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点

时间:2018-05-17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大学生特点 第一篇_90后大学生特点

90后学生

一、“90后”心理特点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有

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关心什么时候买房、买车等,这是社会普遍认为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90后”的青年呢,正如网上的一些文章显示的,他们生下来生活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护,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们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显的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但是,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大地震中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的捐钱、献血等,灾难中相互帮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出现了很多小英雄。

5、心理承受力不强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而且父辈们自己吃了很多苦,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苦,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整个家庭都以这个孩子为中心,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无条件的接受。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存在欠缺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

常等等。无聊、空虚、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二、“90后”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在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被视为心肝宝贝,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他们崇尚流行,关注时尚,关注娱乐、哈韩、哈日,就是不太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作为应试体制下代表只要成绩好,手机汽车都可以奖励,衣服可以不会洗,鸡蛋可以不会剥皮,活可以不干,苦可以不受。

2、家庭教育因素

“90后”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忠心耿耿的“奴仆”可供驱使,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长的同时,又衍生了“陪读、陪考”的现象,这些孩

子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对子女非常溺爱。造成了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由于过度被保护,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比较差。

3、个人因素

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图书馆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打电话聊天的声音比比皆是;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反倒成了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休息的处所,但是他们无所不为。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太过柔弱、经不起风雨,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等我们身上的弊病理所当然也就全落在他们身上。

三、“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过多的去批评“90后”的大学生的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

大学生特点 第二篇_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 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和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灵活、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但做事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外倾型。

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注意稳定持久;但比较刻板,反应缓慢、不容易适应新的工作。内倾型。

抑郁质:动作缓慢、敏感,情感体验深刻,容易感受到别人不易察觉到的细微现象;一般较瘦弱(反之心宽体胖)、孤僻。内倾型。

资料:据一项关于我国大学生气质类型的调查表明:

(1)大学生中复合质占65.93%,单一型气质占34.07%,总的趋势是多血质类型人数最多,共占56.32%,其次为粘液质占24.18%,第三为胆汁质占13.73%,抑郁质最少,占5.77%。

(2)文理科大学生比较:理科学生中粘液质多,文科学生中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比较多。

(3)男女生比较:男生中属于胆汁质、多血质者多,女生中属于粘液质者多于男生。

我国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第一,从男女大学生的性格差异来看,女生比男生较易情绪激动,兴奋性强,易烦恼,更倾向于服从权威,守纪律,按章办事,依赖性强,在怀疑性和忧虑因素方面居于低分。【大学生特点】

第二,从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差异看,文科的男生比理工科的男生较为外向、热情,易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文科的女生比理工科的女生有更高的情绪紧张度,容易激动,内心冲突多,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

第三,从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性格差异看,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比非独生子女更为积极的性格特征,如更聪慧;但是,在某些性格特征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又不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如情绪稳定性较差,社会责任感较差,独立性较差。

三.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而少数人,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及意志行为表现出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给人一种“脾气古怪”的感觉,那么就有人格障碍的可能,又称“心理病态人格”。它是指不伴随有精神症状的人格缺陷,没有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情况下的情绪、行为方面的异常。

特征:A一般都始于青春期。人格障碍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可塑性较大,所以青春期前不能轻易诊断下结论。

B.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C.认为自己对别人无责任,总是把责任和错误归于他人。

D.常带着猜疑、仇视看问题,总无事生非,弄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自己则泰然自若,自己从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不妥或疾病需要求救于人。

(2)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类型

A.偏执型人格障碍: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高、易冲动和诡辩,常怀疑别人的用心,报复心强。

B.自恋型人格障碍: 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喜欢指使他人,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C. 分裂型人格障碍:极端内向、孤僻、回避社交羞怯,易沉溺于白日梦。

D.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的认真和自我控制,十分注意细节和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检查仍放心不下,常感紧张、苦恼和焦虑,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

E. 癔症型人格障碍: 好表现,喜欢引人注目。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往往由细微刺激引起爆发性夸张情绪.反应过强,表现具有戏剧性。

F.无力型人格障碍: 也称依赖型人格。缺乏自主自信和独立意识,过多依赖他人,总想求助于他人帮助,有被动服从他人的愿望。

可结合[案例]

G. 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常为一时的冲动所左右,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痛苦和社会的损失,易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的意向活动。

H.回避型人格障碍:行为退缩(特别是公共场所)、心理自卑、敏感羞涩易受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

可结合[案例]

大学生特点 第三篇_当代大学生有何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何特点?在教学、管理、学术指导上,我们需要如何应对他们的特点和需要?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富国强民的根据地,当今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范围也不断地扩大,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日益复杂。当今大学生的特点比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识别出新时期下大学生的特点并正确引导;同时必须要识别出充斥在学生们中的各种矛盾,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配合教学工作,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新时期下,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是改革开放富裕生活的享受者,拥有长辈们的全部关爱。他们不仅喜欢有个性的事物,而且在着装、兴趣爱好、言行举止上也具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如今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他们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成为社会主导的决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强化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注重自我,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等待机遇和被动接受社会安排的依赖观念,敢于否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传统模式,对思想和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盲目的顺从、模仿,而是进行质疑、抉择、思辨,甚至逆反。这从整体上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群体性,造成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团结协作意识差,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不能明确自身责任。表现不爱护公物、不关心集体等。

(二)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高度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他们思维敏捷,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勇于探索和创新;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对先进技术和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新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往往表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弱,在专业学习方面还表现为创新意识弱、实际动手能力差等。

(三)内心情感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弱

伴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从封闭、狭小、压抑的中学环境,步入了大学这个开放、广阔、复杂的美丽殿堂,眼界一下子宽阔起来,国际政治格局、国内改革开放、自我前程设计、人际关系交往、婚姻伴侣选择等等,无一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随着自主自立

意识的确立,他们开始用自己青春期所特有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去观察事物,去体验各种复杂的情感变化。师情、友情、爱情、亲情、同情心、公正心等各种情感,使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开始变得丰富。但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又没有经过心理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使他们表现出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生活小事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颓废、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四)抗挫折能力弱,经济独立意识差

当代大学生从小过着衣食无忧,有求必应的生活。当他们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发现人才济济,各种竞争压力变大,使得原本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再具有优越感。而且,目前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心里不成熟而且极其敏感。当他们离开父母独立处理生活遇到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问题时,不善于自我调节,不敢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或者极端的行为,抗挫折能力很弱,这将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极其不利。另外,由于现在社会总体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加上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偏爱,养成了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小就缺乏经济独立意识。

(五)有很强的网络依赖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虚拟的网络世界供给了人们各种各样新闻信息、新奇有趣的游戏、发表各种各样的心情的平台以及人们交谈沟通的聊天方式。然而,网络科技的发展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了,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们的社会交流机会。尤其是对大学生,实际上是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当人际关系不好的时候就更会迫使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加,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游戏,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造成了对身心健康的极大影响。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管理、学术指导上应对他们的特点和需要的措施:

(一)管理上的应对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首先,采用尊重个性、兼顾并重的思维方法去管理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独特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理论指导,采用尊重个性、兼顾并重的思维方法,不断改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办法: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是为了考大学而忽视了智育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

大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加强高校的思想教育,在内容上不能是大而空的东西,而应是实实在在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与问题。在手段上可通过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不能光靠知识性的灌输,而要诉诸理性与情感的结合,“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达到理论和情感的统一。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使大学生在其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网络的监管,包括技术上的监管和法律制度上的监管,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其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从思想上起到“监管”作用。另外,在校大学生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使之能够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化为真实的行动,奉献于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教学上的应对

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首先要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转变教育模式,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总体的教育培养设计,,除了要求学生能跨学科、兼人文, 通达不同领域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在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等方面得到协调培养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施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融于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第一课堂主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普遍性问题,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传授知识多一些;第二课堂主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个别性问题, 对学生发展能力、促进个性多一些。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能达成了素质教育的最佳形式。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异化教育。高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因材施教,加强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提高第一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加强沟通和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学术系列讲座等,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过程。在规范第二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学分制体系,加以引导和普及, 使大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参与中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另外,网络是学生教育的“新阵地”。高校要进一步转换教育理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介入网络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知识讲座,系统向学生传授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网络,正确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倡导文明上网,发挥高校网络科研优势,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信息科研活动,把学生上网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到

信息技术活动上来,实现网络效益的最优化。

(三)学术指导上的应对

大学生学习指导,又称学术指导,但目前已不限于学术指导,而是包括学术与非学术、课内与课外、大学学习与终身学习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的指导。学习指导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应包括学习思想与观念、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心理与道德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学习指导。大学学习指导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拓宽学生受教育经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乃当务之急,学习指导乃学生学习的当务之急。未来大学学习指导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

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理论体系,建构大学学习指导模式;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学习指导提供制度保证;要建立学习指导机构,聘用专兼职指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知识与能力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还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方式,举办学习指导讲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创建学习指导网站,开通学习指导服务热线以及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等,使不同的指导方式相得益彰,综合发挥整体效能。

大学生特点 第四篇_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学生消费市场特征

博锐管理在线 ,2007年12月30日,作者:李野新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多数人经济没有独立,但他们在观念意识、开放性和潜在商业价值方面更接近薪金较高的职业群体,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他们的消费欲望很强烈,他们的思想很开放,他们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处于日新月异的新世纪,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同时他们并不排斥与群体保持一致,想占有大学生市场,必须首先了解这个群体的整体市场特征。

一、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与以往大学生相比较,相当一批大学生加入到贷款消费、冲动性消费等传统概念中的“不理智消费”行列。大学生这样的消费状况表明,大学生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他们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基本消费追求实用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具体表现是理性消费和感性消费相互影响,消费方式在理性指导下实用与前卫并存。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分析,不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中的衣食住行消费,还是大学生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花费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新学子调查”课题组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列出了11种大学生生活中最主要内容:知识、地位、友谊、爱情、名誉、金钱、权力、健康、家庭、事业、理想等,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选项中是知识(47.65%)、事业(47.27%)和健康(43.65%),其次是友谊(38.58%)、爱情(30.43%)、家庭(30.99%)和金钱(19.63%),而后才是理想(14.67%)、权力(7.30%)、地位(6.33%)和名誉(5.17%)。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用化。在实用化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

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的阅读范围倾向于实用类、娱乐类书籍,而不是理论类比较枯燥的书籍。实用技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娱乐、消遣类报刊杂志的选择率分别为45.6%、52.7%、62.1%,而科普读物、人文社科类理论书籍的选择率仅为22.5%、32.1%,这明显地体现了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倾向的实用主义以及闲暇社会的基本特质——休闲。

【大学生特点】

2、消费观念盲目性大

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盲目性。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入大学时基本上是第一次离开父母,首次拥有自己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利,开始过完全独立的生活。因此,往往表现为不会理财,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往往钱拿到手不知道怎么去花,不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花销。消费上过于赶潮流。如今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很少再受束缚,他们会毫不掩饰其个性与想法。个性的张扬使得他们紧跟潮流,同时出现了不少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

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他们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百般照顾、万般呵护下长大,因此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这就是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大学生消费群体普遍存在着非理性消费问题。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钱都花在衣食住行、谈恋爱和打电子游戏上了。有的学生手机是当下最流行的,穿的衣服是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用的东西也是最好的,更有甚者,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每个月花三四百元在校外租房住。

一些同学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时尚、频频请客比较阔气,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他们也开始买名牌服装,买时下流行的手机„„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很多同学在这种错误消费理念的驱使下,用错误的消费方式,在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

女大学生的攀比消费现象更是引人注目,有的女同学看到别人交了男朋友自己也交了一个,看到寝室同学

的男友送给她们礼物,就嫉妒得不行。逢年过节或过生日,男友给她们的礼物更是一次都不能少,还有男生咬牙买金项链给女友。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超前消费被大学生们广泛认可。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信贷消费,他们还认为,“贷款求学这种‘超前消费’方式十分可取,既可减轻家庭负担、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又可初步尝试‘自力更生’,促使自己节约支出。”

3、消费结构呈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如今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努力跟上并适应外边世界步伐已成为大多学子的目标。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等,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这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都有所改变,这些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它各方面的改变。多元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他们的这种多元化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益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善于理财,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来。

4、通过个性表达观念

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文化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其所反映的是青年大学生的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什么系统是完全封闭的,没有什么事物或道理是不能用形象来表达的。

5、具有新富群体特征

由于社会大学生的浸润、需求与攀比的交织,加上金融机构的支持,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行为和方式正在进一步与社会公众接近。而大学生消费者相对于就业群体而言,经济尚未独立,这决定了大学生在高价值消费品类上必然呈现与新富群体不同的特征。但同时,同样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站在资讯的最前沿,对青春、时尚、流行元素有着敏感的洞察力,使得他们在消费中显露出与已就业的新富群体接近的消费特点。 据调查,大学生在PC、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类上,他们有着与新富群体接近的拥有率,而在银行卡、速溶咖啡等融入新资讯和新生活方式的快速或低门槛消费品方面,大学生已经有着和新富群体(指拥有高消费能力、高学历和高感度的人群)更加接近的消费比例。

在调查中,有22.9%的大学生认为“与其他人相比,我的穿着更加时髦”,这个数据正好介于新富人群中的18岁~24岁年龄段与25岁~29岁年龄段之间。有67.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喜欢追求富有挑战、新奇和变化的东西”,基本等同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新富人群比例(67%)。

图表16:大学生/同龄人/新富人群各类产品拥有率(单位:%)

大学生的同龄人(已就业) 在校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的新富人群

饮料 92.7 82.1 82.2

头发定型产品 23.6 27.2 27.2

速溶咖啡 31.4 40.9 39.8

方便面 80.7 72.5 72.0

饼干/威化/派 69.2 56.7 54.9

冰淇淋/雪糕 91.3 76.3 74.5

银行卡 43.0 81.4 76.1

运动鞋 65.0 76.5 44.5【大学生特点】

运动休闲服装 63.9 76.6 47.4

台式/笔记本电脑 33.3 27.0 66.2

打印机 6.6 9.0 19.8

移动电话 56.0 60.4 89.1

(来源:《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图表17:大学生消费传承图

大学生的同龄人(已就业) 在校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的新富人群

饮料 92.7 82.1 82.2

头发定型产品 23.6 27.2 27.2

速溶咖啡 31.4 40.9 39.8

方便面 80.7 72.5 72.0

饼干/威化/派 69.2 56.7 54.9

冰淇淋/雪糕 91.3 76.3 74.5

银行卡 43.0 81.4 76.1

运动鞋 65.0 76.5 44.5

运动休闲服装 63.9 76.6 47.4

台式/笔记本电脑 33.3 27.0 66.2

打印机 6.6 9.0 19.8

移动电话 56.0 60.4 89.1

(来源:《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6、消费差距两极分化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流传于某些高校中的顺口溜。

校园里,有的人花钱如流水,大把地消费着父母辛勤劳动的果实;而有的人却节衣缩食,靠课余打工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

大学校园里奢侈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有的同学交到女朋友也要请朋友“撮”一顿,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有的学生为“有品位”,一双鞋就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有的同学同时拥有好几部手机,以便于和不同的朋友聊天„„

而有的同学却在温饱的边缘挣扎,他们有的来自偏远山区,有的来自下岗职工家庭,他们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筹集学费及生活费,奔走于学校与职场之间。打工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是无法逃避的责任,让一些贫寒子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根据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的调查中发现: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在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7、有向理性转变趋势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

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是“质量”的权威性、

“价格”的权威性以及“文化”的权威性,品牌能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冲动浮躁心态逐渐向更趋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是在购买前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价格、性能、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中有不少大学生找专家咨询有关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在与家人商量后再购买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随着我国法制的建立健全而日趋成熟。当他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大学生的市场消费趋势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情绪性和示范效应。而示范效应是大学生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如别人买了一件以纯的衣服,很漂亮,有的同学就会有自己也想拥有一件的强烈愿望。这种示范效应与“21世纪是信息世纪”的社会观念相结合,其产生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另外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就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他们的消费具有先锋性。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变化的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非常喜欢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

他们的消费产品比较集中,主要停留在时尚、电子、影像、文化、培训上,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时尚物品花样的发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来讲仍然处于一个集中的水平,但具体物品变化较快,比如在电子产品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是单放机,而另一段时期可能就是手机了。 他们注重商品的品牌,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同时他们对商品包含的情感内涵和事物的外在形象出比较看重,他们喜欢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商品,如红玫瑰代表爱情;他们也容易受宣传媒体引导的特点,受厂家广告等影响比较大。

大学生有着极为强烈的消费欲望和超前卫的消费观念,但这些又与他们非经济独立造成的承受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这就使得他们的购买力减弱,使得市场同潜力市场有些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大学生消费市场,相反,由于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追求时尚,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把握大学生产品的方向。

因此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也是整个社会今后产品的一个方向,大学生消费也是整个社会商品消费的“指示灯”。

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内因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家庭、学校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①当代大学生的家长中很大一部分,年轻时都吃过很多苦,他们知道苦日子不好过,所以对于他们的子女,他们宁愿倾其所有,也绝不让他们去过苦日子,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对于孩子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 ②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节俭的父母,其孩子也必定节俭;奢侈浪费的父母,其孩子也必定奢侈浪费,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一般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家庭条件相对差一些,他们深知父母的钱都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所以他们生活上非常节约,他们每个月的消费大部分用在伙食消费上,另外一部分开支主要是学习用品,还有一小部分是生活用品,如牙膏、肥皂、洗衣粉等。这些学生不愿意花费几块钱去买巧克力、饼干、糖果之类的零食。但是相反,一些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们,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他们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用也够他们“挥霍”,在零用钱掌握得比较自由的情况下就会把剩余的钱花费在发型、服装、

大学生特点

http://m.gbppp.com/xs/445826/

推荐访问:90后大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