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大班幼儿自律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的实施方案

时间:2017-01-14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自律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的实施方案(一):《“问题学生”转化个案研究 》实施方案

《“问题学生”转化个案研究 》实施方案

紫薇中学 郑金虎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在职教师128人,目前在校学生1648人。对于处于薄弱地位、地处老城区的我校,问题学生的存在更是阻碍学校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实行就近入学,地域的差别造成生源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校处于城区边缘,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多年来,我校生源有“三多”的情况:外地民工子女多、个体户子女多、困难户子女多。,家庭文化背景较差,导致了我校生源素质低、学生学习状况差,也由于教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我校超过50%的学生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流动性差,基础差。转入学生由于教材、进度的不统一,或多或少均存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漏空现象;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父母中文盲比例10%左右,他们缺乏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又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父母的思想认识和言谈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每学期几乎都要有新转入的问题学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更加繁重,导致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关注、思想教育不够,对问题学生的辅导因时间,人力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主要原因导致我校问题学生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基础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对前途感到渺茫。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问题学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使学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问题学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做小买卖、下岗、生活困难、离异家庭等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问题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问题学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因此,本课题将从“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个案的调查、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化策略,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问题学生”自身的发展,实现有效的学习。这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问题学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

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其构成要件主要有:第一,问题学生的智力正常;第二,问题学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问题学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问题学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个案研究:以“问题学生”个体为对象,了解其形成原因,制定转化措施,跟踪研究,进行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转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在班级中,选择一些特定的教育对象——“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转化策略,探索教育规律,实现问题学生的不同提高,促进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先前经验建构新知,它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关于转变“问题学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平湖市实验小学殷冬梅老师在《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策略研究》中认为:转化“问题学生”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找原因,寻突破,消除厌学思想;二要相信你,你能行,激发学习兴趣;三要低起点,小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四要一对一,请帮手,增加成功体验;五要反复抓,抓反复,养成良好习惯。

2、作为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该做到“五心”即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开启“问题学生”的心灵之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问题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问题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4、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问题学生”的教师都能从中

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5、大量的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在“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学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在如何帮助“问题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问题学生”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问题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变“问题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1、“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2、“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3、“问题学生”对教师潜能开发的基本要求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问题学生;密切关注国内外问题学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问题学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问题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人人都有针对所教年级学科问题学生不同特点的小课题。在实施研究中逐步完善。对问题学生家长定期培训,提高家长家教素质与能力。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座谈会,关注他们的成长。

(4)、个案研究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问题学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如:研究对象的基础材料、家庭情况、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测量数据、评价与跟踪分析等材料),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写出问题学生转化个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总结经验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6)、观察“问题学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问题学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九、研究原则

1、 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问题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寻求轻负高效的途径。

2、激励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营造成功向

上的心态。

3、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研究对象——问题学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对问题学生以诚相待,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又要严格要求,以形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以人为本的原则: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5、合理期待的原则: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问题学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问题学生的稳定进步。

十、研究的对象与步骤

1、研究的对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2、研究的步骤

(1)申报立项阶段(2016年3月)学习有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报刊、书籍等搜集有关“问题学生”转化的相关资料,借鉴已有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联系实际,撰写研究方案,准确界定课题的关键概念,做好申报前的各项准备。

(2)调查分析阶段(2016年4月)运用设计问卷、个别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周边环境等。通过调查,分析 “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真正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3)实施对策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运用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针对“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制定措施,形成对策并付诸实践,进行个案研究,观察结果,撰写个案报告与研究论文。

(4)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11月)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等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2、研究论文 3、个案报告

十、研究的困惑

1、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成功地应用到转变“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中去,以先进理念有效引领“转困”实践。

2、学校在管理上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转变“问题学生”的实践与研究,营造良好氛围,促进“问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开发。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自律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的实施方案(二):幼儿课题研究《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幼儿课题研究《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但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二)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是指:通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

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

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

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三)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这本著作对于我选择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方面有很大帮助。

五、研究方法设计: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更富成效。

2.文献资料法:学习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及游戏理论知识,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专业知识,并分析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与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4.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内容: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可以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

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

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实课题研究工作,规范课题管理。

在园主任的引领下,由我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研究体会、方案设计等专题内容。

2.每学期至少开展针对两名幼儿的“个案跟踪研究”。

3.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4.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5.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至少一次公开展示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自律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的实施方案

http://m.gbppp.com/xs/305186/

推荐访问:大班幼儿行为个案记录 大班幼儿行为个案分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