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作者

时间:2018-04-03    来源:说说    点击: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一篇_文心雕龙的作者

训后感

军训,是一件既令人向往,又让人感到恐惧的事。就在9月21日,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军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天,但对于以前的我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但是现在,军训结束了,这三天的回忆就好像稍纵即逝一般,停留在我脑海里。

先来说说我们的服装吧!学校发给了我们一套迷彩服。我一看,满脸的不情愿,心想:这服装也太丑了吧······。我心不甘情不愿地试穿了之后,发现裤子太大了,连我爸都能穿了,唉!

我们的教官,不算高,不算胖,脸黑黑的,给人一种既严肃。又带有一些幽默感的感觉。他在训练的过程中一直板着脸,看起来一副很不好惹的样子;但是到了休息时间,却也是与我们谈笑风生的。

军训的第一天,教官就让我们站军姿。“站直了,双脚跟并拢,两个脚尖张开约60度,两肩微微往后张,下巴微收,注意手型,两手紧贴裤缝线······”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炎炎烈日下,我们一动不动,暴晒了20分钟,我们一听到教官说可以休息时,一下子就欢欣鼓舞起来了!但是因为定格太久,我真的是一动也不能动了!

等到中午可以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像刚从笼子里释放出来的鸟儿一样,为重新获得了自由而快乐,飞奔回了教室,

拿上饭卡,冲向食堂!

下午,我们顶着太阳,来到了操场,见教官还没有来,我们就先大口大口的补充水分,完了原地坐下,边讲空话边等教官来。终于,教官来了,我们立马起来,整理好队伍,开始今天下午的训练。

下午,教官教我们练习“齐步走”。我们从摆臂开始练习,再到踏步,脚趾间转法等等。刚开始,我们怎样都做不到整齐划一,还被教官狠狠地骂了一通。不过,经过批评之后,我们似乎开了窍,做的渐渐规范起来了。后面,我们还加上了口号“团结进取,争创一流”,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也在进步······

三天的军训就在这练习中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我们似乎也收获了不少:我们变得更有毅力,更经得起考验,既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又磨练了我们的人格,更让我们懂得了团结有爱的重要意义!685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二篇_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一) 定林俗客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其祖父刘灵真,除了《梁书·刘勰传》提到“宋司空秀之弟也”以外,不见于史传记载。刘秀之乃是宋代司空,官位仅次于丞相;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是颇为显赫的。但不少研究者以为,《梁书·刘勰传》的这句话实不可信;刘氏虽是东莞望族,但刘灵真这一系已属旁支远族了。据王元化先生的考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1。

六朝时期,士庶之别犹天壤之隔。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即使你才华出众,一旦出身庶族寒门,也就几乎进身无望了;而血统高贵者,他们生来就是做官的,以至于平流进醛坐至公卿。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也就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所痛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不过,虽然整个六朝时期士庶区别的大势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有所不同的。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便以平民身份而靠军功起家,因此刘勰出生的时代应该就是士庶区别有所缓和的时期。也许正因如此,就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至刘勰五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前后,刘尚升任越骑校尉一职。越骑校尉乃是汉代所设置的五校尉之一,位列七班,选中者皆以其才力超越;刘尚得以升任中级官吏,这对刘勰的童年是有影响的。另外,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设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并设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同时“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南史·宋本纪下》),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会影响到刘尚对幼年刘勰的教育。

刘勰七岁之时,做了一个对其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美梦。他梦见了一片五彩祥云,犹如锦缎般美丽,便“攀而采之”(《文心雕龙·序志》2)。显然,刘勰之有如此吉祥的美梦,正以上述背景作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见,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正是儒家的建功立业思想。然而,美梦总是很少会成为现实的。据牟世金先生考证,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刘尚在一次保卫首都建康的战斗中战死,刘勰时年八岁3。这一打击无疑是灾难性的。《梁书·刘勰传》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可见其父亲的早逝对刘勰的一生产生了何等重要的影响。

从父亲去世到二十岁左右,刘勰在发愤读书中度过了自己从少年至青年的这段时光。479年4月,宋顺帝被迫禅位于萧道成,是为齐高帝,历史进入了齐代。萧道成十三岁受业于著名儒士雷次宗,研究《礼》及《左氏春秋》。因此他即位以后,便重用长于经礼的王俭,自此君臣唱和,儒学大振。建元四年(482)正月,齐高帝设立国学,“精选儒官,广延国胄”(《南齐书·高帝纪下》),崇儒重学之风吹遍江左士林。是年三月,齐高帝萧道成卒,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他更是承继高帝之风,对儒学之兴推波助澜。他不仅仍重用王俭,而且优礼有加。上行下效,一时形成所谓“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南齐书·刘瓛陆澄传论》)的盛况。当此之际,少年刘勰所受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萧齐政权在弘扬儒学的同时,对佛教亦极为重视。齐武帝萧赜刚刚即位之时,皇太子萧长懋便将当时大乘佛学之名僧集中于宝地禁苑“玄圃园”安居,表现了

对佛教的顶礼膜拜。齐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永明元年,483),被封为竟陵王不久的萧子良更召集名僧,开设讲坛;佛徒高僧济济一堂,形成沈约所谓的“旷代之盛事”(《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萧长懋还以皇太子之尊,萧子良则以竟陵王之贵,拜定林寺僧柔及僧远等人为师;其敬重佛徒,可谓顶礼膜拜。这对刘勰的一生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永明四年(486)前后,也就是在刘勰二十岁左右,他的母亲又去世了。此后,在刘勰为母亲守孝的三年时间里,齐竟陵王萧子良大开西邸,招集儒、佛和文学之士会聚鸡笼山,抄五经百家,编《四部要略》,讲梵语佛法,造经呗新声,所谓“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南齐书·竟陵王萧子良传》)。西邸盛会不仅把崇儒重佛之风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亦使永明文学盛极一时。萧子良门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瑭范云、任昉、陆倕等“八友”,或品味山水神韵,或探讨声律对仗,或讲究用事敷陈,或推敲丽辞雅义,诗酒游宴,音声唱和,崇文之风,弥漫江左。

可以想见,居丧中的刘勰必然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时风的变化。《文心雕龙》中强调“贵乎时”(《才略》),这是刘勰从世事的浮沉、家庭的变故中所得到的深刻体验。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庶族寒门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来说,要想取得进身之阶,洞察时世、抓住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离开时代的大江大河,自己的涓滴之水是很快就会干涸的。然则,时风是什么呢?可以说,佛学与文学的并行不悖正是刘勰所处的时代氛围。佛教与文学原本关系不大,然而皇亲国戚之道俗相兼,尤其是竟陵王萧子良的推波助澜,使得佛教与文学相得益彰了。 永明八年(490)前后,刘勰来到了京师,举步踏入钟山名刹定林寺。千载悠悠,我们今天无从揣测刘勰当时的心情;但举目无亲而逼入佛门的无奈,是可以想见的。不过,这却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感情冲动之举。在上述崇儒重佛的文化思想背景之下,在佛学与文学并行不悖的时代氛围之中,无所依傍的刘勰决定进入佛门,正可以视作一举多得的“贵乎时”的行为。这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从此便可安居京师之地以“待时而动”(《程器》)了。

《梁书·刘勰传》是这样记载的:“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所藏,勰所定也。”这句简单的“积十余年”,意味着刘勰几乎全部的青春时光都是在定林寺度过的;而沙门僧祐则成为这一时期刘勰生活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僧祐俗姓俞,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祖籍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县),生于建业(今南京)。幼儿时期,父母带其入建初寺礼拜,便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竟至不肯回家。父母只好从其所愿,任其出家入寺,奉僧范为师。父母本以其年幼任性,未必真心向佛,所以当他十四岁以后,便私下里为其订下婚事。谁知当他知道以后,便逃到定林寺,投靠法师法达。法达乃是定林寺创建者昙摩密多的弟子,其“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高僧传·僧祐传》)。僧祐竭诚奉事法达,更加执操坚明,其家庭亦莫可奈何了。年满具戒以后,僧祐又受业于律学名匠法颖,随侍尽心二十余年,“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哲”(同上),成为佛家律学名僧。法颖去世后,正值竟陵王萧子良倡隆佛法之时,僧祐自然经常被请去讲律,听众常达七、八百人之多。

显然,刘勰跟随僧祐十余年,所受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比如,《梁书·刘勰传》说刘勰“家贫不婚娶”,其实“家贫”可能只是原因之一,而僧祐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杨明照先生曾指出:“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4,这是颇有道理的。不过,从刘勰居于定林寺十余年却并未出家来看,虽其“信佛”之心固然不假,却未必仅仅因为一般的“信佛”而“不婚娶”,倒是与之朝夕相处的大德高僧僧祐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 永明十一年(493)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勰作为僧祐的得力助手,以主要精力帮助整理佛经。厘定文献,区别部类,造立经藏,撰制经录,“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僧祐《法集总目序》),其中艰辛自不待言,却也使刘勰“博通经论”,成为佛学的专家。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一篇重要的佛学论文《灭惑论》。

齐明帝建武五年(498)前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刘勰又做了一个美梦。他梦见自己手捧红色的祭器,跟随孔子向南走。梦醒以后,他感到非常高兴。遥想夫子当年,尚且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而今,他老人家竟然托梦于自己这个无名小卒,这难道不是重任在肩吗?

(二) 搦笔论文

刘勰身居佛寺而梦随孔子,这与其居于佛寺十余年却并未出家一样,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也是他个人人生理想的必然。他在《序志》篇中,袒露了自己的心曲。他说: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古人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在这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黎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而真正能够出类拔萃者,靠的是聪明才智。可是,岁月如白驹过隙,时光一闪即逝,人的身体连同其智慧也是不能久居的。古代的隐者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然而,相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人又能“心意自得”几年呢?所以,要把声名永播,想让事业长存,看来只有依靠写作,将自己的作品留在世上了。刘勰说,人类的形貌取法于天地,人类的本性来自于“五行”(水火木金土),人的耳目可比日月,人的声气有似风雷,人类超过了天地之间的万物,人类乃是宇宙之精灵、天地之中心。可是,人的肉体比之草木又能坚硬多少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真正可比金石而流传久远的,只有名声了。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古人说,君子之处世,“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刘勰来说,“立功”一途遥不可及,也就只有著书立说而“树德建言”了。

所以,刘勰身居佛寺却与孔夫子心灵相通,良有以也。至于著书立说的具体方向,刘勰也有自己的考虑。《序志》有云: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刘勰说,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最好的途径当然是给经书作注解,但是东汉的马融、郑玄等大儒已经作了精深的阐述,自己即使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深入的见解,也难以自成一家了。然而,考察文章的作用,其作为经书的辅佐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祭祀、丧吊,还是朝觐、阅军,抑或婚嫁、冠礼,各种仪节都要靠文章来完成;国家的政治、教化、礼乐、军事、刑法、经济等等一切政务,无不靠文章来实施;至于君臣之间的沟通,军国大事的阐明,当然更离不开文章了。刘勰以为,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作用的各类文章,无不来源于儒家经典;正是儒家经典为后世文章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也为后世文章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任凭文苑笔场百家腾跃,无论翰林华国诸子驰骛,终究跳不出儒家经典的圈子。所以,“论文”一途同样可以通向儒家经典,也就可以完成孔夫子的重托了。

其实,所谓“敷赞圣旨,莫若注经”固然不假,但刘勰不走“注经”之路,却未必真的完全因为马融、郑玄等人“弘之已精”。虽然此时仍然重视儒学,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而儒学和佛学的交融统一、佛学和文章的相得益彰,以及文章本身的繁荣发展,才是时代的潮流。尤其是永明文学之盛给刘勰的薰陶和启迪,实在使他不能不去

“论文”。更重要的是,以孔子之托而有“论文”之必要,乃属当务之急;这便是所谓“去圣久远,文体解散”,也就是近世文章的发展由于离开圣人越来越远,因此文章的体制逐渐败坏,以至于有“文将不文”的危险。简而言之,那就是诗写得不像诗,赋写得不像赋„„总之是失去了文章的规范。结果也就出现了刘勰所深感忧虑的文风:一味追新逐奇,崇尚浮浅怪异的语言;过分注重词藻的修饰,就像在已经装饰过的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又如在本不需要修饰的腰带和佩巾上再绣以花纹,忘记了其本来的面目和用处,有似买椟还珠,仿佛秦伯嫁女;从而也就离开了文章的根本,而走上文体错讹、辞采泛滥的道路。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文章写作的繁荣发达,另一方面是创作方向的误入歧途;作为“经典枝条”,如果不对其进行修整而任凭自然生长,后果何堪设想?这正是孔子之所以“乃小子之垂梦欤”(《序志》)的原因。以此而论,则所谓“论文”,不仅事出有因而势在必行,甚至比“注经”更为重要了。

根据牟世金先生比较精确的推断,从建武五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三月5,刘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以大约四载的光阴,全力结撰自己的论文之作。精研儒家经典之义理,深究佛门玄谈之论辩;标举文章写作之准的,探索知音赏鉴之奥秘。诗骚赋颂,有韵之文搜罗殆尽;章表奏记,无韵之笔囊括不遗。深入艺术构思之过程,辨别艺术风格之雅俗;明确文学的时代理想,概括文学的本质特征。纵观文学发展之道路,体察文学自然之关系;总结比兴夸饰之方法,规范融汇剪裁之手段。篇章字句,安排推敲精雕细刻;音韵声律,和谐流畅婉转自然。有时含笔腐毫苦虑劳情,有时援牍口诵文思泉涌;有时情饶歧路纷杂难断,有时敏在虑前应机可决。春花伴精推荣枯,秋月共细思圆缺;雨打寺门迟迟闭,雪落禅径踽踽行。星汉灿烂之永夜,常思五彩祥云之梦;赤日炎炎之长天,恒记夫子仲尼之托。暮鼓晨钟里奋笔疾书,青灯黄卷前戛戛独造;道不尽伏案抽思之苦,说不完建言寄情之乐。

呕心沥血四个春秋,刘勰在定林禅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并为这一精彩的华章定下一个动听千古的美名:《文心雕龙》。

(三) 逢其知音

《文心雕龙》书成之时,正值齐梁禅代之际。502年3月,齐和帝禅位;4月,萧衍即帝位,是为梁武帝,改元天监。无论谁做皇帝,定林寺的暮鼓晨钟都会照例敲响;但对刘勰而言,心情有所不同。他已身居定林十余载,却一直是白衣之身;既不愿出家为僧,则长此以往又怎能甘心呢?回首悠悠岁月,已历宋、齐、梁三朝;屈指青春年华,则近不惑之年。其人生之路通向何方,已是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

可以想见,望着用心血铸成的《文心雕龙》,刘勰没有如释重负之感。他发愤写作此书,当然是秉承儒家圣人之大道,为文章的写作确立千古不易的法则,为文学的发展找到纵辔远行的通衢;然而,他同样期望这部书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新的开端,而不是像司马迁那样准备“藏之名山”(《报任安书》)。可是,以自己无名小辈,又久居寺门之内,纵有旷世惊人之作,又怎能得到时人之肯定和承认呢?刘勰想到了沈约,一个历仕宋、齐、梁三朝并成为当朝权贵、而又身兼文坛领袖的人。

沈约,字休文,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其先世乃东吴世家大族。祖父沈林子曾为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参军、征虏将军,刘裕即位后,封其为汉寿县伯,迁辅国将军。沈约的父亲沈璞,文帝时官至宣威将军、盱眙太守,并以防魏有功,转淮南太守。宋文帝死后,王朝内乱,刘骏起兵夺得政权;由于沈璞未能及时响应,被宋孝武帝刘骏所杀。时年十三岁的沈约四处潜逃,后遇大赦,幸免于难。

沈约从小便“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梁书·沈约传》),他的母亲恐其劳累过度而生病,不得不经常减少其灯油或灭掉其灯烛。正是由于他的苦读,使其博览群籍,精研文史,“年

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宋书·自序》)。宋明帝泰始元年(465),二十五岁的沈约起家奉朝请,并为尚书右仆射蔡兴宗赏识;两年后,蔡出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便引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泰始五年(469),蔡升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又以沈约为征西记室参军等职。刘宋末年,沈约入朝为尚书度之郎。

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三十九岁的沈约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南郡王萧长懋的记室。建元四年(482),齐武帝萧赜即位,立萧长懋为太子,沈约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受到太子的特别看重。后迁太子家令,兼著作郎。永明年间,沈约还受到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为其门下“八友”之一。永明八年(490)以后,沈约迁中书郎、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以及御史中丞等职。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竟陵王萧子良辅政,五十四岁的沈约升任吏部郎。萧子良不久病死,沈约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以后,沈约进号辅国将军。建武二年(495),五十五岁的沈约被征为五兵尚书,两年后迁国子祭酒。明帝死后,沈约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改授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南清河太守。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曾为“竟陵八友”之一的雍州刺史萧衍带兵攻入建康,不久便召集六十一岁的西邸旧友沈约,引为骠骑将军司马、左卫将军。沈约趁机劝萧衍代齐而立,言之殷殷,深得萧衍欢心,以约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成为帮助萧衍成就帝业的功臣。梁武帝受禅,以沈约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

刘勰之想到沈约,除了以其当朝勋贵的特殊地位,还因为沈约更是一代辞宗,是齐梁文坛的领袖。他重视声律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作用,与谢朓等人创立了永明新体诗,推动永明文学盛极一时。其五言诗清怨和谐,意境独到,骨采完备,精拔可读。更重要的是,沈约以官场浮沉数十载、阅尽人间冷与暖的通达,加之对文学本身的精通,对文坛新人奖掖有加、不吝提拔;其谦谦儒风,受到文人学子的敬重与爱戴。凡此种种,使得刘勰把希望寄托在了沈约的身上,希望自己的《文心雕龙》能得到沈约的青睐;那怕只言片语的品评,只要略予褒奖,也就不至使自己的半世心血付诸东流了。

但是,一个颇为简单却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是,怎样使《文心雕龙》到达沈约的手中呢?《梁书·刘勰传》是这样记载的:“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千载之下看来,这实在是颇富戏剧性也颇有喜剧性的一幕;然而不难想见,刘勰迈出这一步,需要多大的勇气,又要承受多少痛苦的折磨!这不禁令人想起颇为相似的一幅历史画面: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钟会撰成论才性同异的《四本论》,自己颇为看重,欲取定于当时名士嵇康,于是便怀揣书稿来到嵇康宅外。徘徊有时,终于没有勇气敲门,便从门外抛至嵇康家中,急急忙忙逃走了。显然,以彦和当时之状况,尚难比钟会;以沈约当时之隆达,则远超嵇康。王公侯门深似海,即使想如钟会那样抛至其家,也是难以办到的。不过,刘勰不是叶公好龙之辈,他迈出了一般人难以迈出的一步。也许正是意识到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惜墨如金的《梁书·刘勰传》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上述记载。 当然,《梁书·刘勰传》之所以详细记述,也许还在于这件事情的结果。其云:“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沈约无愧为一代文坛领袖。其“便命取读”的态度固然显示了他的贵而无骄,其“大重之”的激赏固然再次证明了他奖掖后进之无私,其“深得文理”的评价固然说明了他的目光深邃,而其“常陈诸几案”的举动则更属难能可贵。

(四) 奉时骋绩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前后,三十七岁左右的刘勰“起家奉朝请”(《梁书·刘勰传》)。“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既不为官,亦无职任;但既已“奉朝请”,则正式踏上仕途便指日可待。如上所述,沈约也正是自“奉朝请”开始其漫长的仕宦生涯的。对刘勰来说,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三篇_文心雕龙作者

文心雕龙作者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四篇_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名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愤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兼任东宫咨询专家时,刘勰向皇上建议佛教和道教都应该与其他的宗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诏书讨论此提案并按刘勰所提建议通过。后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经文,后请求出家,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

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

刘勰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

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五篇_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遗产的瑰宝,对于我们现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由上古至南齐以前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我们重视和好好研究。其成就是杰出的、空前的、是举世公认的。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六篇_《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坐车从大街上经过。一个身背包袱、货郎打扮的中年人冲开护卫,挡住车驾,献上一部书稿。沈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把它“常陈诸几案”。在沈约的推荐下,这部书很快流传开来。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文心雕龙》。拦车人就是它的作者,文艺理论大师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一约公元532),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他的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到刘勰20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境遇也就日渐艰难。但他“笃志好学”,遍览群书。在《文心雕龙·程器》中,他谈到自己的理想:“君子藏器,待时而动。„„用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可以看出,刘勰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立志先“修身”,然后“治国平天下”。

母亲死后,刘勰守孝三年,便离开家乡去都城建业谋求出路。但因贫寒无名,没有人举荐,怏怏而返。不久,他便师从僧佑,到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僧佑是南朝有名的博学高憎,曾编撰过《弘明集》。刘勰深受僧佑的影响。他终生未娶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心雕龙》中他对一些概念的阐释,都打上了明显的佛学烙印。除佛学外,僧佑还精通儒家经籍,并且藏书丰富。刘勰在定林寺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儒家经典和古今文学作品,为他著述《文心雕龙》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

思潮。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与原有的儒、道、史三馆并列。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由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

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

刘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萌发了写作《文心雕龙》的宏愿的。从30岁左右开始,他发愤著述,经过五、六年的苦心孤诣地努力,这部文艺批评的扛鼎之作终于诞生了。刘勰也随着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播而名扬四海。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昭明太子死后,刘勰奉敕与沙门慧震上定林寺撰经,经成后,他就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除《文心雕龙》外,刘勰的著作现存的还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两种。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也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由事物的本质意义出发,不能以文害志,以文害物。刘勰这样强调“道”,也是为了反对六朝文学创作中过分雕琢而违反自然美的不良倾向。《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第三部分是创作论。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述》、《事类》19篇。这之后的《时序》和《物色》两篇虽然包含了文艺批评的内容,但也有关于创作的论述。这21篇是作者所称“割情辞采”的内容,是对总论中提出的“衔华佩实”的文学总体要求的具体论述。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的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应

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这—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文艺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其中《知音》是专门论述文艺批评方法论的,指出批评的方法是要通过作品的文辞来考查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体裁、文辞、结构等是否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才略》和《程器》两篇,论述了作家的文才和品德,讨论创作主体(作家)与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体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写作动机和目的的篇目.篇中还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类似于“跋”。

以上是对《文心雕龙》概貌的介绍。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书中论述的几个重要的论题。【文心雕龙的作者】

关于创作论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文学盛衰的原因,总结了三百多年的创作实际和近二百位作家的创作经验,阐明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作家创作时决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同样,批评也不能抛开历史背景,片面地分析艺术特色。可以说,这种文学史观的建立,是《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指出:“情(思想意义)者文之经,辞(文采技巧)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3、作品的风格论。《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各师本心,

其异如面。”篇名中的“体”是指作品的风格,“性”是作家的气质。他认为,作家的内质决定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文中他进一步论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种因素起作用,由于每个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风格各异。这四者,前两者是作者的先天秉赋,后两者是后天修养。指明作家要创作山有风格特色的佳作,必须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而不能刻意求异,生硬地在—些小技巧上下功夫,追求所谓的“风格”。【文心雕龙的作者】

4、艺术构思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

文心雕龙的作者 第七篇_文心雕龙·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

39。新奇者,摈古竟今40,危侧趣诡者也41。轻靡者,浮文弱植42,缥缈附俗者也43。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44,繁与约舛45,壮与轻乖46。文辞根叶47,苑囿其中矣48。

〔注释〕

1情动而言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表达。

2见(xiàn限):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4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5庸:平凡。俊:杰出。

6气:指作者的气质。刚柔:强弱。

7雅:雅乐。郑:郑声。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8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9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10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谲(jué决):变化。

11诡(guǐ轨):反常。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12翻:转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13风:指作品所起的教育作用。趣:指作品中所体现的味道。

14宁:难道。

15事义:事情和意义。《事类》篇说:“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文心雕龙的作者】

16乖:不合。

【文心雕龙的作者】

17体:风格。

18鲜:少。

19 “各师”二句:《·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成心:本性,指作者的才、气、学、习。《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

20总:综合。涂:途径。

21穷:尽。

22典雅:指内容符合儒家学说,文辞比较庄重的。典:儒家经典。雅:正。

23远奥:指内容倾向道家,文辞比较玄妙的。

24精约:指论断精当,文辞凝炼的。

25显附:指说理清楚,文辞畅达的。

26繁缛(rù入):指铺叙详尽,文辞华丽的。缛:采饰繁杂。

27壮丽:指陈义俊伟,文辞豪迈的。

28新奇:指内容新奇,文辞怪异的。

29轻靡:指内容浅薄,文辞浮华的。靡:轻丽。

30熔式:取法。诰:告诫之文,如《》中的《汤诰》、《康诰》之类,这里泛指儒家经典。 31方轨:并驾。《·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

32馥(fù父):当作“复”。复:深奥。典:这里指法则。

33玄宗:指道家学说。玄:幽远。道家学说称为“玄学”,道教又称“玄教”。

34核:考查。

35切:切合。厌:满足。

36酿:杂。

37炜烨(wěiyè委夜):明亮的样子。枝派:树多枝叶,水分流派,这里指铺叙的夸张。

38宏:高大。裁:判断,议论。

39烁(shuò朔):光彩。异:指不同一般。

40摈:排斥。

41危侧:险僻。

42植:借为“志”。《楚辞·招魂》:“弱颜固植。”王逸注:“植,志也。”

43缥缈(piāomiǎo飘秒):即飘渺,恍惚不定之意,这里指内容的不切实。

44殊:不同。

45舛(chuǎn喘),违背,

文心雕龙的作者

http://m.gbppp.com/shuoshuo/433167/

推荐访问:文心雕龙全文 文心雕龙名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