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时间:2014-03-12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一):无修成就食解脱——甘露法药

无修成就食解脱——甘露法药

蒋阳龙多加参法王 讲授

普巴扎西活佛 译

顶礼邬金莲花生大士(译者)

依止无修成就佛果之要义如摩尼食解脱之甘露法药。其功德于《根本续》云:

“若饮少许甘露水,无病长寿获安乐,

体力强健及驻颜,耳聪目明具智慧,

具足空中飞行力,及能遮止诸损害,

人若见彼皆欢喜。”如此所说

《棒结》云:

“能遣四百廿四病,面如十六儒童相,

威力勇猛如大象,彼具五种神通力。”

如此所说。

如何证得暂时功德,以及究竟之利益,

颂曰:

“萨亚那圣妙药,食获共不共悉地。”

此所言之义,乌金莲师亦以金刚语广述曰:

“一切善逝供奉物,上师本尊具精华,

一切空行之心血,若食功德不思议,

证得五方大觉位。外相净除身病魔,

内相清净五毒惑,密相证得自成智,

所犯誓言皆清净。声闻缘觉若食彼,

故能证悟十地位,成为大乘摩诃萨。

若供上师得加持,供奉本尊赐悉地,

供奉空行获授记,供奉善逝予大悲。

何者瑜珈若食彼,外相遣除病障魔,

内相生次获等持,密相证得净法身,

违犯誓言净无余。佩带回遮非时亡,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熏烟净除中毒障,涂身能遣诸病魔,

若撒驱摈诸病魔,具此修持之圣地,

同于圣境八寒林,一切勇士空行聚,

此地即成具加持,风调雨顺获丰收,

若此修持之圣地,何者居住现等持。

何日临欲命终时,贤劣男女皆无别,

证得持明之果位,故谓圣妙之甘露。”

如是所说也。

《棒结》云:

“文殊,于千劫中利益众生,若以大甘露利益一次众生,其福德胜彼;并引导十八地狱众生获得解脱。”如是所说也。

甘露丸(粉)佩身之功德,莲师曰:“于三千大千世界之微尘佛作无量之供养,若将甘露丸佩带颈上之功德,超胜修持三世诸佛之刹土者十万倍。若将恒河沙劫佛尊观于顶轮顶礼与甘露丸置梵穴顶礼,二者之功德相似。”

如是所说也。

其外《食解脱目录总说》云:

“修持今生成佛食解脱,佩身回遮刀病等八难,

三根本众聚集如云涌,诸空行母如影不相离,

一切护法天尊如兄伴,黑品神鬼恶毒能消除,

清净他胜罪与诸犯戒,少许食用即获大觉位,

若为下品庸俗猪狗者,口触甘露丸如碗豆大,

来世获得十八暇满身,即生证得遍知大觉果,

何人尝此妙药如豆许,贤劣结缘一切有情众,

往生乌金刹土同发愿,皆能无凝往诣吾座前,

并能证得大乘之法义,大愿任运持明唉吗火!”

此食解脱法药所化者不依信心之有无,造恶业者,即使造作杀业者或旁生等若食此甘露法药,一入其口,即清净其所造诸罪障,未来七世中生于佛法弘传之地而修持,究竟证得解脱果位。

若甘露法药大如蚂蚁足,则彼中具足十万空行母,故不应暴殄此甘露法药,应生诚信定解而观:自观本尊、甘露法药为五智之自性,左掌心中金刚杵与莲花双运自成智慧甘露,融入金刚杵(吽)相之舌,充满身中一切脉轮成为大极乐坛城自性。上品者,一日四座四次;中品者,一日一次;下品者,一月一次,并于每月十五日,不间断而食之。甘露法药入腹则增盛修法功德。上品者,修持二次第之等持;中品者净心念诵;下品者顶礼转经等。量力而行诸忏罪积福之善业,应重视此修法。故此甘露功德真实无斯所宣说也。

此具诸佛菩萨慈悲方便之特点,以无斯缘起力,不可思议力之窍诀妙物之食解脱甘露丸,其所化之时为当今五浊恶世。莲师云:“超胜诸佛菩萨之事业所说彼大事业真实所现为食解脱甘露之相。”故胜王莲师所云:“即身不作刹那之修习,

证得无上大觉此圣物。乃为无死绍圣之殊胜。”

他人若于制铁鞋十双,南赡部州皆以金铺地, 四大八小诸州尽踏遍,如此胜缘观彼具足否?

以上所言应勿生疑,并了知彼为辟谷之殊胜所依。[愿一切众生依此圣物获得菩提大觉位(译者)。]善哉!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二):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作者:慧广法师

序言

佛法的终极目标,乃是在于求得人生烦恼与痛苦的解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修行了;因为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是由自己错误的行为造成的。所以只要能够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并将导致我们产生这种错误行为的原因消除掉,我们就能得到解脱。

解脱,乃是我们在活着时来达成,是此生此世的事。这已由教主释迦佛陀的身教、言教,告诉了我们。可是,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够接受这种想法,敢于说要在现世达到解脱的,似乎不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十多年来,笔者常常在想这个问题,发现之所以会如此,实在是牵涉了很多因素,包括佛教的演变、环境的影响,以及修行方法的不合适……。 对台湾当前佛教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一些佛教徒,几乎已不知道要如何修行,只得人云亦云的趋向于念佛;少数的人从事参禅。显教的修行,除了这两项之外,已没有了。但念佛、参禅而有成就的,又有几个呢?似乎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如此?是否修行方法有问题?一般佛教徒大多将之归罪于:如今是末法时代,众生根性低劣,业障深重——这在净土宗的信徒是特别强调的。事实上,是否如此呢?其实,末法乃是人为的,并非佛陀涅盘之后几千年,就一定是末法时代,修行便不能成就。因为在当前,修行有成就,当世就如佛陀般证得解脱的,在这世界上,仍然有,只是比较少而已。虽然比较少,却已足以证明,在当前,修行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那么,修不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上来说,是:

一、修行的人求证心不够坚强。

多数认为既有净土宗的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那么,自然可以在净土中,慢慢的修成,何必急于一时呢?如此,就不会有如佛陀和原始佛教中的佛弟子,以及我国禅宗里,必须求证解脱于现世的坚强意志了。

二、是环境的不适合修行用功。

佛陀在世时,出家比丘大多行必头陀,住必阿兰若,无牵无挂,自然容易专心修持,而今天的出家人,居住则以寺院为主。寺院是地区信徒信仰之处,自然会有一些杂务,也不太可能安静;修行要达到超凡入圣,解脱现有的妄想、烦恼、执著,实在不是小事,没有时间专修,没有安静的环境配合,怎么有可能?

三、最主要的,可能是修行的方法了。

世间是无常的,佛法存在世间,佛法也便是无常的,所以会随着时代、环境、弘扬者而有所变化。因此,中国的佛教,在某些方面会不同于印度佛教;而韩国、日本的佛教,又会不同于中国、印度的佛教。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当前的佛法,有些地方,已大异于佛陀在世时所说者,修行方法亦然,目前的念佛、参禅等方法,皆是历代的祖师所说,而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所说,这可以从《杂

阿含经》(佛陀在世所说的修行方法,大致在此经内),以及印、中佛教史中得到证明。

所以,为什么佛陀在世,乃至佛灭后一百余年间的原始佛教期中,佛弟子修行容易成就,如今的我们,久修却难得有成呢?问题乃在于方法。并不是说,如今的修行方法:参禅、念佛完全不正确,而是这些方法过于死板,缺乏应变,不知如何转换。

以禅宗来说,是最可能呈现佛陀降生娑婆世界成佛的本怀的;禅宗的参禅,在原则上也符合了佛陀的修行。参禅亦即对问题的思惟、参究,这和佛陀成道前的思惟十二因缘,原则上是一样的。看过释迦牟尼佛传记的人,都知道释迦太子所以能成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在于他从外道仙人的修习禅定,也不在于他的六年苦行,而是当他觉知了外道禅定、苦行都非究竟,便舍弃了它们,独自于内心的潜思参究,终于让他发现导致人生生死由来的十二因缘,于是将此十二因缘还灭,生死便当下解脱,成就了佛果。试想,释迦太子出家以后,如果只是一味的坐禅、苦行,内心不知针对问题潜思参究,恐怕修到老,也不可能成道的。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乃是修行的关键处,可以说,修行是不能离开参究的。这在禅宗,却是最能把握,因此,禅宗的修行者,都必须参禅。

但是,禅宗的参禅,从元、明以来,内容已和佛陀未成道前的潜思研究,大大的不同,参禅变成了参究古人的公案,不再像佛陀那样,参究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生、老、病、死、苦等问题。例如: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否?」赵州答:「无!」就参究这个「无」;又有人问:「如何是佛?」有答「麻三斤」、「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的,这些都是参究的对象。总之,参禅就是参究古代禅师和学人问答之中,难以用常识理解的言语,以便启发参禅者的疑情。

清朝以后,禅宗衰败,净土宗勃兴,几乎所有的佛教徒,不管起初修什么,最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于是又变为参:「念佛是谁?」虽然参究的对象有所不同,但皆强调要「离心意识」参,对公案不可用意识去思惟,凡用意识思惟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对的,这和佛陀未成道前,多次的思惟参究十二因缘,其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当然,也不是说,禅宗的离心意识参不对。如果要从参究中获得开悟,以至明心见性,都必须离了心意识才有可能。因此,离心意识,可以说是参禅的目标之一。问题是:长城不是一日就能造成的,陈义太高,接受得下的,有几人?没有方便,能直入究竟,毕竟是太少太少了。

所以,很多有志于禅宗的修行者,在这种情况下,参而不能入,又找不到其他进入禅的方法,只得退而修持念佛,寄希望于茫茫不可知的来世。可知禅宗这种参禅法,无形中,赶走了多少英才!

与禅宗对比之下,再来看《杂阿含经》所记载的佛陀住世时所开示的修行方法,将会觉得多么亲切。经中对于如何解脱烦恼痛苦,如何才能证得果位,以及佛陀本身如何修行,才证得正觉,皆作了说明;因此,都有理路可寻,让人觉得,要得到解脱,要证得果位,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经中并记载:「有很多佛弟子,听了佛陀开示之后,依着修行,不久就很自然的证得初果,乃至四果;解脱了三界

束缚,生死自在,成为阿罗汉。」而禅宗的参禅,则往往在理路不明之下,死冲硬闯,最后不得其门而入。两相比较,优劣可见,毕竟佛陀的智慧与善巧,不是祖师所比得上的。

为什么佛陀在世时,佛弟子修行容易成就呢?根据《杂阿含经》的提示,修行者必须先明理,所以要先思惟参究。这思惟参究的对象,是和我们有切身关系的,例如《杂阿含经》开头,佛陀告诉比丘:「要观察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无常、苦、空、非我的。」因此,对五蕴要生起厌离心,不可贪爱执著;能够对五蕴不生贪爱,心就获得了解脱,可以证得果位。相反的,如果不知道五蕴是无常、苦空非我,心里就会对之贪爱执著,如此就会有苦恼,不能解脱。人,就是五蕴的组合,由五蕴的组合而有我,但佛陀却要我们观察五蕴非我,岂不引起我们的惊讶与兴趣?自然会加以思惟参究。而禅宗的参公案,参究一些古代禅师的语言,与自己并无切身关系,这如何能引起参禅者的兴趣呢?而且,佛陀要人参究的,是有理路,允许意识思惟的运作,不像禅宗的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如何参呢?真是高高在上,无门可入,无路可走,实在不是一般普通人接受得下的。

本书的写作,便是有感于此,希望能将修行的理路解说清楚,让有志于追随佛陀的本怀,求解脱于现世的人,有所依循。

文中从「无我」的研究开始,因为无我乃是解脱的入门,修行如果不能达到无我,而要获得解脱,那是不可能的,这在《杂阿含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何以「无我」呢?不但理上要了解,事上也要能达到。所以,无我的道理已经了解了,还必须从事于事上的修行,以去除对我的执著。等到事与理脗合,理事皆「无我」了,也就是「空」;空,便是解脱。但解脱有事解脱和理解脱,事解脱并不究竟,必须达到理解脱——「明心见性」才行。如何明心见性?文中皆有说明。从思想方面来说,本文的思想,包含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般若、唯识、如来藏等,并旁及禅学。

七十四年五月于六龟

上篇 无我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人,究竟有没有「我」呢?佛经中是说「无我」的。佛陀不可能妄语,人无我应该是不会错的。

可是,摆在眼前的现象,却不免令人产生怀疑。试问:如果人无我,人怎么能说话、吃饭,以及有一切的活动?这是谁——什么东西在主使?我,就是主宰者,如果人无我,身心等器官便没有主使者,人就应该像枯木或石头才对。但是,事实却不然,我们是活生生的人,生时如此,死后也不能安息,尚有轮回与报应。如果人无我,那么,人死应该就如灯灭,一了百了,又会有谁去受轮回报应?可见,人应该是有我?

这是站在凡夫的立场,所观察到的人生,认为人是有我的。如此,究竟是凡人所观察到的正确,还是佛陀所说的正确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人,是否有「我」?

第二章 我的定义

首先,必须明白「我」的意含——也就是我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才能正确的研究出:人是否有我。

我,是什么呢?《成唯识论》说:「我谓主宰。」①主宰含有两种意义:主是自己能够作主,具有自由和自在的能力;宰是宰割,表示能够支配和统治属于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主宰」两字的内容。【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如果再进一步推究下去,就会发现:能有主宰作用的东西,它本身必须是常住、永恒不变的,否则,如果本身是无常,随时都在变化,它又如何作得了主?作不了主,又如何能有自由和自在呢?而主宰者本身也必须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如果不是独立的,必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牵连,因而受其左右,如此,又怎么能够作主?能够发挥主宰的作用呢?【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所以,能够被称为我的,就必须具有「常一之体,主宰之用」②,而这,也就是「我」的定义了。

①见《大正藏》三十一册一页上。

②见《佛学大辞典》卷下二一五六页,新文丰公司版。

第三章 人是什么?

明白了「我」的定义,还要再来了解人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究竟是包括了什么?然后,才能探究出,在「人」之中是否有我?

人,是什么?包括了那些东西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由物质所组成,物质在佛学的专用名词上,就叫做「色」。

人,除了有物质的身体之外,还有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知道有此身体?因为身体是有形色的,眼睛能够看到的缘故。但是,只有眼睛看到,内心没有感觉,或者说:内心不接受眼睛所看到的,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有身体呀?所以,从此又可以推究出: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感受,这「感受」在佛学上就简称之为「受」。

虽然,人有感受,才能够知道有身体,但,感受只是使我们止于知道有身体而已。可是,我们不只知道人有身体,还知道我的身体高、你的身体矮;是胖、是瘦;是黄颜色、白颜色,无不清楚了然,为什么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呢?原来,是我们的头脑会思想呀。当我们眼睛看到身体,内心跟着感受之后,头脑便开始对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加以思考,难怪我们会知道的如此清楚。这「思想」在佛学上简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称为「想」。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想呢?原来是头脑(或称为心)会产生活动的作用,头脑本身是物质,表面上看来,是静止的,但内里的作用却是活动的,随时皆变化不停,所以能思考虑想。这头脑产生的「活动」作用,佛学上就叫做「行」。

因为有行,所以才能想,由想而能知道所感受到的色身。但是,这样还不可以的,必须还有个「知道」行、想、受、色的东西,否则的话,色受想行有也等于无了,在人的主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知道」色、受、想、行的东西,一般人就叫作心,在佛教里被称为「识」,和前面的色、受、想、行合起来就是「五蕴」,又叫五阴。

蕴是积集的意思,乃表示色、受、想、行、识,个个都由各种因素聚集会合在一起才有的;阴则是荫覆,表示色、受、想、行、识能荫覆人的本性或真理。所谓人,就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组合而成;分开而言,人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了。

第四章 无我——肯定人无我

从前面的分析中,大概已经可以知道,在「人」之中不可能有我。因为我是主宰,必须具有常一之体才行;然而,人却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组成,已不是独立之体了。五蕴中个个又都是依靠各种因缘和合才有的,因缘和合而有,必然会受到因缘的左右,随着因缘而生,随着因缘而灭,五蕴都不可能是常住、永恒不变的。

同时,人由五蕴所组成,如果硬要说:人有我,那么,是五蕴中的那一蕴是我?色是我呢?受是我呢?还是想、行、识是我呢?而色中是否有我?受、想、行、识当中是否

魔兽世界解脱成就怎么做

http://m.gbppp.com/sh/5882/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