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诗篇

时间:2017-10-23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随笔诗篇 第一篇_随笔散诗

忆爱与乡 ---墨与水

懵懂,只随心随波逐流,心扉远航, 殊不知 ,只一厢情愿,徒劳 。 年华,爱自由放荡不羁,碎梦流浪, 恋伊人,虽念念不忘,他乡。 坎坷,辛酸路人生漫长,云散沐光, 纵易伤,却未改初心,成长。 孤独,即用情才懂空凉,终会心伤。 最难熬,但习以为常,坦荡。

随笔诗篇 第二篇_世上最深情感人的十首诗文

世上最深情感人的十首诗文【精美图画】

随笔诗篇 第三篇_优美的散文

清静之莲

林清玄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边,有一种箫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也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在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串的车流,却感觉到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者终站呢?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的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偶尔……

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诗意的栖居 张晓慧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的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宅、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如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澄黄澄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刊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麻麻的小青砖呢?抚摸着它们深思: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怕也若一册泛黄的线装书,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没有月亮却布满了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

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更呈现出她的诱人风情:【随笔诗篇】

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迎喜,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古巷这儿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意的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匣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

子,然而,好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更为重要。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和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泛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和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芬芳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底,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随笔诗篇 第四篇_诗歌读书笔记

《徐志摩诗歌全集》读后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

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再别志摩。熟悉的笔调还是难以让人忘怀。 《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

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

是完全没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爆发一般涌现出来。作为新月派诗人

的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

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 这里引用徐志摩的诗:“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

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

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

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却不能传给后

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 “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

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

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诗的伟大,哲学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笔惊醒人们,别

总关注物质,心灵的美也很重要。诗歌,它可以给你带来心灵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现在,

诗歌已经越来越少,看诗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确,诗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许你认为它只

是在浪费时间。但你,没有明白诗的意义。那种对心灵,对灵魂正真的描写,在诗人的面前,

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声,也许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发现的你的那份情怀。 “你真的走了,

明天?那我,那我,??【随笔诗篇】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

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也许你没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让世俗蒙蔽你的眼睛,睁开眼, 看看诗的世界。诗歌不是一种任务,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对自身的觉醒,一中

参透。诗歌没有什么,只要有那颗向往的心,让我们细细品读《徐志摩诗歌全集》,发就自己

以前所未有的情怀。篇二:王维诗歌读书笔记 空静融画意

——王维诗歌读书笔记 对许多诗人的了解仍旧止于书目上刻板公式化的简介以及课本中零星诗句任务性质的背

诵,王维便是其中之一。而之所以会选他的诗来读皆因苏轼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事实上,在未细读他那些带有禅性画意的诗之前,我更喜欢他的“相

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不为别的,就为那

股隐含的盛唐气象。也喜欢他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情真意切,语调柔婉。

就连那句已经“口语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情感上也比“薄暮空

潭曲,安禅制毒龙”厚美些。也正是如此,才会在读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不觉一愣,空

山明月,鸟惊花落,抬头回味间突然的安静加强了视觉的敏感,心绪宁谧中青松红萼、落日

孤烟被诗句摹成了画,编成了卷„„

(一)空静

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空静”二字。环境的感受是很容易影响到心境

的,而内心的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对环境的描绘,王维说自己“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正是这种心态和天性(当然不能排除部分政治因素)外化到诗中才有了那些让人为之清心平

和的诗境。因此,在“景”和“意”的关系上,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其诗中的“空静”之意

分为了两类:一类为“貌空静”即是空静之感侧重在直观景物中,主要以景物的描绘营造出

诗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新雨之后顿生凉意,一个“空”字,既点出山

中人迹罕至,又下接初秋天气的静爽,诗境澄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等也都是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凸显诗境的宁谧悠远。另一类则为“意空

静”即是空 静之感主要侧重于自身的行为和感受以凸显内心状态,营造出内心空静的境况。如:“我

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心的娴静反映到山水所见便是清川净水,无尘无染。又如“倚杖柴

门外,临风听暮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非心静不能放达随意如此,风中细微的蝉

声、天上白云悄然的流变亦只有在空静无碍的心中才会被放大凸显。 所述两者虽在“空静”的表现上侧重不一样,但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景”因“情”而遇,

“情”因“景”而生。无景之情,寡味而失却美感,无情之景,板滞而失却意味,因此二者

虽可区分却不可分割,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也正是这样王维诗歌中的“空静”才显得圆融

纯粹。

而从诗的发展来看,王维诗中自然恬淡、静远寂寞的诗境却是上承陶渊明而来,但又有

区别。陶渊明说“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王维则感“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陶渊

明言“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王维则笑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陶渊明“白日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王维则“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然而,在寂寞这一观点的

叙述上,两人却存在着差别。陶渊明寂寞时,看到的是“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

里辉,荡荡空中景。”叹咏的是“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日落冷月,气象虽阔,情景却不免凄冷。而王维寂寞时,清唱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使是“独自”一人,琴空响,无知音,然而密林之中,仍

然有明月来和。两首诗中都有月,陶渊明的月是“素月”,清高遥远,幽冷凄清,举杯邀酌,

却只能形影相吊。而王维诗中的月却是“明月”,究竟此月“明”到何种程度,王维诗中并没

有进行描述,但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此月绝不会让人觉得凄冷,诗人清啸感怀之间,明月

应声而来,多少是带着暖意的。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那月有何不同,我之心境不同矣。 而他们的差别一方面也许在于时代的不同,唐朝的平和安定与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差异之

大,世人的心理状态自然不会相同,唐朝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唐诗的基本

基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自身性格原因和接受思想的差异了,陶渊明的思想在于儒道之间,

而王维的思想则在于儒释之间,也许正是佛家的“寂灭”观使得王维能安于寂寞、甘于寂寞,

能于寂寞中察觉出自然外物之美,营造出“空静”的意境,而在我看来“寂寞”对于陶潜更

多的是着意堪破而并非自然接受吧。

(二)画意

王维的生平简历中说:“他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

晁补之云:“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个人觉得最能印证这两句的是《过积香寺》中那句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着一“咽”一“冷”字,音声画意尽出。 写景状物最忌讳的便是凝而不动,徒有其形,而王维的山水诗,却静中含动,意态悠远

宏阔。如其千古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简单而又深切,既有大

漠苍茫之感,又融入作者孤寂情绪。又如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动衬静的辨证眼

光描物状景,那一缕柔柔的月光也能将宿鸟唤醒可见山中之静,此以无声之光写静又自有种

通感的趣味,而鸟儿的鸣叫之声却是在以“动声”凸显“静声”,体物细微,韵致悠远。而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则运用光影的的变幻交替,写出景物

的流变之美。他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气象更是宏阔而又不失灵动,一壮胸中气魄。 而个人最喜欢的却是他那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每次读到,都会想起《笑傲江

湖》里那曲《清心普善咒》,心神为之一荡,神魄为之一舒。想那山路上本 来无雨,翠绿的色泽又岂可湿衣?细想之下,定是那绿色太过纯粹浓郁且相连成片,人

身在那一片绿色之中,便像被绿烟包裹,连衣衫似乎也被染成了绿色,画中的晕染之法化于

诗中,清爽之意顿生,想来一句诗便能消暑,实则夏日必备必吟之佳句。 在王维的一

些诗中,往往又加入人事,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生气。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朗月舒照,景物清晰可见,干净明快。末句“浣纱明月下”则意

境优美灵动,虽写俗世可读来却令人忘俗。于是便想起歌里唱的“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

依旧的你啊”,内容相异,情致却是一般。 王维诗中“空静”和“画意”有时虽未同处一诗,但就其山水田园诗的整个思想情感来

看,却是组成其诗整体基调必不可少的部分。正是有了那种“空静”的状态,体物状景才会

细致而悠远,画意才会浓厚。亦正是画意存在胸中,“空静“之感才显得传神精微。 另外,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中的禅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其“欲投人宿处,隔水

问樵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都是隐含禅机的,只

是个人佛学修养有限,要参悟出一二恐怕会见笑于人,于是此处只取自身直观感受,其他方

面则有待以后花时间再参悟了。

中文系07级5班 陈琳 200711020057篇三:布瓦洛诗艺读书笔记 《诗艺》(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对于诗,很多都人会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诗歌是通往心灵的小径”,而这条小径有又太

神秘了,常叫人遍寻不着,更别说走了——大多数的人更愿意奔向小说、戏剧这样的康庄大

道,因为它们要好走得多。久而久之,诗歌就越来越少人问津了。 某一天,读了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我发现,这本被公认为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

的书令我有了重新审视诗歌的兴致。以下便是我读《诗艺》(第一章)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一、肯定诗人必须有灵感,必须有自知之明 “如果他感觉不到吟咏的神秘异秉,如果星宿不使他生来就是诗人,则他永远锢毕在他

那褊小才具里??????还是不要自苦吧,强学诗终会失败,莫以你爱吟咏就认为你有天才,也

该怕学诗不成,到头落得空欢喜,你应该久久衡量你的才华和实力。” 由这段可见,布瓦洛认为诗人并非人人可当的,合格的诗人必须要有天赋与灵感。这似

乎有悖于我们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可怜诗歌创作的确并非仅靠后天勤奋便可达到的,真正

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绝妙的灵感,这便要求诗人必须要有异于常人的才华——而才华与灵感这

些东西真是勉强不来的,它是上帝给诗人的馈赠。 中国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依我看来,这样“吟”出来的“诗”

是难有精品的,这样培养出的“诗人”也是不合格的——他们顶多只能算是诗匠,所做之诗

有匠气,而无才气。因为音韵、平仄、对仗这些形式上的技巧或许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培养

出来,但诗歌的“意境”却绝不可能靠技巧获得的——而“意境”却恰恰正是诗歌的灵魂—

—它只能在诗人灵感的火花迸发的刹那被捕获。 因此,布瓦洛奉劝那些平庸之人不要强学做诗,“向往着文艺生涯,要走这艰难途径,还

是不要自苦吧,强学诗终会失败,莫以你爱吟咏就认为你有天才,也该怕学诗不成,到头落

【随笔诗篇】

得空欢喜,你应该久久衡量你的才华和实力。”

二、提出诗歌韵与义理的配合 “不管写什么题目,或庄严或戏谑,都要情理和音韵永远地互相配合,二者似乎是仇敌

却并非不能相容;音韵不过是奴隶,其职责只是服从????????在理性的控制下韵不能束缚理

性,义理得韵而愈明。” 诗歌本是灵感的果实,其迷人之处正在于有高明的义理。音韵会使得诗歌锦上添花,但 它绝非是诗歌的主角。如果我们一味追求音韵的华丽而忽视其他,那么诗歌义理的表现

力就必然会被削弱,这便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了。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永明体”诗,便是一个因过分讲究音韵而影响义理的反面

例子。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十分严格的: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

止若斯而已。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

轮扁不能言之??????”(《南史?陆厥传》载沈约答陆厥书),可见永明体对音律的苛刻要求,

必然会给诗坛带来了一些弊病。 诗歌的创作,必须要首先明晰“韵为理服务”这一原则,切不可本末倒置。我认为,在

不影响义理的表达的前提下,适当追求音韵的美,可以令诗歌的音韵与义理相辅相衬、熠熠

生辉,会令诗歌更加完美;但是若过分追求音韵,“以理就韵”,那么音韵便会化为一副无形

的枷锁,捆绑住义理这一诗歌的灵魂。

三、强调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 “首先要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布瓦洛的“理性”是指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与道德规范,如忠于国王、忠于公民义务、

个人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以此看来,我不免觉得布瓦洛的所谓“理性”多少有些取悦上流社

会的审美趣味的意思,显得有些饱受,我认为这是布瓦洛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难以回避的

局限性。

我们的诗歌的确需要布瓦洛的“理性”,但在此之外,那些注重人的内心需求、肯定个人

的力量的“感性”也是不可少的。 布瓦洛是一位坚定的崇古主义者,在古典主义者的眼中一切文艺样式都应该“与理性完

全结合”,而布瓦洛又特别指出,“戏剧必须与理性完全结合”,“情节的进行、发展要受理性

的指挥,绝不要让冗赘场面淹没着主要目的”,“切不可乱开玩笑,损害着常情常理:我们永

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

四、强调“开宗明义”,否定浮夸俗滥 “也有时一个作家肚子里意思太多,不说尽一个对象绝不轻易放过。如遇到一座宫殿,

便先写它的面景;然后又写些平台请你去——光临;这里是一个石阶,那里是一个走廊;那

里又是一个阳台,栏杆都发着金光。他数着天花板上圆和椭圆的藻井;到处都是雕花呀,到

处都是绶带形。我跳过了二十页想看看是否结束,哪知还是在花园,简直是无法逃出。莫学【随笔诗篇】

这些作家啊,避免这浮词滥调,累赘的无用细节你应该一概不要。凡是说得过多的都无味而 可嫌;??????谁不知适可而止就永远无法写作。” 中国人称那些表述毫无节制,冗杂乏味的文章“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可见文

章的表述必须要有节制,不懂得取舍主次只是一味地倾泻语言,这样只会令人生厌。文章尚

且如此,那么一向讲究精炼的诗歌就更要避免浮夸俗滥了。 冗杂的叙述会妨碍主体思想的表达,不仅令人厌烦,更叫人不得要领。因此,我认为布

瓦洛提倡的“写四个字删三个字”,并非只是完美主义者的强迫症——它是一种耐心斟酌,懂

得区分主次,懂得取舍的创作态度,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五、肯定诗歌语言风格的“风雅”,否定俳优打诨 “无聊的俳优打诨蔑视着常情常理,曾一度眩人眼目,以新颖讨人欢喜。从此只见诗里

面满是村俗的调笑;从巴纳斯神山里到处是市井嘈杂;大家滥咏狂讴,越来越肆无忌惮???????

最俗恶的滑稽家居然也有人赞赏;哪怕就是笪素西都找到人来捧场。但是,最后,朝廷上感

觉到这股歪风,它憎恶着诗坛上这种荒唐的放纵,辨认出率真自然不同于俳优俗滥???????

我们要学马罗的那种风雅的戏谑,把滑稽的村俗语丢给新桥卖药人。” 语言风格方面,布瓦洛强调“风雅”(“要雄壮而不骄矜,要风雅而无虚饰”),他把民间

语言视作为“鄙俗卑污”“市井嗷嘈”、。布瓦洛的这些观念体现了法国专制政治的文化统一化、

规范化的要求,以适应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我认为这其中有合理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但

也有其局限性和保守性。

我认为,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布瓦洛是的观点完全是“站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对立面。”

他仅仅看到了高雅文化的尊贵,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草根的民间俗文化的活力。老百姓才是一

个国家的主题,老百姓们乐意接受那些“市井嗷嘈”,说明她们肯定是有其优点的,一味地否

定抹杀它们存在的合理性那断然是不正确的作法。 举几个例子: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作品里头一直被视作“末流”,它们被认为仅仅是消遣

之物,登不上厅堂,但看如今,四大名著四本小说早已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肯定;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提倡推广白话文,这曾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

似乎是“雅”对“俗”的妥协,但历史最终却证明,这样的妥协是值得且伟大的;十月份,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看了一个他的演讲,莫言说,他在小说创作中常爱加入高密方言,

因为他觉得“俗不可耐”的方言显得鲜活、有感染力??????? 所以,我认为布瓦洛一味排斥市井语言有其局限性,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

六、提倡创作诗歌要慢慢推敲,不求迅速 “从从容容写作吧,不管人怎样催逼,万勿以敏捷自豪,求迅速只是傻气:你说笔头很 快,一篇诗走笔而成,这不说明你多才,只说明你欠精审???????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

要失去耐心,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着你的作品:要不断地润色塔,润色、再润色才对;有

时候要增添,却常要割爱删弃。” 布瓦洛的这点主张倒是和中国古代诗人贾岛的做诗准则很契合——那个耳熟能详的“僧

敲月下门”的故事。

这一点,布瓦洛自己的阐释非常经典:“一个作品不能表现出修改太过,但是实际上修改

越多越好,往往就是由于修改,经过刮垢磨光的工夫,才能使读者感到文章天成、妙手偶得

之趣。” 《诗艺》,不愧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布瓦洛,无愧为古典主义文学的“立法者”。

篇四: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席慕蓉诗集》由席慕蓉编著,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

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一棵开花的树》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席慕容的诗和散文,尤其是诗,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淡淡的罗兰香,清

新朦胧,如梦似幻。她的诗总是带着淡淡的苦涩,可却能很好地表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青

春的追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

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这个写出优美诗句的女子曾说写诗

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

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里,有爱情、乡情,每一种感情都丰富细腻,让人沉醉。 很喜欢她是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

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

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

的愿望了吧。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

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

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

随笔诗篇

http://m.gbppp.com/rszl/386517/

推荐访问:我的诗篇 读书随笔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