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时间:2018-07-18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一篇_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有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个人认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基础教育落后面貌。一、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 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 50 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

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学校挖走了,让一些急需要年轻教师的学校“干瞪眼”。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有些家长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

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4、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试教育思想深蒂固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师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整体效果极差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5、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

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一些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2)、农村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上学难问题。(近两年中央财政直补的农村贫困寄读生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3)、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6、招生秩序混乱,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实力,纷纷前往农村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抢农村优秀生源,在农村中小学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了,形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广大农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意识差,行为表现不良,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

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一些条件差的学校正常运行。 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根本上就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 2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过去政府提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为推动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教育事业的稳步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二篇_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的成长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却越来越偏离这样一个基本目标,教育弊端也逐渐显露,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一考定终身的说法也深入人心。这样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力教育的发展无法达到既定目标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

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4.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5.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6.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

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面对如此多的弊端,教育改革也从未停下脚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首先,应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考试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学生排名次,并借此给予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的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2. 实行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要时时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终生学习的意识;拥有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技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创新意识来不断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只是不能否认,虽然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改革所起到的作用却小的可怜。例如北京、山东、浙江等地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增加语文考试分值的做法,虽然受到广泛好评,但实质却换汤不换药,我认为要想改变现今的教育状况,更应该大胆的去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格局,真正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广阔更舒适的成长成才环境才是最急切要做的事情。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三篇_浅谈中国教育现状

浅谈中国教育现状

有人曾问旅美教育家黄全愈:“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是一流的学生,为什么产生不出一流的人才?”黄全愈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 “考生”“学生”一字之差,相去甚远。黄全愈认为,中国的高中教育特别差,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高分的考生”。而美国的教育是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两者的区别在于:“高分的考生”,以“学会”为目的,知道已知世界的答案,解决别人的问题;“智慧的学生”以“会学”为手段,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而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

摘要

一 、教育思想封闭落后

为什么当今中国人没有获得获贝尔奖的?但是杨振宁,李远析、李政道、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为什么生活在国外就获得了诺贝尔奖?问题在哪里?是什禁铜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想这正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落后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进的教育思想则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不无否认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标还不是很明确,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会影响一个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在今后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界人士都应明确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统的学习方式将让位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则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或辅导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国为了升学率,往往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

(1)忽视个性培养

我国的学校纪律相对较于死板,出发点是要求顺从,极少鼓励创新。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教育,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静。甚至连坐姿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课堂教育大多是老是讲,而学生的目的是听和记。在考试的时候试卷的答案是很标准的,教事业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我们不能不说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陈丹青当年由于不适应教育体制愤然辞职,教育当局也没有人出来辩护、或解释教育政策,没有人出来批评陈丹青的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而相对中国而言日本的教育相对开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课堂发言比较多,跟老师的关系也更近于朋友关系他们敢说、敢想、敢干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而我国的教学模式几乎是以抹杀孩子个性为代价的求同求优。孩子缺乏个性、创意、思想、胆略,甚至产生厌学的态度,导致了孩子发展不全面;最后是社会影响力不够,纵观当下,孩子们效仿的同龄榜样何在?

(2)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相对于美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中国则是“严进宽出”。中国的高考更是一纸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学,学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样轻松了许多。一般不至于太差都会毕业,这样大学的竞争就相对小了很过,竞争小了同学们的压力也就小了,从某中角度讲压力小了,动力也就小了。但美国则不然,在美国只要中学成绩记及格能交得起学费,就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入学后他们相对来说必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修足相对较多较难的学分才能毕业。此外中国 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实施的相对较好,但是接下来的高等教育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还有国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很

多而中国则不然,只要特长突出的学生,学校会个别面试接纳他们,但在国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美国的中小学生允许跳级和降级,包括允许学生单科跳,降级即使在一个班里,已经听懂的学生允许看别的书,甚至出去玩,各种管理都面对教学实际,以适应个体的差异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 这种无区别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必然会抹杀一些学生的创造性,有碍于个人的发展。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的亲子关系融洽力较差,很多家庭还存在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处理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也有误区,比较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没有鼓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特长。大多家长认为似乎不哭不吵不闹才是好孩子,事实上孩子有时不听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这是正常的,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以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精神家园,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但是现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动性似乎只围着学校教育转,优秀的家长应把握这一好机会,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到学校所不能学到的东西,毕竟学校要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学会鼓励孩子的特长。

二 、教育改革措施

近些年来,中国的大学的扩招增大了办学规模,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规模在全世界的排名可能不低,可我们的科研成果,学术成果,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实在不敢叫人恭维,可能还要叫人汗颜。我们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难道不应从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上反省反思吗?北大、清华是中国的名校,国家年年都有可观的投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可两个名校在历史上积淀的人文氛围,学术氛围,科研氛围今天还有多少。每年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奖北大、清华能拿几项?我们曾反省过原因吗?

1.学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学生的青少年培养上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学校效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不能仅仅为了升学率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认为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李瑞智曾经讲过:“21世纪儒家文化将不战而胜”。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必须级去中国孔子的智慧,发展人类文明。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要一直认为,“儒家西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始终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2.家庭教育,学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重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在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应使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开放性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做

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直接方法。也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了学校的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保证,学生才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事业才能飞速发展。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家庭的引导问题,在现阶段,教育只要还是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尺度,它就无法摆脱它的工具意义上和功利价值。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首先要做的是给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育目标,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示范作用的保证。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的训练,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教师。另外,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上,大多数国家,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大学毕业文化水平或研究生水平。例如,韩国认为,21世纪教师的概念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作用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过程。因此,韩国今后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4.建立完整的教育体制

建立完整教育体制,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的、开放型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能自主思索、想象。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使孩子既有学习的动力有不至于压力过大,最好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行。改变招生制度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让孩子多次选择、多次竞争,多次定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

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家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来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只会拷贝知识的机器。总而言之,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并明白受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非目的。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四篇_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不但提了,而且老师还没有回答上来,那孩子的家长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我们可想而知,长久下去中国的孩子问题意识会越来越薄弱。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能那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盲目信任教师和教科书

我们知道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会根据自己的反思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缺乏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是不会怀疑某些结论的原因,更不会主动探究问题,只会全盘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或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对知识的掌握“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建构。成了教师教材“权威”的“传声筒”,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缺少自己的主见,缺乏在学习上持一分为二的继承、批判的态度。”1

3.1.2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

总所周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1 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J]江西教育,2005(1)

识的学习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也提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但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将能力仅仅理解为解题的能力、考试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而陷入茫茫题海中,为的只是能会做所有的题型。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解题能力的培养,但是“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不仅能研究别人提出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能从实践中自己找出问题来研究。对此爱因斯坦早已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问题,可能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

3.1.3问题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我国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的现状,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教学”法,它对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题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问题设计“教材化”

目前,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分关注教学的任务与进度,问题的设计存在“教材化”的倾向: 2 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J]江西教育,2005(1)

(一)设计的问题缺乏生成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预设提问,教师过分的关注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内容,提问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书本上的结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封闭的、静态的,而不是随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也就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思维活动也就被淹没、淡化了。

(二)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时候教师会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只是教材的范围和内容,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其结果或是由于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回答;或是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愿回答。

(三)设计的问题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目前,教师设计的问题仍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机、兴趣、需要、体验则完全忽视。长期下去,使学生想象力受阻,心理压抑、胆量变小,设计的问题不能是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二、问、答主体“教师化”现象严重

现在中小学课堂认识有教师垄断课堂的提问,教师是“问题”的唯一拥有者,几乎没有对教师或教材的知识提出质疑,更没有学生自

由、从容地表达对某个问题自己的看法。学生始终被教师提出的问题牵着走,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的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教学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同时,有的教师还是问题的回答者。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的问题时,教师则主动为学生回答。更有甚者,教师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完全不顾学生是否明白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反正老师最后会给出标准答案,回答的不正确还可能遭到教师与同学的批评与嘲笑。所以这样的问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教学“结论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提供结论。计即教师现实创设问题的情境,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由问题情境引发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教学表面上看学生经历了自由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回答能否和自己所预设的那样。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不够准确时,教师就急忙转向其他学生直到出现正确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敷衍了事。这里的问题教学并没有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过程,更别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教师缺乏对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与启发,更无法顾及学生因为主动探索问题时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渐失去了对【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学习的兴趣。

四、思考时空“狭窄化”

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作答,或是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应,教师就频频发问。提问的频率过快学生根本就无暇思考,也有的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得到预想的正确答案,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其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优秀学生的思维结果。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没有真正理解“问题教学”,他们只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变化。因此,他们缩短问与答的时间间隔,更笨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使问题教学流于形式。

3.2.我国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根据相关研究将其原因概括为:教师权威定势;书本思维定势;思维的从众定势;教育方法定势。

3.2.1教师权威定势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备受人们推崇而被继承下来,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和学生的一切都由教师一个人掌握: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评判学生成绩,这是一种完全不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大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共识: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权威和领导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五篇_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

够造成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其实,处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这个影响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所有的单一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影响下,每个家长都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读书成才这一座独木桥,那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谈起,我们的教育部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分工和回报并不完全公平、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健全的现实社会,我们哪个家长能放任孩子成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生活困难而毫不在意呢?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我们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三、教育收费的问题。

教育收费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贫困学生辍学和教育腐败,对于这两个后果几乎是千夫所指,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育收费是谁造成的?办教育是公益事业,应该全部是社会投入,可是我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教育不收费何以生存。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可是校长不是企业家,学校也不是企业,不能融资,不能上市,拿什么筹措资金,只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腐败和其他行业的腐败一样令

人恨之入骨,那么滋生它的温床也和其他行业腐败一样在于制度和环境,都是社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

四、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是有所遗憾的。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五、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要求。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内容与方法的问题,而且更需要的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热心教育工作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么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与归宿,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的理念,其实,学生不仅要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人,也要作教育的主人。这个道理教育工作者都懂,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学者先行学习。而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往往是两张皮,教育教学者把自己当作主人,要怎么教就怎么教,甚

至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我们知道教育工作对象主体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时,除了正确认识学生学习态度、身心特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外,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不能“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比被动接受更有效、更受用。

2、教学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余地,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的时间与内容,这既是当前特别强调的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要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所必须的客观条件。

3、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有天生的惰性,学习又是一项辛苦活,如果缺少动机,缺乏兴趣,就没有了积极性,想学好比较难。有了学习动机,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投入学习,才能学好。

4、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尤其要让课堂充分生成。当教师的不仅要关注生成,而且要激发生成,更不能回避生成。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六篇_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教育,各种理论各种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切以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出发点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容随意篡改的。如果把我们的成长成才看作是构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便是为建设高楼大厦打好稳固的地基。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更形象的突出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义务教育是,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它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

校教育体系三大阶段,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贯性很强,“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作用是基础的。

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内容落后

小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化是教学内容所呈现的趋势,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一些课程,他们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而目前小学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这必然导致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导致老师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二)教学观念落后 强制性过强

目前的教学技能中强制性的要求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培养观念略显落后,难

以真正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与教学技能培养中过度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也有重大关系。

三、怎样完善小学教育

(一)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教师也参与其中,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清楚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三) 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时代的主旋律不会轻易的改变。所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新教育,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砖添瓦!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七篇_关于中国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xx系学前教育专业x班梁萌

调查目的:当前中国无论是小学初中的素质教育,还是高中的应试教育,及大学的综合性提升

中国小学生教育问题

http://m.gbppp.com/xs/463675/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小学生教育网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