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赏析

时间:2018-11-14    来源:句子大全    点击:

第一篇:浣溪沙,苏轼,赏析

6、浣溪沙 赏析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词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第二篇:浣溪沙,苏轼,赏析

苏教版七上诗词赏析 浣溪沙 教学用书原文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书下简评】

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教学用书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上阕写眼中之景,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林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这里没有市朝的喧闹之声,远离官场的恶浊之气,自然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种议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给他的启发。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苏轼游览清泉寺的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三月,所以在词中有“兰芽短”“子规啼”这些景物。当时他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也不大好。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这首呼唤青春的《浣溪沙》,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北宋中期文学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开创豪放词派。追谥文忠。

第三篇:浣溪沙,苏轼,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题

注: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理解,不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背诵。

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为初中阶段学生拓展选修内容,建议学生理解背诵、灵活运用。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全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上片主要是写景,写的是农村生活清新自然、欣欣向荣的丰收场景;下片主要是叙事,写的是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2)全词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仅“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就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绘出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等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 (4)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2.上片写初夏田园风光,请描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的景象。

答:初夏的阳光下,枣花随风飘落,衣襟在风中簌簌作响。行经村落,村中处处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一片繁忙景象。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答: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5.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6.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7.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答:“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8.虽然旅途疲惫,但词人作为一方父母官仍展现出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除此以外你还读出哪些感情?

答:热爱农村自然风光、对农村富足和美生活的喜爱,畅游淳朴农村的喜悦。

9.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答: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

10.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答:作者正值太守,但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关系亲切融洽。可以看出谦和平易近人、体恤民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11.词中哪一句既暗示暮春节令,又描绘了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试作简要赏析。答:“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可见其观察之细微,体物之真切。 12.词的上片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13.赏析词中“试问”的表达效果。 答:“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

14.理解性默写。

(1)《浣溪沙》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中行路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苏轼《浣溪沙》中描写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的句子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3)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4)《浣溪沙》中“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原因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5.选择题。

(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浣溪沙,苏轼,赏析】

解析: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下列哪一项表达的内涵与苏轼这首词没有相似之处。(D) A.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B.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陆游《游山西村》)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第四篇:浣溪沙,苏轼,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萧萧,形容雨声,在淅淅沥沥雨声中,传来杜鹃声。秦观《踏莎行》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的评语是“凄厉”。这里时间相同,都是在晚间,但又多了细雨,则更为凄厉了。历来诗中杜鹃的鸣叫表示冤屈,暗指诗人不幸的境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悟意境,体感悟

1.提问:词的上下片各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2.词的意境往往由画面构成,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来体会词的意境,从而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思想感情,下面请咱们班的丹青妙手蒋立夫同学到黑板前来作画为我们形象展示诗中所写画面,再请写作才女魏小娟同学为画面作解说,让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作画时轻放古曲伴奏,营造气

3.学生回答所感受到的画面意境.师总结:清淡幽静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勤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教师用简单问题引导:作者游赏的景点"兰溪"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作者由此生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人生可再少!;诗云:花有重开日,人生无再少!请问苏轼的人再少指的是返老还童吗?指的又是什么呢?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7.师述: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白居易在<<醉歌>>里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叹惜朱颜易逝.而作者一反其意用之,他认为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悲叹自哀,认为自己老而无用,他认为只要自己永远奋发进取,有一颗乐观向阳上的心,即心不老,那你的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而你反而老当益壮.苏轼这种"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受挫之人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8.请学生谈谈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师结语

这首词是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是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的宣言书.他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越挫越勇.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你们说对吗?

-五.小结全词

.全词景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其实,古诗词中给我们人生启示的句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赏析几条

六.拓展练习

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并讲出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浣溪沙,苏轼,赏析】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及写作背景】

选自《东坡乐府》卷下。浣溪沙,词牌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词人被贬官黄州与庞安常一道浏览清泉寺时所作。寺内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水极甘甜。下面便是兰溪,溪水向西流动。苏轼填了这首词,与庞痛饮之后才回家。

【注释】

蕲水:古县名,在今湖北浠水。

【浣溪沙,苏轼,赏析】

兰溪:水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浸溪:泡在溪水中。

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布谷鸟。

无再少: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白发:代指老年。【浣溪沙,苏轼,赏析】

唱黄鸡:白居易《醉酒》诗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译文】

小序:浏览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前,溪水一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在小溪里,【浣溪沙,苏轼,赏析】

松林间清沙小路干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了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浣溪沙,苏轼,赏析】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主题思想】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结构内容】

小序交代该词是浏览清泉寺时所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反映了作者贬官期间的凄冷环境和悲凉的心情。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生感,自我勉励,表达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写作特点】

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

浣溪沙

苏轼

小序:点明记游

景:淡雅幽静

情:宁静平和

理:旷达乐观

第五篇:浣溪沙,苏轼,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题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题

注: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理解,不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背诵。

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为初中阶段学生拓展选修内容,建议学生理解背诵、灵活运用。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全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上片主要是写景,写的是农村生活清新自然、欣欣向荣的丰收场景;下片主要是叙事,写的是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2)全词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仅“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就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绘出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等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

(4)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2.上片写初夏田园风光,请描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的景象。

答:初夏的阳光下,枣花随风飘落,衣襟在风中簌簌作响。行经村落,村中处处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一片繁忙景象。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答: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5.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6.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7.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答:“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8.虽然旅途疲惫,但词人作为一方父母官仍展现出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除此以外你还读出哪些感情?

答:热爱农村自然风光、对农村富足和美生活的喜爱,畅游淳朴农村的喜悦。

9.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答: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

10.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答:作者正值太守,但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关系亲切融洽。可以看出谦和平易近人、体恤民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11.词中哪一句既暗示暮春节令,又描绘了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试作简要赏析。答:“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可见其观察之细微,体物之真切。

12.词的上片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13.赏析词中“试问”的表达效果。

答:“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

14.理解性默写。

(1)《浣溪沙》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中行路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苏轼《浣溪沙》中描写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的句子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3)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4)《浣溪沙》中“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原因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5.选择题。

(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解析: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下列哪一项表达的内涵与苏轼这首词没有相似之处。(D)

A.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B.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陆游《游山西村》)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浣溪沙,苏轼,赏析

http://m.gbppp.com/yl/497913/

推荐访问:浣溪沙苏轼名句赏析 浣溪沙苏轼句子赏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