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风民俗

时间:2018-03-1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中国民风民俗 第一篇_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哈萨克斯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

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僳僳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

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在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重要节日是“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景颇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独龙族: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裕固族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撒拉族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锡伯族: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拉祜族: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53.基诺族: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汉族:中国最大的民族,分布较广,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以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篇_中国民风民俗.1doc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最主要的有元旦、春节、元宵节、路神生日、春龙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佛诞日、劳动节、端午节、六月六、七夕节、中元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下元节、冬至、腊八节等。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旦,“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中国民风民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

1

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2【中国民风民俗】

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

May Day),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

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 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端午节,为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

3

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

,挂菖蒲

`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4

【中国民风民俗】

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5

中国民风民俗 第三篇_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祭天祈年是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贴神像,春联,年画,窗花和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了),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除夕的晚上12点,爆竹声声,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守岁的传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提起中秋就会想起来月饼,有人说月饼的说法起源于元代末年,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月饼是圆的,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如今,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多了。

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文人赏月写诗,关于赏月的诗词不胜枚举,还有玩花灯,放天灯,即孔明灯。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中秋节除了上述风俗外,各个地方还有自己不同的庆祝方式。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另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二,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这天清晨,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赕佛、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

泼水节第一天叫“麦日”(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脑日”(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 时演唱,十分有趣。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中国民风民俗 第四篇_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记得几年前听人讲过一个故事:某人下海发达后买了辆私人轿车。在时下的中国社会里,有车自然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车牌号更是显示了车主的地位。这人为上个什么车号大费脑筋。既然51888之类的超级吉祥号轮不到自己头上,那至少也要挑一个带点霸气的——这开车的最怕的就是受气了。托人走路子挑来挑去,终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号码:00544。旁人不解:这号有什么可夸耀的?带4,还两个。此君解释道:这你就老外了,人家话务员报数字的时候,“0”不念“零”,要念成“洞”(动),这几个数字合起来应该念:动动我试试?这号还不够横的?谁敢惹?众人恍然大悟,皆曰妙哉。

忽一日,此人驾车至一桥上,恰好对面也有一车过来。桥窄,错不开车,只能有一辆车后退让路。这俩车斗起气来,谁也不肯相让。此人下得车来冲对面车主嚷:“嗨!赶紧给我往回退。”对方说你凭什么呀。此君指了指自己的车牌:“瞧见没?想让我退回去?动动我试试?”谁知对方根本不吃这套,人家也指指自己的车牌:“你也看清楚了:试试就试试(44944)。怎么着?”

杭州有人在网上叫卖其拥有的号码为A88888的车牌,要价112万元。

怪事多着呢。某人婚后多年无子,想儿子想像疯了。也不知是受了哪位高人的点拨,装电话的时候指定要了个匪夷所思的号码:***5124。“5124”者,我要儿子也。【中国民风民俗】

我们中国人是很崇尚4的,这反映在各种话语中:四大名著,四大石窟,四大花旦,四喜丸子,佛教四大名山等等

数字崇拜反映的是中国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人们总是把未来寄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超自然力量之上,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奋斗之中。而这不是一个成熟民族所具有的特征。

上海话中,“十三点”为贬义, 多用于指女性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西方习俗中,则视13为不吉利的数字。相传出卖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期也是13号;„„,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13”的可怕传说,并形成了一些奇怪的习俗,比方说高楼不设第13层,门牌号避开12,等等。 而佛教却认为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西藏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

“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较为平常,古人对它并不忌讳。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佛学教派分十三宗;唐称典籍十三史;汉分行区十三部;明设行区十三省;唐末李克用封十三太保;明初朱元璋命十三布政;中医分十三科;曲韵有十三辙;杭州名景十三楼;戏曲界有南曲宫商十三调,梆子曲牌十三咳;古典诗词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清人文康在其著名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塑造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后人将其改编为京剧,以《十三妹》命名,成为传统剧目。可见,“十三”在中国是正常而无忌讳的。

一、简单数字禁忌中的寓意

1、“一”的忌讳。

“一”是单数,给结婚、庆寿的人家送礼,忌讳送单数,因为这与“好事成双”的愿望背道而驰。

2、“二”的忌讳

有些场合也忌讳“二”。比如给病人和丧家送礼,就忌送双数。因为谁也不希望坏事成双。

3、“三”的忌讳

“三”与“散”谐音,寓意不吉。

4、“四” 的忌讳

“四”与“死”谐音,所以很多地方忌四,凡数字“四”都在忌讳之列。

5、“五”的忌讳

古时忌农历五月五日生人。五日忌晒席垫,忌盖屋,认为不吉利。

6、 “七”的忌讳

旧时对妇女有“七出”之条,犯了七条,男人就要休妻。

7、 “九”的忌讳

一些地方立夏日秤重时,报数不可报“九”,以图吉利。

二、与年龄有关的数字禁忌

1、忌讳36岁

“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

2、忌讳四十五岁

相传包公四十五岁时,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忘八,才逃出险地,幸免于难。因而忌言四十五岁,多改称四十四或四十六岁。

3、忌“六十六”。

旧时民俗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 “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习俗。

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平平安安地过去。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

4、忌讳七十三、八十四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相传是因为圣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则八十四岁去世。连圣人都难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人们认为这两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过了七十三,便闯过了一道难关,可以活到八十四岁;八十四岁又过一关,则可长寿百岁。

5、忌讳逢九

俗话说“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穷败”,所以很多地方忌讳说八十一岁。还有的地方则忌讳岁数逢九,认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

这是因为,古代的数理观念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有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寓意,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

【中国民风民俗】

未被简化前,“二”有多个词汇:

1、“二傻”: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比傻还傻。

2、“二杆子”:单指那些个缺根筋的人。

3、“二百五”:指草包加半吊子的那种人。

4、“二流子”:没有流氓那么流氓,但比流氓还下作的人。

5、“二*”:其贬意比“牛*”严重得多,比“傻*”还甚,是傻得不能再傻的比喻。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五篇_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初次见面,互相握手,熟人之间问好就行了. 吃饭时用筷子,吃完饭后常常吃些水果,喝喝茶水,临走时要很有礼貌地向主人(host)道别. 到别人家里做客,可以买些酒、花之类的小礼物,不能送钟;交通靠右,这与英国正好相反。 接受别人的礼物时

用双手且不立即打开。

Dear Mary,

How it it going? I’m glad/happy/pleased to hear that you are coming to China.

As we all know,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raditions / (customs and rules).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have ideas about what good manners are. And everyone likes those who have good manners. So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customs and rules in China now.

For example, we usually shake hands with people when we meet them for the first time. But after that we just say hello. We must say Mr and Mrs when we speak to the older people, but we can use first names with our

friends.

When we visit friends and family, we can bring some flowers or a bottle of wine but remember: we mustn’t give them a clock as a present. We must use both hands to accept a present, and we must wait and open it later.

When we have meals, we use chopsticks. And we don’t have to finish the dish/ (eat up). We usually leave a little to show that we have had enough. After the meal, we often drink some tea and eat some fruit and desserts(甜点). When we leave, we must say thanks and goodbye to the host.

And we must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in China.

Do you think these are very strange/ (thes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s in your country)? I hope you’ll enjoy your stay in China.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ming/ (I can’t wait to see you)!

Best wishes!

Wang Xue

用红纸包红包,不能用白纸,蓝纸或黑纸。中国新年第一天不能打扫,不准打破东西,不能理发,必

须吃饺子(北方),年糕(南方)

婚礼上,新娘和新郎同时到达-----

中国民风民俗 第六篇_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风俗习惯

一. 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 宵 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

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七.七 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八.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

中国民风民俗

http://m.gbppp.com/jy/428139/

推荐访问:中国民风民俗资料 中国民风民俗作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