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18-10-06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二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执教:潼川四小 陈彦

教学内容: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第6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PPT课件,范读MP3,朗读伴奏音乐,简笔画。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思路:本班学生中等生偏多,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平时课堂表现力不够,本次上课我准备采用小组评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力,争取做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互助

教法、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达到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的神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想画一幅画,掌声鼓励一下。(师画简笔画,

高高的山,叙述一个故事,天门山的来历)有一位诗人在这里写

下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课题和作者,)

2、 齐读课题

二、 新课教学

(一)了解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抽生回答)师: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吧!

(课件显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二)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1)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

美景,)

(2) 范读(课件)

(3) 和老师赛读(出示课件,节奏划分)

(4) 男女生赛读,相互评价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让一名学生朗读学习要求):

(1)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师:根据要求开始学习吧!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 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1、课件出示一句。

(1)师问:谁读懂了第一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板书天门山、楚江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抓关键词:“中断、至此回”理解诗句意思,结合动作说一说,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从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怎么样?用词语形容(高耸、雄伟,险峻)。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怎么样?(湍急,汹涌。奔腾)

(4)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壮观的景象。随音乐和动作朗诵一二句诗

2、课件出示第二句。

(1)这一句主要写什么?(碧水)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回),根据画面理解回,通过这个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浪花,拍打岩石)

(2)看图画(课件),这样的山阻水回,水劈山断,多么美丽的山山水画,让我们想象画面,读出那壮观的气势来。

3、总结学法,用同样的学法学习三四句。

3、在这样美丽的山水画中,诗人李白坐在船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读后两句诗。

师:诗人望见了什么?(青山),青山是什么样?为什么用“出”字,(用动作表演出,抽两个学生表演,深刻理解“出”的好处)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们觉得老师的画上还缺点什么?(添画:孤帆、红日).

.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4、 配合动作随音乐朗读。

5、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感情 和心情呢?(乐观豪迈,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6、 带着这种感情随音乐朗读。

楚江 开 (吞吐山河)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急流回荡) 热爱、赞美

青山 出 (雄山对峙)

孤帆 来 (江水天来)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三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一、导入

真是古韵古味十足的诗词朗诵啊!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李白)

(幻灯简介李白)

古语说得好;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

(幻灯出示《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学生先朗诵,师再补充:《静夜思》这是一个思念家乡的李白,《赠汪伦》,这是一个答谢友人,感恩友情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个珍惜友谊,柔情依依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是一个讴歌自然,大胆想象的李白。)

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气质。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二、读课题

1、“望”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望”是往远方看)

2、“天门山”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山?

3、带上理解地读课题。

三、品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望天门山”吧。

1、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

2、我们已经能够读准确了,但是,诗是有味道的,我们还得读出诗的味道来,什么味道呢?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节奏应该怎么把握呢?请同学们用斜线标出来,哪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出来?

3、节奏有快节奏和慢节奏,让我们用快节奏和慢节奏各来一遍,试一试哪一种节奏更适合这首诗?

诗,字数少,韵味足,所以,还是得读慢点才更出味啊!

4、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我们也来试着叠读。你们先读一句,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读完后互换再读)

四、品味古诗

1、同学们,我已经听到了你们浓浓的诗味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境,跟着大诗人李白,继续去“望天门山”吧。请问:李白都望见了什么?请你默读古诗,把李白望见的景物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划出“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读这些景物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天门 楚江——用手笔划着读

(2)碧水 青山 孤帆 日——景色,景色,美丽的景物怎么能没有颜色呢?读这些词你能想到哪些颜色?

4、了了数词,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雄、美,让人眼前一亮,但李白作为诗仙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能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眼前动呢。

5(出示幻灯:断的小篆)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的小篆体?

一个人用一把大刀把很多丝砍断了。这是“断”字的本义。李白就用了这个字,他说什么断了?天门山从哪里断开了?一座几乎通到天上去的山像是从中间断开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陡峭)你能读这句吗?这像天门一样的高山,这雄伟的高山是谁撞开的呀?(引导,读出水的力量)多么有力量的水呀,那长江得翻起多大的浪才会有这种力量啊!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这样的水?

——————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这是————的长江水撞开的。

6、任你雄山陡峭,滔滔长江水依然可以把你从中间生生断开,把你撞开,同学们,你认为山更厉害还是水更厉害?(明写山的雄伟,

实写水的汹涌)【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7、真的是水更厉害吗?来,让我们乘着小舟再走近些,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山厉害还是水厉害?为什么?

(1)通过查字典,我找到了“回”的三种解释,你认为在诗中,他应该是哪一种解释?

(2)————长江水向东流,流到————被————挡住了,只好————。

(3)同学们,山厉害还是水厉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山实在是太雄伟了,这水实在是太汹涌澎湃了,让我们的心头也跟着豪迈激荡(你能读出来吗?)

8、豪情万丈的诗人乘着小船越走越近,这时,他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9、(请出一位同学起立),“假如这位同学是青山,谁是与他相对的青山?请出连续的三对同学,问:李白感受到的就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他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你们排列得这么整齐,一对一对地出来,是在干什么?(欢迎客人)

10、这雄伟美丽的青山,夹岸对立,鱼贯而出,像是在————。

11、多么热情的天门山啊!来啦,来啦,请看——孤帆一片日边来。谁来了?诗人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说孤船或孤舟呢?帆更轻快更有色彩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从哪里来的?红红的太阳万道金光映在水里,这是什么样的江面呢?

一只————的小船从————的太阳边驶来。

12、同学们,诗人在哪儿?对,他在船上。

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雄伟的天门山两边陡峭壁立,就像是被汹涌的长江水流撞开了,于是他忍不住吟诵着——天门中断楚江开

他又看到即使是汹涌澎湃的长江水碰到天门山的峭壁也无可奈何,只好打着旋回调转方向流走,一股豪情在他心里激荡,他又忍不住吟诵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多么雄壮有力的山啊,可是,却又正在排得整整齐齐夹江对立,慢慢地出来,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水雄壮,如此热情,让李白的心更加豪情万丈,激荡的心跳出来了,跳出来了,他想象着自己站在青山碧水上,他看到了,他乘着的小船正张着白帆轻快地从霞光万道的太阳边驶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走进诗人

1、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啊?

2、在李白眼里,山山水水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这山水景物中,借着山水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叫“借景抒情”。请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三千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四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五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教案设计

栾川县陶湾镇肖圪塔小学 魏环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小结

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9-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六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思路:本班学生中等生偏多,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平时课堂表现力不够,本次上课我准备采用小组评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力,争取做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互助

教法、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通过对文字、书法、音乐、绘画的赏析,达到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的神韵。

课型:古诗欣赏课、讲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知道吗?古诗是我国文化长廊里一朵耀眼的奇葩,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画,猜一猜是哪首诗?

多媒体显示四幅画师:同学们猜诗很准确,背得也不错,再看看这一幅画,又是哪首诗呢?

生:《望天门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来你预习得很认真呀!是的,这幅画就是《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所配的画,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诗中内容。 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师: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吧!

(课件显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好,对于李白,大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他的《望天门山》这首诗吧!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遇到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让一名学生朗读学习要求):

(1)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师:根据要求开始学习吧!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4、展示学习成果。

5、学生质疑,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诗句里写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里面的“回”字我不太理解,难道是长江水流到这里又回去了吗?

师:你的理解真棒!这句诗中“回”字用得传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现在大家明白“回”字在诗句中的意思了吗?(2)诗里说“两岸青山相对出”,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请大家欣赏课件: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大家还有问题吗?

6、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1)师指图,学生快速地背出这句诗。

(2)学习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重点分析乾隆皇帝对这首诗的高度评价:言尽意不意。

(3)比较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出示两首诗句。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三、情感朗读,升华主题。

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有很多种读法。

1、指导学生三种古诗读法。

2、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大胆秀自己:

(1)、韵律读。(双手配合)

(2)、美 读。(有感情地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吟 唱。(用自己熟悉的歌谱来唱)

3、反馈。

4、师小结: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还可以尝试不同的读法,让李白的诗继续名扬千古。

四、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简介长江,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2、搜集歌颂长江的名句。

3、师小结:这些诗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之美。我们不由地赞叹:祖国的山水多美呀!

五、课时小结,音乐渲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也可以仿照李白的写法赞赞它们,多学、多写,说不定你们也能成为大诗人哟|!同学们,你们就是明日之星,让我们为成为大诗人而一起努力吧!最后,让我们在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中结束我们的课堂吧!

六、课外拓展

1、欣赏、诵读、积累古诗名句。

2、提笔赞赞我们周围的风景名胜。

板书设计:

楚江 开 (吞吐山河)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急流回荡) 热爱、赞美 青山 出 (雄山对峙)

孤帆 来 (江水天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语文

姓名:曾 欢

电话:13576517085

单位:宜春市铜鼓县第一小学

邮箱:zenghuan81@126.com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七篇_《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然后出示课件2。

生: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3、交流课题信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兴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美丽的景色。(课件3,板书课题)

“望”是什么意思? “望”是看,往远处看的意思。

“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地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你们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望天门山:站在远处看天门山。第二板块:读诗文。初悟诗意

1、读准读通读顺

这么雄伟壮丽的天门山,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请开始(课件4) 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及时评价。“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课件5)

2、读出节奏感

(1)同学们,诗读准了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味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男女生赛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三板块:入诗境。

1、字词深入品味。 师:(过渡启下)我们已经能读出节奏感了。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1) 吟诵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A: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劈开)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 (课件6)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课件7)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2) 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行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A: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这句写了什么景物(板书:碧水 回)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课件8)

回:回旋。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课件9)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3) 小组讨论后两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 A:理解字意:出:出现。(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b: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课件10) (课件11)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c: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4) 回顾全诗

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 “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往天门山教学设计

http://m.gbppp.com/qg/486577/

推荐访问: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