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学士

时间:2018-09-16    来源:百科    点击:

内阁学士 第一篇_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表列出清朝历任大学士:

目录 [隐藏]

o o o o o o o o o o   

1 殿阁大学士

1.1 顺治朝 1.2 康熙朝 1.3 雍正朝 1.4 乾隆朝 1.5 嘉庆朝 1.6 道光朝 1.7 咸丰朝 1.8 同治朝 1.9 光绪朝 1.10 宣统朝

2 协办大学士 3 内阁学士 4 参考文献

殿阁大学士[编辑]

顺治朝[编辑]

顺治元年(1644年),仍用关外制度,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大学士无定员,兼各部尚书衔。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设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复改为内三院。

纪年

内翰林国史院大学

士 内翰林秘书院大学

士 内翰林弘文院大学

建极殿大学士

二年 刚林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五月授) 祁充格(二月授) 李建泰(三月授,十二月革)

谢升(正月死)

三年

刚林 宋权(正月授)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四年

刚林 宋权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五年

刚林 宋权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六年

刚林 宋权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七年

刚林 宋权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八年

刚林(闰二月杀) 宋权(休) 宁完我(三月改) 陈泰(三月授,七月革) 雅泰(七月授,十月死) 额色黑(十月授)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闰二月休) 宁完我(三月改) 祁充格(三月杀) 希福(三月授) 陈名夏(七月授) 李率泰(三月授,七月革)

九年

宁完我 额色黑 范文程 洪承畴

希福(十二月死) 陈名夏(正月革) 陈之遴(二月授)

十年

宁完我 张端(闰六月授) 额色黑

范文程 洪承畴(正月改) 陈名夏(正月授) 成克巩(闰六月授)

陈之遴(二月卸) 洪承畴(正月改授) 冯铨(三月授) 高尔俨(二月授) 刘正宗(闰六月授) 图海(四月授) 吕宫(十二月授)

十一年

宁完我 张端(六月死) 额色黑 金之俊(二月授) 蒋赫德(三月授) 党崇雅(五月授)

范文程(九月休) 陈名夏(三月革) 成克巩

王永吉(四月授,八月降) 傅以渐(八月授)

洪承畴 冯铨 高尔俨(正月休)

图海 刘正宗 吕宫

十二年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党崇雅(二月休) 王永吉(二月授)

成克巩 傅以渐 车克(三月授)

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 陈之遴(二月授)

图海 吕宫(二月休) 巴哈纳(五月授)

十三年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王永吉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二月休) 陈之遴(三月革)

图海 巴哈纳【内阁学士,】

十四年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王永吉

十五年

宁完我(九月休) 王永吉(四月降)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胡世安(五月授)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卫周祚(三月授) 李霨(五月授)

纪年

中和殿大学

士 保和殿大学

士 文华殿大学

士 武英殿大学

士 文渊阁大学

东阁大学士

十五年

巴哈纳 金之俊 额色黑 成克巩 蒋赫德 刘正宗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卫周祚 李霨

十六年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二月以原衔改

兼)

额色黑 成克巩 蒋赫德 刘正宗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卫周祚 李霨

十七年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

额色黑 成克巩 蒋赫德(二月免) 刘正宗(十一月革)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卫周祚 李霨

十八年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

额色黑 成克巩

蒋赫德

洪承畴(四月休) 傅以渐(六月休) 胡世安

卫周祚 李霨

纪年 内秘书院大学士 内国史院大学士 内弘文院大学士

十八年

巴哈纳(七月授) 金之俊(七月授) 胡世安(七月授,十一月休)

车克(七月授) 额色黑(七月授,十月死) 成克巩(七月授) 卫周祚(七月授) 苏纳海(九月授)

蒋赫德(七月授) 李霨(七月授) 觉罗伊图(七月授)

康熙朝[编辑]

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内三院设殿阁大学士。中和殿系衔,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即未再授。

纪年 内秘书院大学士 内国史院大学士 内弘文院大学士

元年

巴哈纳 金之俊(八月休)

车克 成克巩(十月改)

成克巩(十月改) 卫周祚 苏纳海 伊图 蒋赫德 李霨【内阁学士,】

二年

巴哈纳 成克巩(四月休)

车克 孙廷铨(五月授)

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三月改) 伊图

蒋赫德(改国史院)

李霨

三年

巴哈纳 车克

孙廷铨(十一月休) 魏裔介(十一月授) 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改弘文院) 巴泰(六月授)

伊图 蒋赫德(改回)

李霨

四年

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 苏纳海 卫周祚 巴泰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五年

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 苏纳海(十二月革)

卫周祚 巴泰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六年

巴哈纳(二月死) 班布尔善(二月授) 车克(八月休) 魏裔介

卫周祚 巴泰

伊图(正月解) 图海(二月授) 蒋赫德 李霨

七年

班布尔善

对喀纳(九月授) 卫周祚 图海 蒋赫德

内阁学士 第二篇_试论述明清内阁制度的演变

内容摘要:

明清两代均以内阁为协助皇帝,发布政令之机关,加强了君主专制。 中国 自汉以来,均有宰相辅政,皇权和相权是划分的,宰相是可以监察皇帝; 虽然皇帝为国家之最高领袖,皇帝之命令为圣旨,但由于相权有适当的制衡,故汉唐宋的政府,并不算得是君主专制。明清制度不设宰相, 皇帝一人难以独揽全国政务,故设内阁,而内阁却侵袭了相权,阁臣只有宰相之职务而没有制衡皇帝之权,间接加剧了君主专制,而期茁芽之时期,可算是明太祖在位之时。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口胡维庸^造**,废宰相,并下令子孙不能恢复宰相之职。废相后,一切政事均由皇帝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不能管理所有政事,所以太宗时设立四辅官,以为皇帝辅弼。四辅官是春官,夏官,秋官及冬官,多由宿儒担任,主要与皇帝议论朝政,而不过问实际政事。到了洪武十五年,罢四辅官,设殿阁大学士:太祖并设有文渊阁, 武英殿,华盖殿及东阁,有大学士待奉左右。所谓内阁,就是皇帝的办公室,而内阁大学士,就只不过皇帝的秘书。内阁学士官阶本来只有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地位并不高,他们只是皇帝的待从, 政治 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职,皇帝口授而由大学士写出来,政治大权在皇帝而不在大学士。

内阁基本形成是在成祖永乐年间,成祖时,开始选儒臣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其官衔为入阁办事,至此才正式有内阁之名,但成祖与太祖一样,亲自批答奏章处理政事,只是口头分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只如秘书一样。

仁宗宣宗年间,可为内阁制度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阁权渐重。仁宗时常召阁臣密议国家大事,但奏章的批答仍然是出于皇帝。宣宗期间,杨漙、杨士奇、杨荣以为皇帝老师,并为尚书兼大学士,地位日隆。此时由曾任皇帝老师的之人兼任内阁大学士,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宣宗时开始由内阁大学士小票拟。其后入文渊阁者相继晋升,于是内阁既尊且亲,职权俨如汉唐宰相。

英宗武宗期间,是明内阁制的第二阶段。英宗时开首辅专权之始。首辅为大学士之首,内阁大学士多则有六七人,少则有三四人,这时大事均由首辅票拟,于是大权便集中在首辅一人身上,内阁制 发展 至始,已超越了六部,而阁员中由以首辅权力最大。

世宗至神宗年间,即嘉靖万历年间,为内阁发展鼎盛之时期,阁员之权力及威望已超越六部尚书,更出现了很多有名的首辅,他们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有权相之责。出名的首辅有世宗时的严嵩,神宗时有张居正。 此时,明之内阁制已发展至最高峰。

神宗晚年,万历年以后,神宗共有二十年没有上朝,没有和大臣接触, 连首辅也须假宦官之手来票拟。神宗不理政事,假手宦官传递奏章,宦官得以参与机务,其后皇帝更不批公文,批红实权落入宦官手中,宦官权力日重,操控政事,内阁之权力完全被夺,形同解体。 清代以异族入主中国,为逞其私心,控制政府,巩固皇位,故清之君主专政比明更甚,乃沿用明内阁制度,以中央政府为重心,最初在殿阁大学士,其办公地方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及文渊,东阁及体仁阁( 合称三殿三阁 )。大学士有四人,尚有协办大学士二人,名义上汉满各半, 但实际上,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大学士为为正一品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票拟,修国史和参与重要的政事等,职责与明和内阁大致相同,但有军事者则由议政王决定,内阁职权仍受限制,但其地位已得到了提升。清最初约八十年,仍沿用明内阁制为主。

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为保持军事机密,故成立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处理军事

机务,使能更快捷地把军事命令传到前线。军政大事不经内阁,径由军机处发出。当时雍正挑选内阁中书及部属为军机章京,以起草诏令,于是政府最重要的政令由军机处发出。但战争过后, 军机处仍然存在。皇帝多数在军机处议事,内阁之职务,完全被军机处夺去,大学士变得坐而论道,只接受皇帝的旨令行事。

内阁学士 第三篇_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宗室爵秩: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内阁协办大学士、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銮舆卫掌卫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为:光禄大夫武为:连威将军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御史、总督(巡抚)、侍卫处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八旗都统、各省总督、总兵、提督

授:文为:荣禄大夫武为:振威将军

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大臣、八旗副都统、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銮舆使

授:文为:资政大夫武为:武显将军

从二品:内阁学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侍卫处散秩大臣

授:文为:奉政大夫武为:武功将军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轻车都尉、参领、参将、协理事务侍卫领班、一等侍卫、火器营内外营异长,城守尉

授:文为:通议大夫武为:武义将军

从三品:光禄司卿、盐运使司盐运使、协领、游击

授:文为:中议大夫武为:武异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卫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医院院使、太庙尉、二等侍卫、永陵掌关防官、顺天府府丞,各省道员、骑都尉、侍卫班领、副参领、佐领、防守尉、都司【内阁学士,】

授:文为:中宪大夫武为:昭五都尉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知府

授:文为:朝议大夫武为: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给事中、参议、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太医院左右院判,天坛尉、地坛尉、永陵副关防官兼内管领、福陵、昭陵、关防官、同知、知州、云骑尉、三等侍卫、守备

授:文为:奉正大夫武为:武德骑尉

从五品:各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

授:文为:奉直大夫武为:武德佐骑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乐署署正、盛京管庄、都察院经历司经历、都察院都都事厅都事、兵马司指挥、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钦天监左右监副、通判、新军校、骁骑校、前锋校、护军校、千总

授:文为:承德郎武为:武略骑尉

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禄寺罢正、布政司经历

授:文为:儒林郎武为:武略佐骑尉

七品:内阁典籍厅典籍、中书、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库、兵马司副指挥、知事、大理寺堂评事、翰林院编修、知县、恩骑尉、把总

授:文为:文林郎武为:武信骑尉

从七品:牺牲所正千户、牺牲所福千户、州判、各衙经历

授:文为:征仕郎武为:武信佐骑尉

八品:各部司务厅司务、神乐署协律郎、县丞

授:文为:修职郎武为:奋武校尉

从八品:神乐署左右署丞、内阁典籍、翰林院典籍

授:文为:修职佐郎武为:奋武佐校尉

九品:神乐署司乐、读祝官、赞礼郎、县主簿、外委把总

授:文为:登仕郎武为:修武校尉

从九品:工部司匠、鸿胪寺鸿赞、序班司狱司司狱、州吏目、巡检司巡检、各道库大使、各府仓大使、各府税课司大使

< 授:文为:登仕佐郎武为:武佐校尉>

内阁学士 第四篇_【高考调研】2015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

课时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中国古代一帝王对大臣不无感慨地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针对这一感叹,君臣讨论后最有可能 ( )

A.实施封邦建国制 B.推行三省六部制

C.创设内阁制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说明宰相制度存在,而明清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D项;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按照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程序运作,符合“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

2.(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 ( )

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 B.将相权一分为三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意图解散中书省

答案 C

解析 A项“废除相权”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是指分为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太宗患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项错误。

3.(2014·宝安中学模拟题)中国封建时代权力机构的设置,往往通过分化事权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中,军事部门权力机构的设置,可以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

A.节度使 B.太尉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节度使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经济上掌控地方的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大的武力,实际上成为割据势力,排除A项。秦朝时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B项。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机构,初为办理军务而设,后成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与“分化事权”“军事部门”相悖,排除D项。宋朝为分割宰相权力设枢密院掌握调兵权,设三司使掌握财权,设参知政事掌握行政权。故C项正确。

4.(2014·郑州四中模拟题)“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下列对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 )

A.吸纳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长处 B.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C.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D.保持了西汉统治的长治久安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实行,导致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消极作用明显,故选C项。

5.(2014·辽宁十校模拟题)以下是福建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 ( )

A.福建行政机构设置由简到繁

C.福建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6.(2014·庆安三中模拟题)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 ( )

A.能力至上 B.唯才是举

C.德行优先 D.德才兼顾

答案 C

解析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善”,而“善”属于道德范畴,ABD项均不符合此意,故C项正确。

7.(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 ( )

A.否定特权制度 B.选官用人权在中央

C.选拔程序简化 D.考试内容具体明确

答案 A

解析 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也就是否定了选官特权制度,这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故选A项。

8.(2014·郑州四十七中模拟题)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初设时“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其后“所制者远,所统者众,所寄者甚重”。该政治制度是( )

A.西周分封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代三省六部制 D.元代行省制

答案 D

解析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意即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说明该政治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项。“无诸侯之权”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之下的诸侯王享有较大的权力相悖,排除AB项;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因而初设时“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之后由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行省数量增多,辖区广阔,权力集中以致于地方军、政、财无所不统,并对中书省负责,而中书省借助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说“所寄者甚重”,故D项正确。

9.(2014·鹰潭市模拟题)朱元璋谕晓中书省群臣:“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这表明朱元璋重视 ( )

A.对官吏的教化 B.学校的德育功能

C.对人才的培养 D.对学校的管理

答案 B

解析 据“教化为先”“学校为本”可知朱元璋强调学校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即德育功能,故 B.中央政府对福建的控制加强 D.福建脱离中央形成地方割据

选B项。

10.(2014·宝鸡市模拟题)有人称,清代军机处是一个“一不四无”机构,即:不是法定的、独立的衙门,且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军机处的这一特点 ( )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说明了其行政效率低下

C.便于破格提拔有用人才 D.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加强皇权专制的主要表现,材料中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使得不管是军机处整体,还是军机大臣,都不能拥有独立的实际权力,这便于皇权专制,防止大臣专权,所以有利于加强皇权;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1.(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2.(2014·湛江市模拟题)据史书记载:“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内阁开始有了独立决策权 B.明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开始威胁皇权专制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嘉靖年间的内阁的权限迅速扩大,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C项符合题意。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可能制约和威胁皇权,ABD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16分)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论点相似的材料并阐明其论点。(6分)

答案 (1)演变:秦代三公九卿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10分)

(2)相似:材料一和材料三相似。论点:认为相权不断弱化。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论点:认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并且相权不断弱化。(6分)

14.(2014·新余一中模拟题)(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材料二 先是世祖(顺治皇帝)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顾南书房翰林虽典内廷书诏,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地方上,随着督抚完成地方化,省一级有了统一的军政首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叶向高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内阁的本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内阁职权的发展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政治制度的特征。(8分)

答案 (1)认识: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4分)本质: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和工具。(2分)

(2)变化: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职权再次被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虽存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8分)

(3)表现: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和密折制;在地方设置省、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加强中央集权。(6分)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2分)

内阁学士 第五篇_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第三部分内阁鼎盛时期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第四部分:内阁动荡时期

内阁学士

http://m.gbppp.com/sh/480848/

推荐访问:清朝的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永公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