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身体数据

时间:2018-11-30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第一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李小龙实战

李小龙实战

李小龙实战格斗实力:他是一位武术实战家。1959年秒杀黑人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1960年李小龙狂虐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1962年夏季秒杀世界空手道冠军山本武夫,1962年9月26号,李小龙用寸拳完胜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1964年秒杀黑市拳高手弗兰克陈,1966年8月26号降伏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1967年暴打拳王阿里。1968年春,击败拳王乔·弗雷泽,1969年8月29号秒杀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1970年,美国举办首届世界搏击联合会,李小龙用自己所创截拳道横扫所有世界各国搏击高手获得冠军。1970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空手道高手夺得世界空手道冠军领取世界空手道冠军奖杯。1971年泰国曼谷电影拍摄现场秒杀前来挑战的化名察尔铺的泰拳王乃佛。1971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术高手夺得世界柔术冠军领取世界柔术冠军奖杯。1972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道高手夺得世界柔道冠军领取世界柔道冠军奖杯

李小龙真实数据:

1.单手二指俯握撑,30秒内,做出160个。2.寸拳(也称寸劲拳):以一寸的距离将体重200磅壮汉击出6米多远。3.背阔肌:扩展时周长超过5米。4.双手将身体撑起呈V字形并保持一段时间。5.腾空前踢:高度6米(可以踢碎天花板上的灯泡)。6.腾空侧踢:高度4米7.李小龙体重200磅击出了600公斤的重拳超拳王阿里。 8.用二节棍击出了3600磅的力量。9.以其招牌动作“垫步侧踢”,把一个身穿护甲的100公斤壮汉踢飞26米,落入游泳池中。10.用侧踢把一只90公斤的沙袋踢破。11.侧踢可以将5块悬空的厚木板踢碎,每块木板厚度为5英寸。12.将500公斤的麻袋,踢至2层楼房的高度 13.西雅图,3秒的时间,用飞刀秒杀7个持刀蒙面人 。14.把70公斤的杠铃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在伸出静止控制20秒。15.把90公斤的杠铃平举并停留片刻。16.一手持90公斤哑铃水平前接一个顺势后摆,再侧举至肩部并坚持数秒。17.轻松地把手指插入一罐未开封的可口可乐。18.把约600公斤的沙袋踢破。19.每秒可以打出9拳(连环快拳),每秒可以踢出8腿。出拳的速度拳速九分之一秒一拳(比泰森的拳速还要快许多,泰森的拳速是九分之一秒半拳)

李小龙杰出贡献一、创立了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武术流派截拳道。二、把功夫单词打进英文词典。三、开创了功夫片并且将中国功夫带向世界。四、首位成功打入好莱坞的华人。五、让双节棍风靡全球。

李小龙实战格斗实力:

1959年刚来美国一年多的李小龙用功夫击败多名美国黑市拳高手取得了多场黑市拳比武连续全胜之后终于有机会挑战当时拳脚招招致命被称为铁锯的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身高190CM,体重105公斤,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卧推150公斤,深蹲600公斤,此前市拳王奥兰多比克的战绩是获胜99场黑市拳比武,黑人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没把李小龙放在眼里,比武一开始黑人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就用组合拳猛击李小龙的头部,但都被李小龙灵巧的闪开了,李小龙随即绕到黑人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的背后以一脚截拳道招牌侧踹猛踢黑人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的背部,黑市拳王奥兰多比克被踢倒在地不省人事,前后只用了8秒的时间李小龙毫无争议的赢得了这场黑市拳比武。

1960年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来到美国游历。在接连秒杀几位美国本地的柔道世界冠军得主后木村政彦渐渐变得目空一切起来,而此时李小龙化名唐龙在黑市拳界连续战胜多名黑市拳王后在黑市拳界逐渐变得声名鹊起起来。当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听闻李小龙的名字后决定前去挑战李小龙,以验证李小龙的实力究竟如何。当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来到李小龙武馆提出要与李小龙按黑市拳打法进行无限制比武时,李小龙接受了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的

挑战。比武一开始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用过肩摔把李小龙摔倒在地,紧接着用其招牌的木村锁想制服李小龙,而顺势倒地的李小龙已经察觉了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的意图,以一记地躺拳猛击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腹部,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当场被打倒在地,接着爬起身的李小龙又用脚猛踹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的头部,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被踹断了多颗门牙当场昏了过去,整整过了两个小时后经过急救的世界柔道冠军木村政彦终于恢复意识苏醒了过来,整场比武只进行了6秒。在场观看比武全过程的李小龙弟子都对李小龙功夫感到钦佩,此战之后来李小龙武馆的弟子越来越多了。

1962年夏季,李小龙组织了一支功夫队,当时有个黑带空手道世界冠军的美籍日本人山本武夫听说后前去挑战李小龙,山本武夫恶言相向并李小龙忍无可忍接受他的挑战。 山本武夫自恃身高体壮,自己又是黑带空手道世界冠军,一开始便发动猛攻,李小龙在未知虚实的情况下,先格挡几下,然后找出山本弱点,立即转守为攻,一顿重拳将山本冈夫打翻在地,山本武夫不服,企图反扑,李小龙虚晃两招,一个侧踢将山本踢翻。山本武夫认输,李小龙的功夫队名气越来越大。

1962年,李小龙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挑战者也越来越多,1962年9月22号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慕名而来挑战李小龙功夫,提出要与李小龙进行无限制打斗,以验证李小龙功夫的真伪。李小龙接受了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的挑战,比试一开始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就用拳脚对李小龙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但都被李小龙灵巧的闪开了,李小龙突然绕到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身体侧面用寸拳猛击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的腰部,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被李小龙用寸拳击飞出去6米之远,被击飞出去的黑市拳拳王桑德尼姆躺倒在地昏迷了整整半小时才苏醒过来。

1964年,秒杀黑市拳高手弗兰克陈。拳友们喜欢喊弗兰克陈“鲨鱼”,弗兰克陈身高182CM,弗兰克陈体重90公斤,弗兰克陈卧推125公斤,深蹲585公斤,战绩:97战96胜1负,其中95场击毙对手。黑市拳最攻势猛烈拳王,两条钢腿如同利斧一般,攻势猛烈得令人窒息。弗兰克陈的攻击是有史以来最强的,在他的全部获胜的比赛,没有一场超过半分钟。最强大的拳手在和陈对攻时都显得衰弱无比。弗兰克陈的对手纳瓦托迪萨回忆说,弗兰克陈打过97场黑市拳,其中一场在美国夏威夷一个地下黑市拳场,输给了中国香港的李小龙。1964年,李小龙受邀edprker举办的空手道冠军赛,在场观看李小龙出拳的黑市拳高手弗兰克陈被李小龙的精湛拳艺深深折服,在他看来,只有自己能够击败李小龙。不久,他邀请李小龙和自己在美国夏威夷地下黑市拳场切磋武艺,本以为李小龙会拒绝,没有想到李小龙爽快的答应了,比武结果弗兰克陈输了,整个比武过程不到5秒比武开始,弗兰克陈就用钢铁般的扫腿猛攻李小龙的下盘,李小龙迅速后撤,弗兰克陈落了个空,李小龙见其站立未稳,向前迈了两步,突起一个转身后摆腿,击中弗兰克陈的额面,趁其身体颠簸,李小龙又来了个腾空飞踹,将弗兰克陈重重的踹飞到拳台下,那一脚足足有3600磅的力量。

1966年2月26号,在黑市拳比武里取得165场全胜,以地面缠斗降伏对手而闻名的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慕名而来挑战李小龙功夫,提出要与李小龙进行黑市拳无限制打斗,以验证李小龙功夫的真伪。李小龙接受了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的挑战,比试一开始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就对李小龙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但都被李小龙灵巧的闪开了,李小龙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踢出一脚,将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一脚踢倒在地,随后李小龙用手掐住了倒地的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的脖子,黑市拳王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眼看自己的脖子就要被李小龙掐断,只得双脚跪地向李小龙求饶,李小龙取得这场黑市拳比武的完胜,整场比武只进行了22秒。这场黑市拳比武过后李小龙功夫的名气越发响亮了。

1964年拳王阿里在击败Sonny Liston夺得拳王金腰带之后显得目空一切,拳王阿里放出狂言能打败世界各地任何一位格斗家,而此时李小龙功夫在美国的黑市拳界横扫各路黑市拳王

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拳王阿里的注意。于是1967年拳王阿里驱车前往李小龙武馆要与李小龙进行无限制比武,拳王阿里到了李小龙武馆之后,李小龙正在武馆带领弟子练功,拳王阿里提出等李小龙带领弟子练功接受之后与他进行无限制比武,李小龙爽快的答应了。当李小龙带领武馆弟子练功1个多小时之后,李小龙让弟子们休息一会儿,刚带领弟子练完功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李小龙与拳王阿里展开了无限制的比武。比武一开始拳王阿里自持自己身高体壮根本不把矮小的李小龙放在眼里,拳王阿里用他灵活的蝴蝶步快速移动到李小龙面前用刺拳猛击李小龙的头部,李小龙已经看出了拳王阿里的进攻意图,一个下潜躲开了拳王阿里的攻击,然后用截拳道招牌攻击一脚侧踢踢向拳王阿里腹部,拳王阿里躲闪不及被踢到在地,那一腿足足2300磅的力量,紧接着李小龙又快步移动到拳王面前用寸拳猛击拳王阿里面部,拳王阿里当场昏了过去,过了一个多小时才醒过来,拳王阿里感受到了李小龙功夫厉害,虚心来李小龙武馆练功。

1968年春,拳王乔·弗雷泽前往李小龙的武馆挑战李小龙,以验证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真假,为保证比试的公平 ,乔·弗雷泽提出自己是拳王对腿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太精通,双方比试除了用拳攻击对方外不能使用身体其他部位攻击对方,李小龙答应了乔·弗雷泽提出的比试要求。比试一开始乔·弗雷泽就用组合拳朝李小龙的头部打去,但都被李小龙灵活的躲开了,李小龙利用快速的移动突然绕到乔·弗雷泽的身体侧面一记寸拳击中乔·弗雷泽的肋部,被一拳击中肋部的乔·弗雷泽当场倒地不起,整整过了5分钟乔·弗雷泽才拖着肋部仍然感觉有巨痛的身躯从地上爬起来,乔·弗雷泽从地上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李小龙连称李小龙功夫厉害,此后一有时间乔·弗雷泽就来向李小龙询问截拳道寸拳的训练法,李小龙毫无保留的将截拳道寸拳练习方法教给了乔·弗雷泽,乔·弗雷泽在学会了截拳道寸拳后,乔·弗雷泽在1971年用截拳道寸拳在与拳王阿里的比赛中击败了拳王阿里。

1969年8月29号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邀请李小龙在美国夏威夷海边用黑市拳规则进行一场无限制比武,李小龙接受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的比武邀请,比武刚开始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就用高踢腿猛踢李小龙的头,李小龙用截拳道勾漏手阻截了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的高踢腿,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又用刺拳打李小龙的头,李小龙快速后退用一记后摆腿猛踢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腹部,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当场被踢倒在地,剧烈疼痛使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用手捂着腹部满地打滚连忙口里用英语重复喊着我认输我认输,请李小龙别再打了,整场比武只有9秒,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输得心服口服,之后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认可了李小龙功夫实力

1970年,美国举办首届世界搏击联合会,李小龙用自己所创截拳道横扫所有世界各国搏击高手获得冠军

1970年,用截拳道横扫各国空手道高手夺得世界空手道冠军领取世界空手道冠军奖杯 1971年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术高手夺得世界柔术冠军领取世界柔术奖杯

1972年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道高手夺得世界柔道冠军领取世界柔道冠军奖杯

1971年,泰国曼谷,李小龙在泰国曼谷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时,70年代闻名世界的泰拳王乃佛闻讯后前往唐山大兄片场挑战李小龙,怕挑战失败对自己声誉有影响的泰拳王乃佛化名察尔铺向李小龙发出了挑战申请,李小龙接受了泰拳王乃佛的挑战申请放下手头的拍摄任务,与泰拳王乃佛在唐山大兄片场进行比武。比武一开始,李小龙就以攻为守,突然发出一记飞脚,直踢泰拳王乃佛的头部,泰拳王乃佛遂以手格挡,但一时间却暴露出了空档。李小龙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一阵强劲的寸劲拳直捣泰拳王乃佛的空档,但强壮如牛的泰拳王乃佛仅仅是身子向后略仰了一仰,竟然若无其事一样。李小龙见对手意欲反击,便迅速把腿向下回收,继而以后足跟直踏对手足背,泰拳王乃佛没有躲开这一招。用拳肘向李小龙头部袭来,但李小龙已经看出其意图,因为泰拳王乃佛又暴露出空档,李小龙见状随即以连环三脚连续重击泰拳王乃佛的腹部,将其重重击倒在地,前后不足23秒。战败之后化名察尔铺的

泰拳王乃佛甚至想摆设酒宴,练李小龙截拳道。

李小龙获得的功夫荣誉

1970年,美国举办首届世界搏击联合会,李小龙用自己所创截拳道横扫所有世界各国搏击高手获得冠军

1970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空手道高手夺得世界空手道冠军领取奖杯【李小龙身体数据】

1971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术高手夺得世界柔术冠军领取奖杯

1972年李小龙用截拳道横扫各国柔道高手夺得世界柔道冠军领取世界柔道冠军奖杯

李小龙的“寸拳”也很出名。他曾应邀到美国拳击协会专门表演寸拳。他对准拳击计量器猛然用力击去,那计量器上的指针立即指向600公斤。当时观众都惊叫起来:“世界纪录!世界纪录!”因为李小龙以200磅的体重,发出这样沉重的拳力,实为前所未有

第二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中国武术代表人物李小龙

中国武术代表人物李小龙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电影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他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1962年李小龙开办“振藩国术馆”,1967年自创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逝世,享年32周岁。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死亡游戏》的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同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1999年《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与英国已故王妃黛安娜、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一同上榜。 由香港七家电子传媒联合举办的“世纪娱乐风云人物选举”,李小龙荣登“娱乐风云人物榜”的首位。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发行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这是继玛丽莲·梦露和007之后的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艺人,也是华人中的第一人。2003年,美国《黑带》杂志推出李小龙逝世30周年纪念专辑“李小龙对美国武术界的恒久影响”。2008年11月,全球最大的李小龙纪念馆于在其祖籍顺德均安镇开幕,总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

主要成就

截拳道

1967年,李小龙在美国创立了跨越门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现代中国功夫“科学的街头格斗技”——截拳道(Jeet Kune Do),时年27岁。

李小龙截拳道海报截拳道是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截拳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李小龙有一套自己的格斗体系,人们称之为“李小龙截拳道”或者“原始截拳道”,它是截拳道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截拳道是发展的是无限的,截拳道透过锻炼人类天生的身体武器。

寸拳

李小龙寸拳,是从咏春“长桥发力”演变改造而来,是截拳道特别高级的技艺。李小龙的“寸拳”所击出的“寸劲可将一名体重超过75公斤的人击出几米远。咏春拳有一种特殊的发力方式,叫做寸劲。所谓寸劲,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干脆的爆发力量。在咏春门中,咏春高手不用蓄势就能发动连续紧凑的攻击,在1至3寸距离甚至贴身状态,发力将对方击倒。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产生的力量最大,因此,拳的劲道要大,也必须屈臂后猛击,以保证有足够的距离加速。而寸劲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离内发出大的力。

双截棍

李小龙旅居美期间,曾和亦徒亦友的美籍菲律宾棍术名家——丹·伊诺山度(Dan Inosanto)交流过双截棍与菲宾律短棍,并成为一位用棍的专家。在好莱坞剧集《青蜂侠》中,李小龙首次使用双截棍。双节棍为两节圆柱体的硬木,中间以铁链或皮条相连,既可猛击,又可绞杀,集棍的刚猛与鞭的阴柔于一身,美国一本武术专著曾如此介绍:“挥舞着的双截棍的一端,其落点可产生1600磅的力,威力非常惊人。一旦连接双截棍的铁链或皮条缠绕到对方的脖子上,只需轻轻一拉,便足以将人绞死。”生活中的李小龙常携带双截棍防身。如今的美国的不少州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使用和拥有双截棍。原因是有些美国青年看过李小龙的功夫片,或耳闻双截棍的威力,也玩弄起双截棍来,结果酿成人命,遭公众舆论的谴责。《精武门》让当时的香港观众见识了李小龙精湛的双截棍术,叹为观止。《猛龙过江》时,李小龙手中的双截棍变成两对,表演难度极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格斗数据

1.背阔肌:扩展时周长超过1.12395米。

2.腾空前踢:高度约2米5。(可以踢碎天花板上的灯泡)

3.助跑后腾空侧踢:高度约2米。(可以凌空踢到NBA球星贾巴尔的头部,贾巴尔的身高是2米18)

4.用二节棍击出了1600磅的力量数据。

5.用侧踢可以把一只45公斤的沙袋踢破。

6.侧踢可以将5块悬空的厚木板踢碎,每块木板厚度为1英寸。

7.李小龙一拳能打出400公斤的力量,与拳王阿里相同,而阿里的体重是260磅,李小龙的体重只有130多磅。

第三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超星尔雅尔雅《创新中国》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要把材料基因做好,首先要做到() 。 (1.0 分)1.0 分A、高通量制备B、样品快速表征C、文化与合作D、找到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下面能够代替人进入震后房间内的机器人是() 。 (1.0 分)1.0 分A、仿生鸟B、机械手

C、机器蛇D、辅助上楼机器人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人的智能层次中,处于第二层的是() 。 (1.0 分)1.0 分A、智慧B、知识C、技能D、能力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CRISPR 技术应用广泛,下面对其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1.0 分)1.0 分A、

敲除狗身上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养成超级肌肉狗B、在猪的体内培养人血白蛋白C、改造蚊子零风险终结疟疾传播D、可治疗艾滋病等疾病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上海大学重点建设的四个高峰学科不包括() 。 (1.0 分)1.0 分A、社会学B、美术学C、生命科学D、材料学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

中国的发明很多都存在着缺憾,其中勾股弦定理体现的缺憾是() 。 (1.0 分)1.0 分A、无法学习B、看不见摸不着C、缺乏理论科学D、无法应用于实践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 ()是引领我们发展的第一动力。 (1.0 分)1.0 分A、协调B、开放C、共享D、

创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82012 年,俄罗斯人提出要进行以永生为目标的科研计划,其获得永生的方式是() 。 (1.0 分)1.0 分A、将人类转换为数字人B、关闭人类致病基因C、进行头部移植D、将人类思维移植进机器身体中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春秋航空的辅助收入不包括() 。 (1.0 分)1.0 分A、出售空乘纱巾B、

第四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创新中国2016尔雅

1邓小平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过评论,下面对他的评论理解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是大部分的经济加上小部分的市场D、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我的答案:2制造水面无人艇对传感器的要求属于()方面的技术要求。A、能源动力B、控制C、通讯

D、计算机我的答案:3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不包括()。A、银行业B、证券业C、保险业D、期货业我的答案:4人要有怀疑精神、敢于提出质疑,这体现了()的创新思维方式。A、可能性思维B、主动性思维

C、避免偏见思维D、客服思维障碍我的答案:5通过手机数据来统计人口迁移的的限制主要体现在()。A、获得的数据是匿名的B、非洲贫困地区手机拥有量少C、运营商不会公开数据D、更换网络运营商后数据追踪会中断我的答案:6中国高铁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A、市场需求广泛

B、为了牵制南海局势C、借鉴国外先进技术D、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我的答案:7关于上海企业的现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合资企业核心技术转让率高B、缺少优秀的民营企业C、知名品牌呈下降趋势D、国有企业创新力度不足我的答案:8

下面体现了机器人最高境界的是()。A、机械手B、人形机器人C、扫地机器人D、变形机器人我的答案:9“我们今天使用的能使生活更便捷的装备本可以比今天使用得更好”这一观点强调了()在系 统性能中的作用。A、组装B、使用方式C、技术

第五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2016选修课《创新中国》尔雅考试答案

在智商上胜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由数据这种自然资源产生的()称为大数据。

1.0 分

经济 A、

 

产品 B、

  C、

经济体系

 

技术 D、

我的答案:C 2

中国的发明很多都存在着缺憾,其中勾股弦定理体现的缺憾是()。 1.0 分

 A、

无法学习

  B、

看不见摸不着

  C、

缺乏理论科学

  D、

无法应用于实践

我的答案:C 3

下面事物中可以被发现的是()。

1.0 分

新工艺 A、

 

产品 B、

  C、

万有引力

 D、

方案

我的答案:C 4

知识产权之争本质上是()。

【李小龙身体数据】

1.0 分【李小龙身体数据】

 A、

法律之争

  B、

创新利益之争

  C、

智力之争

 D、

技术之争

我的答案:B 5

要成为创新事业中的一员,应该做到()。

1.0 分

 A、

创立一个公司

  B、【李小龙身体数据】

考上公务员

  C、

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

  D、

在智商上胜过外国人

我的答案:C 6

根据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其中排在首位的是()。 0.0 分

考研 A、

 

创业 B、

 C、

考公务员

就业 D、

我的答案:B 7

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守则,其中不属于这三个守则的是()。 1.0 分

 A、

不能危害人类

  B、

绝对服从人类

  C、

帮助人类处理一切问题

 D、

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我的答案:C

8

DSK键盘没有QWERTY键盘应用广泛的原因是()。

1.0 分

第六篇:李小龙身体数据

这是我至今为止见过的最牛的人写过的最牛的美国理论概括

留学美国,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能够概括的,何况很多有着辛酸与成功经历的predecessors早已对这一话题有过充分的阐述。比如,某个女博士用7年时间从某理工科PhD转到Law School读JD,最后找到理想工作,但却失去了爱情,逝去了青春的故事;以及某个十万男,拿着滕校学位,经历各种竞争淘汰,拿到华尔街某银行高薪工作后,发现蛋疼,生不出孩子,老婆吵着要离婚的故事;当然,也还有某高材生,被骗回国,拿着空头支票,后悔不已,遂跳楼自尽的故事;还有多年前发生在本校的某孤僻天才怪男,打手枪,和自己的中国师弟,以及美国教授同归于尽的故事。

我来美国才一年半,尽管租了房,买了车,总算适应了Iowa City这个中西部小城的生活和环境,可很多经历和想法仍还处于发展阶段,也还没有上述提到的那些曲折精彩浪漫感人的故事。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实验精神的实践派“经验”主义者,以及爱荷华大学电影系10年来的唯一中国研究生以及目前全系唯一的亚洲研究生(今年新来的某孤僻韩裔美国学生不列入此类别),趁现在对美国的很多初始印象还记忆深刻,我的感受和经验应该对国内怀有美国梦的朋友们有些许参考价值。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 Transnational Solitude and Diasporic Solidarity”,中文无法翻译,如果一定要翻译的话,或许是“跨国孤单与流散团结”。此标题除了拽文,也是对华人留学生在美国生活状况的一种普遍二分法的归纳。前者意指主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这一 melting pot的群体,以少数在美国攻读人文艺术法律,或进入白人占主流支配地位的相关行业及家庭的华人为代表;而后者意指,散居于美国,但仍秉持于坚守祖国文化与意识形态而独立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群体,以多数占领美国众高校的理工实验室,并以中文为实际交流工具的中国留学生和Chinatown为代表。然而作为一个后结构主义批评者,我并不赞成这种二分法的二元对立关系。所以,在下面的篇幅里,我将从几个方面概述我对美国的印象和感受。本文原本曾打算用英文写作,但几经考虑,还是决定用中文代替,一来锻炼一下我的中文语言能力,二来方便大家阅读与传播。然而,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仍会有部分英文用语的直译,以及英文原文的引用造成的pidgin Chinese现象,略显晦涩,还请读者见谅。

一. 身份认知与美国梦

留学美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种身体与精神的二元流浪,就好像是背负着沉重的古老东方文明的镣铐,赤裸着下半身,性受虐般地接受着强大如城堡的西方文明的阉割,在象征秩序的铁门外梦游呓语,在想象秩序的边缘绝望地挣扎。

这也是我刚来美国的第一个学期,在文化休克的蜜月期过后的直接感受。一面在坚持执着地构建着梦想的通天斜塔,而一面又格式化般无情地将斜塔的奠基粉碎。然而斜塔毕竟是铸建在土地之上,这座被连根拔起,并嫁接异地的斜塔,在每一次的冲突与震动中,都增加着倾角。作为研究生院电影系的一个外国人,我总是在体验“后种族主义”歧视的同时,又接受着以“全人类一体”为理想的人道主义教育。

对美国梦的解构和重铸几乎是所有外来人口自我认知的第一步,而且有着美国梦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人。而促成美国移民法令变更的最大动力更非在美国仅占4.5%人口的Asians(包括亚洲人和亚裔),而主要是中东和拉美非法移民。根据民主党的某一调查数据,在所有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回国率几乎是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而中东地区,南美,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留学生,几乎到了美国的终极目的就是生根落地,打死都不回去。而成为美国公民则是很多一代移民的最终幻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国梦,而这个梦往往是在来到美国之前就已编制的十分美好,尤其是对美国这块土地的偶像化和神圣化更是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媒体渲染成正相关。然而,就好像Inception一样,飞机着陆的时候,往往就是梦醒时分。美国虽然美好,但是仍有很多社会问题:贫困,高犯罪率,人

情冷漠,种族隔离等等。然而,大多数旅居者却不愿意这么快就从梦中醒来面对残酷的现实,抑或是一个梦未完成就尝试进入下一个梦境,从而处在一种side-kick的半梦状态里痛苦纠结。

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把所有来到美国的外国人题设为“American Wannabes”,加上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多元国家,于是对于外国人,“见多识广”的美国人一般don’t give a shit。于是对于有着“热情好客”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到了美国后受到的这种冷遇往往与出国前的心理期待差异极大,再加上北美缺少日照雪上加霜的天气,每到冬天,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此外,对于一个以吸纳包容移民中的精英阶层为理想的社会形态,加上美国人自身的本土中心主义和对美国身份的无比自豪,增加了“外国人身份”的自卑感。然而对于秉持面子中心主义的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自卑感是难以承受和承认的,于是潜意识里的自我防御系统产生了各种抵抗机制,其中主要的两个方向就是“自我否定—融入”和“自我隔离—他立”,也即是概论里所描述的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主流文化反应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心理驱动。

对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入”即意味着对原文化的否定,也即“洗脑”。这个过程是十分痛苦和煎熬的,而且时常伴有犹豫与自我怀疑。就好像一台PC电脑,装满里数据带到美国,突然要重装成一台苹果系统。于是问题就随之而来,因为一台PC电脑即使操作系统换成了苹果,他仍然长着一副PC的脸,周围的苹果和PC仍把他当作PC对待;同时,对于PC系统里数据的依恋导致了这个PC的格式化过程进行得并不彻底,于是新的苹果系统从一开始就充斥着PC的数据碎片。刚来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也经历过如此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有意识的将自己与华人的亚文化圈疏离,一方面主动尝试融入美国同学的圈子,和美国同学打交道。然而,美国的大学里没有班的概念,所有的学生,不论专业,都是自己选课,于是也都有不同的schedule。美国学生又很独立,一般上课时间到才出现在教室,下课时间到就立刻离开,很少有机会能够交流。美国的本科孩子一般都是和兄弟会姐妹会的孩子们,或者是和俱乐部,社团(比如橄榄球队,田径队)一起hang out和party,而研究生一般下了课就回家陪老婆带孩子,所以一个学期下来,很多一起上过课的美国同学几乎又变成了见面微笑,但连名字都记不起的“熟悉的陌生人”。

怀着对文化探寻强烈的好奇心和严谨的research态度,我还是混入了不少美国学生的party。有研究生的,也有本科生的。因为Iowa是一个97% White的州,所以我经常是一唯一的Alien Asian的身份出席。研究生的party比较无聊,一般就是一大堆有着相同研究方向的人扎堆到某个house里喝酒聊天(话题一般围绕在专业,文化,政治,语言上,很少聊八卦),再就是玩把乒乓球往杯子里仍的drinking game。本科生的party多样化比较多,也有一大堆人在某个house里喝酒,放音乐,玩游戏的,大家喝high了再一起到Bar里面dry humping,看对眼的再互相带回家ONS,菜鸟一般灰溜溜的回家。还有一种就是orgy party(这种不多见,可能party school独有),一堆人玩到凌晨3点,等菜鸟都撤了,剩下的都不清醒了,大家就开始组队,早上起来一般都不知道谁是谁的谁了。

我去过一个美国研究生同学的生日party,一堆人坐在一起吃生的胡萝卜,然后玩猜字游戏。尽管我的词汇量已经很可观了,但很多时候听到人名地名还是很无奈。因为,美国人会把他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里的人物名当做common sense来猜,这个我就无语,还有,我对生吃胡萝卜这种娱乐活动也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每看到美国同学留着口水,答对了猜字故事的谜底,high-five叫好的时候,四个字和冷汗就从我额头上冒出来了:文化差异。毕竟,别人比我在这块土地上多待了20多年,即便textual上的差异可以弥补,但contextual上的东西实在是无从下手了。

本科孩子的party也观摩过一些,其中一个是二三十个男孩,七八个女孩的house party。女孩大多打扮得很性感,画着浓妆,踩着高跟,身上tan得跟Latino一样。每个漂亮的小女孩身边也都围了好几个拿着酒瓶流着口水的本科小男孩(小指心理年龄,不是个子)。大家的行为很多样,动机很单一,有的小男孩pick up成功就会直接带走,或者直接上楼,有的会在后院里make out,还有的女孩不肯

走的,要么矫情,要么就是等着最后留下来打Boss的。还有一个本科生的Halloween party的男女比例也很失调,我的美国小哥们带我入场的时候,现场是11个女孩和一个菲律宾裔男孩,其中一个白人女孩坐在他的腿上,一个靠在他的背上,这个party的女孩的平均性感指数相对较低,有个别突出的,但也有个别obese的姐们,估计dating可能成问题。

和美国人交流,语言与其说是一个障碍,不如说只是一个门槛儿,因为过了门槛,还有文化这堵围墙需要翻越,当然,围墙之上还有个叫做“种族”的玻璃天花板会在后面的部分进行讨论。不过,要想跨越门槛,翻越围墙,撞破玻璃天花板也不是不可能。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我一个印欧混血的朋友的父亲,20多年前从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来到美国读的本科和硕士,现在在芝加哥西郊的富人区里有栋小别墅,四辆车,两条狗,他的儿子高中时就偶尔偷偷开着他老爸的敞篷小宝马去学校里把妹。不过奇怪的是,他的儿子和女儿,尽管是half-white,但仍总是混迹在Hindi-America的亚文化圈里。好在他们自得其乐,不想,或许根本也没有想过,何谓“融入”以及是否有“融入”的必要。仿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圈子就是American。

然而对于几乎每一个留学生来说,华人圈永远是充满了极大诱惑的,而且这种地位无法替代。前两天,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看了英文配音版的《英雄》,她们对其中的martial art choreography并没留下太多印象,但却被故事里的self-sacrifice的理念所吸引。而这一理念也正是东方文化所特有,而为西方文化所难以理解的。尽管人们往往报怨中国人来了美国,常常变得比美国人还要asshole,但是真当一个人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能够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提供帮助的,仍还是那些华人朋友。另外,相同的语言,饮食习惯,文化背景,以及漂泊在异国他乡的这种莫名地孤独感,也是中国人容易扎堆在一起相互取暖的重要原因。我很庆幸自己在美国的一年半里真心交到了几个中国朋友,偶尔大家聚在一起,也有种家的感觉。

汉堡和披萨固然好吃,可是吃多了,也会败胃,还容易上火。但每天吃中餐快餐,似乎又浪费了美国如此diverse的资源和环境。所以,在尝试了格式化PC安装MAC之后,我选择了使用双系统,尽管会占用更多的内存,而且两者偶尔会打架,需要切换,但时间长了,也慢慢开始习惯了。

美国梦的误区就是错误的以为人到了美国,拿到了英文的身份证,顿时就牛B了许多。事实上,换的只是地方,人还是老样子。而且来到美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这个新的开始则是以放弃之前的历史与辉煌为代价的。总之,梦想是一座通天斜塔,而对斜塔高度的期望,决定着风险指数和所需努力的程度。

二. 刻板印象与文化霸权

一月某个周末,和美国朋友凯蒂一起去Coral Ridge Mall看了3D的《青峰侠》,回家的路上,她一直特别兴奋地与我分享电影的观后感。Recapitulate一下就是:没想到这部被marketing弄得看上去像一部愚蠢的传统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片子竟然这么有意思,如果不是Lewis你邀请我,我不一定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而且它既不sexist(凯蒂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所以这也许是她经常和我这个所谓的minority一起hang out的原因,women和minority在美国总是同时被放在unprivileged的这个title下),也不racist,并且剧本和导演风格(Action-Objective表演模式的灵活运用)都很成功…… 诚然,这部片子,不论是对于台湾演员周杰伦,还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对Asian(亚洲+亚裔)男性的representation都算是一个小里程碑,然而,该片对于stereotype的颠覆,并未在李小龙扮演的Kato的版本上有太大的突破。尽管周扮演的Sidekick在功夫和科学小发明方面显得很抢眼,似乎抢了主角不少风头,而我认为,这至多只能算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主义(Culturalism)对market

imperatives的一次小小的妥协。这就和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的repressed Hollywood stardom相同,主要是将Chinese elements作为一种异国的,东方主义化的(exotic, orientalized)卖点出现,而并

非是以Chineseness作为意识形态的输出。Kato的角色依然是对Asian的刻板印象的强化与集中——castrated, asexual kung fu monkey king, whitephilia, and model minority science geek.片中唯一一次Kato与女主角的一场浪漫感情戏最终仍以象征着castration的disillusionment告终。同时,作为一个以喜剧为定位的超级英雄片,片中的白人小哥作为主角的地位仍是无可动摇的(不论是从出场时间,还是包袱与笑点设置,故事线索等等都能看出)。有趣的是,该片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还很好地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中心幻想以及对维持Asianplotation(Blaxploitation的引申与推广)现状的渴望:Asian尽管各方面overachieving,但再怎么努力,仍然只是白人大哥的sidekick。尽管不情愿,Asian男子注定是默默无闻地在幕后搞科研的廉价劳动力,性压抑,偶尔意淫白人女子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而白人男子作为成功的管理者,掌控着资金,到处抛头露面,坐享荣誉与利润,地下室里摆满了各种跑车,床上睡着各路性感美女。

以上对《青峰侠》的论述,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对话,或者说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的对话,在后殖民文化的语境里,从来都没有一个平等的基础。当代史上,所谓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征服”一直一来都是以“被征服”为代价的,殊不知90年代中国媒体大肆渲染的张艺谋斩获金熊金狮,陈凯歌问鼎戛纳,打着人道主义与弘扬东方文化的旗号,实则是以peddling auto-ethnography, self-exoticism, absent Chinese male body (and therefore Western male gaze) and self-positioning as the sexual other为前提的,五代导演们凯旋的欧洲艺术电影节之旅,在西方学界看来,不过是熟读游戏规则后的自我潜规则。同时,Asian动作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打”出的好莱坞天下,不过是白人主流话语中,与musical, pornography并列的视觉奇观,以及非裔与拉美裔等少族族群被阉割的种族寓言。曾经读过几篇文章说,70年代,功夫片的引入,对同时期出现的黑人的嘻哈(Hip-hop)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Hip-hop,尤其是breaking dance里的一些地板动作以及battle的模式,都曾受到中国功夫的启发,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纽约著名的Wu tang clan (大家有兴趣可以research一下),同时黑人街头文化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击性,有人认为这种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与功夫电影有关,并间接导致了黑人社区的高犯罪率。

成龙的功夫喜剧,从Rumble in Bronx开始,以及后来的Rush Hour系列里面,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black connection. 而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成龙因其电影在美国黑人群体里受到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白人而做的marketing strategy的调整。李连杰的Romeo Must Die曾在影片末尾有一场他与女主角的吻戏,但由于影片试映期观众反映对此镜头表现出不适应(原文好像是uncomfortable),这场戏最后被简化成了一个拥抱。银幕上的这些对Asian Male的刻板印象化以及性去势直接造成了在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黄种男孩dating白种女孩的困境,以及亚裔男子性感绝缘体的“神话”。与此相反的是,好莱坞,或者说欧美主流电影里,白人男子与黄种女子的浪漫爱情故事,却不胜枚举。从 The World of Suzie Wong里的美国画家到007的特工邦德,白马王子般的white heroes总是能够成功地拯救或者玩弄mysterious而又submissive的亚洲女子。

当代西方男权社会里,phallus总是和power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象征,对异国女子的征服,往往象征着对该国文化的征服,而对异国男子的性去势则代表了对该国国力的完胜。因而,Asian男子与White女子的配对自然是美国主流(白人中心)文化所不允许的。尽管,随着亚洲电影市场的潜力升值,这种文化禁忌正在逐渐妥协,然而这种由经济因素驱使的妥协仍然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下限。或者说,可以把它理解为好莱坞与美国主流文化censorship的重要部分,只是这个审查制度与国家广电总局相比,更加intuitive和autonomous.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隐形的政治武器,就好像是功夫片里的慢性毒药,是通过对大众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浸泡与冲击而发挥作用的。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阵地和ideology carrier,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的灌输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中国80,90后群体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性开放的泛滥和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入侵脱不开关系。

在美国,自从anti-miscegenation law被废除以后, Asian-Caucasian couple在美国的interracial marriage群体里占了最大比例。而 Asian-Caucasian这一混搭中,白男亚女的比例远远高于白女亚男(如果没记错的话,有篇paper上说这个比例大于9:1)。而这种由白人男子主导的社会性的Asiaphilia现象与银幕上interracial romance的representation不谋而合。而作用于当代中国社会,这些

representation于媒体对西方世界敬畏的崇拜,造就了国内所谓的white fever,抑或是white fantasy。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漂亮的中国女子和看似平庸(实则也许更平庸)的白人男子十指相扣,唇齿相依(例子参见百度图片,或出门右转)。当然,其中有大量white trash,但也不乏超越种族,文化,国界的真爱出现。俞敏洪的夫人好像专门在博客上发表过一篇批评性的文章。对此,我只是提出现象,并不批评,因为本人是既是袁隆平“杂种优势”的粉丝,又是miscegenation的supporter,同时还低烧着white fever. 此外,个人认为,亚洲的审美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白人化的趋势,甚至存在一种white fetish. 比如当代中国男性大众以及媒体对于美女的审美标准,往往是偏向于白人的普遍人种面部及身材特征,比如大眼睛,双眼皮,高鼻子,瓜子脸,长腿(相对于上半身比例),白皮肤(白人则喜欢把皮肤tan黑),丰满的胸臀部,高个子,接近欧美标准的头身比等等,韩国明星整容时也大多往这个方向发展。这里不是推行种族达尔文主义,而是想提出一种可能,即审美观的主观性及可塑性,这就好比唐代以胖为美,而这在当代社会似乎难以接受的标准。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支持审美观的普世标准,Discovery曾经做过一期节目,提出某种特殊的身材比例(以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为例,两人尽管一旁一瘦,但臀围与腰围比例相同)是最适合生育,也被认为是最性感的。我的一个4岁就来到美国的Chinese American朋友(现在是公民,而且英语几乎是母语水平),一次喝醉酒,她告诉我她date过的所有人都是Caucasian,而且她认为Asain guys不attractive或者sexy。这也许只是她的个人喜好,但不论如何,对于西方文明的毫无防范和无条件接受或许会带来新的xenocentrism和identity crisis,尽管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自鸦片战争使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以来,作为衰败与没落的古老东方帝国曾经无比骄傲的子民,我们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文化始终是被侵略与被践踏的民族创伤。带着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我们的民族存在感与认同感,始终是在第一世界经济渗透与文化侵略的霸权下的一种再确认。不论是“阳刚”的中国足球,抑或是“坚挺”的中国电影,甚至是韩寒吵嚷着“独唱”着的“没落”的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化不自觉而又无可奈何地,在韬光养晦的政策与快速增长的泡沫经济之间,在西方世界新黄祸威胁论的唱词与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话语体系里,投射着一种延续的“东亚病夫”姿态和后殖民主义焦虑。

不光是大众文化,在精英文化,甚至是学术批评界里,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对话也呈现出一种前者对后者屈尊俯就的姿态。西方世界的“第三世界批评”首先将第三世界放置在了一个异己的,他者的客体位置上,而其核心的“民族主义”概念则把第三世界看做是第一世界的依附,尽管这种附庸关系的往往是以反思,反抗,甚至是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搏斗的形式而存在。

殖民主义时代带来的英语作为世界语的强制通行,造成了学术对话的基础的不平等。母语习得时能指与所指的一一映射关系决定了第二外语作为表意系统的局限性。同时,象形文字的蒙太奇式的表意系统与字母文字的单词库+树形结构机制的系统性编码差异决定了东亚国家人群对英语的习得性困难远远高于字母文字的使用者。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counterpart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offer letter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然而,“无语”与“失语”仅仅只是美国梦的开始,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就好像《青峰侠》里的Kato一样,必须付出远大于甚至倍于美国同学的时间与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与

李小龙身体数据

http://m.gbppp.com/sh/505685/

推荐访问:李小龙的身体缺陷 李小龙的身体素质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