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时间:2018-08-31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一篇_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目录

一、 内容摘要、关键词„„„„„„„„„„„„„„„„„„1 二、 正文

1、《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2

2、《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2

3、故事情节简朴优美。„„„„„„„„„„„„„„„„„„„3

4、与众不同的地区人情风俗和精致描绘,具有民俗学价值。„„„„„„„„„„„„„„„„„„„„„„„„„„„3

5、洁简的笔墨,独到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好人物形象。„„„„„„„„„„„„„„„„„„„„„„„„„„„4

6、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朴素、洁净的语言。„„„„„„„„„„„„„„„„„„„„„„„„„„„4

7、巧妙的场景设置和含蓄的结尾。 „„„„„„„„„„„„„5

三、结束语 „„„„„„„„„„„„„„„„„„„„„„„5

四、参考文献„„„„„„„„„„„„„„„„„„„„„„„6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徐鹏

内容摘要:

沈从文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笔下描绘的那种从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关键词: 情节;人情风俗;人物;语言;结构

《边城》曾被朱光潜称为“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国学者金介莆盛赞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着永远要看,而且自己的子女看的”一部作品。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的沈从文笔下描绘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

作为青少年时代在湘西特殊历史环境下生长并有士兵生涯的沈从文,正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一切叙述于笔端,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他自己所

说的“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于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路一个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

沈从文是产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生长的湘西流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家族等聚居的地区。沈从文出身当地一行伍家,青年时代又当过兵,后来受“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毅然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他原想上大学,但没成功,于是就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下学习创作。特殊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带着他特有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社会生活,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从地主资本家、官僚政客、军阀武既夫,到生活在最底层的船夫、水手、渔民、猎户、木工、石匠、以及娼妓、巫师、快子手等等,三教九流,系入笔底。其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也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了他不同于一般的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从其代表作《边城》可见一般。

写于一九三四年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着作者美好理想的作品,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现代的《桃花源记》,小说描写的故事、人物、社会风情、及自然界,渗透着作者特有的审美理想。就其创作特色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他写的第一个被掏空阶级属性人物大概是顺顺,他们主观先验地提

高了顺顺的成分,说他是“水上把头”是“龙头大哥”的团总,恨不能把他划成恶霸地主才好,事实上顺顺只是一个水码头的总管,为人正直公平,德高望重时常为人排难解纷,这样人很难把他写成穷凶极恶。

至于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乡下行船时,个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荡桨时选最重要的一把,被纤时拉头纤二纤”,更别说是阶级敌人。

针对这样的批评沈从文作了挑战性的答复他们知道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当故事发展上,人物语言上,甚至本书的封面上、目录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我存心放弃你们„

二、《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边城》写的是一个怀旧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的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沈从文表现的本事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

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在依山旁水的边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婆家。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同时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宝托人捎话给老船夫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很喜欢他的弟弟傩送。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作坊作陪嫁的王团长的女儿结婚,当兄弟俩人发现都在爱着催催时,哥哥天宝主动退让,乘船离走,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暗中爱者翠翠时,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风暴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去世。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他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健康纯洁而复杂的三角恋爱来招待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全篇布局合理,情景设置恰如其分,作者一恬淡舒缓的笔调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是在听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者是听一首悠远的情歌,不由产生出无尽的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语语不休。

四、与众不同的地区人情风俗和精致描绘,具有民俗学价值

《边城》中的茶峒社会处处都融洽和谐、欢乐优美,连湘西的风俗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二篇_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30211班 沈炜煜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他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和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

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和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边城》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和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和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和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和的月夜图。);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一句,以黄昏的平静反衬出翠翠内心世界因情窦初开而萌生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又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一句,表现了翠翠对傩送歌声的殷切期盼,以及她的少女心对于爱情的朦胧感,充满了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很多景物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而自然展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使人物情感笼罩在一种无比诗意和梦幻的氛围之中,让人心醉。

作者也常常把自己的主体情绪投注到某些景物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

二、情节淡化

小说具有独特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情节淡化”,具有散文化、诗化的倾向,追求意境美。

《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 小说用铺开的手法素描人物,结构有些松散,,故事也不那么连贯完整,大段的风景描写、 议论和抒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 笔意飘舒,呈现出清新明丽的风格特点及散文化倾向。

沈从文擅长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描写本身就富有牧歌情调的爱情,并故意淡化情节。

翠翠与天宝兄弟的古朴的爱情故事只是并不是主要描写对象,而只是一个基本的情节框架,进展缓慢。作者这样处理,为的是着重表现填充在这个情节框架中的湘西淳朴民风,扩大小说的抒情领域,创造出一支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而不在于表现矛盾纠葛和恋爱过程。情节强化的小说,常常惊险离奇、一波三折,充满了矛盾冲突,扣人心弦,但往往会显得过于戏剧性,丧失一些真实感,相反,沈从文这类情节淡化的小说,则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它没有那么多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简简单单、和谐宁静。它不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似一汪平静的湖水,偶尔泛起阵阵涟漪;它不是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而是舒缓优美的抒情歌。整部小

说并不像普通小说那样,以故事情节为重,极力描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是注重意境的塑造,像散文一样叙叙道来,自然而清新,具有浓浓的诗意。 此外,因为故事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真实世界,而是一个梦幻世界,是人物理想和文化理想的象征,而且多次运用了梦境,因而充满了浪漫主义特征。

三、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沈从文在《边城》中善用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简介真切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单纯的人性美。

正因为小说的情节淡化了,矛盾冲突便消解了;而矛盾冲突往往是由人物内心的复杂引起的,只要人物性格单纯,矛盾便少了。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单纯善良、生动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主人公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小女孩,是沈从文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她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既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洁的性格。她情窦初开,渴望一份美好的爱情,并执着地追求着爱情,可是她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爷爷、天保兄弟谁也摸不透她的心思,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她外表温婉恬静,内心却炽热多情,有着青春期少女特有的一颗躁动、敏感的心。

翠翠的爷爷是一位古朴厚道、勤劳坚强的老船工,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他目睹了女儿和军人双双殉情的悲剧,却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即使是端午赛龙舟那天,他也坚守着渡船。“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乐善好施、重义轻利,“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甘守清贫。他会为了还商人硬塞给他的钱而追到岸上,还会送给他们一大束草烟;他想“买肉”时屠户不愿接钱,他宁可到另外一家去。他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当女儿和军人背着他恋爱而有了孩子后,他“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等他们双双殉情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挑起抚养孙女的责任,对翠翠的关怀无微不至,甚至唯恐她生病不让她坐热石头,

还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为她唱歌。当翠翠渐渐长大,他考虑到翠翠未来的幸福生活,又不辞劳苦地为他寻找如意郎君„„

此外,还有豁达大度的天保、笃性专情的傩送、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无不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处处为他人着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这里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淡漠,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爱”字。

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单纯时,作者不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直接表现,而是较多地运用各种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比较典型的是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形成强烈的暗示,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以及通过幻想、梦境间接揭示人物心理。

比如,小说中写道翠翠“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等句子,通过对翠翠行为动作的细节描写,把一个刚刚萌生爱情的少女羞涩、腼腆的心里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准确细致地揭示出翠翠对傩送的爱情的渴望,把一颗可爱、青涩而单纯的少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再比如,翠翠说的话“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滩呢”一句,看似无意识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发问,实则显露出翠翠对于正在清浪滩过端午的傩送的思念、牵挂以及见不到他的失落、担心之情,用语言描写写出了隐藏在翠翠内心深处的爱情心理,揭示出她内心对爱情的期待。

而写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跟着这声音到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找了一大把虎耳草”则通过翠翠的甜美的梦境来展示她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二老歌声的美妙动听,意境优美,充满浪漫主义和梦幻色彩。

对比的手法在小说中也有较好的运用,比如当祖父问翠翠答不答应接受大老让她做媳妇的要求时,翠翠生气了,说爷爷疯了,还“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地走去”,而当祖父当着给翠翠说笑话, 说假若二老为你来唱歌, 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时, 翠翠先是“吃了一惊,低下头去”, 接着叫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当爷爷问他的话若是真话时,翠翠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走出去了”,

还转移话题说“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这句话表面上看,似乎是答非所问, 但实际上暴露了她内心的小秘密。因为二老是她钟情已久的人, 由于不便对爷爷明说,只好说“天上的月亮”。通过翠翠前后行为、语言的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翠翠爱二老而不爱大老,但因为性格的含蓄、羞涩,不便在爷爷面前表白真情。

此外,小说中的很多对景物的描写也能恰到好处地烘托任务的情感。比如翠翠看到“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这一景致时,忽然冒出“假若爷爷死了”这一可怕的念头。“黄昏”“落日”是老人的象征,而太阳落去则容易让人想到老人归西,因此翠翠不免产生这一可怕的念头来,也充分体现出她对爷爷的依恋与害怕失去爷爷的心理。

除了对翠翠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祖父等人的心理描写也深入细致,符合人物身份。比如“祖父不唱,却只站在高岩上望翠翠,把手摇着,一句话不说”“翠翠若应当交把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轻轻自言自语地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这一系列语句,或是通过动作、语言暗示,或是通过内心独白直接表现,都充分展现了祖父内心难以言喻的矛盾与隐痛——他的亲生女儿陪“那个兵”死了,他又当爹又当妈,与孙女相依为命。现在孙女渐渐长大了,而他也老了,一方面他想把孙女托付给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让翠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拥有像她妈妈一样不幸的命运,这样他才能安心离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翠翠永远是单纯的、长不大的小女孩,晚一点离开他,好让自己再多照顾她一段时间,多给她一些爱。祖父的善良淳朴以及对翠翠的爱,都从这些心理活动中传神地体现了出来。

四、语言风格古朴简约

小说《边城》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语言质朴自然、清丽柔美、古朴隽永、梦幻诗化而又含蓄蕴藉,有着湘西地区独特的风情神韵。而且,作者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洁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

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朴素、平和而又有抒情色彩。

比如小说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道。这官道将近湘西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三篇_从《师说》看韩愈散文的特色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从《师说》看韩愈

散文的特色 (肖旭)

韩愈(70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审孟县)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先后作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在监察御史任上,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被认为指斥朝玫,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准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韩愈,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韩愈最擅长于论说文。他的论说文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文中所谓“传道”之道,是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文章虽然肯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对他们却是轻视的。

这篇体现韩愈进步教育思想的散文,既是他推动古文运动的重要创作实践,又是向青年传授求师之道的重要论文。

关于《师说》的写作缘由,韩愈在文章的结尾处虽有说明,而实际上,此文是韩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他曾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他又反复强调,文章兼有“明道”的作用,认为“道”是主体,是第一位的;“文”是手段和方法,是为“道”服务的。这是对六朝骈体文瘠义肥辞、无病呻吟痼疾的有力批判,是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一大进步。

关于《师说》的写作背景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师说》引起世人“群怪聚骂”,正是因为它触到了世俗的痛处,体现了韩愈散文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战斗性。【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韩愈是个复杂的人,在他思想中,既有革新、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师说》所体现的韩愈的教育思想,是闪烁着民主性的光华的。

一,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原则,强调能者为师,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只能墨守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把师和弟子关系社会化了。

二,明确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认为弟子可以后来居上。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进步的教育观点。这些表明,韩愈的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当然,《师说》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有技艺专长的劳动人民。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这是我们不能苛责于他的。

在强调文章要有“明道”作用的同时,韩愈又非常重视文章的表现形式。他说:“文字暧昧,虽有美实,其谁观之?”(《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又说:“辞不足,不可以为文。”(《上襄阳于相公书》)那么,《师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 严谨的结构 《师说》按文意,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论述求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真理和知识: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耆,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段的意思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请教老师,那种疑惑就永远解决不了。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电该跟他学习。我拜老师是学习他懂得的道理,何必

管他比我年纪大还是比我年纪小呢?所以说不论尊贵卑贱,不论年长年幼,谁懂得道理,谁就是我要向他学习的老师。

第二段,批判世人耻于从师风气的种种表现,这段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着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共可怪也欤!”

这一段的大意是:人们爱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老师来教他们,可是对于自己呢,却把从师求教当作耻辱,这太糊涂了。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人。不会断句,去请教老师,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去请教老师,这正是学了小的而放弃大的,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而士大夫这类人,一旦有以“老师”和“弟子”相称呼的,有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们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他们认为把地位低的人称作老师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把地位高的人称作老师则近于谄媚。从师求学的风尚得不到恢复,由此也就可想而知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是看不起的。如今,土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这真是奇怪的事情!

第三段,征引孔子言行,说明人皆可以为师,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道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木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段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向郯子、苌宏、师襄,老聃请教。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能力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作我的老师的。”所以说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只是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能上各有专长罢了。

第四段,说明写此文的原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最后一段的大意是:李家有个孩子叫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以及它们的注释全学习了。他不受时俗的影响,来向我求教,我赞许他能行古人求师之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从上述论证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先是正面阐述师者的职责、功用,并开宗明义亮出自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点,十分简明扼要,为全篇立下了主旨。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社会上耻于相师的陋习,反复运用对比手法,揭露其自相矛盾,荒诞不经。最后,又引经据典,用人们崇拜的圣人孔子的行动和言论,再回过头来正面阐述学无常师、学生可以超过先生的道理,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文章有事实,有道理,有立论,有驳论,立论坚定稳固,不容置辩;驳论条分缕析,切中要害。全文围绕着主题,思路层层演进,自然合理;逻辑完密严谨,无懈可击,故虽只有四百六十多字,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凝练的语言 语言上力求创新,是韩愈散文的重要成就之一。他有句名言:“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就是说,当要把心中已经形成的思想倾注于笔端时,最重要的是摒弃那些陈陈相因的熟词套话。他用词力求准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比如,他只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就把老师的职能包举无遗。他十分注意文字的口语化,力矫骈文玩弄典故、诘屈聱牙之弊。《师说》全篇浅易晓畅,明白如话,没有用过一个典故。他主张“因事陈词”,“辞事相称”(《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遣词设句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而长短错落,竭力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他在嘲讽某些人为自己子女慎重择师而本人却不虚心求师的矛盾现象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兀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理条清楚,词约意丰,十分简练地勾勒出他们舍本逐末、愚昧可笑的面目。又如他在描摹世人耻于相师的心理活动时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些人浅薄无知而又自鸣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作者的刻画是如此入木三分,而用词又是如此经济凝练,达到了他自己提出的“半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上襄阳于相公文》)的高妙境界。在文章的句法上,《师说》根据论证过程中的不同需要,相应地采用了判断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反诘句(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感叹句(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及陈述句等多种形式,使文章气势多变,跌宕有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精当的修辞 在修辞方面,《师说》也很有特色。首先,它运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接连把三组对立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

一,“古之圣人,其书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这三组对句,把人们对待从师的态度归成两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从情理上把耻于相师的人驳得体无完肤。《师说》还注意内容上的前后呼应。在

第一段,作者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在后段,他就批判了“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论调,前两句是承前段“无长无少”而言,后两句是对前段“无贵无贱”而发。这样前后照应,加强文章内部的有机联系,才能在短短几百字里把道理说清说透。顶真是论说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师说》也把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思路连贯,论述缜密,读起来有一种明白流畅的快感。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韩愈的散文:“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我们今天读他的《师说》,仍然可以从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一定的教益。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四篇_从纳兰词的情感特色看其艺术成就

龙源期刊网 .cn

从纳兰词的情感特色看其艺术成就

作者:马虹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

摘 要: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诗词尤其如此。判断一篇诗词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传达出的情感的高度、深度、纯度和广度。在明清这样一个情感日趋老化、形而下化的时代里,纳兰性德依然能够以一颗赤子之心感受天地万物,获得纯净、新鲜,并富于形而上气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写之于词,就形成了“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风格。这是纳兰词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纳兰词 生命体验 艺术成就【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指出:“感染力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的价值的唯一标准。”[1]P577“感染越是深,则艺术越优秀,这里的艺术并不是就其内容而言的,换言之,不问它所传达的感情价值如何。”[1]P577判断一篇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传达出的情感的高度、深度、纯度和广度。缺少必要的高度、深度、纯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是难以打动人心的,因而也就缺少艺术价值,诗词尤其如此。明清时代,诗人词人辈出,诗词作品的数量更是汗牛充栋,但质量却未必尽如人意,受到了后人较多的负面评价,可见诗词创作确实衰落了。传统诗词创作在明清时代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情感的老化与形而下化,失去了必要的高度、深度、纯度和广度,失去了感染人心的力量。

在明清这样一个古典诗词创作无可奈何地走下坡路的时代里,有一位词人却以赤子般纯净、敏感的艺术心灵,新鲜、深沉地感受天地万物,创作出了许多真挚、清丽、凄婉、深情的作品,使词的创作重新焕发出了异彩。他就是清初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根据题材的差异,纳兰词可划分为爱情词,赠答词,悼亡词,边塞词,以及其他表现日常生活中生命感悟的词,等等。由于题材的不同,纳兰词表现出的情感特色也就有相应的区别,比如《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既有文人词的婉丽,又有民歌的清新,将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和举止写得栩栩如生,生机盎然。

而他的边塞词则大多苍凉雄浑,如《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塞风景之荒凉,历史意识之深沉,完全可以跟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宋词中罕见的描写边塞风光的佳构,而纳兰词中优秀的边塞词却并不稀有。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五篇_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内容摘要: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通过描写都市的腐化堕落腐朽的生活和乡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美好善良的人性,突出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纯净的人性的爱与追求,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写作提纲:

一:沈从文简介【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二:《边城》简介

三:《边城》简析

四: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1) 语言特色

(2) 对人性美的追求

一.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集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边城》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 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边城》简析

小说《边城》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村的凄美爱情故事,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宁静自如的边城生活,通过描写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以及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和翠翠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边城人民心地善良,性情淳朴,执着追求的美好品质。

小说《边城》中的语言艺术成就斐然。作品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属于作者的“湘西世界”。同时吸取了湘西地方方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虽然语言朴实简单,但是却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温馨恬淡的氛围,文中处处体现出淡淡温情。

(1)“翠翠太娇了·······我这人就是这么一个打算,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哎,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了。”

在写爷爷的语言时,引用了具有乡土风味的俗语,运用民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爷爷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描写翠翠的形象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翠翠的形象比作一只小兽物和小鹿,生动形象得勾勒出翠翠的形象,如小鹿般天真可爱率真自然,“随时准备逃入深山”。从翠翠的形象入手,自然地将我们带入具有野性的湘西乡村世界。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光秃秃的线条可以跃然纸上,只要放的是地方。”沈从文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使用十分平常朴素的语言,使文笔清新秀丽,读他的文章就会想象到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诗,同时笼罩着层层暖意。

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在当时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沈从文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左翼作家,又不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同流合污的道路,执着于从文化出发,着眼于人性。从侧面表现对黑暗势力的反抗。《边城》中,作者让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美丽古朴的小村落,感受自然的熏染,展现出一种最原始古朴的人性美,接近于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人们是作为一个有生命有自主权利的个体而存在,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自由中又充满野性。寄寓了沈从文对自由淳朴,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中的翠翠单纯善良,美丽淳朴,同时又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充满野性美,是作者心目中人性美的化身。

聪明而又矜持的翠翠爱上了二老傩送,于是“在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而二老傩送也爱上了翠翠,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挚而没有一丝杂质的,没有经过世俗的侵染。当傩送因为大哥天保的意外死亡出走后,翠翠依然忠贞不二,痴痴的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这部小说充满了作者浪漫唯美的梦想世界,是一部描绘人性美的赞歌,相对于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首描绘湘西美好风景的二十四首长诗。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作者一味描写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回避,不愿意直视现实生活,带有一点懦弱消极的思想。

(三)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1) 语言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往往以浪漫主义思想为中心,语言质朴优美,虽然没有华丽辞藻修饰,但是营造出一种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奠定了整篇文章自然质朴的基调,加上多种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容易将人引入纯净美好的湘西生活场景,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与熟悉感,这种语言风格使沈从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体现了他自己对于文学独特的审美观。

例如《边城》中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文中描写自然背景的语言朴实自然,全篇只有“静静地”“清澈透明”“慢慢的”这三个形容词,但是却真切的展现了湘西的自然风情画卷。对于描绘湘西这个古朴自然没有任何污染的小村庄,简单朴实的语言再合适不过了。

(2)对人性美的追求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分为两类,一种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地本质,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丢失。通过二者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纯净美好的人性美的爱与尊重。展现乡村特有的风韵和神采。他认为“美在生命”,虽然处在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和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揭示,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

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小说趋于浪漫主义,他希望小说能够有诗一样的语言,短小精悍,同时将他心中所想的美好纯净的人性美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边城》这部小说充分寄托了沈从文的“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远离“边城”作于“都市”的梦。

从另一方面,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因为找不到一个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沈从文感到万分痛苦,选择在文字中建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某种意义上,这是他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懦弱,不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第六篇_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作者是如何知道特色

http://m.gbppp.com/sh/476340/

推荐访问:我知道作者围绕匆匆 我所知道的作者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