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

时间:2017-08-12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一):2015最新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对策

2015最新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2015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现在在欧元区里面,各国在解决各自财政问题与加强欧元区财政统一中达成共识:各国同样面临强化财政纪律与维护经济增长的难题,这个矛盾是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在扩张,为了达到让市场信任、恢复市场信心的目的,必须调减财政赤字。而调减赤字有两条路,即加税和减支出。但事实上,面对全社会民众利益的调整,各国政府都非常艰难。 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当今世界经济低迷对就业的影响

(一)、目前世界的就业形势

2012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年度全球就业报告显示,世界需在近十年内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才能保证持续的增长和社会稳定。

相比之下,新兴国家的模式将会有所不同,但其结果会更为糟糕。随着出口贸易的萎缩,处于全球供应链底层的数百万劳工将丢掉饭碗。当他们陷入非正式工作的泥潭或者返乡务农的时候,贫困将会加剧。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赤贫人口就增加约4400万人。

(二)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

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的原因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

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 — 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

【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

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 660万个

中国13亿人 ——中小企业 1100万个

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企业超过3400万个。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为什么就业容易?鼓励人人创业,中小企业多,就业相对容易。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

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尹荣琪

(河南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摘 要]: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这几乎成了大学生、高校以及毕

业生家长共同的感受。仅以北京市为例,1997年到毕业时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

毕业生有6000多人,而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000多人。我们应该调

整一下我们的择业观,适应一下这个社会。

[关键词]:就业;择业;社会;大学生

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显然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大专以上学历者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北京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也只有13%,这与发达国家30%到50%的比例还相去甚远,就是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8 %的比例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并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

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有关调查表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占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1]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注: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高等级的专门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

湖南科技大学2004后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行业来源

单位类别 比例 单位类别 比例

党政机关 1.2% 国有企业 9.8%

高等学校 2.2% 三资企业 15.4%

其他教学单位 27% 私营企业 17%

部队 2.1% 其他 16.8%

其他事业单位 8.5%

然而,由于我国就业人口过于庞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在现阶段突显,其中也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内。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是一部分企业和行业找

不到自己需要甚至是渴求的专业人才,形成社会供需矛盾的另一面,这种总体上的供大于求和某些领域的求大于供,是一种错位。研究社会专业人才供求错位,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举措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内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就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关系。然而,应该怎样处理这一关系呢?

1.我国社会就业形势

1.1、大学生毕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据统计,20年来我国共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1800多万人, 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89.16万提高到1997年的590万,大学生的入学率由1.4 %提高到9.7%。随着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增长,其稀缺程度也在下降。而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90万人,而199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6.7万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每年的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1.2、社会出台措施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传统的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1998年中央政府人员分流了50%,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即将实施,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毕业生。在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找到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的问题。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冗员过多,包袱过重,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选择。

1.3、社会供需

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但具体到毕业生的所学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近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国际贸易热、国际金融热、保险热、会计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如1997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590万,1032所普通高校中有488所设置有会计专业,读此专业的在校生达58万之多,这就是说,每10名在校生中就有1 名是学会计的。在1998年春季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原本乐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教育部的有关人员透露,一些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汤变了其实药没变,毕业生还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在北京高校,流行着“宁要北京

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说法,以医科院校毕业生为例,1998年北京城区所需补充医科毕业生为1465人, 而供给却高达2393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郊区的医院需要高级卫生人才却得不到满足。一些地方急需人才出现了“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局面,而另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人才高消费——让博士去干中专生就能干的活。

2、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学生分配难的问题

2.1、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 我们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但具体到所学的专业以及学历上结构性不平衡矛盾突出。以需求形式较好的北京为例, 今年毕业生源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数基本持平, 但其中研究生的需求比去年增加了40%, 本科生的需求减少了7%, 专科生的需求减少了54%。近年来, 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 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 全国只有40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 而到1996年,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一下增加到400多所, 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0倍, 而到这批金融人才毕业时, 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地增加, 却因为金融体制的变革而有所减少, 人才的过剩使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国际贸易专业也是如此,1993年前后, 国贸专业人才全面走俏, 供不应求, 许多原本没有该专业的学校, 瞄准市场纷纷开设此专业。应该说, 高校顺应市场没有错, 但仅过了四年, 当这一大批“ 国贸” 人才出炉时, 国贸专业也已人满为患了, 只是到了去年各校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缩减了国贸专业的招生, 市场的这一巨大变化, 不仅仅影响九三级学生, 恐怕要等到2000年, 这种供需矛盾才能缓解。

2.2、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应当承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应聘街道居委会主任和农村村干部的可喜现象。但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落后于形势, 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盯着大机关, 大城市和富裕地区, 鲜少光顾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结果造成了“ 有活没人干, 有人没活干” 的

结构性就业困难。以丹东市中学为例, 位于市内的几所初中, 英语、语文等教师多到平均一人任课不足一个班级;而位于较偏远的九连城等乡镇中学教师缺乏到无人上课, 甚至聘请当地的代课教师上课。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过分突出自我, 在择业时, 把个人兴趣放在第一位, 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放在首选, 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

2.3、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客观原因

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单位是接纳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1998年中央政府分流50%,地方政府改革也在陆续进行,因此不可能大量吸纳毕业生。许多事业单位为实现职工人数零增长,大都采取了冻结进人的办法,只出不进,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对毕业生接纳能力下降。90年代后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技术进步推动,这与90年代前期主要靠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的做法不同, 因此在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在吸纳毕业生上盲目追求高学历, 相互攀比。据调查,今后几年,企业希望进专科生的比例只有12%,机关、事业单位需求仅占1.7%,而对本科生、研究生的需求则达到8%、48%,机关事业单位达到48.3%和53.3%,这一现象造成了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供求矛盾的加剧。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就应该从自身寻找一下原因了。下面是专业认识给出的一些建议,在求职时,要谨记以下教诲:

3、求职就业方法分析

3.1、忌“一蹴而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恐怕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有不少一开始认为自己“一步到位”的同学,往往干了不到半年就后悔了,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有权威专家认为,一个人可能要经过三至四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终身喜欢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

近年来,“骑驴找马”的观念已经在高校毕业生中悄然流行开来。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56人中有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再择业”

的做法。

3.2忌“好高骛远”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认为一参加工作就要摩拳擦掌干一番事业,而不愿做日常平凡工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不从日常平凡的岗位干起,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计划三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县区工作。首批就招募了2000名“大学生村官”。这一喜人景象表明,大学生开始从现实出发,扭转自己的就业观念,踊跃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

3.3、忌“唯利是图”

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预期收入被高估的情况。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将其视为不二法则。最新调研表明,职业发展已成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调整收入第一的观念,转而关注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

3.4、忌“门户之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牵头组织了对全国14所院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户口是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户口至上观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尤为突出,在这些大城市的招聘市场上,当“收入”遇到“户口”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对人才的配置作用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日益弱化的趋势。国家目前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弱户籍制度的能量,放松大城市现存户籍管理制度。【2】

3.5、忌“高人一等”

从近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分别进行的对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来看,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三种类型的学生人数超过六成,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干部身份的情结依然浓重。然而,这种观念与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也是我们国家致力于改变的。大部制改革后,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预示着这种身份区别将会淡化。那些以为自己艺高一筹而不思进取的大学生要警醒:不要沦为不健全的“单向度人”。

3.6、忌“作茧自缚”

导致“就业难”的根源就是教育体制的培养数量出了问题。同时在市场需求动态讯息万变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在择业时还

户籍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图表分析

http://m.gbppp.com/xs/365768/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图表分析 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