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乔迁新居

时间:2018-11-30    来源:对联大全    点击:

第一篇:散文乔迁新居

美丽的邂逅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向起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小题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3分)

小题2: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文字,从语言角度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4分)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小题3: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十多年的书(1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让我得到)(1分),这本书是“我”相当喜欢的,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感受(1分)。

小题2:以精练的语言(1分)形象(或生动)表现阅读环境的优美(1分),阅读内容的丰富(多方面)(1分),以此来凸现阅读的愉悦和充实,从而表现“邂逅”的美丽(1分)。

小题3:因对“慧”爱书形象的猜想(1分),产生了欣赏(喜爱、赞美)的感情(1分);因对“慧”弃书原因的猜测(1分),产生忧虑(遗憾、惋惜)的感情(1分)。

小题4:(1)希望人们(慧)能爱书(珍惜书),静心读书(1分)。

(2)希望人们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1分)。

(3)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理解“邂逅”一词,再理解“美丽”一词。“邂逅”,不期而遇,偶然相见,“我”喜欢的书也曾被人喜欢过,这是志趣情感的“邂逅”。喜欢读书,兴趣高雅,感受美好,所以用“美丽”一词来形容。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从语言角度品析”,从语言本身的特点(结构、用词)以及描写作用方面来点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说明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六段,作者写自己两种猜想,一是“慧”如何爱读书,想像中含有赞美之情,二是“慧”为什么不继续珍藏这本书,结合段尾作者所说到的当代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书的冷漠理解作者“遗憾”之情。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作者写了对一位女孩爱读书的想像,含有赞美,对她最终弃书深深惋惜,从作者情感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宁愿”表达了什么愿望。“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一句深深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爱书读书的期望。

第二篇:散文乔迁新居

2015南通市二模语文试题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C.深恨谳辞之非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

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⑷ ▲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 ▲ 。(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Ji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Ji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

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

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18.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20.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1.司马相如、扬雄与 ▲ 、 ▲ 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汉赋四大家”。(2分)

第三篇:散文乔迁新居

2015南通语文二模调研测试.

南通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

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

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

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

③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

④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

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

C.深恨谳辞之非 .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⑷ ▲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欧阳修《醉翁亭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第四篇:散文乔迁新居

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

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

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

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

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

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散文乔迁新居】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

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

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

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

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

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

③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

④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

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

C.深恨谳辞之非 .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⑷,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第五篇:散文乔迁新居

得体与新题

语言表达得体

1、阅读下面一份请柬,指出用语不得体的毛病并修改。

请 柬

×××老师: 您好! 我校定于10月20日下午3时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请您做好准备,务必准时出席。 此致 敬礼

××中学校长办公室

2005年9月25日 2、.下面是某校准备张贴在大门口的一份通知稿,有三处必须修改,写出这三处的序号。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a今天是我校建校50周年的大喜日子,b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中莅临参加。C为了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d各位务必先到接待处签名,e然后领取纪念册。f10点钟到礼堂参加庆祝大会。g会后欢迎您在母校参观。

××中学校庆会务组

×月×日

3、.李勇和王强是多年的同学,王强的父亲在图书馆工作。李勇写信向王强的父亲借一本杂志。下面是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不得体或不明确。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虽然没有见过你,但我和你的儿子是多年的同学,今有一事相求。高考在即,我急需《××月刊》第二期,不知你单位是否有这本杂志。如果有,请设法帮我借到;如果没有,请抽空告诉我,以免误事。 4、.某公司经理张毅遗失一张支票,被某厂工人小王拾到并送回。张毅去致谢,但小王不在,便写下留言条。这张留言条有几处词语必须删改。请找出来并作删改。 小王同志:

你好。丢失支票,事关重大①,使我寝食不安②,公司上下③,焦急万分。多亏你高风亮节④,及时送回⑤。今天,我于百忙之中⑥,专程⑦来致谢意,不巧未能见面,实在遗憾⑧。我由衷地感谢你,并希望你能再接再厉⑨。

11,万勿推辞。 略备薄礼⑩,聊表谢意○

12 张毅 ×公司经理○4月5月

5.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有几处写几处)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6、.王老师刚退休,就收到张伟的来信。信写得有真情实意,但在表达上有一些不得体的毛病。下面是信中的一段,请把三处毛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老师,此时此刻,多少往事历历在目。课堂上你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奋学习,争取早日成才。 7、.(2012年高考湖南卷)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1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

散文乔迁新居

http://m.gbppp.com/jy/504454/

推荐访问:乔迁新居对联 乔迁新居贺词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