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时间:2018-02-21    来源:七夕节专题    点击:

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第一篇_模块一专题七创新预测

1.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

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转变的伟大跨越。建国初期“新型人民民主政治”主要指(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它的法律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④与时间不符,应排除。答案为A。

2.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及两岸关系,属于容易题。“九二共识”指的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2008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宁举行,5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使广西(

)

①人民安居乐业 ②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③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④各民族生活方式

趋于一致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仍保留各自的习惯与特色,并进一步得到发展。

4.(2011年江苏苏北四市调研考试)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解析:选B。“无知”“好战”“狡诈”“危险”是敌对意识用语,“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是友好关系用语。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转变是中美关系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的结果。

5.(2011年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考试)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不同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内容,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2: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3:1954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下图)。

材料4:

(1)依据材料1,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2,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3中《人民日报》报道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生活中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4,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解析:第(1)问要注意分析材料1从汉律强调皇权至上,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第(2)问应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作答。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第(4)问应结合材料4三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条理作答。

答案:(1)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是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2)三权分立原则。该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一、选择题

1.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A。由材料中“民主人士”“人民大宪章”“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庆祝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

D.民主党参政议政在“文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选C。“红卫兵”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出现于解放前;B项出现于1954年;D项情况不符合史实。

3.(2011年安徽名校联考)《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B。七届二中全会未涉及西藏问题,排除①;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故②③④均正确。

4.(2011年安徽安庆市示范高中第一次月考)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解析:选C。“路径”指解决香港主权问题的方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

5.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回归祖国 D.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时,英国依然占领香港,葡萄牙依然占领澳门;西藏和平解放属于中国内政,不具有驱逐外国列强的含义;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结束了英国对中国领土的占领,但葡萄牙依然占领澳门;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结束了外国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6.(2011年安徽合肥模拟)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解析:选C。第一幅图是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第二幅图是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下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而大陆的民族自治区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7.(2010年高考广东卷)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

A.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解析:选D。本题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题干所提供的表格中,中国与亚洲各国、苏联、东欧各国的资费少于西欧各国,并且中国与西欧各国的邮件还需要经他国或香港中转,说明了当时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中转地正是这种外交状况的反映。欧盟成立于1993年,显然C项表述错误。由题干中苏联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直接排除A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B项表述错误,因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8.(2011年临沂调研)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D。比较不同方针的内涵,理解材料内容可知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应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陈毅同志曾赋诗称赞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精神

B.“求同存异”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D.“另起炉灶”原则

解析:选D。根据关键词“万隆会议”获取有效信息,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否定式选择题),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A、B、C不符合题意。“另起炉灶”是指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它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0.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派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选C。1974年和2008年面对不同的形势,但是台湾当局都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做出了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决策。

11.(2011年北京西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C。本题以中美关系入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美国开始承认中国合法的国家利益,再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可得出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结论。

12.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外交胜利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是1971年,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A、B两项排除;中国提出复关要求是在1986年,复关谈判胜利的时间更晚,C项也要排除。结合材料来看,D项说法是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

13.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强大的国力是统一局面形成的主要条件,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促成统一的心理基础,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权利,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等实际情况,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实行人民民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

——《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2:要实现统一 ,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3: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还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1)根据材料1,指出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的民族原则是什么?

(2)依据材料2、3,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解析:第(1)问要求从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方面分析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及体现的民族原则。第(2)问应从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方面分析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1)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为了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言之成理即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统一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14.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

图一 开怀大笑: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第二篇_2011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一次联考检测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四校

2010—2011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30×2=60)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男女找对象时奉行“门当户对,资财相当”,否则即使感情深厚也会活活地被父辈拆散,这种“门当户对,资财相当”的观念与下列哪一制度体现的观念基本相似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宋朝就必须站着,到明朝时则须“众官皆跪”,对这一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皇权不断加强 B.相权不断削弱

C.官僚地位不断下降 D.臣下更加重视礼仪

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7.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 )

A.经济繁荣 B.疆域最辽阔

C.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D.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8.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

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 )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 C.英国 D.美国

9.为统治疆域辽阔的帝国,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皇帝们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与中国相比,罗马帝国的特色在于 ( )

A.不断削弱地方权力 B.不断强化皇权

C.重视思想控制 D.重视法律制度

10.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表现,公民大会每年要召开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

A.雅典国家发放的参政补贴 B.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

C. 雅典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D.雅典城邦的法律强制参政

11.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伯利克里时代,下列从职人员不是公民通过抽签方式产

生的是 ( )

A.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B.十将军

C.五百人会议成员 D.陪审法庭陪审员

12.伯里克利在著名《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

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 )

A.人民主权 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为国内人共享

13.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中国,议会以

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利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服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14.“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为改变这一局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希特勒 B.威廉二世

【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C.俾斯麦 D.罗伯特·沃波尔

15.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

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他的意图是 ( )

A.美国不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利不受任何力量控制

C.美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D.采取措施防止独裁政权出现

16.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

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某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 )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法院

17.《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

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

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19.“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是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

犯的地位,侵犯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此后无论谁想建立专制独裁统治都会为人民所讨伐,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复辟力量日益强大

20.《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2.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23.一中学生历史兴趣小组想要全面了解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本主张,应该阅读下列哪本经典

著作 ( )

A.《国富论》 B.恩格斯《反杜林论》

C.《资本论》 D.《共产党宣言》

24.“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

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巴黎公社的成立 (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25.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

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

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从中可以看出村官 ( )

A.由基层民主选举 B.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C.由上级政府任命 D. 是政治协的结果

27.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

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 )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28.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 ( )

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B.第三世界崛起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9.来自世界115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15个观察员国、31个特约国和23

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开幕式上致辞说,不结盟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强团结,维护国家发展的权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 )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日益扩大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的分歧逐渐减少或消失

30.“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

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说明世界格局呈现 ( )

A.美俄主宰世界的局面 B.“一超多强”的局面

C.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局面 D.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从50年代出席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到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

合法席位,实现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苏丹达尔富尔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政治、安全、经贸、人权、卫生、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我们积极推动东亚系列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 张业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2分)

(2)根据材料二,“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6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成就。(4分)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摘编)

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第三篇_高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朱熹的《朱子语类》记载:“唐制,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再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当下尚书者。”这是为削弱相权而实施的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皇权的不断加强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犯了历史性错误,从丞相制度的角度判断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当时宰相的权利已经大大削弱,电视剧夸大了宰相的权利

5.图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獬豸,后为清代官员官服上的图案,这个官员应司的职务是

A.辅佐行政 B.监察官员 C.管理军事 D.管理财政

6.英国历史学家说:“如今有个国家,人民缅怀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源头。”这里的“她”指的是

A.斯巴达 B.罗马共和国 C.雅典 D.罗马帝国

7.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8.秦始皇若生活在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是

A.被选举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9.罗马法博大而缜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②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

③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法律制度和诉讼原则等源于罗马法④罗马法是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1.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英国《权利法案》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12.“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正确理解是

A.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王国

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

http://m.gbppp.com/hts/421359/

推荐访问: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钞 澳门回归十周年晚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