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意境

时间:2018-09-20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分析诗歌意境 第一篇_如何分析诗歌意境?

如何分析诗歌意境?

高智文

这种类型题常见的问法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回答这种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境是抒发情感的依托,所以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境+意。

为了更好的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意,进行梳理归纳:

月亮——思乡、怀念故友

浮云——游子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

鹧鸪——思乡、凄清

东篱——出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

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

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寒蝉——悲凉

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花草树木类: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

杨柳:送别、伤感。

梧桐:凄凉、凄苦。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飞禽走兽类:

子规(杜鹃):凄恻、思乡。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沙鸥:漂零伤感。

蝉:高洁,悲秋。

斑马:惜别。

鹧鹄:离愁别绪。

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风霜雨雪类:

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秋水:盼望. 烟雾:情感朦胧、惨淡。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浮云:游子、飘泊。

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其他类:

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

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

夜半:愁思怀旧。

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

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

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

双鲤、尺素:书信。

西楼:桂怨。

南浦:水边送别。

长亭:路上送别。

精卫:不畏艰难。

抱柱:坚守信约。

三尺:法律。

南冠:囚犯。

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

西楼:闺怨。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 类型: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激昂雄壮与悲壮

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有了以上的基础,现在我们来明确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二步具体阐释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描述时,忠实于原诗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分析诗歌意境 第二篇_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2004-04-17 15:18:42)

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故诗词的意境实含意与境两个因素。因而品味诗词意境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意境=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寻景、探情的过程。由外化可观之景捕捉内在虚化之情。各种风格的诗句意境便不同。一类境意(情)

山水诗自然、平淡闲适、愉悦

婉约词清空、绮丽哀愁、惆怅、伤痛

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之境,闲适之情)“宝帘闲挂小银钩”(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类境意(情) 边塞诗雄伟、粗犷豪迈、高亢

豪放词雄健、阔大悲凉、旷达

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粗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放之情,乐观之情)

二、分析:寻景———构境———析情

分析诗句的意境,应把握“三部曲”:A、寻景:寻找写了哪些物?B、构境:这些构成了怎样的画面?C、析情:这个画面渗透出怎样的情调?分析意境最终归到“情”(志)上。

例:分析苏轼《南乡子·送陈述古》中画线句的意境。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旧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析:抓住“荧荧”残灯和“泪不晴”,描绘了秋雨乍停之夜,诗人在朋友别离后残灯明灭中眼泪涟涟的情景,表达了挚友情深而别后的孤寂伤感情怀。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8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师蕾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

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原作者:师蕾

如何挖掘教材名篇中艺术美的意境

钱华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二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类。

偏于再现的叙事类艺术,侧重于客观具体地描写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例如忠贞刚烈的刘兰芝、命运凄惨的琵琶女、爱财如命的葛朗台、愚昧麻木的祥林嫂等等,对这些形象的把握,可以调动学生的同情、厌恶、赞美等情绪,自然地与过去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学生)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

偏于表现的抒情类艺术,一般没有情节描绘和性格刻画,而是侧重于作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的。本文重点想就某些偏于表现的艺术名篇如何从艺术美意境挖掘的角度来简要谈一些教学体会。

挖掘意境首先是要善于挖掘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因为这是作家创造意境的基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一物之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言的“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闹”意来,所以正是这一“闹”字使形象生动传神,“境界”全出。其它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数只船横渡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些几经锤炼或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的动词,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揣摹,才能让学生体会所传之神。传神之形象也可以是一物之形。如刘禹锡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仅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莲的内在神韵来。以形写神,突破一览无余的有形实体的局限,创造出蕴蓄深厚的景外之意,味外之旨。如果我们能通过“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与无穷的意趣,才真正了解了作品的神韵。其它,诸如朱自清笔下的白杨树,壶井荣的蒲公英等都

可以通过由形及神的分析,去把握美的意境。当然形象的生动传神不仅止于一物之动,一物之形,还有可能是作品所营造的画面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这主要是作家把他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进行完美的组合。所以对于此类作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组成画面的各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再现它们组合所营造的画面,提示渗透于其中的物象的立意。例如《过故人庄》诗人选择的意象有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酒、菊花和一对友人。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常见的,最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朴实的美来,经过诗人的排列组合,在我们面前就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生活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安宁。作家总是要寄“意”寓“境”之中的,总力图能找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我们只要把握住那活脱脱的形象、画面,总是能挖掘出作家所要寄寓的无限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神髓韵味。

其次,要善于挖掘能融“情”与“理”为一体的“意”,“意”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必然包含着作家浓郁的感情浆汁的。只有当这“意”符合“情”(与人民、与时代相通的感情)与“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作家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统一这一条件时,作品的意境才能开拓得更为深远。因此,优秀的作品总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激起他们的艺术联想,进入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20个字,却开拓了一个广阔深远的意境,这里除了形神兼备外,更重要的在于“情”与“理”的统一了。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用“冰心”“玉壶”这两个简单意象叠加起来表现自己对洛阳亲友的真挚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纯洁的情操。而这种感情正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挖掘,同样能理解美的意境。此外,作家在创造开拓意境时,总是从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寻觅最能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如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使用。我们若能从艺术手法着眼,必能有助于意境的深刻挖掘,下面略举几例。

㈠从摹形、绘色、绘声的表现手法中挖掘意境美。眼睛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形体、色彩和声音是构成形式美具有审美意义的三种自然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与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很为重要,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渗透。例如茅盾名篇《风景谈》中总共展示了六个画面,几乎每个画面都能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作品。如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这里有构成形体美的线条:地平线上的“黑点”、“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昂首阔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有构成色彩美的颜色的和谐搭配:在“纯然”“茫茫一色”的沙漠里,一队黑色的骆驼,一杆长方形猩猩大旗,这种形态(点线面)、这种色彩(黄红黑)组合成的画面的确是庄严与妩媚,确实能体现出“风景”的特有内涵来。绘声是对音响的描写。比较简单的天籁之声,可以直接摹拟。比如“萧萧”像马鸣,“唧唧”之像机杼声,“嘀嗒嘀嗒”为时钟声,但有些声音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却不足以表现其精妙,特别是音乐声,是故诗人或作家常借助于贴切奇妙的比喻加以摹拟。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精湛奏技,第一句用急雨比喻粗弦的低细绵密。当粗细弦交错杂弹时,音响互为补充,使人听起来象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清脆悦耳。“间关”两句形容琵琵声一时象莺语从花底下发出来宛转流畅,一时象缓慢的泉水在冰下暗流,幽咽低沉。接着声音变得又像冰泉水那样冷涩。到后来,弦丝似乎凝住不动了。令人沉闷的静寂过后,突然迸发的乐声像是银瓶顷刻破裂,水浆迸射;又像是铁骑突出,刀枪齐鸣。诗人写到这里,真是将音乐与诗融成一体,演奏者沦落天涯如泣如诉,如怒如慕的情思与诗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的痛楚心情,全部通过音乐把诗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这时若能结合音乐教学把《琵琶行》的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有机会感受到古典的高雅艺术,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把诗人所寓以的感情挖掘出来,可谓一举两得。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了体现出故都秋之“清”、“静”、“悲凉”,只选取了皇城人海中一栋破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下,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寥寥数语,从形、音、色三方面来描写院中见到的景象,渗透了浓浓的秋意。

㈡从作者虚实隐现的艺术处理中挖掘意境美。实是直接性的形象描绘,虚是间接性的内在寓意,实中有虚,虚处见实,虚实并生,相得益彰,就能通过有限的个别形象开拓无限深厚的“意境”来。巴金的《灯》中,由眼前的灯到回忆中的灯,是实写,以露为胜;而“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俳徊,它被噩梦引入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这几句由实转虚,把眼前之灯虚化,从而提示了“灯”的储蓄内涵来,突出其象征义,就是以隐为主。文章又继续出发,虚写古代神话,实写现代故事,这样虚实相映,古今参照,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为深刻。

㈢从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中挖掘意境美。最佳的修辞方式适合最好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荷塘月色》中通感、比喻使意境更显素淡朦胧;《天山景物记》中映衬手法的运用,直到烘云托月之妙;回环动听的叠字,在许多诗文中广泛运用。朱自清散文中就爱用叠字,古典诗词中则运用更广,它或能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能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挖掘此中真意,更能领悟意境之妙处。其它如排比、双关、对偶、夸张等均能从不同方面挖掘出无限的意境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对意境的开拓艺术颇丰,不仅有通感、比喻、拟人、叠字等修辞手法,还通过动与静的映衬来丰富意境内涵。先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示全文之旨。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心里的颇不宁静。继而又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联想到江南采莲的“热闹”,含蓄揭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作者于动与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处理之中,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与这样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罪恶愈重,人们对罪恶的仇恨愈深,对幸福、安宁的向往也就愈强烈。可见,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必能有助于挖掘出广褒深远的意境来。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对作品形神兼备,情理统一分析的基础上,再从艺术手法运用上进行挖掘,必能让学生感受到境界明晰而意趣无穷的美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领受美学教育

谈诗歌意境的欣赏

谈诗歌意境的欣赏

山东垦利一中 魏名宝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

分析诗歌意境 第三篇_诗歌鉴赏意境

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

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

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

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理。

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三是篇幅短小,基本取材于诗歌的律绝,词曲的小令。

四是文本基本取材于唐宋。

三、诗歌内容的把握

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四、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几种模式。

分析把握诗歌的形象(意象)

把诗词里的意象全部找出来,然后用“意象堆积”的方式,把它们

堆积起来,构成一个画面,然后确定诗词的感情基调和风格。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分析诗歌意境,】

2、考查意象的作用;3、考查意象的特点。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有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如“杨柳”——它

表离情别恨或柔情;“木叶”——它表惆怅落寞的心境;“黄昏”——它象征时光流逝,惆怅幽思,对青春的惜怀;“依阑干”——女子的等待、寂寞之情;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寄寓节操等

做好鉴赏形象的工作:

第一,了解诗词中写了什么样的形象,弄清其字面意义;

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涵的哲理。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诗歌意境,】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1、营造气氛;2、设置背景或环境;3、塑造意境;4、奠定情感基调;5、借景抒情;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7、诗歌线索。

【常见意象】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

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分析诗歌意境 第四篇_高考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题专项讲解与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题专项讲解与练习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所写的意象 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③.艺术效果(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 ④.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答题步骤

①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或(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巩固练习

一、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二、(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07年陕西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分析诗歌意境,】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六、(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七、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分析诗歌意境,】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分析诗歌意境

http://m.gbppp.com/sh/482009/

推荐访问:诗歌鉴赏分析意境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