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最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时间:2017-07-12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最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一):2016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试题与答案(最新版)

2016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试题与答案(最新版)

(满分100分,作答时限120分钟)

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提法、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15分)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传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请指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

要求:简洁、准确、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意义在于:一、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二、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三、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四、降低了老旧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造难度。

二、改错题:下列文字在行文逻辑、文字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如段落或语句顺序不当、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错别字等,请指出其中的7处并予以改正。(20分)

要求:指出及改正时,请使用段落序号和句子序号,不用抄写全句。

①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多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

②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竟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也是时有耳闻。

③类似现象,不仅拉低了公共辩论的价值,许多时候也冲击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④究其原因,往往是伸张正义的急迫、求胜心切的冲动,让预设立场左右了事实选择,让站队逻辑取代了是非判断,让意气之争消解了话题本身。

⑤在现代社会这一公共空间里,理性表达应当成为讨论公共话题时的基本准则。

⑥对转基因这一有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的公共话题持不同观点,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理性表达。

⑦所谓公共话题,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⑧对公共话题的理性讨论,有助于消弥分歧,形成共识。

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后,分歧仍在,问题仍在。

⑩讨论变成骂战,则会没有是非,只有立场,最终问题被丢在一边,双方却在相互开火。

⑾此外,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对于社会形成理性表达的氛围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①逻辑错误。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鲜见:

②错别字。竟赛改为竞赛

③用词不当。冲击了法律的底线改为冲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⑥逻辑错误。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改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

⑧错别字。消弥改为消弭分歧,形成共识。

⑨⑩换位置

⑾语法错误。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改为公众人物由于“粉丝”众多。

三、案例分析题(10分)

“政府信息看上去是公开了,可到底公开了什么,百姓还是一头雾水。”正在上网查信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李先生的儿子马上就到入学的年龄了,他想在相关政府网站上查查入学信息,可查了半天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多是一些政府做了什么事,审批了哪些学校,百姓该如何就近入学并没有提到”。和李先生有一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民众表示,政务公开不公开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政府自己决定哪些事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样还是不能参与政府的管理。所以很少关注政府网站上都公开了哪些内容。当地政府表示,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会一直坚持下去。

2016年事业单位高分课程(针对性强)

1、你如何看待民众对网上政务公开的看法?(4分)

2、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你对政务公开的建议。(6分)

1、【参考答案】

材料中体现了一些民众对政务公开不满意,甚至一些人对政务公开漠然的现象。这种态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众确实有很多需要了解的政务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民众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的政务公开现在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1)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且全部由政府部门自行决定,公众没有选择权和参与权。(2)对一些信息只是公开,较少收集群众的意见或建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

2、【参考答案】

政务公开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但是,现在政务公开在执行上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1)要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意识到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加强对政务公开的形式、范围、参与办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用规章制度、组织法律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3)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在政务公开中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严肃惩处;(4)丰富政务公开的渠道、提高技术水平,促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5)树立长远的全局观念,创新公开工作思路,适时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多内容的政务公开过渡。

四、实务题(15分)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

请为该市(或县)代拟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

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合理;

3.400字左右。

【参考解析】

作为一个通知,首先要写标题。标题一般都是按照“……关于……的通知”的格式书写。这样,我们题目中的句子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一篇通知的拟写,在给出通知事项之前,要对活动的背景或者目的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引出通知事项,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例文】

XX市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全市各区、县、委、办、局机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工作的重要路线。我市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基层走访活动。为了进一步让领导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办事,克服过去“坐车下乡视察”等形式主义作风,市

委市政府特对本次“大走访”活动作出如下通知:

一、活动的人员:各区、县、委、办、局的领导干部。

二、活动的时间:市级干部至少一周,县级干部至少半个月,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至少要一个月。

三、活动的方式:各部门灵活采用入户访谈等方式切实与人民群众交流,要注意根据工作人员特长安排契合其自身特点的任务。

四、活动的目的: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五、评议监督:参加活动的党政负责人要公开接受群众评议,评议分作为奖惩硬指标。

“大走访”活动是领导干部了解群众、走入群众的重要活动,各部门要真正将活动落到实处,了解人民需求,真正为人民办事。

五、材料作文题:请阅读给定材料,按照作答要求作答。(40分)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2.二O一三年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3.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社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及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制,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生活环境。在依法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摘自中共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自拟题目,具体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理解与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参考范文】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些年来,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贪赃枉法、违法违纪插手干预司法个案等现象依然存在,侵蚀着法律的权威,他们不是不懂法,而是顶着法律的旗帜,“明目张胆”的做着违法的事。要解决这样的现状,就要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群众心中有法,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又怎会让人钻法律的空子。

法治建设有赖实践。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来源于切身体验。“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件”等一些重大冤假错案启动了追责程序,尽管有些追责并不彻底,但已经有了进步完善和健全,让人们看到了法治的进步。同时,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全社会尊法守法必然渐成风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制建设的“甜头”,人们只有充分认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高效、程序正义的制度社会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崇尚规则之治。

要让人民群众有法律意识,就必须培育法治信仰,而法律信仰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和群众参与。如“开门立法”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热情参与,如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开门”征求意见,新婚姻法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几易其稿;部分城市尊重民俗、吸纳民意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受到群众欢迎。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对公民意见的广泛采纳,无不闪烁着现代立法的光彩。这些都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它有力地说明了充分吸纳民意的良法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并能够唤起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权力本位在公人的法治观念中占中心位置,从而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的挚热情感,并进一步在无形中培养了人民对法治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领导干部以身作,“尊法奉法”对全社会所起的潜移默化示范作用。我国向来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民众总是向官员看齐,要民众尊法,他们首先看官员能否尊法,如果官员以身作则,民众自然而然也慢慢地遵守法律。《论语》有一名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王安石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审视,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手中的权力是政治责任,也是法治责任。领导干部负有保障法律实施、法律执行的基本职责,能不能推动和确保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相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活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最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指导意见、配套文件)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汇编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1)《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

(2)《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

(3)《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4)《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

(5)《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财政有关政策的意见》

(6)《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

(7)《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

(8)《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

(9)《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发〔2011〕5号 2011年3月23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7.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8.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最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http://m.gbppp.com/jy/356867/

推荐访问:2016年事业单位招聘 2016事业单位编制改革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