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时间:2018-11-12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第一篇: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世界上的动植物活化石

世界上的动植物活化石

世界上的动植物活化石

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仍然是现存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活化石”的动物有:大熊猫、中华鲟等。 大熊猫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

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银杏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在一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银杉 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远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300万年前,地球覆盖着大量冰川,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但已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世界很多国家也争相引种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珙桐 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为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观赏植物,又是制作细木雕刻、名贵家具的优质木材,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香果树 香果树特产中国,起源于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幸存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称。最初发现于湖北西部宜昌地区海拔670~1340米的森林中。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他的《华西植物志》中,把香果树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香果树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及西南诸省。为中国亚热带中山或低山地区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伴生树种,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多零散生长。

水松 水松是冰川世纪孑遗植物,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前往考察,将水松林誉为“植物活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成片水松林。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我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

拉蒂迈鱼 又称矛尾鱼,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一种活化石。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

白鳍豚 白鳍豚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白鳍豚——全世界仅在中国发现,生活在长江,淡水豚类,体背淡灰色、腹白色、鳍白色,古老的活化石,从数量上说比大熊猫还珍贵。

鳄鱼 鳄鱼属于恐龙家族。大约在1.4亿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恐龙 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逐渐灭绝,只有鳄鱼顽强地坚持繁衍至今,但它历经劫难也使原来的23个品种中的15个绝迹,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幸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也称它为活化石。恐龙的灭绝不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鳄鱼的存在证明了它生命的强有力。

鸭嘴兽 鸭嘴兽是生活到现今的上古类动物中仅存的三种动物之一。鸭嘴兽是世界驰名的珍稀动物。它的尾巴扁而阔,前、后肢有蹼和爪,适于游泳和掘土。鸭嘴兽穴居在水边,以蠕虫、水生昆虫和蜗牛等为食。繁殖时雌鸭嘴兽每次产两卵,幼兽从母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鸭嘴兽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鹦鹉螺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I类保育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鲎起源甚早,被称为活化石。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

腔棘鱼 腔棘鱼4.1亿年前从化石记录上消失—1938年有人在南非海岸抓到了一条。1999年,第二条腔棘鱼在印度尼西亚水域被发现。在1938年以前,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腔棘鱼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从此,腔棘鱼便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

蟑螂 你知道蟑螂有多长的历史吗?蟑螂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3亿5000万年!蟑螂刚出现时,正是地球古生代的石炭纪,当时连恐龙都没有出现。算得上是人类前辈的前辈了,而且变异微弱,生命力极顽强,被称为“昆虫活化石”。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娃娃鱼 大鲵,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由于其具有极高的食、药用和观赏价值,曾经在一些地方遭到大量非法捕杀,加之栖息地丧失和减少,野生大鲵数量锐减。加之适宜大鲵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或减少,几乎濒临灭绝。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负鼠 作为北美惟一的有袋动物,负鼠成了我们所知的进化最近的有袋动物,这似乎让它们不够格列入此名单中。但作为活化石的称谓,负鼠具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它们保留有最早的有袋动物的许多特征,因此熊成了它们的近亲。最奇怪之处是,负鼠会“装死”。当感受到重大威胁时,它们会表现出这种无意识反应。此动物迫使自己进入昏迷状态,甚至几小时都不能清醒过来,并发出难闻的气味,以阻止掠食者捕获它们。

霍加狓 霍加狓之所以列为活化石主要是因为它具能证明其它动物不存在的特征。霍加狓是刚果雨林中独特的动物,模样介于斑马和驴子之间,但其实是长颈鹿最亲近的亲戚。它有着长颈鹿一样的长脖子―――所以有时人们也把它叫做森林中的长颈鹿,可它的后部又长着像斑马一样的条纹。霍加狓和长颈鹿还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它们的舌头都很长,霍加狓还能利用舌头为自己清理眼部和耳朵。但和长颈鹿比起来,它的脖子显得短了很多。

七鳃鳗 七鳃鳗化石将地球上的动物历史追溯到了3.6亿年前。七鳃鳗最引人之处是它持有最原始脊椎动物的特征,说明其存在很早。其特征如此完美以至于它们能逃过4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得以幸存至今。它们是惟一保留着无下巴的2种脊椎动物中的一种。它们从来没有进化出鳍、鳞、真正的牙齿和肢体。现在的七鳃鳗只是比数亿年前的同类稍微长一些,而其它特征都很相似。

鳄蜥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在华南地区的古老爬行类动物,属我国特有、分布区狭窄、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鳄蜥是全世界蜥蜴中最特别的一种,虽然长着蜥蜴的脑袋,却有着像极鳄鱼的身体和尾巴。它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距今已超过1.9亿年,有

“爬行动物中的熊猫”之称,并因此被誉为“活化石”。

本资料 中文名:珙桐 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别名:水梨子、鸽子树、鸽子花树 科属: 珙桐属 珙桐科,全科也只此一种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现状介绍 为我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保护价值 落叶乔木。花奇色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为我国独有的珍惜名贵观赏植物,又是制作细木雕刻、名贵家具的优质木材,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珙桐为世界著名的珍贵观赏树,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疗养所、宾馆、展览馆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义。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 生境状况 在我国,珙桐分布很广,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嵋山等处都有生长,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700米处,还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自从1869年珙桐在四川穆坪被发现以后,珙桐先后为各国所引种,以致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 地理分布 分布于陕西东南部镇坪、岚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农架、兴山、巴东、长阳、利川、恩施、鹤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门、永顺,贵州东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净山、道真、绥阳、毕节、纳雍,四川东部巫山,东南部南川、北部平武、西部至南部汶川、灌县、彭县、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美姑、雷波、筠连,云南东北部绥江、永善、大关、彝良、威信、镇雄、昭通等地。常混生于海拔1250--2200米的阔叶林中,偶有小片纯林。 生物习性 喜欢生长在海拔700~1600米的深山云雾中,要求较大的空气湿度。生长在海拔1800-22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花盛时,似满树白鸽展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 形态特征 珙桐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 此树为落叶乔木,树皮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单叶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纸质,宽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粗锯齿,叶柄长4-5厘米,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序下有2片白色大苞片,纸质,椭圆状卵形,长8-15厘米,中部以下有锯齿,核果紫绿色,花期4月,果熟期10月。 珙桐的花紫红色,由多数雄花与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宛如一个长着“眼睛”和“嘴巴”的鸽子脑袋,花序基部两片大而洁白的苞片,则像是白鸽的一对翅膀。4~5月间,当珙桐花开时,张张白色的苞片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只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 同生植物 同生植物有扁刺锥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et Wils.、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峨眉黄肉楠 Actinodaphne omeiensis (Liou) Allen.、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 Soepadmo.、包槲柯 L.cleistocarpus Rehd.et Wils.、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 Seem.、香港大头茶 Gordonia axillaris (Roxb.et Ker.) Dietr.、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 Rehd.、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黑毛四照花 Dendrobenthamia melanotricha (Pojark.) Fang等。 种植要点 可用播种、扦插及压条繁殖。播种于10月采收新鲜果实,层积处理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随即播在3cm~5cm深的沟内。 幼苗阶段需搭棚庇荫并保持苗床湿润。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月~7月进行。高压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壮枝条的基部进行。苗木移栽宜在落叶后或翌春芽苞萌动前进行。起苗时不可伤根皮和顶芽,对这长侧根、侧枝可以适当修剪,栽植时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 播种繁殖 一、种子采集时间与处理 珙桐与光叶珙桐4月上旬开,花期40多天,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即可采收到成熟的果实。果实呈椭圆状或矩状卵形。果皮肉质,表面呈紫褐色,上有深灰色众多圆形斑点。果核呈橄榄状长椭圆形,色如核桃壳,上有纵棱,内有种子5至7粒。在林中自然掉落的果实自行萌发的极少。要想人工繁殖珙桐与光叶珙

桐则首先必须对果实进行破碎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 1.将收集到的果实倒在碓窝中,如捣米一样,用木棰反复敲打,并注意用力适度。如用力太小,果皮不能完全脱离,而用力太猛,又会捣碎种子。将捣碎的果实用清水洗净,拌上草木灰后即可播种。 2.将成熟的果实直接堆放在阴暗潮湿的露地,任其自然冷冻,促进生理转化,使果肉烂掉,果核壳冻脆。堆置3个月的平均气温为6.9℃时,种子发芽率为92.6%,而平均气温为-2.5℃时则发芽率可高达98%以上。 3.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将成熟的果实倒入有盖的粪便桶,桶中注满新鲜人尿,全部淹没果实。经6至7周,果肉及果核壳全部腐烂后再倒入竹筐内,用清水冲洗,将种子拌上草木灰后即可播种。此法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广泛采用,出苗率均在95%以上。

二、播种方法 选择排水良好,既肥沃又湿润的砂壤土或壤土做苗床,苗床四周开沟深度不得低于40厘米。土壤pH值要求不严,即使含盐量0.15%的土壤,珙桐树苗亦能生长发育。播种要用代森锌、多菌灵、托布津、福尔马林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并深翻。播种前在苗田开沟,深10至15厘米,宽5至8厘米,再将处理好的种子按10至15厘米距离放入沟中,覆土压实并浇透水。 三、幼苗管理 珙桐种子破壳萌芽时不耐水湿,刚出土的幼苗若长时间在阴湿环境中,则根、茎、叶易腐烂,且死亡率高。排水良好的坡地作为苗床出苗率高。因此,种子萌发至出现真叶前应注意土壤不能太湿。如遇长时间阴雨天气,除注意做好排水防涝工作外,还要喷1000倍液的托布津或500倍液的代森锌。一般情况下,珙桐种子在月平均气温0.56℃,旬平均气温-0.43℃时开始萌动。月平均气温达到2.3℃,旬平均气温为3.5℃时幼苗即开始出土。但刚出土的幼苗不耐低温,如遇寒潮,应当预先架设密封的塑料薄膜棚防寒。幼苗真叶出齐后,即可施一次0.5%至1%的复合液肥或低浓度人粪尿液壮苗,同时除净田间杂草。当年幼苗即可长到30至50厘米高,第二年一般可长到120至150厘米。幼苗长到30厘米以上,地径粗达0.4厘米时就可出圃移栽定植。移苗时间宜选在落叶后或翌春萌芽前,注意起苗时勿碰伤根皮和顶芽。对过于细长的侧根和侧枝可进行适当回缩修剪。珙桐根系发达,移植时栽植穴要求穴大底平,必须苗正根展。回填土要分层捣实,根茎培土应比原土位高出15至20厘米。移栽完毕要浇透定根水,使土壤与根系充分密接。小苗移栽成片定植,应架设遮阳棚,使小苗安全过夏。珙桐喜凉爽湿润气候环境,最好是与其他阔叶乔木或常绿乔木混栽。 无性繁殖 扦插 育苗用一年生枝条做插穗,长15至20厘米,直径0.3厘米以上,每个插穗上至少要有2个节间、2个芽,切口平滑不伤皮。3月上旬,在土壤刚化冻、芽萌动前扦插。插前细致整地,施足基肥,使土壤疏松、水分充足。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以直插为主,插条深度因环境条件而异。过深土壤氧气不足,不利于插穗生根;过浅枝条外露多,蒸发量大,插穗易失水干枯。如在扦插时气候寒冷而干燥,插后上端应适当覆土;在温暖、湿润条件下,上面第一个芽子微露地表即可。由于枝条有极性现象,扦插时,切勿倒插。插后要踏实,使插穗和土壤密接,严防插穗下端蹬空,插后立印灌透水。插穗成活后,要适时灌溉、松土、除草、施肥和防治病虫。扦插育苗成苗率在60%左右。扦插前若用ABT生根粉对插穗进行处理,成苗率可提高10%至20%。 嫁接 珙桐嫁接宜选用2至3年生的实生苗做砧木。在穗条的选择上,最好选取开花树的树冠外围、向阳、无病虫害、健壮的当年生枝条,在落叶后采集,最迟在枝条萌发前2至3周采集。嫁接的方法主要采取枝接和T字形芽接两种办法,枝接在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时进行,T字形芽接一般在7月至9月树木生长旺盛季节进行。T字形芽接法适合粗壮的砧木。 引栽技术 珙桐属珙桐科、珙桐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活化石之一。现在自然野生的珙桐都长在深山中,国内引种还不甚普遍,本文对珙桐的引种栽培作了初步的介绍。 一、引种栽培地区概况引种栽培地在江苏宜兴,属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属典型的黄棕壤,ph值6.5左右。引种地夏季高温炎热,且伴有伏旱,空气湿度较低,同时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性能较差,这些都是珙桐引种栽培的不利因素。 二、引种栽培技术从生长势的对照可以看出,珙桐苗喜阴湿环境生长。 1.抗逆性和适应性引种的小苗,在全日照露地栽培时,当连续五天气温高达39度时,蒸发量大,空气湿度低,导致叶片枯焦占40%,在遮阳、灌水等栽培管理条件下,网内气温连续9天高达42度。此时,全天抗旱降温,苗木安然度过,但生长缓慢,甚至停滞。这说明珙桐是抗旱性差的植物,它的叶片忍耐脱水及抗高温能力差。通过三年多的栽培发现连续出现数天零下6至7度低温,苗木未受冻害,证明威胁珙桐成活的关键在于三伏天高温而不是低温。 对ph值的适应性:珙桐的土壤适应性较强,黄壤或黄棕壤,棕壤及红黄壤均能适应。笔者曾在宜兴和桥地区黑色粘土中(ph值6.5至7)试种,尚能成活生长,但与红壤土三年生长

第二篇: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活化石的动物

大熊猫、中华鲟、扬子鳄、拉蒂迈鱼、白鳍豚、鳄鱼、鸭嘴兽、鹦鹉螺、鲎、腔棘鱼、娃娃鱼、负鼠、霍加狓、七鳃鳗、鳄蜥 、三眼甲虫、.螳螂虾

有些动、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其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的这类孑遗生物,称为“活化石”。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又如总鳍鱼类,始见于泥盆纪,很长时间认为它在白垩纪末已绝灭,但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2、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鲎

鲎(音读“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后,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可是亲戚呢。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皮,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人类一直就将鲎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鲎的血液可用作医用试剂。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4. 鸭嘴兽

鸭嘴兽是卵生哺乳类动物,鸭嘴兽科。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身披兽毛,故名。脚五趾有蹼。象鸟一样生蛋,又象哺乳类动物一样给幼子喂奶,但母体没有乳头,只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从母体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取食时潜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栖息于半水半陆环境。由于澳大利亚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鸭嘴兽是至今还保存着古老低级特征的一种动物,成为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这对研究动物进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

鸭嘴兽是现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动物。它虽不是哺乳动物的祖先,但在动物进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鸭嘴兽体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后代,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

鸭嘴兽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动物。因此,它可以作为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

5. 鹦鹉螺

古老的头足类动物——鹦鹉螺(图)

2006-3-28 阅读次数:1317次

鹦鹉螺的身体左右对称,背上生有一个与冠螺、蜗牛等腹足类动物相似的,可以把身体完全保护起来的石灰质贝壳。贝壳很大,直径可达20厘米,壳口长8厘米左右,不过不是左右卷曲,而是沿一个平面从背面向腹面卷曲,略呈螺旋形,没有螺顶。贝壳的色彩也很美丽,外表较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黄褐色,间杂有15—30条橙红色、褐红色或褐黄色的波状横纹,银白色的珍珠层很厚,内面有极为美丽的珍珠光泽,真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

鹦鹉螺的脐孔或开或闭。壳内从壳中心到壳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个壳室,其数目随鹦鹉螺的生长而增加。最后的一个壳室体积最大,它的躯体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着的壳室共有30多个,体积较小,可贮存空气,叫做“气室”。每个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将各壳室联系在一起。气室中空气的调节,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乌贼的“海螵蛸”极为相似。最新的研究则认为鹦鹉螺是通过串管的局部渗透作用,缓慢地排出壳室中的液体,使身体的重量减轻而上浮,随后,周围的压力又将海水压回壳室,使身体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个小型的潜水艇。

鹦鹉螺的分布范围较窄,仅生活在热带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东起萨摩亚群岛,西至加里曼丹岛,北从菲律宾群岛的仁牙因湾,南达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的西南太平洋之中。我国仅在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发现过随流飘荡的空壳,尚未采到活体。【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种类特别繁荣,多达3500余种,它们都有着不同形状的贝壳,但绝大多数种类都已经绝灭了,生存至今的只有鹦鹉螺、大脐鹦鹉螺和阔脐鹦鹉螺等3种,所以称之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因此,我国将鹦鹉螺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1938年12月1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

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拉蒂迈请求帮助都遭到

了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少许福尔马林用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但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还是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小姐绘制的第一条拉蒂迈鱼草图。凭借这张图,史密斯判定空棘鱼“起死回生”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

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

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又有近两百条被捕获。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

拉帝迈鱼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跟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动物【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自从海洋诞生以来,在烟波浩渺的海洋里就栖息着千万 种海洋动物。有许多海洋动物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或经海陆 变迁而绝灭成为了“化石” 也有一类海洋动物在古海洋里 出现过,后来失踪了,长期没被人们发现,人们误以为他们 已经在地球上绝灭了,但后来又被人们发现了,人们把这些 动物称为“活化石”动

物。另有一类动物,他们适应环境能 力很强,在古海洋里就有了,时至今日却没有多大变化,仍 保持原样,故人们也把该类动物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大约在6亿年以前的寒武纪,在 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约

1.6亿年,此后,从古至今地球上从来 就没有找到其踪迹这是人所皆知的已绝灭的“化石”动物。

一种隶属棘皮动物们的身体像花一样的海百合,在3.4亿 年以前的古海洋里摇曳生姿,后来不见了,人们以为这种动 物已绝灭了,然而在1873年人们发现了一个活标本,之后相 继发现,因此海百合被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又如丹麦人的"铠甲虾"号海洋调查船在哥斯达黎加3450 米深处捕到10个与古代蜗牛或帽贝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定名 为“铠甲虾亲帽贝”亦被称为“活化石动物。该调查船还在 非洲东岸肯尼亚大陆坡捕到期一条钩虾(节肢动物门端足类) 也是一类“活化石”动物。

也有一类动物如古老的腕足动物门的海豆芽和节肢动物 门肢口纲的中国鲎,它们早在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已问世至今 模样没变,人们亦称它们为“活化石”动物。

在脊雄动物方面有一种生活在 3亿多年前的硬骨鱼类— 矛尾鱼,被认为在数千万年前已经绝灭,然而在1938年,在 南非的东南海岸,从150-400米的深海首次捕到一条活的,当 即轰动世界,继后在南非的科摩罗群岛海域又相继被捕到许 多条,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史前鱼类——总鳍鱼类的再现,称 其为“活化石”动物确为名不虚传。

再如,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大地在恐龙的足下振 动,海中有7.6米长的节龙,空中也有展开两翼宽达8.2米的 翼手龙。白垩纪结束,这些庞然大物纷纷绝灭, 然而以“海 蛇”出名的尼斯湖怪,在70年代人们又声称见到它的尊容, 它可能是某种恐龙的后代。

1976年4月,一条日本渔船在新西兰海域305米深的网中 捕到一条2000千克、9米长的动物,其颈有1.5米长、尾巴有 1.8米长,还有4个鳍足。这种动物尸体随后被扔掉了,但据 当时拍的照片和画的轮廓,古生物学家认为,那条神秘的动 物尸体,可能是在一亿多年前非常繁盛的爬行动物——蛇颈 龙。这说明这种“活化石”动物仍然时隐时现地生活在海洋 的深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深海世界的 不断探索,必将会有更多的“活化石”动物在世界海洋上被 发现。

第三篇: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分别被称为动物和植物“活化石”的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四篇: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在动物和植物中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是______、______.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五篇: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活化石资料

活化石资料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活化石

英文名称:living fossil

定义:狭义的活化石指某些生物曾经繁盛于某一地史时期,种类多,分布广泛,后大为衰退,现仅在个别地区残留个别孑遗分子。广义的活化石则泛指出现于地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任何生物。

所属学科:古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活化石简介

活化石是指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仍然是现存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进化种类

现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属非科学术语。达尔文首先用于东亚的曾被认为距今1亿多年前已灭绝的银杏。一般认为活化石应有以下4个限定条件:

【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①在解剖上真正与某一古老物种极相似,但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或就是该物种。 ②这一古老物种至少已有1亿年或几千万年的历史,在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保留着诸多原始特征,而未发生较大的改变,也就是一种进化缓慢型生物。

③这一类群的现生成员由一个或很少的几个种为代表。

④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其有限。

据研究,进化缓慢型生物的成种率低,对食物来源、生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波动非常适应。与其相关的新生种类在同一环境下可能不具备竞争能力。成种作用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环节。在生境不变而成种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于是相应的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的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按照生物的型式分析,“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绝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须仍是现生的种类。

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这就是活化石。

珍稀植物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1. 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银杏树分雌雄,雄的银杏树,只长雄性的花,雌的银杏树,只长雌性的花,受精后才会结出圆圆的果实,一般称为白果。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现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

四大园林树木。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

2. 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它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但已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世界很多国家也争相引种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3、珙桐

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Dovetree 别名:水梨子、鸽子树 科名:珙桐科。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叶互生,纸质,宽卵形,边缘有尖锯齿。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芭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盛花时犹如满树群鸽栖息,被世界上誉称为“中国鸽子树”。核果肉质,椭圆形或矩状卵形,表紫色,有黄褐色小斑点。果期9月~10月。繁栽要点 可用播种、扦插及压条繁殖。播种于10月采收新鲜果实,层积处理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随即播在3cm~5cm深的沟内。幼苗阶段需搭棚庇荫并保持苗床湿润。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月~7月进行。高压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壮枝条的基部进行。苗木移栽宜在落叶后或翌春芽苞萌动前进行。起苗时不可伤根皮和顶芽,对这长侧根、侧枝可以适当修剪,栽植时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应用价值:珙桐为世界著名的珍贵观赏树,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疗养所、宾馆、展览馆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义。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树

【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学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落叶乔木。叶对生,有柄;叶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全缘;托叶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项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大,淡黄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脱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扩大成叶状,白色而显著,结实后仍宿存;花冠漏斗状,有绒毛,顶端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于房2室,花柱线形,柱头全缘或2裂,胚珠多数。蒴果长椭圆形,两端稍尖,成熟后裂成2瓣;种子极多,细小,周围有不规则的膜质网状翅。仅1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诸省。

稀有动物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 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

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笼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

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饮食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

植物的活化石有哪些

http://m.gbppp.com/sh/497244/

推荐访问:植物活化石有 有什么植物是活化石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