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内容

时间:2018-08-05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一篇_为什么进行三大改造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二篇_三大改造导学案的资料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讨论稿

课题:第五课 三大改造

课型:新 课 主备人:

辅备人 :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政策。

2.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3.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 编演历史情景剧

预习导学: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找出本课重要时间并指出这是什么时间?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完成:___________年底占全国农民总数96.3%约1.18亿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完成:___________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完成:________年

6.三大改造中存在哪些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土地改革以后为什么还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编历史情景剧:张二虎入社

人物--张二虎、村长 剧情--1954年张家村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大部分村民都加入

了,张二虎还有些犹豫。一天张二虎在下地回来的路上遇到村长两人交谈了起来。张二虎听了

村长说的入社的好处后,不在犹豫。

(1954年5月的一天中午,在张家村外的一条路上正在往家走的张二虎遇到村长)

村长:大家都入社了,二虎你咋落后了?怎么还拿不定注意?有什么想不通的和我说说

张二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改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二虎:村长,你的话让俺觉得入社还真是好。我回家吃过饭,就去你那报名。

根据你对课本的把握结合你的想象完成以上对话。

组内评出对话编写最优秀的,然后据此选出三位同学(其中两人扮演村长和张二虎,另

一位念旁白交代对话发生的背景、对话的人物、对话地点以及对话后的结果)表演这一历史情

景剧。

3.张二虎入社后土地、农具、牲畜的归属和管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张二虎的劳动模式和入社

前有何不同?

4.想象一下张二虎入社后某一天的生产活动。

5.历史名词解释:赎买政策 公私合营

6.这一政策的采用有何历史意义?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原来资本家的机器设备厂房归谁所有?由谁支

配?

8 根据3、7题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实质:

意义:

本课小结:制作本课知识网络

知识检测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判断正误

1957年的一天,王家村的社员们吃完早饭就都各自拿着农具到自家地里干活去了。在去干

活的路上,王喜高兴的对邻居王虎说:今年风调雨顺,我家地里的麦子长的特别好,估计能收

六千斤。你家估计能收多少? ( )

钱振华是一个爱国资本家,抗战时积极捐款捐物,解放后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公私合营的号

召。1957年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他不再领取年息,把他以后应得的年息全部捐给了国家。

( )

赵有才解放前办了一家纺织厂,解放后参与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

7年,赵有才对纺织厂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无奈之下被迫把厂子买了。( )

3.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A土地改革完成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E抗美援朝取胜 F开国大典

【三大改造的内容,】

( ) ( ) ( ) ( ) ( ) ( )

4.改错

1951年刚刚分完土地的高家庄几个农民喜气洋洋的聚在村头大槐树底下闲聊。高大勇

高兴地说:“现在好了,再也不用交地租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地,社员有奔头了。多亏了人民政

府, 多亏了农业合作化。”赵大叔接过来说:“人民政府不仅给我们分了地,还把美帝国主义打

的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大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这样的政府比蒋介石政府不知好多少倍?”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三篇_三大改造

对三大改造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姓 名:

性 别:

学 院:

学 号:

手 机:

电子邮箱:____邓余佳______________ ____ 女 ___ __________ ___人文学院________________ ____10105214105_______________ _____18066389349______________ _______772398594@qq,com____________

撰写时间: 2012 年 11月 28 日

摘 要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条件,采取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行的方针,实行逐步渐进的将生产资料私有化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的“三大改造”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坚实的客观基础条件,因此出现了许多历史性的曲折和失误,而对于三大改造的评价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尖锐,同时又是众口不一的问题,当年国家的领导人虽然有千百种理由去推行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但如今的我们在面对这个运动所带来的结果后,以及在如今的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对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面对它,重新认识并评价它。

关键词: 三大改造 评价 负面影响

现下,对于三大改造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评价:一种是充分肯定,认为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主要是在某些历史决议中;第二种是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误进行否定;第三种则是基本否定,而主要是从经济学方面对其进行解释。而我在翻阅可一些资料后,我对三大改造也基本持否定态度,没错,我不会赞成第一种观点,而对于第二种看法,我觉得不能仅仅用“搞早了,搞快了,搞急了”去解释这样一个大规模运动失败的原因(“失败”也许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在许多政治性文件中,包括一些早期的学术论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三大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们可以来看看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学者对三大改造期间农村的劳动生产率的统计。举个例子:从1953—1983年,每个农业人口所生产的粮食减少了22公斤,棉花减少了0.05公斤,食用油减少了0﹒8公斤。不仅如此,如果考虑到政府在这20多年间在土地上的物质投资大为增加,如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了下7.7倍,大型机械的数量增长了464倍,化肥增长了77倍,农药增长了7倍等因素,那折算下来的农业实际生产效率则将更为惨不忍睹,而而在工业上的情况也和农业相似,“三大改造”的拥护者,认为工业与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国家的基建积累了6500亿的资金,但我们不能忽视比如百元积累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如果我们以“一五”时期(1953—1957年)平均75元做比较,1959年这个数字降到了19元。1960年居然变成了-0.4,而且就是我们的巨额的积累,是以人民普遍贫困化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一种接近于“杀鸡取卵”的方式积累资源,而参照我们如今的国民收入比例,如果给群众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去追求富裕,6500亿根本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提到“自由”这个词,当时有人大胆的提出“四不自由”:吃不自由,穿不自由,行不自由,买卖不自由。(说这些话的人其后果可以想见),而所有的这些“不自由”主要是由三大改造所带来的“指令性经济”造成的,这个体制从横的方面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从纵的方面说,自上而下,层层叠叠形成一个庞大的权利金字塔,比如在公社里的干部,虽然在身份上仍然属于农民,却具有地方行政官员的全部职能,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社员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甚至生杀予夺都被他们牢牢控制,而另一方面,如今有一些较激烈的学者甚至认为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下的农民视为“农奴”,这也许有些夸张,但细细想来,也并非毫无道理。其实,早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湖南的一位中学生就曾上书毛泽东,认为将农民像农奴一样钳制在集体,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而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都一样,何来解放生产力之说? 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改造方面,也是强制地“自愿”完

成的,资本家们白天敲锣打鼓庆祝进入社会主义,晚上回家抱头痛哭,而一些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有自身难保,也只能噤若寒蝉,而其实这批在内忧外患,三座大山重重压迫之下艰难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对于企业管理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他们这一批人迅速萎缩了,而从历史上看,关于国营,私营孰利孰敝之争,是古来有之。最早可追溯的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在官营(即如今的国营)体制下,执行政策的大小官员难免都会以权谋私,造成腐败,最终倒霉的只能是老百姓,而在洋务运动中大规模的官方工商业兴起,而其日后的破产,实际上就宣告“官营”企业是个死胡同,官营企业中充斥着经营腐败,生产成本高昂,生产效率很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而社会主义改造的“公有制”,只是规模更大,陷入也更深。

宋庆龄曾在1955年写过一封信给毛泽东,信中就工商业改造提出了疑问:“我们不理解提出对工商业者的改造,共产党曾向工商界许下长期共存,保障工商业者的诺言,这样一来,不是变成自食其言了吗?资本家已经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和恐惧,不少人后会抱怨。”由此可见,对工商业的改造,使得共产党在一批人心中的执政能力与方向目标都产生了怀疑。也有人提出若是按照预先计划来对其进行改造,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试问,如果政府预先制定出一个“改造”时间表,让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知道,在不久的将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四篇_《三大改造》说课稿

三大改造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地位。而“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重要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手工业改造的过程和意义;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占有的低位,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四、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对于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一定背景知识基础,但是还不能形成完整体系的认识。初二学生个性突出。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肯定,并巧妙引用。 五、教法学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等。 学法:自主归纳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2、导入新课【三大改造的内容,】

本课导入新课我主要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提问学生之前“土地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土改之后我国农村发展是怎样的?”这样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讲授新课: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大问题:农业、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对于这一部分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土改后农村发展文字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本第一段,探讨问题:农业改造的必要性?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问题,同时也培了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改造的形式及过程学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什么?基本完成时间是什么时候?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提炼答案,最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对于这部分的学习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找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始的时间和改造形式,进入高潮的时间和改造政策和改造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一目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的讲解,通过举例子等形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和改造政策的含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三)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影响

这一部分在课本的最后一段讲述非常清楚,但是比较理论化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我将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过程图,从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改造前后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些角度直观展示给学生,我将给与适当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历史意义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

4、小结

我将以几道检测题的完成及讲解结束本科的学习,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吸收能力。

5、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开国大典这一重大事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五篇_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的具体分析。

对于“三大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偏差与问题,《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提到的“四过”,已形成了共识。分歧在于我国的“三大改造”是否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评价它。龚育之的《关于十七年》(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是这样阐述的:历史地看,“学习苏联”有其不可避免性,有其起了积极作用的方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尽管在农业合作化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过渡所要达到和没经过多长时间的过渡就迅速达到了的目标模式看来说,根本上还是从苏联搬来的。尽管在社会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改造的目标和结果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实际上的全盘公有乃至国有来说,也还是照搬苏联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是成功的和赶上了时代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适合我们的情况,照搬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和某些政治本制和文化体制模式,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这种将“三大改造”运动的策略步骤与目标模式区别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农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内实际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要求加速合作化的主张,和以刘少奇、邓子恢为代表的主张合作化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的观点。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土改后农村各阶层是呈现出“两极分化”还是“中农化”。对于1953年以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高潮的评价差异较大。一部分论文和专著强调:土改后中国农村耕地少、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农村中出现两极分化;为发展生产、克服两极分化,巩固工农联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动中

国实现工业化,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可能的,正确的。一些文章则认为合作化运动后期违背了自愿互利原则,更多地是靠政治手段进行的,这种单一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一些文章与著作开始站在今日的认识高度总结三大改造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三大改造高潮以后随着单一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形成,过多地抑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郭书田在《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回顾及其经验教训》一文中指出:“中国农民是分散的,属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小生产者,在漫长的自给、半自给自然经济状态中,最缺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农民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土地以后,必然要求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增加商品生产和货币收入。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把列宁的关于小生产者每日每刻都在产生资本主义的论断,不加分析地套在中国农民头上,成为抑制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精神枷锁。使合作经济组织走上农民的对立面,成为某种服从当时政治需要的工具,这个教训是最沉痛的。”(载《当代农史研究》1996年第1期)。对于互相合作的几种子形式,分歧主要集中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上。肯定的观点主要在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了土地私有的问题,为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创造了条件。否定的观点则侧重点有所不同:一种认为搞急了,在部分新解放区农村从初级社甚至互助组直接跳入了高级社;另一种认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生搬了苏联的作法,当时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后果缺乏了解,以至违背了不剥夺农民的原则。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评价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改造尽管有些毛病,但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对资改造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赎买政策”,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造的缺点不仅是“四过”问题,即作法和速度问题,还有指导思想上没有摆脱苏联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回顾中共中央领导人于五十年代中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很多文章也谈到陈云等领导人和一批经济理论工作者在三大改造高潮之后提出要改变对市场机制抑制过多,需要适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以上观点虽然相差甚远,甚至针锋相对,但出发点基本上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而没有直接触及产权和利益问题;目的是朝前看,而不是朝后看。

三大改造的内容 第六篇_《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23“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3页。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完成:农业如何改造?改造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自学课本24—25页知识

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

点?

4.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

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5.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

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6.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

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7.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追问:三大改造有没有缺点?这些缺点是

什么?

课中反思:

讲完三大改造的意义后,告诉学生: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

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三大改造的内容,】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24-25(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总体来看,本节课有两个优点:

一是,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二是,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分析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三大改造的内容,】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如三大改造的实质),讲解过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2.对工商业的改造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现象。它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三大改造的内容,】

3.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4.1953~1956年,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 ) ①农业 ②工业 ③手工业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是在( )

A.1955年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6.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 )A.1950年 B.1954年 C.1956年底 D.1978年

7.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9.党的历史上的“过渡时期”是指(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从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下列关于“三大改造”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终结。④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我国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D.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12.被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

A.对农业的改造 B.对手工业的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对工业的改造

二.材料题

材料一: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创始人乐显扬。同仁堂自创建至1954年公司合营,近300年一直是世代相传,故又称为乐家老铺。1954年,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并成为同仁堂合营后的首任经理。北京同仁堂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同仁堂集团公司。其产品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同仁堂”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⑴材料一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与此同时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总的来说结果如何?

⑵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事实分析同仁堂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答案:一、选择题1.A 2.A 3.C 4.A 5.A 6.C 7.D 8.A

9.B 10.C 11.C 12.A

二.材料题

三大改造的内容

http://m.gbppp.com/jy/468750/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 三重一大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