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

时间:2015-11-11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一):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

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

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研行—人民日报

破解转变‚三大难题‛ 防止传统模式复归

广东经济迎来质变时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201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认真搞好这一宣传报道,是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任务。 为此,本报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全年宣传报道的一个主题,全面贯穿工作的一条主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报派出多路采访小组,深入城乡,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一手情况,捕捉鲜活事例,解剖典型案例,报道成功经验。组织这样的‚调研行‛,也是我们改进文风、进一步落实‚三贴近‛的新举措。敬请读者关注并支持我们搞好这一活动。

本报广州5月19日电 ‚今年经济回暖,订单又多了。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推出‘十招’防止传统模式复归,将产业结构调整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东莞干部群众的这番话,代表了广东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5月1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40条,为岭南大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吹响了新的进军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头号工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通过建立‚倒逼机制‛,实施‚三促进一保持‛(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去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从最高年份的160.7%降至106.8%,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金融业整体规模首次超过香港,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3,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今年1至4月,广东经济持续回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工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好于高新技术产品。这些数据的出现,引起警醒: ‚转方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防止半途而废,防止旧模式复归。

为了给‚头号工程‛夯实地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

统产业‚双轮驱动‛战略。日前,广东启动了现代产业500强遴选工作,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电动汽车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成为主角。

为实施‚头号工程‛统一认识,今年广东全省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21个地级以上市的书记和市长、省直部门一把手是第一批学员。通过学习培训,破解思想上‚不愿转‛、行动上‚不会转‛、体制保障缺乏‚不能转‛这‚三大难题‛。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在投资、财税、金融信贷、环保、土地、贸易、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价格杠杆等方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省里还完善修改了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体系,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南粤大地产生巨大反响,2009年,粤东、粤西、粤北各市经济增幅全部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企稳回升重要增长极。佛山市南海区探索绿色升级,将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利用环境保护倒逼机制,提升产业结构。2007年—2009年,南海区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11.4%,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年均降幅达17.6%和6.5%。增城市用南部工业区的财政收入支持北部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之路。 (本报赴广东采访组)

广东 迎难而上打‚硬仗‛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一) 2010年05月20日《人民日报》

雾霭渐消,飞机缓缓下降,雨后的南粤大地安宁而葱茏。

当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在珠三角上空散去时,人们也发现,位于‚风暴眼中心‛的广东并没有出现外界担心的狼狈与窘迫,相反,却多了一份洗礼后的自信和淡定。

2009年,广东GDP增长9.5%,经济总量连续第二十年位列各省‚冠军‛。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样一些‚第一‛: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

金融服务业整体规模全国第一,首次超过香港;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首次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既保增长又转方式,广东实现了‚绿色突围‛。

这个高速飞翔了整整30年的中国经济‚排头兵‛,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

危机就是契机,倒逼机制就是倒逼机遇——广东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 有这样两个数字,一时令广东人内心纠结。

一是外贸依存度最高时达16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一是贴牌生产的加工型企业达3.9万家,占全国40%。

依靠毗邻港澳、先行一步的优势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广东创造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珠三角模式,这些数字曾经代表着发达和荣光。然而,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它们却代表着没打上‚补丁‛的漏洞:高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更多;而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那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长处成了短板,广东的经济增长率一度坠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5.8%。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这句话,恐怕没有人比广东人的感受更为真切。金融风暴,浮华吹尽,袒露的,正是广东外贸依存度高、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广东并非因危机而大梦初醒。早在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这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与其说是准确的预测,倒不如说是广东在危机前就开始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长13.6%,相当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率的四倍,可谓‚世界走一步,广东跨四步‛。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珠三角模式等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即使不遭遇‚天灾‛,也会碰到‚天花板‛。 省长黄华华分析了广东传统发展方式的‚三个难以为继‛: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以为继;产业和技术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和部分地市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的情况下难以为继。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广州一家公司的标语道出了广东人的心声:危机就是契机,倒逼机制就是倒逼机遇。 ‚金融危机帮了大忙,我们决不能‘浪费’危机‛,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年均增长18%。他们居安思危,在2006年就提出经济转型。‚我打了个比方,就像一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已经奔跑30年了,你不放缓速度好好检修一下,给它加油,以后怎么来继续加快发展?‛可是,由于当时东莞经济一片繁荣,这样的理念多少受到了非议。危机一来,外贸依存度高达253%的东莞有1000多家低端企业倒闭,东莞人顿悟了。去年,虽然东莞经济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效益却上去了:人均GDP增速首次超过GDP增速,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次金融危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后一个时间窗口‛,‚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广东闻‚机‛起舞,正以更矫健的身姿亮相登台。

要‚腾笼换鸟‛,还要‚扩笼壮鸟‛——双转移双提升推动双破解

在广东,有这样两个‚清远故事‛耐人寻味。

广州、深圳的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与广州仅隔30公里的清远山区,人均GDP还徘徊在2000美元上下。清远贴牌生产世界某著名品牌运动鞋,这种鞋在美国大约卖100美元一双,而清远的生产企业只能拿到2美元。 ‚清远故事‛,折射的是长期困扰广东的问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产业综合竞争力不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鲁云一针见血。

面积占全省10%的珠三角,经济总量是粤北山区的5倍,东西两翼的4倍,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的‚内伤‛。而在国际产业分工的‚U‛型曲线中,广东长期停留在曲线的底部,踯躅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强大的核心技术,有众多的产品,却没有众多的自主品牌。‚U‛型曲线

被称为‚微笑曲线‛,广东却笑不起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究竟该怎样落子布局?

‚双转移‛战略横空出世: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及东西两翼等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资源和空间吸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进驻;引导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及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有人将这一战略称为广东转方式的‚天才设想‛,但这个‚设想‛出台之初却并不顺利。

‚‘腾笼换鸟’,赶走麻雀,能引来金凤凰?‛‚转移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会不会水土不服?‛‚金融危机下,企业生存都困难,哪有能力‘双转移’?‛对此,广东的决策者态度十分坚决。在压力最大的时候,省领导也这样坚持:‚‘双转移’不是万能的,但至少不是毒药。‛

‚双转移‛坚定前行。佛山的陶瓷产业园转到了清远;中山火炬高新区在200公里外的阳西县又点燃另外一支‚火炬‛……在距珠三角腹地100至300公里的环形辐射带上,分布着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7.18亿元,吸纳劳动力39.2万人。

‚粤北‘寒极’变‘热土’‛、‚未来十年看粤西‛。在产业转移园的带动下,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热气腾腾,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普遍高于珠三角。去年,广东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降至0.743,为近五年最低。

与此同时,珠三角的产业再也不是‚珠江水,广东粮,东莞鞋袜走四方‛的模样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纷至沓来。

‚广州开发区是‘双转移’战略的最直接受益者‛,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薛晓峰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九龙工业园转移走20多个每平方米投资密度不足100元的项目,引进了七八个投资密度达700美元的新项目,‚米产‛一下子提高了50倍。‚广东要‘腾笼换鸟’,我们自我加压,提出要‘腾笼引凤’。‛去年,广州开发区‚在最差的年景取得最好的收成‛,六项指标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开发区。

如果说‚双转移‛战略是‚腾笼换鸟‛,那么广东随后提出的‚双提升‛战略就是‚扩笼壮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除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存量这一手,还要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用增量稀释存量这一手。‚用增量稀释存量,可以说是我们改革发展的一条经验‛,汪洋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手更重要,决定了广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三):2016县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上下按照“围绕五县思路、实施五主方略、强化五重举措、打造五个xxxx”的总体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县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稳健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

初步核算,今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7477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350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739万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88万元,增长15%。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35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637万元,同比增长13.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0441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41541万元,同比增长39.4%。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冶炼、建材、电力生产与供应、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8%,同比分别增长36.4%、52.6%、26.2%和10.7%。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169万元,同比增长3.1%,农村经济来势向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受粮价稳定上涨和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共完成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其中油料作物3.4万亩,同比增长1.4%;棉花1350亩,同比增长12.5%。养殖业继续呈增长态势。今年发展生猪74.1万头,增长0.2%;家禽出笼426万羽,增长4.9%;羊出栏2.5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6.9%。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较上年同期加快30.8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加快1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增长30.4%,较上年同期加快25.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稳步增长。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9326万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0.6%和5.8%。三是旅游业稳步增长。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四)内需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稳中加快。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581万元,同比增长41.4%,增幅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分别为27.3%、35.3%、40.6%、39.8%和41.4%。其中城镇单位与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0.1%和45.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86万元,同比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1795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零售额14236万元,增长10%。分行业看,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分别达到18.7%和24.9%,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和7.3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341万元,同比增长40.7%,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54万元,增长52.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1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532892万元,比年初新增72449万元。三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1-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0843万元,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8125万元,增长26.2%;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0.2%,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gdp测算调研申请

http://m.gbppp.com/fw/181273/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