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时间:2018-11-28    来源:唐诗赏析    点击:

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

《渡荆门送别》教案

[选点说明]

唐诗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而李白又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渡荆门送别》是李白二十五岁初次出蜀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而他的诗作中属于送别诗的还真不少。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对李白的诗风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策略说明]

1.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举一反三,注意旁征博引,在类比阅读中提高诗歌鉴能力。

3.在多媒体网络下进行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

[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引入新课。(投影显示课题)

二、知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诗文(范读)

1.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3.白板投影朗读节奏。

4.按老师指导的节奏感情分男生读,女生读,小组接力读。

5.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四、明诗意

1.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2.教师对可能对于学生有难度的字词进行投影。

3.检验理解情况。

(1)诗的每一联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首联交代了什么?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人们说这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好,你认为是哪两个字?试赏析(赏析思路:解释字词+分析句意+主旨感情)

(4)颈联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手法?【(3)(4)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此处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五.悟诗情

通读全文,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诵诗文

在对全诗感情把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做到熟读成诵。

七。类文阅读

以附录古诗中李白的《送友人》检验交流学生对送别诗的情感及写景句子赏析的掌握情况。

八.小结

九.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 1 -

第二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

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第三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

执教者:肖塘中学 唐佳磊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音韵美,在诵读中感悟诗情。

2、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对大好山河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深刻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诗文,认识作者

同学们,李白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作为中国文化中诗歌的代表,你们还记得学过他的哪些诗吗?对他又有着哪些了解呢?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后我国又一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这样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二、朗诵诗歌,整体把握

1、欣赏诗歌,朗诵为先。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字音与停顿。

2、个别学生朗诵,多种形式评价。

3、播放朗诵录音,学生仔细听,注意语调上的差异,尝试模仿。

4、同学们是否发现录音在读尾联的时候语调上的不同呢?为什么?就让我们在朗诵当中借助注释与创作背景来理解《渡荆门送行》的大体内容。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三、问题探究,想象意境

1、了解完大体内容,我们回到诗题,大家对这“送别”两字有疑问吗?作为一首送别诗,是谁在送别谁呢?

诗题中的送别是告别家乡,设想家乡送别自己(拟人)。

2、尾联体现了诗人对风景理解的独到,那首联又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荆门外)与此行目的(楚国“游”)

3、颔联与颈联是本诗精华,请同学们自读之后,想象一下两句诗在你们面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可尝试在纸面作画)

4、这些画面都是活动的,由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这些字好在哪里?

随: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江流无阻,蕴藏诗人对前途展望

飞与结:相互对照,给予静态景观以动态美。

四、把握手法,了解诗情

1、请猜测一下,面对你们所想象中的画面中,诗人会有着怎样的心情呢?结合创作背景,与另一首《送友人》进行对比。

《渡荆门送别》创作处于李白壮年游时,意气风发,心情开阔,奋发进取。(江流、云霞) 《送友人》处于李白中年,心情孤寂,意境萧瑟。(落日、浮云、孤蓬)

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2、颔、颈两联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但在尾联诗人又道“仍怜故乡水”,表达了什么感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

忘不了曾经养育自己的故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比眷恋。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沿途景物的描写,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热爱的同时,也埋藏着诗人不忘家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文字尝试着描述李白游荆门山的情景。

七、板书设计

随 动态 未来充满希望

景 入————情 奋发向上

飞 送(拟人)热爱故乡 结

【教案说明】

这堂课的授课内容是古诗,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浏览过语文的新课标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了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与审美能力上。基于授课目标是六年级学生,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允许一定的模糊,不要求字字落实。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从想象中体味诗情,品味审美。并让学生学会从诗歌背景中提取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第四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陈烈燕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是一次壮游。全诗气势磅礴,情思绵长,包含在诗歌中的壮志雄心,依恋惜别之意,学生从直觉上会有所感受,但要真正进入作者内心,还需读懂作者营造的意境。 一、壮阔的意象和灵动的词语 诗总是以其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来呈现。李白青年时的壮游,当然会撷取最能体现自己壮志凌云的意象。诗中平野、大荒这些展示辽阔原野的意象,正是当年诗人充满雄心,立志为朝廷干一番大事的志向的写照。因而读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会有气势开阔的感动,意象的壮阔正是志向的远大。但如果认为是意象选取正确就能使诗歌成为不朽名篇的话,那就错了。因为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除了有辽阔原野这些意象外,还由于诗中那些灵动的词语。这些词语使全诗的描写呈动态的趋势,让读这首诗的人都能够如见李白乘舟远游的场面。因而品读这些充满灵动活力的词语,对真正理

◎陈烈燕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是一次壮游。

第五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能力:①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②能背诵并默写本诗;③能创造性的品评这首诗。

B过程与方法: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作者的感情。【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重点:见目标A②③C

教学难点:见目标A②③B

教具运用:多媒体

教法设计:情境引入,明确目标,初读感知,精读理解,品评表达,反思小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同学们试背一首送别诗,并说说诗的主旨。(出示幻灯)

二、 认定目标:出示教标,明确。(出示幻灯)【渡荆门送别教案】

三、 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A、 初读感知:

1、听朗读,欣赏本诗的动画,整体感知诗歌(出示幻灯);

2、学生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并初步读出感情;

3、学生思考,说说诗的大意,并交流。

B、 精读理解:

1、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

2、问题导答:①本诗的首联交代了送行的目的,这照应了标题中的哪几个字?②初到楚地,作者所见之景与故乡之景不同,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色?③这首诗中的“送别”是谁送谁,从何可见?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幻灯)

3、交流,明确,板书 。

C、 品读表达:

1、对于古诗词诗,我们可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创造性的的品评,你准备用哪种形式呢?(出示幻灯)

2、交流,明确:品评诗歌可用形式有:赏析美点、谈读后感、改写散文、图画展现、歌曲演绎等。(出示幻灯)

3、学生品评,交流,评析。

D、 背诵这首诗,并强调名句的默写。(出示幻灯)

E、 反思小结:学习了本节课,请同学们想一想:我的收获是什么?我有怎样的感悟?

四、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自己创造性的品评诗歌的成果整理完善于作业本上。

五、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述----远渡荆门,到楚游历

颔联——描写----远景

颈联——描写----近景 尾联——抒情----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黄业锋

2011年11月

第六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品味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正音——读准

1、请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汉塞佂蓬燕然候骑

3、指名读,评价

三、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

1、理解重点词义。

2、请同学帮助老师完成一篇短文以解本首词意。

3、全班齐读。

四、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

1、如果王维出塞回朝,唐玄宗召见王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呢?请从本诗中找出重点字词或诗句完成下面对话。

唐玄宗:王维,你是怎样前往边塞的?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玄宗:边塞的风光怎样?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玄宗:边塞军情又如何?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助读。

五、理解性背诵——背读

六、学习小结:

朗读正音——读准

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

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

理解性背诵——背读

七、学习《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教案】

1、教师范读。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你从哪看出来的?

3、资料助读。

4、全班齐读。

5、背读。

八、总结

九、布置作业

1、试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描绘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推荐阅读《诗佛王摩诘传》《名人传记---李白传》。

第七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初中语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教案

http://m.gbppp.com/tssc/501039/

推荐访问: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 渡荆门送别ppt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