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曳尾于涂中

时间:2015-10-19    来源:说说大全    点击:

庄子,曳尾于涂中(一):庄子——生将曳尾于涂中(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出自《庄子·秋水》。

目录

1简介

2近义词

3成语资料

4原文及译文

5导读

简介

曳尾涂中 (yè wěi tú zhōng)

解释: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示例:欲返江东无面目,~当死。 ★郁达夫《毁家诗纪·<贺新郎>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庄子,曳尾于涂中】

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近义词

苟且偷生

成语资料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1]

原文及译文

原文:

庄子①钓于濮水②,楚王使大夫③二人往先焉④,曰:“愿以境内累⑤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⑥而藏之庙堂⑦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庄子,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曳尾于涂中】

注释:【庄子,曳尾于涂中】

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庄子》。《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现存《庄子》共33篇。(本篇出自《庄子钓于濮水》)

②濮水:古河流名,在今安徽省的北部。

③大夫:大臣。

④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先:致意,问侯。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⑤累:烦劳

⑥巾笥:巾:覆盖用的麻织品。笥:盛饭食或放衣物的竹器,此处用作动词。装入竹箱里。用锦缎裹,用竹箱装。

⑦庙堂: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

导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人瘦的“槁项黄馘 (xù,脸)”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但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庄子,曳尾于涂中(二):曳尾涂中的故事

曳尾涂中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典故】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苟且偷生

【庄子,曳尾于涂中】

【成语造句】

◎ 他对楚国大夫所说的"曳尾涂中"的寓言,也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曳尾于涂中(三):2016历史论文范文

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性学习

摘要:高中作为学习阶段的进阶,是个跨度,也是个桥梁。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传统文化的传袭,让中国文化不间断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而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久远,但是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当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不断发展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已经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下,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硕果累累。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像历史这一类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并不是要用脑子强硬地记下来的,这样过个两三年不拿书本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里面人物的精神感染。各种元素的文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不可忽视的技术,有了兴趣一切也变得色彩缤纷。

要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把目光放在字里行间,历史不像其他的学科,课本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味枯燥的,仔细品读能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文化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产生兴趣,教师讲的东西大多是从书面而来,有时会穿插扩展的知识,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学生课后可积极询问教师或自己查阅书籍,这样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成功。现在很多学生遇到难题或者知识点太多就这样由它过去,很随便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要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对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要强硬地记下知识点应付考试,要明白这是门文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它也是一个个串接而成的故事,以时间为轴,要弄清楚不是因为考试有这门课才去学习,要把它看成一个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故事,这样品读了解下去,慢慢就不用教师规定,学生也会自行津津有味地翻看。高中生不再是小孩子,强制的要求反而容易起到反效果,反之,让学生自觉地学习理解,产生兴趣,远比教师授课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的引导方向要正确,引导方法要合适。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局限性,在这浩瀚的长河中,书上只是概括性地叙述出凤毛麟角,如果想了解,是没有空间限制的,这门学科的开放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学生可以随意发展自己的思维,历史上的功过都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清的。学好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接纳能力与理解能力,历史的有效性学习可使国家的历史不断传承。空闲时间看一些历史方面的名著也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学到中国古老的技术和智慧,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已经丢失的,还有些正岌岌可危。对历史的学习看法不能片面,要考虑大局,以整个大环境为背景,再逐个攻破各个小点,而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历史并不是一门难懂的学科,虽然深奥,但不会难学。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时要进行自我鉴定,不可夸大,更不可自卑,要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保持最集中的精力汲取课堂上关键的教学部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时间供给自己进行有效性的学习。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如果只是一两天的冲劲那结果还是一样,像历史这一类的科目,基本都是慢慢积累而成,要肯花时间,肯用精力,肯去努力,每天哪怕只是把上过的内容研读一遍,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无论学到哪一点,都要去了解当时的背景,理解古人的行为,理解事情的本质,这种透彻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往往比背诵下来记得还牢。有血有肉的历史书能给学生展开一幅画卷,要想知道画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这么厚的一本书,完全记住是不可能的,可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等写在便利条上、贴在镜子旁等一些你会接触到的物体,这样早上第一眼看到,很快就能记住。看起来只是个小小的行动,但长此以往,会发现对学习非常有效,类似于这些的技巧有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做,利用这些小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学习高中历史。

现在的历史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已经变得更具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以前新颖开放了许多,学生要把握好机会,磨炼自己,高中历史的学习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炼。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对课程的有效性学习,也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各门课程有它的目的与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不能抱着随便弄一弄就行了的心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为了能高效率地学习而努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方式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启发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使高中历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接触高中历史文化,深入理解,以观赏者的角度看待它,它也会感染到每个人。学习并不是强迫性的,要有兴趣,有了解它的欲望,这门课才能够学得更好、更有效,归根结底,这就是有效性学习的根本。

第2篇:简析晚清爱国外交家吕海寰的成长历程

论文关键词:晚清;吕海寰;成长历程

论文摘要:吕海寰不仅是晚清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却一直未予重视。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吕镜字自叙年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档案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吕海寰杂抄奏稿》等珍贵史料,对吕海寰的成长历程略作考察,以作补充。

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又字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年自号惺斋,山东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人。他不仅是中国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

1幼年家道中衰.历经生活磨砺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842年7月12日)早晨,吕海寰出生在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西关粮食市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道中衰。其祖父吕书城书虽然勤苦,但屡试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喜好扶危济贫,故“作幕一世,毫无积蓄”。吕书诚有4个儿子,长子、次子早逝,三子不务正业,小子即吕海寰的父亲吕晋险。吕晋险(1813--1869年,字荆西,号筱卿),长期在外谋生,先后游幕江西、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以教读为业。他为人忠厚,“凡贫苦朋友来告贷者,往往典衣节食以济之”。长期在外,“足迹几偏天下而不名一钱”。吕晋险育有两子,长子吕曦寰(1840-1894年,后改名该寰,字仙舫),次子即吕海寰。1844年吕晋险外出游幕时,吕海寰只有3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历尽艰辛。

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但时常患“气厥”之症,每年至少出现一二次,故7岁时尚未人学,8岁才开始读书。最初与其兄同在街北刘焕章宅内从当地塾师罗文溶学习,同窗共7人。1851年其母延师在家书房内授业,读至《诗经》。是年农历8月间,72岁的吕书诚自外游幕回到故乡。吕书诚继承了世代书吏的家学传统,每日能用蝇头蚕尾小楷写万余字。他将自己游幕各处的文件等抄写成峡,取名《衙斋巢赏》,共10册。他还抄有《东华录》、《西域闻风录》、《唐诗》等书。从这年冬天开始,吕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导下读书。吕书诚望孙成龙,对两个孙子“期望甚深,故督责亦甚切”。他每天“随讲随读,同桌吃饭,不准偷闲游玩”,夏天还要增加夜课。课读之暇,经常选摘《大清一统志》内诗文另用别本录出教授,以扩大视野。他看到吕海寰资质尚聪颖,每天另外增添4页(每页20行)生书。在吕书诚的严格要求下,吕海寰读书“工夫颇见进境”。1853年,吕海寰与其兄同时开笔作论。几个月后,他就开始攻读八股文,作六韵诗。1854年,12岁的吕海寰刚读完《五经》就“发辫红头绳,曳绣花履”,参加童子试,结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试亦在20名前”。虽然在当年的院试中落选,但“见者无不以大器许之”。

就在吕海寰准备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其祖父却病倒了。加上在外谋生的父亲已不能“按时寄银养赡”,“家道益窘”。吕海寰虽年幼,亦颇知度日之艰,看到母亲“挖肉补疮,备尝艰苦,心实伤之”,已不能专心攻读。1856年,兄弟二人被迫辍学,不得不谋升斗之需。吕流寰在家为蒙童师。14岁的吕海寰则在青龙观替其族舅李化南先生教义学,每月可得糊口之资。李氏担心他们学业半途而废,就与当地名士宋星搓(讳汉)先生联系,吕海寰得以跟从看课。在宋先生加意训导下,吕海寰开始用力于大家制艺,参加“考书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奖赏悉心奉母”。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其祖父去世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不寐之症,备夜头汗不止,而颈以下无汗”。这使他们本来就十分贫寒的生活更加艰辛了。母子三人只能依靠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读收人来维持生计,而二人每年所得束修之资,仅有制钱30串。其生活之艰辛程度即可想而知。1860年,风传英法联军要进攻莱州,警报不断,人心惶惶。李氏的病情急剧恶化,于1861年1月31日去世。不久,捻军势力发展到邻县潍县,掖县又一次人心大惶,谣言四起,一日数警。掖县知县许乃恩联合当地绅商兴办团练,吕海寰兄弟即参加团练,司笔墨事。后来,由于掖县实行坚壁清野,凡居关厢者均移居于城内,兄弟二人只得连夜匆匆将其母亲掩埋。吕海寰与其兄嫂一起到城内大舅父家磨坊暂时借居。兄弟二人昼夜巡城,每‘旧只得百数十文,赖以生活”,苦不堪言。在捻军退出潍县后,其家内什物已被洗劫一空。兵荒马乱之后,上学的人很少,吕滚寰在家书房内招蒙童数人教读,“每日不过制钱两吊文而已”。吕海寰则因昼夜焦劳,右腿生出恶疮,接着又接连病瘟,竟卧床一月有余,后在其嫂侯氏的精心护持下方得以痊愈。

早在海寰5岁那年,李氏为其聘定其次舅李同熙之女乃心为妻,后因家贫迄未成礼。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为度岁祭祀,海寰向其族叔吕十爷借“五供”(铜或锡制的蜡台、香炉等)一份,用后因一时手边窘迫,将五供质于当店,转年上元节筹措得钱赴当店赎取,当店诬指该物为盗赃,送交县署究办。实际是李同熙嫌吕氏家贫,意图悔婚而勾结吕氏及当店主等合谋诬陷,构成罪状以为悔婚之借口。后经县学生员具保始释。年已20的吕海寰决意离家赴京谋生。临行前,其未婚妻李乃心送来首饰一包,助其资斧,并誓言从一之志、决不悔婚。

1842-1860年是吕海寰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艰苦生活,使吕海寰养成了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正直诚信等优良品质。

2晋身清末政界

1862年初吕海寰到北京,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一齐姓人家设帐授徒,学生三人。由于齐家本不富裕,“每月供撰亦只家常便饭”,“束修当十钱拾婚”。秋冬时齐家又代为延致学生数人,每月收人增加到20余绪。吕海寰将束修所得全部交给父添补用度,自己仅以所补底子钱零用。他一面教读,一面“重理旧业,发愤读书,朝夕不逞”。

翌年2月,吕海寰以童生资格取得了顺天府大兴县县籍。从此,他读书更为勤奋,“致力于制艺试贴,昼夜不敢稍懈”。自3月起至6月,每日早晨,作文一篇,诗一首。白天授徒。晚上用功读书。当时,齐家只有一盏灯,即使装满油也只能用到半夜。他便每晚10点钟以前不点灯,默诵制艺40篇后再点上灯火,读文看书,直至鸡鸣时分油尽灯灭为止。黎明以前即起身,作文一篇后天始亮。开始时因用力太猛,往往见太阳即觉昏晕,后徐徐用力才稍有好转。吕海寰学习勤苦,日起有功。当年夏参加府试,名列第一。顺天府府承卞宝第(字诵臣,扬州人,后官至闽浙总督)对其大加褒奖。后因当地士人的反对,降为第三。于是,吕海寰文名大起。同年冬,参加院试,学台汪啸落在阅卷时评价“出语出凡,定是大器”。结果,吕海寰以第五名的成绩取得大兴县学资格。但例有学规(即学费),后经再三磋磨,降为银钱10两。即便如此,吕海寰还是付不起,最终仍是友人帮助垫付才得人学。吕海寰人学之后,与庆营、陈钱、禧增、邵海航等人交往密切,时常在一起切磋文学,进步很快。1864年,吕海寰参加了顺天府乡试。由于初次下场,不谙规矩,亦无熟人指教,一应书籍、片竹只纸都未敢带进场内,他还听说场中有饭有粥,足敷饮食之需,不知全是具文,头场考试中竟饿了三天。出场后,当他挨到距贡院仅有五六里路的万寿寺时已到二更天了。这次乡试吕海寰虽然落第,但是取得了备荐资格。

同治四年(1865)正月,吕海寰转至城外炭儿胡同的潘秋水(浙江人,时为低级武官)处教徒,学生三人。潘家“景况甚窘,束修竞不能按月致送”,但“馆待甚有礼数”。吕海寰看到他们万分困苦,不忍辞馆。5月间,在北京设帐授徒的父亲因患脑充血导致半身不遂。虽延医治好,而步履艰难。吕海寰只得将父亲护送回籍养病。是年6月,吕海寰回京参加岁考,经学台庞钟璐阅卷,取列一等第20名。至秋间补增广生。稍后,他与陈树庭等结文社,聘请绩学之士李梦九(字延龄,壬戌举人,门徒甚广,以严厉著名)批课。1866年,潘家为生活所迫迁至大马神庙,几有容飨不继之势,已无支付学费之力。但是,吕海寰看到他们礼节周到,学生也依依不舍,还是不忍辞去。他自己只能依赖考书院、考国子监所得膏火奖赏作为日用之资。直到潘家衣食无着,实在无力延师时才离开。1867年,吕海寰移馆至前门外观音寺胡同观音庙内西厢。不久,听闻玉碟开馆,即辞馆与熟识之方沦洲同赴谢姓经承寓内佣书。初缮副本,后缮正本。每千字二千文,每日可写3000字,足资糊口。他早晚仍攻举子业。不久,府学来送信,凛生缺出可以叙补。因手内空乏,使费无出,吕海寰打算乡试后再呈请补察。所以,在他上交吏部的亲供履历中仍写为增广生。

是年,吕海寰第二次参加乡试。此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贾祯、协办大学士工部尚书瑞常、工部尚书愚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军机大臣汪元方。吕海寰所在第九房房师是户部山东司郎中军机处行走方熊祥(字子望,浙江仁和县人,咸丰癸丑进士)。三场考试时间分别是1867年9月5日、8日、11日。第一、二场考四书五经,第三场考策论。策论共有五题,其内容分别是:第一问,本学术以阐明治术之体用;第二问,述经史以发现致用之人才;第三问,究史学以预备“三长”之鳞选;第四问,聂考课以讲求吏治之政绩;第五问,稽来果以经济养民之善政。这次乡试吕海寰颇感顺手,做策论时更是得意,到12日午后,五道策均脱稿。不意在誊写过程中一时失于检点,竟将第四道题答案末遗写“添注涂改(拾捌字)七个字,而该卷尾只剩5字之空。根据场规,只有将数目字注明才不为犯规。他绞尽脑汁将“添注”二字旁写,格中写“无”、“改”“拾捌字”,恰好是5字。终于顺利交卷。其房师的批语是:“第一场:首先,气遒笔炼,法密机圆;(其)次,酌斟饱满;(第)三,驭题有法不懈而及于古诗工。第二场:香皇典丽,华贵雍容,诗礼二艺顿挫抑扬,尤极蕴籍之致。第三场:断制谨严,议论确实,足证面壁功深”。出榜后,中266名举人。经保和殿复试,钦取一等第七名。与杨儒、英瑞、李鸿彬、巴图隆阿、吴燮臣、李鹤亭等15人为同门。

吕海寰中举后,在管帚胡同张姓人家宅内设帐授徒。翌年参加院试落第,从此,困于科场。1868年夏,他回籍省亲,立旗悬匾,并迎娶表姐李乃心。一时间贺者盈门,嘉宾络绎不绝。这时,咸丰年间发行的库钞因无信誉形同废纸,但作为捐官上税,尚可当做现银交纳。吕海寰友人樊某在户部任京垂,家中库钞很多。他建议吕海寰用其库钞捐官。1869年7月间,吕海寰便以检选举人资格纳资捐了主事。是年秋,父病段,吕海寰回乡将父亲安葬完毕后即返京,继续教读生活。

1861-1869年是吕海寰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从取得顺天府户籍,到中举、捐纳主事是吕海寰发奋读书和友人帮助的结果,也是其一生重要转䜣之一。它不仅使其逐步摆脱了贫寒的教读生活,也奠定了晋身清末政界的基础。

3成长为洋务派官员

同治九年(1870)秋,吕海寰被簌分兵部车驾司行走。从1870年至1882年的10余年间,吕海寰在兵部当差,“不过随班画诺而已”。无论他如何努力,均因“捐钠出身,补缺无望”而“屡荐不售”,每每错过升迁机会。对此,吕海寰心里很不平衡,感慨“命途多并。期间,他在五日一次进署之余,仍然过着教读生活。1872年初,其妻李氏到京后,即寓居前门东兴隆街之南官园。束修所人,加以每月印结费,生活上已无衣食之虑。所以,吕海寰得以集中精力学习,十几年间,官虽未升,却积累了知识与经验。工夫不负有心人。1882年吕海寰终于因在职方司办理议公所事务出力,赏加四品衔,并获得当年军机处咨取章京考试资格。吕海寰在这次考试中虽然落选,但军机处所拟“敏事慎言”的考题却成为他以后的为官之道。不久,同寅举人裘叔和送他新刊《洋务大全》一书,书内详载外国政治形势、军事、经济、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习等知识。他朝夕翻览,记诵研究。翌年四月,吕海寰升任兵部车驾司帮总办,终于获得了企盼已久的第一次升迁。

1883年5月3日,42岁的吕海寰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取章京考试,试题是《惟断乃成》(唐·韩愈《平淮西碑》文句),连题目只白䜣102行,计260字,限四刻交卷。参试人员中知道该题出处者仅有一二个人。吕海寰以此大做文章,在卷尾写道:“晋武以独断而胜,符坚又以独断而败……要在审其机而相乎是而已。”次日面试欧美各国形势及军事商务等课题。他根据平日所学,对答如流。主考官李鸿藻(协办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异常赏识,评价他“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经恭亲王奕新取定为第一名。旋奉旨:“记名适总办。”不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张庚题被劝革职,遗缺由吕海寰接任。同年7月29日,吕海寰冒雨前往报到。是日正值慈禧太后50大寿庆典,总理衙门诸位大臣均在宫中听戏。吕海寰被破例带领进宫内渴见恭亲王奕新。他看到总署大堂悬着的“寰海镜清”匾额,默默立下“悟慎当差,慎言敏事”的誓言。

此前,凡被总理衙门传到之章京,汉员在司务厅收掌,满员在清档房修档,或送钥匙,往往有一二年不获到股办事者。而吕海寰一到总理衙门就被派充司务厅收掌差使,兼管美国股事务,令同人为之钦羡。1884年,奕䜣、李鸿藻等人因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误被参去职。慈禧太后任命奕䜣管理总理衙门事务。是年11月,吕被调派管理俄国股事务。当时总理衙门有4个重要部门:英国股管税务,法国股管教务,俄国股管地舆兼本署事宜,美国股管出使各国事宜

庄子,曳尾于涂中

http://m.gbppp.com/yl/174652/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