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

时间:2016-10-20    来源:宋词赏析    点击:

篇一:《《鹧鸪天 代人赋》古诗阅读答案文档》

《鹧鸪天 代人赋》古诗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8.(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 (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3、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1分)

14、词的上阕“破”和“鸣”两字非常传神,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

15、这首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春在溪头荠菜花”作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3-15题(8分)13、稼轩 (1分) 14、“破”写出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高兴得意的神态。(3分) 15、用风雨中愁眉不展的桃李反衬乡野迎风开放,占有春光的荠菜花,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词人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体现了对坚强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意思对即可)(4分)

篇二:《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林静 校对:时长江、张赓义、朱红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

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

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

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

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

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

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

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

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

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

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

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

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

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

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

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

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D.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才气、学养、心态以及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

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所以,中国画一定要回归,继承优良的

传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立足民族为“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

“惰性”。

C.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对传统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变得纤弱而萎靡。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伟大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

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

“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

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

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

“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

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

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②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

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

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

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

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

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

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

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

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遣捕骑迹获之 迹:痕迹 B.微公害,联不闻此 微:如果没有 ..

C.必谓党附者众 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延:引进采纳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

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

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

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

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

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

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5分)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① 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

②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

峡》)

(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 , ”来论述要虚心向每一

个人学习的道理。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勾画出曹操的形象,显得格外

饱满,

有立体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周恩来: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彻”,“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失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年6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

http://m.gbppp.com/tssc/280322/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