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时间:2018-01-17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一篇_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简单地说,“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我们经常会看到制度、体制、机制,这三个概念,经济常识中经常用“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这三个概念,政治常识中常常用到“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机制”这三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关键词】制度体制 机制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一、区别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

二、联系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比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

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二篇_标准与制度的区别

1、产生背景的差异:制度是我国通用的一种说法,它来源于古代的法典,制是约束的意思,度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种工具,在引入企业管理后,它也有明显的强制性;标准来源于西方,它是作为比较基础采用的一个规范和模型,它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是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2、理论基础的差异:管理标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需要管理的事项,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协调统一、结构优化和系统化处理后制定的标准,要体现“计划、组织、配备资源、指导与协调、控制”管理的五大要素并形成体系,内容全面和丰富,每个标准都是系统的一个环节;而日常规章制度无一定的原理或原则遵循,即使部分部门的规章制度达到了管理标准那样的整体优势,也只是这些部门管理经验的结果,没有理论指导,不是所有部门所有规章制度的共同取向。

3、可操作性的差异: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而一般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

4、文件格式的差异:管理标准有统一的编写格式和编号,应符合GB/T 1.1要求,内容和编排要按照标准统一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条文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的标准化原则;而规章制度没有什么固定格式,大多根据制定部门的习惯来确定,可以是“办法”、“规定”、“细则”等各种形式。

5、审批发布程序的差异:管理标准有统一的审批发布程序,履行严格的审查程序后,由标准化委员会或公认机构统一批准发布,且在其规定的管理事项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规章制度的审批发布一般由制定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即可生效执行,部分规章制度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6、制(修)订的差异: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有关程序进行,所制定的内容需要协商一致,比较谨慎,标准一旦发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有较强的严肃性;而规章制度的制(修)订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对其归口的规章制度进行制(修)订并履行有关审批后即可作为新的规章制度执行或试行,旧的即行作废,严肃性相对较弱。

7、服务对象和系统性的差异:管理标准主要规定与技术标准相关联并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提供支持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是保证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而对与之有关的管理事项均事先以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其体系构成形式应与相应技术标准协调一致。即“三大标准”浑然一体,有效构成一个系统,其中工作标准是指在执行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中,与操作作业人员的工作岗位的职责、人员技能、工作内容和要求、检查、监督和考核,以及相关记录表格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而规章制度只对具体事务和管理事项进行规定,常常是在管理工作中发生某些偏差后才制定制度,对以后的重复性事项进行预防,相互间联系较少,系统性不强。

8、适用范围的差异:标准具有统一性特点,某一公司系统制定的管理标准适用于系统内各单位,可以对管理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公司系统各单位均应遵照执行或引用,能有效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这也是标准化的一大优势;而规章制度在编写制定之初,也仅是单位内部或者个别部门的工作需要,适用范围有局限性,这一点显而易见。

9、考核事项的差异:严格的讲,管理标准的内容不应包括考核事项,具体考核应在工作标准中体现;规章制度一般均包含相应的检查考核内容,内容相对宽泛和随意。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三篇_流程和制度的区别

流程和制度的区别

在企业的管理中,离不开的是制度,可是有的企业是制度不少,就是执行的不好,这时就应有流程,可是制度和流程的关系是什么?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流程。

制度是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或评价准则。有了企业,便有了制度的出现。人们约定的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规定组织成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人对什么事负责,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流程则是做事的先后秩序。流程管理就是本组织应该做的事,从先后秩序和责任岗位两个方面进行准确界定。

1、流程是制度的灵魂。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它所包含的流程有问题。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法不责众”情况,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制度或规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它相关的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业务流程“两张皮”的现象无法避免。

2、制度是流程得以执行的保证。流程是河道,制度是堤坝,要使河流不会泛滥成灾,梳理河道和加固堤坝都不可或缺。

3、流程是制度的补充和延续,流程管理就是保证制度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活动。我们管人是为了帮助他把事做好,我们做事都是人在操作。我们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就是说承担这件事的人没有尽职尽责。由此可以看出流程是制度中可以做的事情的延展和细化。 总之流程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的编写具体到了业务的每个步骤,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将业务的前后逻辑和关系都描述清楚了,那也可以称其为流程。当流程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作为管理要求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即流程制度化,那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因此,流程与制度的内涵完全没有区别,都是企业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功能,一个是意义。

从功能上讲制度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意义上讲制度是一种规范性(规范人的行为)概念,一种原则行(体制内的原则)的行为指导。

流程从功能上讲是用来指导的,意义上讲流程是一种技术概念,一种方法,以追求某种利益而进行的最优化的行为办法。

ISO的质量体系文件是分层设定的,包括:质量手册,程序,作业指导和质量记录。

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文件主要是指作业指导,程序文件即所谓的流程文件。 国内的很多企业在贯ISO9000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流程上,这主要是受认证驱驶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要把让流程与ISO9000对应上了,就可以基本过关。

其实,认证通过以后,对企业质量管理真正起作用的反倒是作业指导,这个东西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绩效改善的基础。

我们都承认,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灵魂,但是如果没有规范的作业指导,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就失去了基础,这时的质量体系就只能用来装装样子。

制度与流程的另一个显著区别

胡云峰个人专栏

我在前面的BLOG中已经描述了制度和流程的区别,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发现漏掉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区别。而这个区别正是流程在可执行性上优于制度的地方,这个区别就是:

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而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通常没有具体的规定,于是一个公司的制度一个一个地出台、一套一套地汇编,但是落到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执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为企业通常并没有建立非常严格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以描述性文字形式存在的制度,很难在需要执行的地方和时刻得到落实,在需要检查的地方和时刻得到检查;

而流程除了通过流程图描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之外,对于流程的驱动、流程的输入、流程活动执行所使用的工具和模板以及对下游部门的输出都有非常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在流程的指导下,一个智商不高的员工也能很快掌握工作方法,配合相应的流程管理制度,使流程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

当然,流程还有许多优于制度的地方,比如避免管理灰色地带(透明化程度)、具体的流程绩效控制、持续改进的建立等,不一一列举......

[分享]企业需要统一的管理语言

企业在创业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制定了很多管理性的文件,有公司层面的管理文件,有部门层面的管理文件;有适合于某个产品线的管理文件,也有适合于某类客户的管理文件;有适合在国内使用的管理文件,也有适合在国外使用的管理文件。现在,大家依然还在沿用这样的逻辑编制更多的管理文件。

管理文件的名称也是各种各样,有制度、流程、规定、政策、标准、指令、办法、通知甚至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方式;这些形式和名称各异的管理文件很多时候在内容上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令被管理者莫衷一是,最终背离了文件制定者的初衷,达不到业务管理的目的。

19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叫克劳赛维茨,他在强调有机的战略思考框架的重要性时说:“任何理论的首要任务都是阐明令人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只有实现了有关术语和概念的一致,我们才能够有希望清晰流畅地思考问题。。。”

管理者需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以提升组织的沟通效果和执行力。

[分享]项目实施中的两种流程: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

流程运作与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了。

在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都会涉及到两种流程的运作问题,一种是业务运作流程,一种是项目管理流程。

业务流程规定了公司从事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在业务上如何相互协作,业务流程管理的好坏,影响着企业各种业务执行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市场与销售业务、研发与设计业务、采购与物流业务、安装与服务业务、财经业务等;这些业务流程的设计需要符合企业全局的流程架构和ETE的流程管理思想,同时也需要一套有效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来保证执行到位。

项目管理流程是规定了公司从事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如何在管理上相互协作。这套流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包括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等基本过程,通过制定和管理这套流程,确保所有的项目相关人员按照统一的方向、节奏和方法完成项目实施。

要做好企业级的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工作,项目业务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流程主管与职能主管的区别

流程主管与职能主管的区别,在于流程主管是:

ü 组织流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方法论教练

ü 组织流程体系结构的管理者

ü 组织流程审计过程的主导者

ü 流程优化活动的组织和监控者

ü 中立、全局的引导者

ü 承担对流程管理活动的总结和激励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圣诞节到了,一个贫穷母亲只能给她两个儿子一块小小的面饼作为圣诞晚餐。可是两个不懂事的儿子却给他们的妈妈出了个难题,无论她打算怎么分,总有一个儿子说妈妈偏心,把【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自己这边分得小了。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妈妈只好想了个办法: “老大,你过来,你来切这个饼。但有个条件,你要让你弟弟先挑切好后的半个饼。”

这一下,兄弟俩都没话说了。老大只有尽量切得一般大小,否则自己肯定只能得到小的一半;而老二则只好瞪大眼睛,尽力挑出稍大一点的那块。尽管两块饼肯定大小不停,但兄弟二人只好各自认命,因为在妈妈制定的规则之下,不论谁吃了亏,能怪的只有自己。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老大负责切饼,老二优先挑选”,这个就是分饼的制度了。

我们可以看到按这个制度分饼固然哥俩相安无事,但显然也无益于加深哥俩之间的亲情。到下一次又要分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可怜的妈妈只好再杜撰一个什么“制度”出来。

企业也是这样,企业的制度一方面规定了员工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规定了员工怎样去实现工作内容的工作流程。制度必须对员工在什么岗位上要做什么事情都规定得密不透风,否则员工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没有受一个客观、合理的制度进行限制,就有可能随意采用一种偏私的流程,最终得到一个无法预料的工作成果。

在“人性恶”的假设条件下,为了保证企业的运行不出偏差,我们就只好制定一套又一套的制度,用制度替我们看护我们的企业。然而制度在看护企业的同时,也绑住了企业,让它失去活力:

将一种规定放在不同员工身上,有时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反弹;太多的规定产生一种束缚的气氛,使员工逐渐失去判断能力。

公司没有规定的事务,员工可能就不会去做。从而扼杀员工的创意,员工只敢固守成规而不敢冒险。

太多的规定可能使公司花费许多时间、人力及金钱在执行管理上,但太多的规定传达给员工的却是公司不信任的信息。

太多的规定可能使员工在面对顾客时失去弹性,如果程序过于繁杂,顾客可能会因为太麻烦而弃公司而去。

人们悲哀地发现,费尽心力制定出来制度,很多成了束缚企业发展地绳索,当年“共工氏、鲧治理洪水”的错误不断重复着,人们不断筑起制度的堤坝,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巩固和完善堤坝,但却总是无法根除洪水的威胁。

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已经不允许用对待机器的办法来对待员工。基于“人性恶”的假设而设计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支撑了百年工业化大发展之后,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终于显出它力不从心的一面;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和来自内部员工对知识和事业发展的渴求,制度的堤坝如果无法理顺它的走向,将面临内部和外部两面的洪水侵蚀。

流程管理与制度就像流程就像是河流,流程管理就像是河道梳理,制度就是

巩固河道的堤坝,那如果是治理象河流一样的业务流程,那应该用流程管理先梳理河道,河道梳理好了以后再用管理制度这样的堤坝巩固梳理成果,如果只是加固堤坝,河流总有一天会泛滥成灾的。

要运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去改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要弄清流程和制度的关系。应该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管理思想的不同

不同的企业适用于不同的管理模式,而采用“制度导向”的管理还是“流程导向”的管理,取决于管理者所基于的不同假设:“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制度导向”是采取“以堵治水”的办法,基于的管理假设是“人性本恶”。简单的说既是“假如你不做,按制度进行处罚;你要胆敢再犯,加倍处罚;看你还敢吗?”。应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管理模式。

“流程导向”更多的是一种“以导治水”,其基于的管理假设是“人性本善”,特点是以完成工作步骤、顺序作为核心,结合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及其他资源,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设定流程;它是企业管理原则的很好载体;它提倡以“对自己职责的本分”、“对上下游的积极信任”的态度来有效运作流程。

局部观念与全局观念的不同

从“流程”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流程导向”是为实现某项功能的一个系统,系统可大可小,整个企业是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都会通过各流程系统之间的接口建立起紧密联系,最终织成一个涵盖全局的网络系统。

而“制度导向”更多的是针对局部出现执行力问题而采取的奖惩措施,包括对执行人主观态度以及客观过失造成公司损失的处理。

思维定势的不同

很多管理人员感叹流程执行难,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管理文化导向表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制度导向”管理模式的公司,管理者考虑的是“是不是处罚太轻了?”,随即修改制度加重处罚力度。

而“流程导向”管理模式的公司,管理者更多的会从流程实际使用优化的角度出发。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使流程标准更优化”上。通过流程的优化来改善员工的行动效果。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四篇_机制与体制的区别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两个词。“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怎样理解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有些读者来信问:看报纸时经常碰到制度、体制、机制等名词概念,对他们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不大清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制”与“制度”、“体制”辨析

[摘要]“机制”是区别于“制度”、“体制”的概念。在社会领域里使用“机制”这一概念,有必要对“机制”与“制度”、“体制”加以辨析:机制与制度、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形成、确立和完善过程不同,完善方式不同。

[关键词]机制、制度、体制、辨析

“机制”,原本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英文中,“机制”(mechanism)是指机械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结构组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机理。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生物学、医学,用以说明生物有机体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机理。人们把“机制”概念进一步扩展,引入社会领域,泛指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要素之间组合、联系、运作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机理。综上,所谓机制,其实是指客观事物(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组织、联结方式和要素功能发挥的方式。

“机制”这一概念近年来在我国社会领域中被普遍运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31次、政府工作报告中21次使用这一概念就是典型例证。但是,人们对于“机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目前在我国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把机制混同于制度、体制加以使用的情况比较多见;把机制、制度、体制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搞颠倒的亦大有人在。为此,在社会领域里使用“机制”、“制度”、“体制”概念,必须加以区别,本文试对机制、制度、体制三个概念加以辨析。

一、机制与制度、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在社会领域里,某一系统的机制,就是指该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运作方式和整体功能发挥的原理。构成某一系统机制的要素一般包括机制的理念、主体、规则、目标。而制度、体制只是机制内部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属于规则的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机制与制度、体制是包含关系,机制包含制度、体制。社会系统中的“制度”概念,既可以指要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主体)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也可以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体制”,是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或层面的内容,是关于国家或社会某一系统中组织结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制度,它规定系统中各个运行主体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权力和作用,决定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机制与制度、体制的形成、确立和完善过程不同

体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而机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则更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例如,构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素包括: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理念(主体独立、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市场活动主体、市场管理者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有关产权、生产、交换、分配等内容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目标(使资源达到有效最佳配置、实现经济效率提高和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理念指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趋向市场经济特定目标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体现的整体功能。市场经济规则即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包括所有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而市场经济的体制,则是关于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制度。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经济运行机制直接称为经济体制,如“计划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等。按照本文的理解,所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际是指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实际是指由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轨的时期。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其标志性的时刻就是党的十四大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之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一经生效,经济体制就改变了,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就确立了。但是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的形成和良性稳定运行,则更有待于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市场主体素质向适应市场经济理念和目标转变的基本完成。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在特定阶段内,把由计划经济机制向市场经济机制转轨的时期,称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这种提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体制”在经济“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经济运行“机制”形成中的主导作用。然而,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毕竟是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两个概念,必须加以区分。

三、机制、制度、体制的完善方式不同

制度的完善必须通过制度体系的协调和制度内容的调整,增加科学的制度,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创造有效的新制度来实现;体制的完善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实现;而机制的完善则需要机制的所有要素的优化和协调耦合来实现,其中既包括主体素质的提高,也包括规则性要素的完善。在规则性要素的完善中,首要的是体制的完善,体制是否合理与完善对机制运行具有主导性规定作用。如果某一社会系统的体制不合理,在该系统的体制未改变之前,系统内的总体权利、权力、利益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其他方面的制度作了合理的改革和调整,也很难使机制的总体运行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因而机制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五篇_制度、流程、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流程、机制的区别和联系

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是企业价值观,使命,期望的体现,而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如何来做通常靠定流程来实现。在制度,流程皆存的前提下,是“机制”发挥了影子作用,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游戏规则支配了利益的博弈;制度,流程,机制三者缺一不可。

流程和制度都是企业管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程强调如何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强调“如何去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而制度强调不能做什么,强调“做了某一事情的后果的处理方法”。制度更多的是针对局部而制定的规则,彼此之间会有重叠,但不存在上下游或者层级的关系。将企业分块的制度堆积起来将覆盖到企业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每个角落。而流程针对的则是全局,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可以作为总流程,其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分成诸多子流程。然而,流程和制度又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不相互隔离也无法彼此取代。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它所包含的流程有问题。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制度或规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它相关的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

虽然流程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的编写具体到了业务的每个步骤,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将业务的前后逻辑和关系都描述清楚了,那也可以称其为流程。当流程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作为管理要求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即流程制度化,那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因此,流程与制度的内涵完全没有区别,都是企业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制度以管理为主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能力和效力问题。

首先,机制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则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

其次,机制与制度密不可分。虽然机制不等于制度,但机制却离不开制度,制度也离不开机制。制度的实质就是对人们相关的行为进行调控、约束和限制。其次,机制与制度密不可分。虽然机制不等于制度,但机制却离不开制度,制度也离不开机制。比如产一台机器,制度是将各个零件组成机器的程序和准则,机制就是使这些零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促使机制运转起来的工作原理。作为在某项制度管辖范围内的具体的人,则自发倾向于绕开或突破制度的约束和限制。这样,表面上制度是建立起来了,实际上仍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形同虚设。这就是因为制度没有形成机制,也就是说人们还不能自动地趋向于制度的目标。所以,一项制度制定之后,要想使制度的效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就必须努力促使其形成相应的机制。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六篇_体制,制度,机制三者的内涵和区别

体制、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体制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为制度的中间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

二、机制

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

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第七篇_制度体系建议(标准)

制度体系管理

对企业而言,制度是调整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规范员工行为的重要文件,是企业管控模式及管理思想落地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与约束企业内部经济交易中行为活动,减少不确定性、节约交易成本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 建立分级管理的制度文件体系

建议可按照制度文件的制定目的进行合理分级,并对各层级制度文件的内容元素予以界定和规范,完善现有制度管理体系:

一级制度:主要是保障公司各项运营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制度文件,一般是按业务模块进行定义,例如公司在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的制度文件;其目的是解决“为什么做?以什么原则做?”

二级制度:主要是针对公司具体职能或业务分类制定的制度文件,如战略规划定期评估、长期股权投资、人员招聘管理等;其目的是解决“谁来做?做哪些内容?”

三级制度:主要是对具体业务环节进行规范、细化的操作规则、实施细则等,例如战略评估实施手册、长期股权投资监督流程、校园招聘操作细则等;其目的是解决“怎么做?要关注什么?”

2. 健全并完善公司现有的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补充

和规范:

2.1管理职责中:按照职能部门的变更情况及分工,修订公司制度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执行与参与部门之职责分工,并明确制度管理的审批决策者之权限,决策者可视不同层级的制度文件进行分级授权。

其中,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规章制度的编制计划制定、负责综合审查规章制度草案、组织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开展调研,并对规章制度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负责组织规章制度年度汇编和发布工作等事项。执行与参与部门应负责具体制度的制定与评审、负责评估和监督相关制度的实际执行和效果,配合归口管理部门对本部门制度进行分类整理,将不适用的制度进行及时更新或废止,确保制度维护、更新及时、制度条文与实务情况相符。【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2.2命名标准与规范:根据制度分级管理思路,应对不同层级的制度文件设定相应的命名标准,如一级制度命名一般为“制度”“规程”等,二级制度命名一般为“办法”“规定”等,三级制度一般命名为“细则”“条例”等。对文件的命名规则,建议由公司制度管理部门予以统一界定,并不拘于上述分类方式。

2.3文件编号与编写标准:逐步建立起制度编号规则及代码规则,便于体系化的进行管理和维护;编号规则

制度和体系的区别

http://m.gbppp.com/hd/411094/

推荐访问:制度体系设计 制度体系建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