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资料

时间:2017-12-12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民族风俗资料 第一篇_民俗文化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 、 什么是民俗、民俗学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象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William Thoms 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 .

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物质民俗 ①居住;②服饰;③饮食;④生产;⑤交通、通讯;⑥交易

2、社会民俗 ①家族、亲族;②村落;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④人生礼仪式(生、葬、婚);⑤岁时习俗

3、语言民俗 ①神话、传说、故事;②歌谣、叙事诗;③谚语、谜语;④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 ①巫术;②宗教;③信仰;④禁忌;⑤道德、礼仪;⑥民间游戏

二 、 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

1.民俗学的内容

 民俗学原理

 民俗史

 民俗志

 民俗学史

 资料学

 民俗学方法论——“田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比较法和结

构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它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

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民俗的类型性

 民俗的规范性

二. 民俗的社会功能

 教化功能

 规范功能

 维系功能

 调节功能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 物质生产的民俗

第一节 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

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 物质生产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 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 ——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 —— 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 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 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 二十四节气——

 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

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 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 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 “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 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旱涝)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 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 观天象测收成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 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

 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

 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

 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

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

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

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 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

不吉。

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二月一日忌鸟雀;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

走,否则秋收减产;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

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 祭土地神

 敬果树

 敬五谷神

 敬龙神

 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

 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宜昌山地。

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 烧荒与烧火粪;沤土肥与粪基土;积粪肥、积绿 肥等。

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 物质生活民俗

 物质生活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

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统称为“五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等。

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

1、炙(zhì)——烧烤。 2、醢(hǎi)——肉酱。

3、羹藿(huò)——浓汁。 4、脍(kuài)——切丝法。

5、脯(pú)腊——干肉。6、菹(zū)齑(jī)——腌菜。

7、鲊(Zǎ)——鱼酱。

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

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

1、主食

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民族风俗资料】

北方--麦稷 ;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

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

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  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

 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

 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民族风俗资料 第二篇_中国民俗_民族风俗

中国民俗 民族风俗

一、导论

一、民俗的一些概念:

民俗是指由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通行和传习、传承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关于生产生活各种事象的总和。 民俗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等)相互适应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居生活的需要,是一种人类群体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两方面的东西。

从其发展脉络来看,既包括人们相处和互动的文化指令,也包括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二、民俗的分类:

社会学角度

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语言民俗

旅游学角度

生存需求型、社会交际型、精神需求型、文体娱乐型

四、 民俗的特征

集体性(共有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传习性 ;变异性(因时代变化而发生的变异,地理环境变迁而发生的变异,民族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而发生的变异);规范性和模式性;稳定性;传播性。

民俗的功能:

社会角色功能 ;社会一体化功能 ;规范言行功能 ;调节生活功能

二 中 国 服 饰 民 俗

1.服饰的概念:服装和饰物的总称,包括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纹身)和对人身体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生活器具。

2服饰民俗的概念:在共同的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并相沿承袭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服饰特征。服饰民俗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服饰民俗是生活的艺术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3.功能:(1).物质功能:遮羞蔽体、防寒御暑,适应生产劳作

【民族风俗资料】

(2).精神:识别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

表示社会观念和政治理念

4.常见民族服饰的特点:

哈尼族:红黑白

彝族:红色表太阳崇拜。太阳为阴居左,月亮为阳居右

苗族:撑天伞、腊染布 西南少数民族:“老变婆”

苗族、族:狐狸精、山精与百褶裙

“召树屯”的传说与傣族的孔雀衣(“白羽衣”“百鸟衣”“百兽衣”“百雀衣”“九羽衣”“鸟羽衣”“黄雀衣”) 彝族黑包头与莲母老祖 金沙江傣族女子服饰与红色神鱼

二、古史与服饰特征【民族风俗资料】

苗族:艰辛的迁徙史 愅家:“高孚”

瑶族(红头瑶、平头瑶、沙瑶、狗头瑶)大包头上的菱形——认祖尊敬

彝族:鸡冠帽、马樱花

古羌戎遗裔诸族——虎族、云南蒙古族:蓝黑“三滴水“

三、 拴灵锁魄的“枷锁”

彝族的“天菩萨” 哈尼族儿童服饰背上的蟾蜍图案

四、 成年换装与社会承诺: 冠笄之礼

哈尼族与彝族一些支系的鸡冠帽与性解禁

摩梭族的男女在年满十三岁时的除夕晚进行换裙或换裤仪式

傣族女子的黑齿与男子的纹身

德昂族女子耳饰(耳筒)

五、 情爱与服饰

苗族腊染上的苗龙图案、“龙(牛)角”意象图案

彝族已指婚女孩服饰:帽沿盖下有两个三角形布角

哈尼族女孩“公开的情书”:送骨针别在头上

六、 新嫁衣与家庭承诺

彝族已婚妇女的“罗锅帽”

德昂族已婚妇女的腰饰

裕固族(青海东、甘肃西)女子:背牌

阿昌族:纯黑帽子、一角装饰五彩绒球

苗族成年女孩的银饰:胸牌(舅舅送的)

侗族成年女孩的银饰、布依族头饰

七、 社会规范与服饰:彝族的“一帽三戴”

八、 民间信仰与服饰特征

门巴族(青藏高原南)妇女的服饰项链

藏族与摩梭人的服饰与驱魔辟邪

三 中 国 饮 食 民 俗

饮食民俗概述

概念:由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用特定的技术程序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性的是食物、饮料及其食用方法的总称。

基本构成:主食、菜肴、饮食方式(姿势、用具、礼仪)

功能分类:日常饮食、特殊(节日、祭祀、待客)饮食

我国的饮食民俗

一、 11个区域饮食文化圈

东北:炖菜;生肉、冻食和腌菜;口味咸重辛酸微辣

中北(内蒙古大草原):咸食畜肉,热喝奶茶,畅饮烈酒,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不食蔬菜,口味咸重

西北:多吃烤肉佐以孜然和辣椒粉,口味咸重

黄河中游:以面食为主,“一面百样吃”,口味酸辣,味稍重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一道菜,碗盆难分开,

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不坐椅子蹲起来,

睡觉枕石块,秦腔吼起来

京津:层次性饮食文化,食料以周边地区为主,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特产,菜品种复杂多样化,以“满汉全席”为极致 黄河下游:饮食的文化味极浓,讲究“平和正统”大味必淡,日常中爱吃煎饼和玉米饼,卷葱抹酱

长江中游:江西与湖南口味以辣为主,酸寓其中;湖北口味咸鲜微辣

长江下游:喜食甜食,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和饮食环境的韵味。

口味特点:咸甜适中、清淡

西南:爱饮酒和吃辛辣刺激之物,饮食和原料禁忌少。

口味特点:麻辣与酸辣

东南:重鲜活,尚茶饮,蔬果与海鲜比重大,讲求高档稀贵,爱食珍奇野味,爱喝汤。口味特点:清淡咸鲜

青藏高原:主食为 、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比重高,爱喝酥油茶。

口味特点:咸重微辣辛香

二、 我国的区域性食谱-----八大菜系

川菜:选料广、百菜百味、口味多而重,尤以麻辣著称,制法重于煎、烧、煸等

川菜的“七滋八味”:七滋:酸咸麻辣苦香甜

八味: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

三椒:香椒、胡椒、辣椒

五香:葱、姜、蒜、郫县豆瓣酱、醋

“川戏的腔,川菜的汤”

鲁菜:选料讲究,海味尤佳,调味以鲜纯和清香为主,突出原汁原味,制法重于爆、炒、烧、炸、熘、焖等

苏菜:有金陵、淮阳和苏锡三种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致,四季有别,因材施艺,调味注重调汤,风味清鲜,咸中带甜,制法重于炖、焖、煨、烹、烧等,“松鼠桂鱼”“

淮阳绝技三刀:菜刀、剪刀、修脚刀

粤菜:有广州、潮州、东江、海南四种风味,取料广泛,制法重于煸、烤、蒸等,尤以刀工精巧和利用火候和油温见长,“烤乳猪”“龙虎斗”“潮州冻肉”

闽菜:有福州、闽南、闽西三大风味,滋味清鲜,略带甜味,讲究调汤,善用红糟,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制法重于清汤、干炸、爆、炒、烧、熘、糟等,“佛跳墙”“白炒鲜跳虾”“醉糟鸡”

浙菜:杭州、宁波、绍兴三大风味,取料丰富,品种繁多,菜式小巧玲珑,脆软清爽,善制河鲜,制法重于爆、炒、烩、炯、烤等,“东坡肉”“西湖醋鱼”“虾爆鳝”“千菜焖肉”“大汤黄鱼”“目鱼大烤”

徽菜:有皖南、沿江、沿淮三大风味,讲究火工,重视刀技,善用糖调味,具有芡大油肥、原汁原味的特点,制法重于炖、烤、熏、烧、卤煮、白汁等,“无为熏鸭”“红烧果子狸”

湘菜:有湘江流域、洞庭区、湘西山区三种风味,用料广泛,制作考究,油重色浓,以烹制河鲜、山珍见长,擅长用辣,制法重于炖、煨、腊、炯、蒸等“腊味合蒸”“麻辣子鸡”“红烧全狗”“红煨鱼翅”“冰糖湘莲”“腊肉炯鳝片”,最大风味是酸辣,善用腊味

三、 我国的食辣文化

(一) 、前辣椒时代

《诗经》:“其椒有馨”(“椒”指的是花椒,原产于中国)

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介辣

明以前三香:花椒,姜、茱萸

明中后期嘉靖年间,辣椒传入中国

(二)、辣椒的传入(明代) 原产地是拉美

传入路线的两种说法:陆路:有西北丝绸之路从甘肃、陕西传入

水路:郑和下西洋

最早传入是用于观赏,在康熙年间最早被西南地区食用

(三)、中国食辣文化的地域特征: 冬季冷湿、日照少、雾气大是食辣的最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

长江中上游辛辣重区:四川、重庆、两湖、江西

北方微辣区:西北、东北、华北

东南沿海淡味区: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第一节、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一、 我国的饮茶简史

饮茶始于西汉,最早在西南地区,晓于茶的食用与药用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向下层传播,成为待客之物并与佛道结缘

陆羽《茶经》成书以后,“茶道”大行

明达到顶峰

陆羽及其《茶经》:书成于780年,论述了茶叶起源、历史、茶树品种、种植方法、产茶地区、采制技术、

烹饮方法、饮茶器具等,主张清饮,对于水质的选择:“水为茶之母,井水为下,江水为中,山泉为上”,并提出了“三沸说”

二、 茶业简史

制作基本方法大致经历了自“晒青----烘青----蒸青----炒青”四个阶段

茶叶的性状:散茶----饼茶----散茶

制作原料:素茶----配料茶----花茶

茶叶的发酵程度:绿茶--------------------红茶--------------------乌龙茶

(没有发酵,凉性) (全发酵,阳性) (半发酵,中性)

三、 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杭州) 太湖碧螺春(江苏洞庭山) 君山银针(洞庭湖) 安溪铁观音(福建)

凤凰水仙(潮州) 太平猴魁(安徽) 黄山毛峰(安徽) 六安爪片(安徽)

祁门红茶(安徽) 信阳毛尖(河南大别山)

四、 我国的饮茶习俗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茶

1、茶叶的种类分布 西南地区:花茶、紧压茶

东北华北:花茶

华南地区:乌龙茶

2、饮茶方法

昆明的九道茶(九道程序)、藏族的酥油茶、维吾尔族的香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三“先”汤、张飞汤)、白族的三道菜(三次茶:苦茶---甜茶---回味茶)、

纳西族的“龙虎斗”茶(茶叶+烈性白酒)

五、 我国的茶文化-------茶与神话传说

神农尝百草传说、西南地区将诸葛亮尊为“茶祖”传说、蒙顶“返老还童茶”传说、庐山云雾茶的来历、碧螺春的故事

--------茶与文学艺术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李白“扬子江中水,齐山顶山茶”

白居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叶故旧光蒙山”

李商隐“馨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

苏东坡“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

文征明“醉思雪乳不能眠”

------------茶与绘画艺术

唐《调琴啜茗图》 宋《卢同煮茶图》 明文征明《松下品茶图》《煮茶图》《惠山茶会图》

郑板桥与方丈的故事: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第 四 讲 中 国 的 民 居

第一节 民居民俗概述

民居: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在自然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双重影响下所创造的用于生活的一种有别于官廷、官邸和公共建设群的建筑类型。

民居民俗:其中相沿传袭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建筑特征。

发展历史:上古时期的穴居

古近代的传统民居

现代民居与传统民居的并立融合

分类:按所处地理环境:山地、平原、高原、海岸„„

按住户生活方式:农村、山村、渔村

第二节 中国的民居

第一种 黄土高原的洞穴式民居——窑洞(靠山式、下沉式、沟沿式)

黄土高原土壤的特点:松散、直立性强、透气性好

第二种 北方四合院

一、四合院的构成:单元为“进”(奇数)

大门(宅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类,墙垣式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

水书《阳宅撮要》:“大门者,合舍之外大门也,最为紧要,宜开本宅之上吉方”,所以,院落朝南时,大门有意开在东南角上,成为“抢阳”。

倒座----

位于宅院前部,大门以西的临街一侧,不开窗或开小高窗,临近大门的一间用于门房,面对垂花门的三间用作来

民族风俗资料 第三篇_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1]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民族节日多出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2]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民族风俗资料】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

民族风俗资料

http://m.gbppp.com/sh/400780/

推荐访问:查找民族风俗资料 关于民族风俗的资料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