IT技术类行业,但肯定比当小医生高得多了。发展空间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好,因为国内医疗注册、信息领域基本属于起步不久,很多领域甚至是国外都相当成熟了,国内还基本属于真空。相对于医院里的主任叠主任,销售领域的绝对能力主导、强人满地来说,还基本属于比较安逸而广阔的空间。工作压力根据企业性质而定,国内企业一般,国外企业压力还是蛮大的,出差频率一般。风险性很低。

理想切入点:硕士。硕士优势非常明显:有专业的课题研究经验,熟知临床、科室细节,而年龄、薪资要求、家庭压力等方面都比博士要有优势得多。学士相对来说临床经验略浅,也没有课题经验,适合做一些纯执行职位,但不适合信息类高级技术职位。博士相对来说身价比较高,有家庭压力所以薪资要求高,但对企业的作用有限,很多企业认为性价比不够,所以找位置比较困难,但一些信息类高技术、高知识职位适合,尤其是专业对口的职位。

3.销售、代理、市场人员。

这类工作如果单从收入上来讲,可以说是笑傲江湖,如果你能力优秀,入行2年收入轻松突破5位数不是梦。

但高收入的背后是,第一你必须有非常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的抗压能力,非常的吃苦

精神。还有就是必须忍受经常的,不定时的甚至是长期的出差,和在主任面前时时刻刻做出孙子伺候祖宗的态度。风险还是有一定的,因为你可能得罪了一个主任,会让你在这行都干不成。

如果你上边这几条都能够轻松接纳,并且你的另一半也是能够支持你事业为先,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毅然决然地抛弃你95%以上的医学知识,以最快地速度进入房车两全的中产阶级生活了。

对于远期,可以这么说,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在哪里都是黄金,有人可以一直干到四五十岁都没问题。当然有条件的最好拿下MBA是转管理。

适合切入点:大学毕业。大学学历并不代表专业性,但可以让你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硕士以上的话,能力强也是可以的,但那几年研究生课题研究和临床专业可以说是90%白费了……你本可以早点出来的。

4.关于CRA。

这里的CRA指的是比较多的MONITOR,也就是监察员,一般属于执行的人,不做什么组织和决策(如果做的话就是PM了)。这个职位需要一定的医学背景,但不需要高学历,护士或者本、专科的医学毕业生都可以完成。

但相对的,这个职位的初始薪资并不高,只能算是中档,工作压力一般,根据项目需要会有一定的出差频率。因为不担什么太大的责任,所以风险很低,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换个公司。

远期来讲,这个职业后期如果做得好可以晋升到高级CRA,项目主管(PM),甚至一些公司还有项目总监,薪资就比较好了。出口也比较广,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后可以转行做销售,有丰富的经验后可以转做注册工作。

适合切入点:本专科护理、医疗。太高学历的不适合,初始薪资你接受不了。

5.公务员

现在做公务员是要靠一定的关系的,否则这铁饭碗还真不好捧。但公务员的工资,那个……我就不说了,自己想吧,比小医生也强不了多少。不过福利那真是刚刚的!尤其是北京。工作多数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没风险,没强度。个别部门会初始会有点累。

我只见过当公务员后悔了跳去企业的,还真没见过企业的不干了跑去当公务员的。也不多说了。

6.保险,IT,理财,自己单干代理,其他……

放心,那些说什么学过医适合做保险的,都是在忽悠你的,绝对的忽悠!如果你想彻底转行,你就必须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绝对的自信。做这种大跨度跳跃,你几乎要舍弃全部你之前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只保留素质和能力净身入户!

但是360行,行行出状元。相信我,我周围的人中就有一个协和的留院博士,辞职做投资理财,并且他现在非常成功!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适合切入点:高中高考的时候你就错了,还要在继续错下去么……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仅代表个人看法,希望对迷茫中的学弟们有所帮助。有不同意见的大家和谐讨论。我只是想说,医学生的就业没那么困难,如果你在医院里对无数的主任副主任和评职称感到发愁,并且忍受着三高一低,或者还兼着对异性朋友的三无人员(没钱,没时间,没情调),不妨也把视野投向求才若渴的企业看看吧,也许那里有你更广阔的明天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第三篇_我们曾是医生护士 转行后过的很踏实

我们曾是医生护士 转行后过的很踏实

2013年,某网站曾进行的调查显示:11910名一线临床医生中,81.9%的人表示曾有转行的想法。今年1月,辽宁省医师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同样指出,过半医生对工作缺乏成就感,41.4%的医生有离职倾向。他(她)们为何会选择离开?且听那些转行的医生护士的讲述。

一、讲述者:心内科、ICU护士

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我的身体出现很多问题,感冒发热是常有的事情,最后让我崩溃的是我得了多囊和桥本,然后就开始了求医之路,不断往返中、西医院,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身体也不见好,但是体重不停往上长,从原来100斤,短短3个月就到了120斤了,医生建议我使用降糖药,这让我更不能接受!最后,我还去了医院的精神科借助药物来抚平我的焦虑情绪。今年7月份,在合同到期时,我选择离开。一来,身体实在负荷不了护士高强度的劳作了;二来,我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调理身体!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我现在在某公司董事长秘书办,担任客服专员一职。刚去公司的时候,很不习惯,同事们都会觉得你怎么能放弃医院的金饭碗呢?确实,在医院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一般在企业,像我这样的非技术性人才只能拿到4000+.但是,我现在有固定双休,加班有加班费,每天工作时间为7个半小时,渴了可以喝水,饿了可以吃点点心,手机可以光明正大的放在办公桌上面,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几盆青翠欲滴的绿萝。但毕竟是客服,免不得跟消费者、经销商、媒体和各种工商打交道,碰到不讲理的消费者,也会气的我一天不想讲话。夏天是公司的销售旺季,所以每天电话量会比较多,但是天气渐凉,我每天剩下的就是看看资料、关注关注微博了。总之,换了工作以后,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可以每晚安心在家睡觉了,我真的有我自己的休息时间了! 离开后有没有后悔过?

当我有一次拿到的工资是2500的时候,我有那么一次后悔了,想到想买的东西很多都不能买了,我就心塞!而且,想着一些手艺,比如打针、抽血,觉得荒废了也很可惜。但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也不能那么贪心!

有没有怀念的人和事?

我怀念我的同事、我团委的战友们还有骑行协会、乐器协会的小伙伴们。能指名道姓的说吗,EICU的老王,我会一辈子记住我们一起主持的样子,一起忙着策划晚会、一起排练节目。还有金老师,在12届迎新晚会的时候,你也牵过我的手,你还记得吗?还有寿大师兄和鲁师傅,骑行协会里我最敬佩的灵魂人物!以上只能选取其中代表人物,我相信你们能明白我的意思。

二、讲述者:内科、过敏科医生

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4年前从帝都来到杭州,本以这是一个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城市,但是后来发现空气、水、食品污染越来越严重。工作环境不多说,大家心里都有数。当生活的环境和职业的“环境”都让我没有安全感,就不得不考虑下一个目的地了。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做私人人医疗顾问以及投资。基本相当于自由职业者。压力小很多,待遇好了不少。没有拘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情也有所改善,当看到频繁上演的“伤医案”时,难过程度已经比以前小了很多了。再过几个月,会搬到一个蓝天白云的地方定居。 离开后有没有后悔过?

完全没有后悔过,希望再过10年回头看也是这样认为。

有没有怀念的人和事?

想念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敬佩他们的职业态度。还有留恋的就是以前值班到凌晨、饥肠辘辘时,在深夜食堂点的那碗雪菜蛋炒饭。

三、讲述者:眼科医生

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我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是在儿童医院上班。自工作以来,遇到了很多自己以前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大概在工作第三年,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后来一个生病的晚上,一个人躺着床上,突然想到了年迈的父母。如果换做是他们生病,我是不是有时间,是否有精力陪着他们和照顾他们。因此在父亲遭遇了一次交通事故以后,就毅然提交了离职申请。就父母来说,他们一定不会同意这个选择,毕竟医生这个职业在他们的眼里很招人待见,说出去也很有面子。所以当时的做法是先斩后奏,直到找到了新的工作,才告诉他们。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我就职于一家眼科医药公司,做的是医学培训。有别于常规的销售,更注重于专业知识,这也是当时选择的主要出发点,毕竟不希望自己的专业完全丢掉。这份工作的出差比较多,也更加注重与客户(绝大多数是眼科医生)的沟通。这样说,并不是说医生的沟通不重要。只是跟进入企业相比,医生所接受的沟通培训太少了,基本上靠自己摸爬滚打(觉得同意的小伙伴可以举个手)。此外,企业相较于医院,休假是绝对有保证的,而且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分的很开。除非你没有分配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因此现在的工作对时间的管理也更有要求,或者说更系统的培训你的时间管理。至于薪资待遇,以同样的劳动强度看,现在的工作性价比远高于我离职阶段时的住院医生。

离开后有没有后悔过?

后悔这件事情大概是鲁莽盲从的人才会做的吧。至少我的每个选择都遵从自己。可能有人会后悔于失去的东西,而我会看到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在医生那个岗位所没法提供的。

有没有怀念的人和事?

跟以前的同事还会联系,半年左右一次的会面和聚餐。但这种机会会越来越少吧。至于曾经的作为医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被现在工作的成就感所代替。

四、讲述者:ICU护士

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当初想要辞职的时候,家人朋友都反对,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还是果断的辞去了工作,赔了医院六千多人民币。为什么要辞职?我相信几乎每个护士都有过这个想法,但是由于各种考虑,可能很多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医院里,待遇大家都很清楚,作为本科毕业的护士,我的奖金基本维持在二千到三千,工资一千五六,每天工作两班倒,一个人白班管三到四个病人,晚上五六个病人,虽然床护比严重失调,但这个在我工作的医院里也是常态了,每天忙得跟狗一样,下班了还在思索有什么事情遗忘没做,有时候梦里也是病人。夜班的痛苦上夜班的同事都知道,十二个小时,靠咖啡来提神,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每每早上下班前,感觉一阵阵的心悸和头晕,长此以往,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我倒下了,对我的家人肯定是个灾难,医院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找到人代替我的工作,我不想拿自己的身体来开玩笑,毕竟是父母给的,应该好好珍惜,你说呢?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目前我在一家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上班,医学背景很容易找到这种工作,从事销售工作,朝九晚五,底薪四千多,外加销售提成,一年十多万总是有的,当然,很多同事对这个行业不认同,但是,我只是在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我喜欢这个工作,我的生活是规律的,身体也慢慢恢复了过来,这有什么不好呢!做了两年护士,护士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我永远尊敬护士,虽然我已经离开。

离开后有没有后悔过?

不后悔。

有没有怀念的人和事?

和战友们一起战斗的日子,永远难忘。

五、讲述者:心内科医生

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能坚持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选择放弃,外界是不可能影响到我的决定。记得我刚上医学院的时候,一个好朋友就曾预言过我不适合当医生,因为她觉得我性格里感性部分太多。当时的我很倔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不能逾越的。事实证明,我后来真的是因为觉得内心无法承受医生这份工作而离开的。

1、什么都能赔,唯有命我赔不起。

插科打诨下,我觉得看病有点儿类似赌博。患者和家属把身家性命交托给你,让你帮忙出主意怎么押宝。医生说:“我觉得押大。因为调查过:压了大的,赢的比输的多”.这赌要是赢了呢,自然皆大欢喜。可要是输了呢。学是经验科学,经验常常会犯错。但医生却是个不允许犯错的行业。赌博没有保赚不赔的。总有些时候,我们会输,输给不确定的未知。和我们一起赌博的战友们未必能接受。可什么都能赔,唯有命,我赔不起。

2、站着把钱挣了。

收入是让人觉得耻辱的。社会上的道德绑架,觉得医生护士就该奉献,仿佛医生都是吃风屙屁,不该谈钱。说个心酸的真实事件。一博士师兄光棍多年,就是因为轮转每月挣一千多点,连相亲也不敢去。怕请了姑娘吃饭,下月房租就掏不出。我想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收入那么低,又不愿意拿XX收入和红包。就想着能站着把钱挣了。

3、无奈明月照沟渠。

还是有不少患者和家属让人觉得寒心的。“老子花了钱,你就得把病给老子治好了”、“什么,XX主任休息,你们医生怎么能休息!马上把XX主任给我叫来”、“肚子痛做心电图,你们医生想钱想疯了吧!”、“住院几天,你们给我治出糖尿病来了,我找你们领导!”诸如此类的片段,太多太多了。多的让我觉得心寒。我开始怀疑自己值不值得。为了工作,吊着盐水写病程看化验单。为了工作,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为了工作,长出了满头白发。为了工作,夜班听到电话就发房早二联律。没有遇到被砍被杀被打,我是不是该觉得幸运了。

最后选择离开,还是因为我已无法承受那些负能量了。我的生活像个陀螺,转个不停。工作成了重心。在这种委屈和压抑的状态下,我的脾气越来越差。让我离开的导火索,就是那个青年医生下乡的规定。我彻底对这个完全没有人性的体制失望了。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外企的医学部,做医学沟通方面的工作。

离开后有没有后悔过?

现在的工作量不小,偶尔也觉得挺“孙子”的,但仍旧不后悔离开医生岗位。因为不用上夜班了,有年休假了,能陪家人去旅游了。没有被打被杀的风险了,没有道德绑架了。虽然离我的目标“站着把钱挣了”还有一定距离。但比当医生的时候,还是高了不少。每一分每一厘都经得起推敲。走出医院,才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如果你连读医的苦都吃得,这世界没什么是你不能做的。人是未来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才,在这个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里,有广阔的前途。

有没有怀念的人和事?

留恋的东西太多了。我觉得每个走进医学院的人,都是有一种文人的自豪和骄傲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抱着宏伟理想抱负的医学生,在心底都一个梦想。穿着白大褂,成为领域里最优秀的学术领袖。我也曾经有这样梦。曾几何时,感觉那些美好的愿景,被无形的东西给活生生撕成碎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阿姨。她患有肥厚性梗阻性心脏病,化学消融术后。严重的心衰,无法平卧,每天坐着睡觉,焦虑的不行。阿姨人很nice,对我很好,只听我的话。我向她保证一定会让她的毛病好起来,让她躺平睡觉。按照利尿扩血管强心的治疗。起初效果不错,后来症状又反复了。我和我的上级医生都无法解释并治疗好她。我食言了。我没有能做到我的承诺。想起阿姨对我的信任,我却让她失望。我忍不住哭了。阿姨转院前特意到办公室拥抱了我,让我不要流泪,还感谢我对她的帮助。我给她留了联系方式,希望她去了上海大医院后,帮我请教那里的心内科教授:我错在哪儿了。后来阿姨还真的给我打了电话。非常感动。原来科室里的主任和同事们都待我很好。特别是主任,看我就像自家的闺女一样。连病人送给他的梅干菜烧肉,都是留给我吃的。同事们都像哥哥姐姐一样,经常帮助我。如果要说离开医院感到愧疚,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主任了。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记得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您认为谁最有成就感?被调查者认为排名前三的应该是: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哼着刚刚写好的曲子的音乐家和给患者切除肿瘤的外科医生。

可惜,我们的医生正在渐渐失去成就感。年轻医生收入相对少是一方面,而工作中缺乏成就感与成长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有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有多少住院医师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机会呢?终日只有简单重复的跑腿劳动,没有真正成长的机会。 医生除了医疗任务外还有很多其它不必要的任务。比如科研和职称,不论你医术如何,现在晋升职称看的是你有多少课题、有多少基金、有多少项目。职称评定的方式一元化,搞一刀切。实际上,我国作为一个连基本医疗保障都没有解决的地区,到底更需要哪一种医务人员呢?有人说,中国的医疗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样的管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搞简单的量化管理。医生的责任心、手术技术等各方面临床业务能力难以量化,于是就通过可以量化的方法来评定、管理,但是其实有很多东西不能量化。外行领导内行除了这种所谓的量化管理外,缺乏人性化,缺乏对临床工作的理解,管理中不能从临床角度出发,出现了不少偏差,这些也会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让广大医务人员身心俱疲。医患之间的问题,可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去寻找原因:有医生方面的问题,这个不可否认;也有法制不健全的问题(如对医闹不能依法惩处,不少地方公安部门没有真正保护医院),有医疗保险的问题(社会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老百姓花钱更多),有社会教育的问题(老百姓对医疗不切实际的要求,医学科普不足,如果科普够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招摇撞骗的专家了),有新闻舆论的问题(舆论报道专业性不足,容易导致误解,甚至有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添油加醋)……

我想这就是种种压力,也许拿了点红包回扣的医生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收入,但是面对来自医疗以及医疗领域之外的种种压力,加上成就感的缺失,让他们觉得——这不值得,所以,他们离开了。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第四篇_一位大五医学生的真实感言

一位大五医学生的真实感言

当初选择读医,有了要成为一个医生的理想。过程很顺利,顺利的进重点高中,顺利的进医科大,现在也顺利的找到工作,即将授予学位,顺利毕业。时光所谓飞逝,刚进大学的那个场面还是历历在目,一转眼,5年的医学生的光阴就这样要画上句号了,不禁伤怀。

其实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留给自己的思考的空间和所获的财富却有很多很多。 (文)

读医太苦太累

也许很多人想象不到什么叫“理科中的文科”的概念,其实那就是我们所一直在体会的。我自认不是一个学习认真的人,可能更多的喜欢靠靠小聪明,靠靠自己的临场发挥,但是读了医,一切都变了,都行不通了,拿了第一个学期的成绩通知书就开始明白这个道理了。

在夜晚走在校园的路径上,你根本想象不到那会是一个大学,路上几乎没有人,整个老校园冷冷清清(生活区),只有不时的行色匆匆的背影经过。夜幕中的校园一片寂静,只有灰冷的高架和呼啸而过的车和隔壁教堂的弥撒才添了那么一点点的生气。

带着厚厚的论重量而不论数量的书本去教室看书。教室是寂静的,不是因为没人,恰恰相反,常常是人满为患,只是很多人累了,趴着睡觉,剩下的也是刷刷的笔记声和哗哗的翻书声。其实有很多人心目中的大学生活都不是这样的,大家都希望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向往的生活。可是当你身边的人常常捧着厚厚的书去自习,有时甚至过了半夜才睡觉,另外上课时云里雾里的专业知识没有在课外及时消化,真的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不敢跟自己开玩笑,不敢跟学位开玩笑,只要有4门挂科,不管有没有补考通过都没有学位了,补考不过就没毕业证书,压力,由此而生。

医学生考试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记忆力得好。记忆力好也是不够的,任你过目不忘吧,你也得过目一下那几百页才谈得上记忆吧?背书真的辛苦。那时候真是开口辛苦,闭口也是辛苦。看看别的学校别的专业得同学多HAPPY,生活过的有声有色,羡慕,也只能是羡慕。

医学生的生活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最忙的大三我们40节课/周,不包括晚上的选修课,考试有17门,还加一次生理、生化、病理、解剖(局部解剖、系统解剖)五本书的过关统考。当时自己还忙着搞社团,搞校庆,也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一件事对自己印象很是深刻,班里有个女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也很用功,就是在那次过关考的时候没日没夜的复习,在上午考选择题的时候突然癫痫小发作,大家都吓傻了。读医,真的能把人逼疯么?为读书而自杀的在我们学校也不是没有见过,真是心寒,还好我的生活态度还算是积极向上的。

大四的时候内外妇儿统考的时候又过了不休不眠的日子。18天里面考了10门,每天的生活就是10点半起床,洗漱,吃饭,然后奔到教室看书,看书,累了就趴会,醒了继续看,到凌晨2.3点才睡,天天重复同样的事,直到把将近10斤的书全部考完,那一段非人的生活至今无法忘却,也不敢再次面对。

医学院的花费

我上大学的时候正好碰到学费涨价的时候,收费一下高了许多,而医学院的收费比起外校来收费还要高,而且读5年。5年内学费从3000-3500-4500到我们是6500元/年。住宿1200元/年。每年固定的就要7700元,加上材料费、书本费(医学专业书好贵啊,几乎是每页1毛的价钱,买了本解剖图谱还要178元,质量也并不怎么样)、生活费,每年的消费不少于15000,沉重的数字。学校扣是满扣,奖学金一等1200,二等800,三等600,一个班级3%、5%、7%的人可以拿,想想高中同学在其他学校,三等好拿2000,真是极其不爽。看着别的学校的学生做家教的很多,学外语的可以教教外语,学艺术的教教艺术,学计算机的教教电脑,学建筑的设计设计,赚的零钱多多。其实我们也可以教教生物教教数理化英语,可是我们还有很多书要背,还有很多试要考。虽然自己也去做过几次,不过时间太少,都是短期的,自己还有很多学校社团学生会的事情要处理,都作罢。【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基础学习

大二起开始上解剖课,先是系统解剖,就与骨骼和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东西亲近了半年,从一开始的恶心,到后来的麻木,更到后来在解剖室吃早点,觉得人开始越来越BT和疯癫。后来上到了局部解剖学,就要和尸体打交道了。不要以为女生有多矜持,每次抢手术工具的往往先下手的是女生,叫的不亦乐乎的也是她们,其实在我们眼里,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解剖室也没那么可怕,尸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味道是冲鼻的福尔马林,解剖室的排风系统做的不是很好,大热天的甲醛挥发很快,常常就在解剖的时候会被挥发的味道冲的流泪,厚厚的口罩也没什么作用,照样鼻子酸的要命。

也许医学院真的会出变态,考解剖的时候我们晚上去看尸体,竟然发现有学长在解剖楼的教室里看书,周围是标本,对门是停尸间,教室里还有怪怪的味道。问过他为什么选这里,2个理由,一是教室人太多,静不下心,容易瞌睡,二是这里安静,阴森,适合复习,是一个博士生,我们狂汗,想想以后自己总不会变的那么变态吧。

后来上一些实验课,杀兔子,杀老鼠,青蛙,都已经是家常便饭。还记得做兔子实验的时候,刚进去女生们围着兔子们说好可爱啊好可爱,还摸摸耳朵,揪揪鼻子的,可是 到了操作的时候就不管了。

医学院毕业多久做医生

http://m.gbppp.com/qg/483711/

推荐访问:华西医学院医生迟焕海 医学院老师医生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