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秦观赏析

时间:2018-09-27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浣溪沙秦观赏析 第一篇_《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萧萧,形容雨声,在淅淅沥沥雨声中,传来杜鹃声。秦观《踏莎行》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的评语是“凄厉”。这里时间相同,都是在晚间,但又多了细雨,则更为凄厉了。历来诗中杜鹃的鸣叫表示冤屈,暗指诗人不幸的境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悟意境,体感悟

1.提问:词的上下片各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2.词的意境往往由画面构成,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来体会词的意境,从而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思想感情,下面请咱们班的丹青妙手蒋立夫同学到黑板前来作画为我们形象展示诗中所写画面,再请写作才女魏小娟同学为画面作解说,让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作画时轻放古曲伴奏,营造气

3.学生回答所感受到的画面意境.师总结:清淡幽静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勤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教师用简单问题引导:作者游赏的景点"兰溪"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作者由此生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人生可再少!;诗云:花有重开日,人生无再少!请问苏轼的人再少指的是返老还童吗?指的又是什么呢?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7.师述: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白居易在<<醉歌>>里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叹惜朱颜易逝.而作者一反其意用之,他认为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悲叹自哀,认为自己老而无用,他认为只要自己永远奋发进取,有一颗乐观向阳上的心,即心不老,那你的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而你反而老当益壮.苏轼这种"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受挫之人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8.请学生谈谈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师结语【浣溪沙秦观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是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的宣言书.他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越挫越勇.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你们说对吗?

-五.小结全词

.全词景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其实,古诗词中给我们人生启示的句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赏析几条

六.拓展练习

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并讲出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及写作背景】

选自《东坡乐府》卷下。浣溪沙,词牌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词人被贬官黄州与庞安常一道浏览清泉寺时所作。寺内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水极甘甜。下面便是兰溪,溪水向西流动。苏轼填了这首词,与庞痛饮之后才回家。

【注释】

蕲水:古县名,在今湖北浠水。

兰溪:水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浸溪:泡在溪水中。

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布谷鸟。

无再少: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白发:代指老年。

唱黄鸡:白居易《醉酒》诗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译文】

小序:浏览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前,溪水一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在小溪里,【浣溪沙秦观赏析】

松林间清沙小路干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了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主题思想】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结构内容】

小序交代该词是浏览清泉寺时所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反映了作者贬官期间的凄冷环境和悲凉的心情。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生感,自我勉励,表达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写作特点】

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

浣溪沙

苏轼

小序:点明记游

景:淡雅幽静

情:宁静平和

理:旷达乐观

浣溪沙秦观赏析 第二篇_秦观赏析

【浣溪沙秦观赏析】

秦 观

继苏轼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受苏轼影响的“苏门四学士”,即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其中秦观与黄庭坚是苏门词人的代表。实际上在当时的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词内容未脱离愁别恨的藩篱,但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晁补之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说秦观:“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也就是说,秦观作为苏轼的门客,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独辟蹊径,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人说,秦观作词远袭《花间》,近学柳永。同时对其后的周邦彦、李清照及清代的纳兰性德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他的词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

秦观的父亲早逝,小时候家里较穷。“毙庐数间,足以避风雨,薄田百亩。”秦观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胸怀远大,想干大事业,有征辽和恢复汉唐故地的雄心壮志,后来却尽付东流。

秦观26岁震于苏轼的大名,但一直无缘得见,后来他听说苏要从扬州经过,就学苏的笔势做了一首诗。苏见了大惊。从此也就知道了秦观这个人,后来再过了几年,秦经别人介绍才拜见了苏,一见如故,情兼诗友,在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喜欢少游,后秦观中进士,受苏轼的举荐,43岁起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官等职。到1094年,因新旧党争,作为旧党的苏轼受新派的打击被贬谪,而作为苏轼门人的秦观也遭贬谪,先后被贬放到浙江、湖南、广东等边远地区,直到宋徽宗临政,大赦天下,秦观才被赦还,在归还途中病卒于广西藤县,时年51岁。他的一生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秦观有《淮海词》一卷,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存词九十余首。

秦观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表现男女恋情、伤春悲秋之作,表现出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缠绵悱恻,凄婉悲凉。后期词,主要抒写贬谪流放的痛苦心绪,情调更为凄楚,愈来愈趋于低沉哀伤。秦观词的内容比较狭窄,但较有抒情深度,而且带有十分鲜明的惆怅感伤的个性色彩。他尤其擅长把男女之间的思恋怀想同个人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这是秦观对北宋词的一大开拓。同时秦观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等。秦观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浣溪沙秦观赏析】

其一,他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即善于借男女之艳情描写自己遭遇逐放的坎坷政治遭遇与潦倒困顿的生活经历。把深沉的人生政治上的辛酸愁苦融注在离情别绪的感情中,从而给传统的情词注入新的情感内涵。如他的 [满庭芳·山抹微云] 就是借情场失意写官场的失意。所以有人评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王国维则评他的词为“有我之境”。秦观承传苏轼以词抒写自我性灵一路,但又不象东坡那样直接自我抒情,而是另辟一途,即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

第二,他的词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即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倾注于这些客观景象中,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他写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江城子》)作者通过不同的客观意象来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

其三,秦观被誉为婉约派词人中的语言大师。即主要指他的词的语言清丽、自然、少用典,少陈词,而且音律谐美,充分体现出词体语言的本色。极富艺术

表现力,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其四,秦观的词体既有小令,又有长调,尤其他善于将小令意境深婉,语言含蓄的长处用来弥补长调过于直露、缺乏深长韵味的不足,代表作品如《鹊桥仙》,情景融合,语言淡雅,意境含蓄空灵。又把柳永长调篇幅较大、长于铺叙与五代以来小令语言含蓄、结构缜密、意境深婉的优点结合起来,达到情韵兼胜的效果,其代表作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宋人蔡伯世早已指出“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

因为秦观在婉约派词中成就很高,有许多人认为秦观以婉约为主,因此对他极力推崇,甚至说他在苏轼之上。苏轼对他的才情很是欣赏的,但也指出其词以气格为病。可见苏轼对秦观在词的创作上不能摆脱柳永的影响不能使气格振拔起来,是作了委婉的批评的。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yì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chēn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贬到浙江杭州、广东处州,继而再遭诬告被贬湖南郴州。 这首词就是秦观在遭遇接踵而至的政治迫害再贬郴州时所写的。

词的上阙主要是以环境描写作者遭贬客居郴州时的心境。前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主要是写作者于傍晚的望中所见的虚幻环境,以此写其失望迷茫的心境。夜雾笼罩,使得月光朦胧,故望中所见的景物是一种模糊不清的轮廓,一个“失”字和“迷”,准确地勾勒出这种迷茫特征。“望断桃源无寻处”则是一种望后的失望,哪里能找得到象陶渊明隐居消愁的理想环境呢!很显然,作者于此借环境所写的迷茫、失望的心境,正是他遭贬后的心境,“失”去了原先楼台亭阁中享乐的美好生活。由于贬谪使他感到了以后人生道路的迷茫,在眼前甚至连一个避愁消恨的理想地方也找不到,生活是如此令人失望。 “可谌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二句是以眼下客居之所的实在环境写其孤寂凄清的心境。“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作者以这四种景物所构成的环境,带有很鲜明的孤寂、凄清、迟暮的感情色彩,形象地再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孤寂、凄清的心境,而“可堪”二字更写出了作者那种难以忍受这种孤寂、凄清环境折磨的心理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秦观能以境胜,善于把心境移到景物上,创造“有我之境”,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也有人称二句为“尤堪肠断”句。

词的下阙侧重写作者贬居郴州时的愁怨、不满的感慨和心理感受。前三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是由客观的事物引发的心理感受。朋友的传书赠物,本应由此得到安慰,但贬谪之人不仅未能从中得到慰藉,相反,这朵朵梅花,封封书信,却如同块块凝聚着愁苦的砖在心灵深处砌成层层愁墙恨壁。非但没消愁,反而添愁无穷,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个“恨”字点明了作者此时心理感受的特征。一个“砌”字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愁怨感受的频增不已,层层加重。此二句用典对于反映作者贬居的感受可谓恰到好处。

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由眼前的客观景物引发的心理感受。眼前,身边的郴江可以自由自在地避开这孤寂之地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难以脱身。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这两句含义深远,其一,“郴江幸自绕郴山”,作者是以郴江自喻,说自己本来是该在朝廷为国做一番事业的,犹如“郴江幸自绕郴山”一样。然而,为什么现在郴江不能绕郴山,而被贬到这荒僻、偏远的山区呢?可见秦观不满于现实中自己被贬的遭遇。其二,“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现在流下潇湘去了,逃避了这山区的孤寂,它为什么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路、归宿,而我为什么不能像郴江一样也流下潇湘,脱离这孤寂、凄凉之境呢?这也是一种不满之情。此外,此结句正好照应了上阙的“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眼下处境的不满,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可见,此二句由眼前之景写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所以,苏轼遭贬之后读此词,很欣赏此二句,甚至将它书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吟赏不己,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总之,此词借景物抒写贬谪后的心境与情绪,笔 未著“我”字,但句句皆有“我”字,委婉含蓄,意远情长,是他那种感伤低沉情调与婉弱风格的代表作品。

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在词史上卓然一家,和婉醇正,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观词的不足之处,除题材较窄外,风格也较柔弱,情调时时显得过于凄凉。这与他的坎坷遭遇和意志消沉有关。但总的来说,秦观词的感伤情调既容易引起封建社会一些怀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鸣,

浣溪沙秦观赏析 第三篇_秦观经典词作鉴赏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极为哀婉凄恻,作者以男女恋人离别时的哀愁之情,寄托自己仕途蹭蹬不遇的感怀!纵目郊野,远方山脉被薄雾笼罩,若隐若现;满地枯草,铺向天际,彷佛有人故意把这枯草与天粘在一起了。“抹”字、“粘”字用得很是传神。“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怅惘,凄迷恍惚。“画角声断谯门”不仅说明时间已晚,也交代了离别环境的孤寂凄凉。词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时间里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的。在送别的晚宴上,觥筹交错之际,词人想起了那些与心爱女子一起走过的日子 ,然而这些甜蜜的过往终将在今宵离别之后化为过眼云烟,自己也只能空回首罢了。夕阳西下,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片苍凉豪迈景象。词人在这里将悲壮之景与凄婉迷离之情融为一体,化对立为相辅,可谓开阔了婉约词的意境,为词作增色不少!此情此

景更让作者黯然神伤,极度失落!消魂,当此际。罢了,罢了,那就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情从此逝,不可再追!而这样的离别,不仅给心爱之人带来无限伤悲,自己也徒留青楼薄幸名。今宵别离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词人思前念后,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泪染襟袖,离情达到高潮。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不觉间,天色已晚,远方城楼上已一片灯火。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幽怨哀愁的情思。这是一个春日的阴霾早上,天空中飘着淅沥沥的小雨,薄薄的春寒弥漫无边,无声无息地侵袭着整栋小楼。让人感到“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二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了天气的阴冷以及闺中女子对这种天气的厌烦,颇为生动传神。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如秋的春日无疑更让孤单的人儿滋生万千愁绪!春寒弥漫,淫雨霏霏,形单影只,作者开头就尽情的渲染着闺中人的哀愁寂寞,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婉忧伤的感情基调!

阴雨不止,孤楼无依。无奈之下,女子只有面对画屏,独自发呆。而在闺中人眼中,就连画屏中的淡烟流水也幻化

的如楼外景色无二,更是无端惹出许多哀愁来。此时楼外,“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是历来被称道的名句,飞花婉转飘坠,轻盈无依,作者以无形之梦喻有形落红,可谓设想奇绝。当然,以丝雨写愁,也颇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闺中女子内心愁思绵绵,难以断绝。

最后作者以“宝帘闲挂小银钩”收笔,将空间一下子分离开来,也把闺中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满腹情愁归于平静。这种结尾温润蕴籍,饶有余味,各种体会自在读者心中!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词中名作。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偏远之地,前途迷茫的凄苦失望之情,以及思念家乡的惆怅之情!大雾漫漫遮蔽亭台楼阁,月色朦胧隐没河流渡口,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空叹桃源望断无寻处。其实这三句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隐晦表达,作者满腹才学,渴望功名,希望自己能像圣贤一样兼济天下,润泽万物。无奈时运不济,仕途多舛。不仅壮志难酬,而且一再遭贬。现实政治的残酷黑暗

令作者满心悲愤,颇感迷茫无助!作者借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隐喻社会公道被遮蔽 ,正义之士被困其中,难觅出路。 这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无情嘲讽,也是对自己“独不得出”的无奈之情流露。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都是悲伤忧愁的意象,一系列悲伤意象的化用,将作者的忧愁孤寂渲染到极致。春寒肆虐,斜阳西挂,杜鹃悲啼,作者独处孤馆之中,凄凉之情可想而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更加深了作者的愁恨。在这里愁思已被具体化,作者赋予了其质感与量感,彷佛如砖块一样被堆砌无数,积压沉重而不得排解。最后两句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作者眺望远处绕着郴山的一弯流水;感到虽自己孤居于偏僻之处,但所幸还有流水陪伴自己,终于寻觅到灵魂的一丝安慰。然而这种安慰是如此的短暂,就连郴江水都无声地别离自己,流往潇湘,独留自己在这荒凉偏远之地饱受忧愁的侵蚀。最后以问句结束的方式,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词虽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哀愁凄厉之情却弥漫不止。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可谓秦观词作中难得的“异类”。这首词中全然没有凄婉忧伤之情,作者用朴素的言语,轻快的风格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当然,这首田园词作也写得十分出色,读来别有一番情趣。开头作者就写到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仅仅几笔就勾勒出了田园轮廓。在这样的风光感染之下,作者自然兴致正浓,乘着春风流连于田园之中,尽情享受着自然所赋予的一切美好。田园虽小,却饱含天地春色,只见满园花开,争奇斗艳。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等等,让人目不暇接。这句可谓用语通俗,虽寥寥数语,却写尽无限春光,更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了春之气息。接下来,作者纵目远望,看到布局错落有致的茅草房若隐若现于围墙之内。而流水桥旁,彩旗正在飘扬,引发无限遐想。作者乘兴步过东岗,看到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这句与上片结尾形成对应,越发让人感到生机无限,行笔至此,自然就完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整篇词可贵之处或许就在于语句平实,宛如随口道来,读来颇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全词洋溢着一种未经雕琢之美,正可谓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或许也是每一个创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浣溪沙秦观赏析】

八六子 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

浣溪沙秦观赏析 第四篇_秦观《蝶恋花》赏析

秦观《蝶恋花》赏析(王春)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①。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②。

俞平伯: ① “可无”犹说“岂无”,口气还要软一些。“时霎”,犹一霎。“可无时霎闲风雨”,实际一定会有闲风雨的,至少是一刹那,却说得十分微婉。周邦彦《浣溪沙》:“一春须有忆人时。”实际上是一定有,却用这“须”字。这些都可见语助活用之妙。②这下片和前录黄庭坚《清平乐》词相近,流水落花既不可闻,难道飞云就可问么?浮云是最虚飘飘的,又岂能凭他遮住春的归路呢。全篇悲涼,却用微婉语写出。

赏析: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借女子之口写出,委婉含蓄,很有韵致。

上片前三句,“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似通人情的双燕,表现了佳人的空闺独守,孤寂无聊。由于孤独寂寞,佳人才看着“晓日窥轩”、双燕絮语来消磨时光。而多情的双燕,似乎也善解人意,在不断的呢喃中向人倾诉惋惜“春将暮”的情感。接下来,“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仍然写孤寂。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生出新的想法:屈指一算,太阳已经升起很高,难道就不会飘飘洒洒地下起一阵小雨? 下片前三句承“风雨”而来。“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春将归于何处?流动的溪水和落入水中的残花无法去问,那只好去问天上的云朵,可云朵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却又奈何?但别无它法,也只好寄希望于云朵了:“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美丽的云朵你且停下来,不要离去,我依靠你来阻止春天的归去。用语微婉,无理而妙,却悲凉满眼,贯穿全篇。

选自王春编著《宋词305首详析》

浣溪沙秦观赏析 第五篇_秦观词赏析

善感之心,婉转情词

纵观词史,秦观词是一颗不太明亮却独具魅力的星星,它纤弱的光芒没有万丈,却只需一束,就能让人鲜明地感受到它,享受它的和婉醇厚,它的真挚深沉,它卓然的美丽。而这正因为它的主人有一颗善感纤弱的灵心!

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政治遭遇也与老师如出一辙,一生坎坷多难。然而他们的词风却大不一样,秦观笔下抒写的多是哀婉悲凄之情,这样看来他倒更像柳永的弟子。想来这也是性格的原因。苏轼乐观开朗,洒脱豁达,善于自我化解人生的苦难,在逆境中也能够随缘自适,因而词风豪放旷达。秦观则不一样。他是位天生多情,气格纤弱而敏感的诗人。再加上仕途坎坷,一贬再贬,脆弱的他,经受不了人生的肆意嘲弄,愈加消沉绝望。在被贬雷州的时候,竟然自作了《挽词》。更可惜的是,这不久后秦观就郁郁离世。可见他对自己的生命是何等绝望。

正是这样的气质与性格造就秦观词的纤弱风格。《冷斋夜话》中就有评价说“少游钟情,故其诗酸楚。”这“酸楚”是对其诗词“让人感到辛酸”并且格外“动人”的最好描述。他的诗也因为“ 婉弱”,被人看作“ 女郎诗”“似小词”,而他的词却比诗更甚,凄怆哀婉成了词感情的主旋律。题材上,早年还只是多写儿女柔情,专擅离愁别恨,情调只是低回婉丽。 如《丑奴儿》中“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只是一种清愁。

然而在被贬之后,以羁旅行役、悲怨伤感为题材,词风更见凄婉悲苦。王国维称之“ 变而凄厉矣”。著名的几句词句有“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如海的愁绪,满江的泪水这些都以夸张的手法来写伤愁,却不让人觉得虚假。一到飞红万点、飞絮落花时节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何等伤心的泪水和揪心的愁恨,难怪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

这些如江如海的悲愁,正是从他敏感纤弱的心灵流出,因此才显得格外真挚。冯煦评论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这是对秦观情词的重要特征——真挚的最好评述。《踏莎行》中“骤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离恨犹如城墙高砌,实在无法承担。然而接下来词人没有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却宕开一笔,化实为虚,借眼前的山水痴痴一问:郴江啊,你本是围着郴山流的,为什么老远流下潇湘去? 看似问水,实是自问自怜。这一句是何等无理却又真切至极,让人为之痴绝。这是情感的真所带来的魅力。

在抒情上,不同于柳永的直露俚俗,秦观词的抒情却是醇厚优雅的。蔡伯世曾说: “子瞻辞胜乎情,眷卿情胜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深究这话并不很准确,但理解此话关键在于理解对“ 情” 字的定义。这里的“情”指的是男女之情,个人私情。苏轼的词,大多抒发“ 志向” 、“ 怀抱” 具有”“逸怀浩气”。因此词品极高。然而这样的情,在词中“要非本色”。所以有“短于情” 、不解性情”的说法。又因苏轼词中常用史用典, 逞才使气, 所以称“ 辞胜于情”。与他相反,柳永善写男女风情,离愁别恨,且直露而无所节制,语言显得俚俗,因此说“ 情胜于辞”。只有秦观” 情辞相称”,既不离男女情事,又含蓄醇雅,其抒情体现了婉约本色,是一位“本色词手”。这在秦观的《鹊桥仙》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语言精美却很平易,凝练而典雅,更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把追求朝欢暮乐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词人感慨道”牛郎织女即便只能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却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独到的认识也使词的品格提升了一大截。相比之下柳永歌咏七夕的词句”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此夜。”就显得过于直露且语言也十分俚俗。

然而秦观词最迷人的特色在于它的情景交融。因其能用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语言,把敏锐感受到的事物的突出特征与凄迷感伤的心境完美融合,所以常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深婉意境。典型的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从“漠漠”二字起笔,以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人以春寒萧索冷落的气氛。颇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意味。而且不说人愁,只云“漠漠轻寒上小楼”。这一个“上”字,使那淡淡愁思也随着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漾起。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一早上便有的阴天以及像深秋那般的寒索,给之前清寒的背景又涂抹了一层暗淡。难怪乎令人“无赖”!“无赖”是无可奈何的厌恶,心情糟糕到难受的表达。这两句可以说已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然而下阕“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更是奇特无比的意境。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这里用抽象的情感来比喻具体的事物,不得不称之奇特。而这比喻能够动人并给人以情绪感染,正是因为词人的善感敏锐。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细雨如丝,心中便有了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于是移情入景,将“梦”与“愁”这些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两句词可谓成就了情与景的完美交融。

所以秦观词虽然没有超越离愁别恨的藩篱,但他的妙处就在于他情感的真挚深沉,语言的优雅和意境的深婉。难怪当时的士大夫们都欣赏秦观,甚而有人说: “ 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当然这显得偏执一端,不置可否了。秦观的词或许很难成为大家,却足够让喜爱的人为之倾倒!

浣溪沙秦观赏析

http://m.gbppp.com/rszl/484209/

推荐访问:浣溪沙秦观翻译 浣溪沙秦观答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