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时间:2016-11-22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一):2015年度突发事件工作总结

2015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总结评估报告

为确保社会应急管理安全,我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应急办的要求和部署,详细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2015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对我办2015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应急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制定各部门有关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预案的基础上,全办保障公共安全和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一)自然灾害。我办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良,群众安居乐业,全年无自然灾害发生。

(二)安全事故。办事处积极经常组织人员对辖区进行拉网式的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今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格采取防控措施和发放宣传材料,预防各种传染病,切实有效维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全年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我办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不

断深化矛调中心建设,加快建立矛盾纠纷快速处置机制,整合群众来信来访、坚持信访代理制、领导接访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年无群体性事件。

二、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办事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明确了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办事处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亲自任组长,应急办牵头,协调各职能科办对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进行认真的排查和整改。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通过集中排查,全面、准确掌握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情况,制订整改措施,及时组织督办,有效消除和控制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排查隐患,加强整改。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继续认真组织引导社区、企业、学校等责任主体,严格按照排查整改标准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坚持全方位排查,全面、细致、深入,不留死角。定期对辖区门店和有关企业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限期进行整改。对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以及可能诱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普查登记、分析评估、整改治理、统计汇总,严格督促彻底整改,不放过一个风险,不漏掉一个隐患。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确保实现“一隐患一方案”,达到可防可控并进一步消除隐患。同时要求各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对特种设备,做到经常检查、维修,发现故障及时排除,保证设备不带病运行。汛期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做到防汛物资、人员、措施三到位,确保居民财产不受损失。因为措施完善,到目前,全办没有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

(三)细化预案,加强演练。重点抓好应急预案准备工作。按照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求,办事处制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着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先后完善了一系列预案。通过排查整改,及时总结经验,创新思路。不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职能,使应急管理工作进入常态、稳态,逐步探索建立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排查整改的效果。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级、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资源与信息互联互通和及时共享。组织社区、企业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应急处置和防洪、消防等演习,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

了应急联动和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一)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个别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还没有真正落实。本着立足实际、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构。

(二)进一步规范预案体系建设。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主要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预案先行,防范在前。

(三)进一步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着力培植基层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加强对基层信息员的培训,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简洁。

(四)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已有的要适度扩大规模,没有的要视情组建,并抓好经常性训练,增强专业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相关通知要求,现将我市201*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汇报如下:

一、201*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情况

201*年,在省和泰州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继续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未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是自然灾害防范到位。201*年我市共出现7次暴雨,由于防灾意识较强、灾情等级较低、救灾措施较好,未发生水利设施重大隐患和险情。在台风影响期间,仅引起本地区的短时降水过程,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二是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9 起,死亡25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1.3 %。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8 起,死亡18人;消防火灾事故66起,无人员死亡;建筑施工事故5起,死亡7人;水上交通、海洋渔业、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均实现了安全无死亡事故。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三是公共卫生情况较好。我市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事件仍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发生1起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案例附后),未发生重大及特别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市人民医院120出车2200人次,急诊科交通事故就诊1300余人,交通事故住院700余人,与历年相比无明显上升趋势。四是社会安全日趋稳定。201*年预防处置各类群体

挥调度、移动应急和异地会商等主要功能,全面提升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规范实施项目。根据相关财经纪律,9月份,我办对应急平台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共有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投标。通过招标评审,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510万的价格中标。为保证项目规范实施,我办选取了拥有省应急平台监理经验,国家甲级资质的江苏普蓝陵信息系统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目前,已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软件开发和硬件采购同步实施中,年内将完成指挥中心建设。应急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在全国县级市中尚未有成功先例可循,我市建成后的平台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网络,在服务范围上,体现一应俱全;在指令下达上,实现一竿到底;在响应体系上,达到一呼百应;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一目了然。

(二)完善体系建设,应急质态进一步提高

一是体制机制有效运行。市委、市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由市长担任总指挥、常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其他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全市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办和政府办同轨运行,实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大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力度。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各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应急管理职责,完善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制定下发《靖江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应急队伍建设、运行情况的考核检查,将部门、乡镇(街道)、园区应急工作统一纳入年终综合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制度制度建设、日常应急值守以及年内部署的各项应急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定期进行考核通报、年终总评排名。

二是预案体系不断健全。认真对照省、泰州市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完成了《靖江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按照市总体预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交牵头部门着手修编。预案完成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1个总体应急预案、29个专项应急预案的汇编文本,印发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各部门贯彻执行。市级预案编制完成后,我市着手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各镇、各部门认真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可能会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

梳理应该编制的预案,按规范要求自主编制,并要求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各有关部门总体应急预案报市应急办备案,各专业预案报送目录。要求各村(社区)、企业编制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市级应急救援预案39个,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应急预案15个,村(社区)、企业各类应急预案4000多个。

三是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应急队伍趋于完备,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促使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形成了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综合性、专业性应急联动队伍体系。已组建靖江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涵盖卫生、重大动物疫情、防汛防旱等8个专业类别,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各单位又分别组建应急队伍,加强装备、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实战水平。各应急队伍服从统一指挥,着力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救助、抢险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应急指挥机构35个,应急队伍28个,应急人员225名。应急储备得到加强,市应急办在应急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的信息储备,提高统一调配能力,形成完备的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加大应急经费投入,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监管制度,加强应急队伍和相关单位应急设备和装备配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成效,建成人民公园、马洲公园、天水公园、西郊公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并逐步配齐水、电、厕所等必备设施,设置醒目标志,完善场所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牧城公园、老体育场应急避难场所即将施工改造。

(三)抓好日常工作,应急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是应急值守尽职尽责。根据值班值守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注重完善值班值守工作规范和值班人员工作守则,确保责任明确、业务精通、工作规范。在值班工作中,市应急办及市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通信联络畅通,做到有领导带班、有值班记录、有处理结果。值班人员始终坚守岗位,遇到紧急、重大情况及时请示报告,确保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二是信息报送及时有效。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三):2016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调研报告

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就国外而言,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难以预料的全球性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就国内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类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显然,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全不符。作为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安全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突出社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机制,有效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长治久安的良好环境。本次调查从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实际情况入手,梳理出了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达实现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最大效能的目的。

一、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基本情况

(一)预警机制

市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县以上各级政府、应急工作主管部门、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周边地区的社会安全事件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迅速逐级上报和及时处理。公民、组织发现社会安全。

事件信息,通过报警电话等各种形式向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政府建立统一的报警系统,公布和广泛宣传用于报警的110、119、120、122以及应急办公室的电话,应急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建立24小时的值班制度,随时接受报警。

(二)处置机制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按照“分级响应、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行。当确认社会安全事件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事发单位或其他基层组织快速反应,在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其他部门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力量疏散群众,控制事态的扩大和危机的升级。

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按照事件的级别,有关领导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设立现场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立即组织调动应急救援人员和社会力量,按照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三)恢复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急处置是社会安全事件的治标措施,而恢复与重建则是社会安全事件的治本措施。因此,社会安全事件的恢复与重建,应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预防事件发生的措施,消除诱发事件的因素。目前,我市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恢复与重建机制中初步建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其一,社会安全事件状态的平息制度;其二,社会安全事件损失的评估规则;其三,对社会安全事件中心理受到创伤的人员进行心理关爱;其四,社会安全事件行为主体的调查及其责任的追究和处理;其五,社会安全事件善后工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其六,事后总结与报告。

二、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机制不完备

由于我市目前没有统一的紧急事务管理机构,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而且,政府也没有从市安全和市利益的高度制定反危机战略,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表征,而在危机爆发后处理过程中政府往往“高阵磨枪”,仓促上阵,形成撞击式的被动反应模式。

(二)处置机制效率低

一是应急组织不完善

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通常做法就是成立临时机构,这些临时机构都只是在危机发生之时才临时设立,危机过后就撤销解散,人员各自回归原单位,以后再遇到重大危机,又如法炮制。显然,这种临时工作机构存在明显的不足:1.临时组成的机构和人员缺乏连续性,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因事设人、设岗,不利于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经验的保留;2.临时机构每次危机的应对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不利于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3.因临时机构事前没有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与危机处理操作方案,再加上各相关组成部门追求自己利益,容易导致管理政出多门,指挥混乱,联动困难,不利于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健全。

二是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而非是特定的某个人、某个团体。所以,当社会安全事件出现时,应尽可能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而不单单是政府的孤军奋战。民间公益组织有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们能协助政府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和后勤工作,安抚公众的紧张情绪,帮助政府安排公众的生活,宣传政府的应急措施,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而在我市政府在应急反应中势单力薄,没有充分利用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发挥其作用,使得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应急处理渠道不畅通,造成的结果是在危机中许多本可以由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完成的事务,不得不由政府单独完成,加大了政府的工作成本,也延长了危机处理的进程。我市政府应当加强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纽带,并在未来的危机应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信息处理制度不灵敏

信息披露机制在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非常重要,掩盖事实真相只会加剧紧急危险,造成民众的恐惧心理。政府如果在危机发生后,没有建立良好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公众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无法事先作出有效的防备,未知的恐慌往往比现实的灾难更严重,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市很多的社会安全事件都出现了政府对信息处理的不足。在一些事件中,由于正常的大众传播渠道(报纸、电视等)的功能发生了故障,事实真相得不到有效传播,人们只好凭空想象或者靠口头传播,这样的结果就造成虚假信息的流传和谣言的泛滥。

由于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来自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恐慌在民众的一次次口头传播中被不断放大。如***事件,谣言四起,面对群众的疑问,没有进行正确、及时、有力的舆论引导,及时让谣言止于真相。

三、推进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预警机制的完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警机制是应急体系连锁反应的警示灯,其顺利运转为整个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一方面把社会安全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危机的爆发;一方面为后期具体应急工作的展开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及时控制形势,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收集系统的任务是对有相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把可能造成威胁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可以说,信息系统是整个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如果信息得到及时监测,社会安全事件就有可能避免或减轻;相反,则有可能带来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信息收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大众传媒。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受众范围广,信息量大。第二,现场调查。管理者通过定期定点的例会制度,或到实地调研,听取各方面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第三,民情反馈。民众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信访部门接待群众上访。

(二)应急组织的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从实际管理看,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基本上都设置在办公厅(室),由办公厅(室)主任兼管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值守应急、决定办理、工作督促、预案编制、事务协调、协助处置、信息调研、宣传培训等。我市目前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机构主要设在综合职能部门,而不是由一个独立的专业职能部门来承担。这种机构设置体制,实践中可能会给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处置带来较大的不便。一方面,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工作,各级政府综合部门由于自身人员、装备所限,必须依托专业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等开展,这不仅使得危机管理部门难以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及时作出分析、研判和预警,而且也可能使得对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危机教育、宣传、培训大打折扣,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应急管理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平级,在当前我市行政体制架构下,应急管理机构如何协调各专业部门共同、高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更好地发挥危机答理机构在危机事件预防、监测和处置中的职能,提高危机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效果,设立专业危机事件答理职能部门,将现有分散于公安、消防、民防、卫生、交通、电力、气象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全面履行危机的预防、监测和指挥、处置职责。该机构可以按照危机答理工作的需要,设立规划、指挥、行动、保障等下属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装备,全方位收集汇总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大力开展对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的日常教育、培训和演练活动,协调各专业职能部门开展专业研讨和演练,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民众预防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四):2016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总结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总结

根据省府办公厅关于风险隐患排查第一阶段开展情况的有关通知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经排查,我们认为我局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现将我局开展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应急管理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贯彻落实,圆满完成了各种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并配备了兼职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我局结合实际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组成人员工作职责,将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到人,有力保证了全局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我局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全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年度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在第一阶段期间,在监管职责范围内全县未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二、抓好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积极做好预案编制工作。一直以来,我局根据工作职责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制定和完善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我局针对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安全事件,建立和完善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明确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反应、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要求等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是认真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值班工作制度》,编制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启动流程和规则。同时,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及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到人,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得到稳妥的处置。

三是建立和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一直以来,我局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和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办公场地和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值班室配备了电话、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基本值班用品,由局领导带班,机关在职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特别是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领导班子成员不得同时离开辖区,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人员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确保指挥有效。值班工作人员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值班及相关情况的上报工作。

三、狠抓任务落实,扎实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一)积极投入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和疫情防控工作。2016年以来,在先后发生的南方雨雪冰冻、四川**强烈地震、手足口病等疫情或灾害中,我局反应迅速,组织有力,全面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http://m.gbppp.com/fw/289977/

推荐访问:2016年重大突发事件 2016年突发环境事件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