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心得

时间:2016-03-01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党性心得(一):学习党性心得体会

学习党性心得体会

——————丁 河

通过在党校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使我对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何增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党校两年来的教育即将结束时,把我的党性教育锻炼情况向组织作一个汇报总结。

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为了适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新任务、新环境的需要,要求共产党员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就显得更加迫切。

党性教育是党校函授教育学员的必修课,是党校函授教育的重要特色。增强党性是党校函授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我们要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函授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把党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理论的基础知识,更加自觉地增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在学习党性教育这门课程时,我还认真地学习了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了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我真正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党性教育这门课是一门政治性、导向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十分重要。即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特别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二是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学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是一定要在改主观世界上下功夫,联系身边的实际灵活多样,讲求效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由于阶级利益不同,决定了各政党所确立的宗旨,也必然不同,决定了各政党所确立的宗旨也必然不同,资产阶级政党由于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而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体人民意志、愿望和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而只能代表和反映资产阶级的私利。与其他一切政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忠实地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革命最坚决、最有前途的阶级,其最高利益和理想,就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说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奉行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考虑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着眼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言行的最高准则。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并将这一宗旨充分体现在党的各条战线、方针、政策中。党必然要求其成员认真履行党的宗旨,一言一行都要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的标准,在行动上作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两年的党性教育课程即将结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教会了我党性修养的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四自”是进行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特别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受人民之托,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更要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那样违背党性原则的行为作斗争。

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党性教育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的终结,党性修养贵在坚持、实践。所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统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他人进行自己的党性修养,更好地完善自己,努力真正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丁 河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这是从正向说的。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型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富于创意的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这是因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个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挣脱了自然生长、缓慢进化的缰绳,在跌绊震荡之中向未来疾驰。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不复存在。现代社会世界面对着种种悖谬: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毁灭与创造相互轮回。显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意涵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范域。应该说,社会和谐是现代性过程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焦点、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第一,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

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如果更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 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谐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上世纪与本世纪的转折期间,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于是人类“向地球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 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当代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巨变,进一步推动了对旧式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务于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否则,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这样,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世界潮流和趋向。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讲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还出版专著,论述“和合学”。 总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说明执政党对新型现代性的日益自觉。 第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迄今人们看到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社会代价的。纯粹的进步、理想状态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社会代价的社会进步。也许这是黑格尔的名言“历史是恶”的含义之一吧!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据此,社会学,得出了自己学科的深层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这里,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 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

党性心得(二):党性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党性心得体会

——————丁 河

通过在党校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

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使我对共产党员尤

其是领导干部如何增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党校两年来的教育即将结束时,把我

的党性教育锻炼情况向组织作一个汇报总结。 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为了适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新任务、新环境的需要,要求

共产党员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就显得更加迫切。 党性教育是党校函授教育学员的必修课,是党校函授教育的重要特色。增强党性是党校

函授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我们要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函

授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把党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比较完

整,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理论的基础知识,更加自觉地增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在学习党性教育这门课程时,我还认真地学习了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深入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了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我真正做到讲学习、讲政

治、讲正气。 党性教育这门课是一门政治性、导向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发扬马克

思主义的学风问题十分重要。即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特别是高举邓小平

理论的伟大旗帜;二是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学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党性心得】

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党性心得】

和新的发展;三是一定要在改主观世界上下功夫,联系身边的实际灵活多样,讲求效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

是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由于阶级利益不同,决定了各政党所确立的宗旨,也必然不同,

决定了各政党所确立的宗旨也必然不同,资产阶级政党由于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是建立在

私有制基础上的,因而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体人民意志、愿望和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而只能代表和反映资产阶级的私利。与其他一切政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

队,忠实地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革命最坚决、最有

前途的阶级,其最高利益和理想,就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解

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说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

一致的,党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奉行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考虑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着眼点。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言行的最高准则。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

宗旨,并将这一宗旨充分体现在党的各条战线、方针、政策中。党必然要求其成员认真履行

党的宗旨,一言一行都要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

的标准,在行动上作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两年的党性教育课程即将结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教会了我党性修养的方法。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应该自

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四自”是进行党性修养、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特别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手中

的权力是受人民之托,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更要做到时刻自重、

自省、自警、自励,同那样违背党性原则的行为作斗争。 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

过程,所以,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党性教育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改善自我、完善自我

的过程的终结,党性修养贵在坚持、实践。所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按照党性

原则办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统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

起”,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他人进行自己的党性修养,更好地完善自己,努力真正成为代表广

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丁 河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

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

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

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

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

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

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

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

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这是从正向说的。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

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

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

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

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

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和

谐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型现代性理论的一种

富于创意的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

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这是因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个人、

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挣脱了自然生长、缓慢进化的缰绳,在跌绊震荡之中向未来

疾驰。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不复存在。现代社会世界面对着种种悖谬:困境与希望同

在、风险与机遇共生、毁灭与创造相互轮回。显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意涵远远超

党性心得

http://m.gbppp.com/fw/213231/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