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时间:2014-07-30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一):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

我这样说,是因为新课程注重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新课和标准的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我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教学效果确实好得太多。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面。

1、新课程标准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具体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内容,一切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的。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说明了新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3、新课标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注重学习的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除了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之外,还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注重人的发展变化。因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加强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是必须的,它体现了学生(思想)想法和经验,体现了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4、新课标确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更使课堂高效。

我所教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开展分层教学。2011年7月份我有幸听了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学术讲座深受启发,根据学生所能达到的要求,给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其具体情况,慢慢增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

另外,我有幸听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女士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张女士在讲课过程中让听课教师参与互动,亲自体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就是让学生们都主动参与课堂活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演,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一方面,教室周围到处是黑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点评,给做(答题)的同学打分,又让学生对作点评的同学打分,并说出同学的点评到位不,好在什么地方等;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将被当场扣除小组的分。当然,在这当中 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促使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真正的导演、学生是真正的演员。

我想,魏先生说的也好,张女士做的也罢,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目的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5、 新课程标准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

我看教育台,上面说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上《一只小麻雀》这一课时,说猎犬在向一只小麻雀扑去时,老麻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小麻雀。老师说,体现了伟大的母爱。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您怎么知道那只老麻雀是母的呢?为什么不说体现了伟大的父爱呢?”。可见,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多么重要。 就像上面讲的,魏先生因材施教,给学生安排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获得成功与自信,张女士“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体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见,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评价的问题,这正是新课标的又一个亮点。

总之,新课程标准注重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有人提出教师不仅应当是—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一个学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学中,不能将育人的德育工作被教书的任务冲淡了,应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坚持德育为首,培养真正智与德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1.利用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生活世界是人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为人生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构成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各种素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智商高、身体好、品德好,是为 “精品”;智商低、身体差、品德较好,是为“次品”;智商高、身体好、品德差,是为“危险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耳濡目染的得到体悟,践行道德认识,确立道德信仰。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活动和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首先,学生在校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长,与师生交往的时间自然也比较多,受心理困扰,有的学生乐于交往,有的不愿意交往,有的不会交往,还有的害怕交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礼仪行为,学说礼貌用语,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际,遇事该怎么办,指导学生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安慰别人,团结友爱,共享欢乐。 其次,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传统的“灌输”、“说教”型的德育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赤裸裸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用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自我教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领悟、自己体验、自己抉择、自己践行,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其内在的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可以开展讨论,轮流值日等形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言行、学识、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理解、体验、选择和行动。 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科学选择”。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学生接触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不可控制。受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个人道德取向极易“偏轨”。只有教会学生选择,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才不至于融入团队、集体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成为“问题儿童。”

2.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软硬‟作用,让学生“不扶而直”

古人有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沙俱黑”。说的就是环境对育人的影响。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意义深远。我们将校园环境的德育教育分为硬环境教育和软环境教育。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学校的每垛墙都能说话,并且能讲出最美的语言来。这就是硬环境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就属硬环境德育教育的范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可以把教学楼取名为“求知楼”,把试验楼取名为“探索楼”;可以给每个楼道取上名字,“孔子楼道”、“安全楼道”、“常规知识楼道”,并将相应的内容利用展板悬挂在楼道的两侧;也可以利用橱窗展示一些名人故事、古典精髓(如„弟子规‟)等。相信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条路,一块标语牌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软环境德育教育是指校风、校纪和班级的微观环境、校园文化等。学校可将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日常管理细则等印成小册子,师生人手一份。要教会学生唱校歌,可在每次的升国旗仪式中让全体学生诵读学生誓词,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把本班的班级姓名、班级口号、班风、班级公约、班级形象、管理理念等制成牌匾,挂在本班门口,让每个学生“心知肚明”。

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

——全市品德赛课观摩随想 2011年5月4日——6日,全市《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旌德县旌阳一小隆重举行,所属县市共推选16节优质课参加此次比赛。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走近全市品德赛课课堂。观罢课,不禁想说——品德教学应该这样重视,品德课堂应该这样扎实!

一、品德教学应该这样重视

1、薄弱与轻视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学科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为核心。课程将“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我县的教学实际常常偏离或者违背这一目标理念。品德学科作为我县小学教育的一门弱势学科,其发展状况不很乐观。 思想上不够重视——尽管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但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阴魂不散”,并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在一些学校,担任小学品德这一学科课程的老师不重视,学生家长不重视,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他们没有看到这门课会对孩子产生的长远的影响。家长评价一名教师、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看语数成绩而不是这名教师、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多少名品德高尚的学生。这无疑中也阻碍了教师、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努力,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品德及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

过程上有些忽视——思想上的轻视也导致了过程上的忽视,导致教师放松对教学的要求。品德课常常受到其它学科挤占挪用;很少有专职教师;小学品德课任老师不注重专业理论学习钻研;品德课往往采用“顺手牵羊”的方式来授课。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全靠“副业”教师个人的“创意”,学校很少过问,导致小学品德课几乎属于“三无”产品,把品德课给边缘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结果上受到漠视——对小学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没有足够高的重视,对品德课教学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绩效工资的评定也往往把“育人”的成效忽略不计,而重点突出了“智育”的分量。这无疑对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误导的作用,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差,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不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不健全,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完善等等。

2、转变与重视

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品德课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有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才能把这门课程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本次全市小学品德赛课的组织与开展,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重视。同时也促使学校、教师开始重新审视品德学科的教学,积极推选优秀选手参赛,组织磨课,为品德课的实效性而不断研磨、反复思考,课前积极准备收集资料、精心制作教学具„„这无疑成了学校品德教学的一种导向与引领。另外,我县教研室组织全县部分小学教师开展品德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品德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品德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和课堂有效性提供了正确指导。

二、品德课堂应该这样扎实

这次品德优质课观摩教学活动让我们耳目一新,看到了品德课堂的精彩、悟出了品德课的内涵、体验了学生参与的乐趣,更感受到了对学生心灵的触动。授课老师深刻理解和熟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课内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上得扎实,学生学得有味,真正起到了品德课的教育作用。

1、关注真实情境【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当他们把目光转向生活,并深入真实的生活事例时,既丰富了生活的的阅历,感受到了生活中隐含的真情,又激发他们生活的积极态度,引发了他们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积极关注。《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南》中指出:现代学校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与儿童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作为小学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观察、比较、思考,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明确的、正确的解答,将影响孩子道德规范的确立,生活和学习目标的树立。宁国鼎湖小学汪慧丹老师执教的《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中借助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监控录像和篮球女孩的真实故事切入,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同时清晰认识到事故的发生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从而引发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学习“道路语言”的必要性。还有宣城市第二小学的汤玫老师于课前就地取材,收集借班学生所在学校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借助学生身边的真实事物,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以保护它们为主题来学习《花草树木点头笑》。这样引导孩子坦言内心的想法,从老师和同学的言行中去感悟是非与对错,明确目标,激发动力,从而发挥了品德课解惑导行的作用。

2、关注亲身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得到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规范自身行为。如绩溪县桂枝小学余彩霞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闭眼画画、写字的学生体验活动,深刻感受到《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作用,充分激起孩子们保护好眼睛的意识。再如郎溪县建平中心小学的顾庆玲老师执教的《风儿吹呀吹》让孩子们玩一玩小风车,亲自摇一摇、转一转、跑一跑让风车转起来,感知运动带来了看不到的风,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风娃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

3、关注行动引领。

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获得了情感体验,初步认识和确立了道德规范,但还必须引导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用以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养成习惯。在课前、课尾或课后,授课教师为孩子们布置了与课文要求相关的活动任务。如《我和动物交朋友》(旌德县旌阳

一小吴赛文老师执教)的课尾,让学生贴爱心卡片、为动物园缺少的广告牌设计广告语;《花草树木点头笑》开展小组出点子、写标语等护绿活动,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动物和植物,从而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加入保护生态的行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学习过程中穿插做眼操、纠坐姿等人人参与的体验活动,使孩子们明确了保护眼睛的正确做法。孩子们在行动中,自我感受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自我教育,形成良好习惯,得到自我完善。 是啊,如果品德课能这样用心上,学生的心灵怎会不受触动?如果品德课都这样扎实上,学校的养成教育怎么会只是口号?虽然我校的养成教育已初显成效,但时时事事课课渗透不容松懈,才能让养成教育深入人心,才能让学生的良好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我们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然,真实的课堂不一定完美。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反思、学习、交流、借鉴、提高的机会,使我们对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发挥品德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主渠道及主阵地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体验的过程,关注行动的引领,从而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效。

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4日 共浏览1324 次 【编辑录入:管理员】

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三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

在不少教育官员和校长看来,重视中小学道德教育,就是要强调德育工

作的重要,做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就是要强化德育课程,或者增加

课程门类,或者增加德育课时;就是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据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说,为了贯彻落实中 共 中 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 见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们马上对实

验不久的中小学语文新教材做了调整,增加了几十篇所谓富有道德教育意义

的名篇。笔者认为,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因为,道德教育教材只是影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流”,而不是“源”。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三):2015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

http://m.gbppp.com/xs/46453/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