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时间:2018-09-23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一篇_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7.1力(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了解力的单位及力的效果,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中的道理。

2.通过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思考:把一桶水提到桌上有什么感觉?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探究1:力是什么?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用到力的事例

例: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 ,推土机推土,同名

磁极互相排斥,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

力的作用)

凡是讨论力现象,总会涉及到两个物体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想一想: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能,磁体之间等)

练习:认识力后,有几个同学产生了这样些想法,你认为他的想法对

吗?为什么?

1、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讨论: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吗?

探究2:力的作用效果

例:弓的形状改变,竿子的形状改变,人用力拉弹簧弹簧被拉长,竹子形状改变。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我们用手按住桌面,却看不见桌面发生形变

我们用左手拍右手,却能看见手发生了形变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例(1)投球手把静止的棒球投掷出去;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2)棒球被接球手接住; 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3)接球手将棒球击出: 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探究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踢足球时,用力越大,球就飞得越远。——力的大小

踢足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力的方向

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推门,离门轴越远,效果越明显。——力的作用点 由上述活动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_____(有关/无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力的示意图画法:1、确定力的作用点。(同一物体上所受力的作用点

一般画在几何中心)

2、沿力的方向画线段,在线段末端画箭头。(力大的

线段画长

些)

3、在箭头旁边标出字母及大小和单位。

注意:

1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

2 力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不能省略不画。

3 线段的长度必须与力大小比例相符。

4 必须标出力的大小、单位、有角度的力必须标明角度。

5 必须画成实线。

力用字母“F”表示:

国际上通用力的单位叫做牛顿(Newton) ,简称牛,符号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我国也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就是1 N

练习:例1:用50 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请画出力的

示意图。

例2:请画出地面受到重物的压力的力的示意图。

例3:用80N的力水平向右推桌子,用图示法将这个力表示出来. 例4:足球所受重力为20N

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3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二篇_力和力的图示教学设计

《力和力的图示》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三篇_力的教学设计

6.1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 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老师活动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

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 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 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学生活动

思考: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学生站起来演示。

说明

让学生讨论几分钟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的时间,举手回答。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同学间可以相互补

充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6-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

同点。教师点评。

一定要结合具体事例。这样从人对物作用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学生接受力的概念。

使学生去经历体验、归纳、概括的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 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进一步加深加力的概念的理解。

观察教材图6-1中的6幅图,找出共同点。

3、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回答。 4、 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理解。

5、 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 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 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 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4、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师生评估。 课堂练习 教师发放习题。 课堂小结

学生参与,教师重点点拨。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另一个物体对这一个物体施力吗?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交流。

分析实验现象。

让几名学生回答。

让学生体会到出现力的作用时,一定时出现两个力,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两体上。

使学生感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

可引导学生看6-3和6-4了解什么是物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分开让学生举例,减轻了负担,能让学生参与。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四篇_大班科学《神奇的力》教学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

神奇的力

沾益县第一幼儿园 梅留会

设计意图: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在玩沙包、气球,拍皮球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不论怎样用力拍皮球,最后皮球都会弹跳不起来,不论用多大的力向上抛气球,气球都抛不高。他们问我为什么物体都会自己落下来呢?我想:孩子们既然有这方面的兴趣,那么,我就有必要把地球引力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下,因此,我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初步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重点)

(2)培养幼儿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以及简单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难点)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

沙包、气球、螺丝钉、树叶、橡皮泥、羽毛

活动过程:

1、教师做自我介绍,带领幼儿熟悉操作材料。

2、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提出问题。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小组指导。

(3)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有一种引力,叫做地球引力,也称为地心引力。我们刚才抛的玩具向下落,就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球引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带领幼儿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物体下落的速度和自身重量有关;物体下落路线和自身重量、形状有关。

1、提出问题:所有的物体都会同时落地吗?

(1)教师示范试验。

(2)教师记录实验结果,引出统计表并讲解统计表的记录方法。

(3)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试验并记录,教师指导。

(4)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做了实验,我们发现: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所有物体都是直线落下来的吗?

(1)教师示范实验。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有直线和曲线并记录实验结果。【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小结:刚才做了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也不相同,薄而轻的东西下落的路线是曲线的,重而小的东西是直线下落的。

操作活动总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抛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慢。薄而轻的物体曲线下落,重而小的物体直线下落。

4、观看宇航员在没有地球引力生活的视频,突出地球引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活动延伸

当宇航员坐飞船离开地球到别的星球时,有的星球引力很小甚至没有,宇航员还能像我们在地球上这样走路呢?

请你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看看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的其它引力小的星球上行走。

附件: 物体下落速度与路线统计表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五篇_第七章第一节力的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六篇_《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七篇_《力》的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

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

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

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力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http://m.gbppp.com/qg/482936/

推荐访问:力的分解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板书设计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