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业故事

时间:2018-07-25    来源:励志创业    点击:

深圳创业故事 第一篇_深圳分公司创业历程

雏鹰展翅 鹏程万里

--泰康深圳分公司的初创历程

到11月19月,泰康深圳分公司进驻深圳刚好七个月了。从最初筹建的三个人、一间旧办公室、几张破桌椅,到第一个员工,第一批招募的17名业务员,到现在约600人的营销队伍,五个营销服务部八个业务网点,泰康在深圳正在不断壮大。截至10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598万元,其中个险708万元,团险373万元,银行代理保险517万元。共有员工664人,其中营销员554人。已有8家银行和我们签定了227个代理网点。人力和业绩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回顾这一路的风雨历程,作为泰康的一名新丁,我们实在谈不上什么经验,创业的教训倒是不少,若不嫌冗烦,愿和大家分享这其中的酸甜苦辣。

做诚实的深圳人,做守信的保险公司

作为第五家入驻深圳的寿险公司,如何在进入晚的情况下,在强手如林的深圳寿险市场上立足并站稳脚跟,这是筹备者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一步是对深圳市场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可以说老四家寿险公司在深圳的长期经营中,已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各有优势。同时深圳市场特色也有别于其他地区,如移民城市流动人口多,金融中心投资渠道多,人才济济成本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访问,掌握了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动态,我们实事求是地确定了发展的基调:做诚信、服务最好的寿险公司。

在开业之初,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室就提出了“做诚实的深圳人,做守信的保险公司”的口号,并向深圳市政府申请协办“深圳市个人信用制度宣传推广” 活动同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中国信用论坛”活动。泰康人寿在鹏城一亮相,

就以诚信、亲和的形象获得人们的认同。随第一张保单的签发,我们开始了对客户100%的电话回访。在经费紧张,业务量还没上去的情况下,我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设立95522客户服务热线,而且人员一次配置到位。当时有人不理解,但现在事实说明,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诚信服务和各种宣传。已在业界和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口碑,专业、诚信、亲和的泰康企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以人为本组建高素质员工队伍

在选才上,“招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风气、培养什么样的习惯”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高起点、高素质、高整体形象的准则,严格用人标准。对入司人员的学历、工作能力、从业资历等进行严格审核。内勤人员中双学士学位以上的有14人,占22%,有国外1年以上工作和学习经历者7人,占9%。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和核心岗位人员多具备保险从业经验,初步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

在外勤队伍建设上,虽然我们急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业务人员,但并不因此而“滥招”,而是根据自身的培训能力,控制队伍的发展规模。每一个业务员入司,都经过三重面试,严格筛选。所谓“三军未动,培训先行”,入司之后我们并不急于让他们立即进入市场,而是提供一系统的培训,让他们认同泰康的文化,提升业务技能。截至10月底,参加营销新人培训、衔接教育培训、业务员转正培训、主管晋升培训、主管基础管理培训等项目的人数达2000余人次。团险、银行保险也形成了独立的培训系统,用企业文化和美好的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针对中国入世后保险业将面临的“海外兵团”的冲击,为及早与国际接轨,深圳分公司总经理经过多方努力,专门聘请了在香港寿险业和北美保险业有20多年经

验的李家滔顾问,对主管进行了管理技能、销售技巧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培训,让广大员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保险营销理念。

夯实基础,循序发展

欲与老四家寿险公司分庭抗礼、分一杯羹,深圳分公司的领导者们深知“欲速而不达”。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节奏,使基础工作做实做细。为此,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业绩压力由分公司领导承担,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由基层完成的责任,而且经常告诫内外勤伙伴:有压力,但不要有包袱。希望大家多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认认真真地把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做好,不能因为有业绩压力而使动作变形。

开业至今,总经理室从不向外勤队伍施加业绩的压力。他们不是唯指标而指标,更加关注的是营销的本质和规律。在部门经理例会上,公司领导询问的最多的并不是业绩,而是工作中问题和所需要的支援;到各业务部门巡视时,公司领导询问得最多的并不是保费,而是出勤率、拜访量、业务员心态等具体的细节。在开业第一、二个月,业绩还没有启动时,曾经有些营业部经理很着急,公司领导总是勉励他们:业绩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的工作只是要把种子播下去,然后呵护并等待它的成长。

这话听起来轻松,其实总经理室的压力和责任并不轻。总公司给团险全年的任务是1850万元,营销是1200万元,银行保险是2000万元。总经理并不把这些压力分解到各部门去,为的就是在创业阶段里,大家能集中精力,做好各个细节,为以后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数月的艰苦积累,营销的产能基本上维持在130万元的业务平台上,预计到年底能建立一个180万元的业务平台。业务网点发展到五个一级营销服务部,三个二级营销服务部,开始形成向关外发展的强势。团险和银行保险也稳步增长。团险部以搜集和掌握深圳现有的公司数量和情况,并筛选优质

集团客户为项目重点,已从数家行业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名单和资料。银行代理保险

部,充分利用深圳市中外银行多的优势,发展了227个网点全面代理“千里马”保险。

这一切充分体现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室打“持久战”的战略眼光。正如总经理室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市场的占有不仅仅是业务量的一定市场占比,更是客户拥有量与市场客户总量的占比;市场权力不仅取决于对客户量的目前占有,更重要的是对市场客户量的耕耘速度。不管我们初期如何定调,但我们的目标是远大的。五年之内冲进深圳寿险前三甲是我们铁定的战略。这不是信口开河,也不好高务远,而是我们分阶段、稳步走的自然结果。当然,前进的道路一定还有困难,但在总公司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各兄弟分公司的鼎力协助下,深圳分公司全体员工一定能在这个曾经讲述着“春天的故事”的金融重镇,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深圳创业故事 第二篇_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卷)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卷)>

第一部分 1.《春天的故事》内容简介

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在30年的历程中,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深圳市,成为30年改革开放最精典的缩影。

近日,由深圳资深财经记者、财经作家徐明天创作,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卷,以下简称《春天的故事》),成为令人瞩目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之作。

此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30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记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开拓者创业的故事,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让人们重回那个激荡迭起的创业年代。

《春天的故事》记录了深圳30年间,一代人的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崛起。

1979年,深圳国民生产总值1.96亿元;2006年为5684.39亿元,增长2900多倍。

1979年,深圳还是一个"省尾国角"的边陲小镇,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城区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十字街。2006年,深圳已是紧追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国内第四座现代化城市,人口1200万。

1979年,深圳只有农机、酱菜厂等工厂26间,工业总产值6042万元。2006年,深圳已经是世界工厂,公司遍地林立,工业区、科技园区边成片,蔚为壮观,在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傲视世界。诞生了富士康、华为、中兴、创维、康佳、中集、比亚迪、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众多品牌企业,可谓百花齐放。而数不清的中小企业,则创造出深圳电子、服装、机械、珠宝、玩具、印刷、工艺礼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诸多优势产业。

站在30年的历史高点上,回望深圳30年的历程,惊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

创新、创业是驱动深圳崛起的两个巨大动力,是推动深圳以惊人速度扩展增长的两大奥秘。

1979年,深圳市成立,1980年,深圳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此后,深圳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成为国内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和改革重大举措的发源地。奖金激励、建筑招标、土地拍卖等一项项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举措由深圳人创造,推向全国。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的灵魂。

深圳人特别感念邓小平,是他老人家在深圳划了一个圈,此后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全国各地奔向深圳,在这块冲破束缚的土地上创业,发挥聪明才智,敢闯敢干,奋斗拼搏,白手起家,创立了财富,成就了人生和事业。可以说,深圳是创业者的圣地。

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企业家的命运视角来表现一个城市的创业史,国内外都不多见,《春天的故事》在历史的记叙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从某种意义而言,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财富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家的创业和企业的活动就成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主流内容和主要元素。财富会改造一个人,财富繁荣会改变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民族。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将城市、民族、社会的命运融入为一体。因此,深圳企业史就是深圳创业史。

一个城市30年创业、探索和走过的道路,置诸于滚滚洪流般的历史进程中,本只是沧海一粟、逝川一瞬,但是深圳30年的价值在于这些探索和中国一场深刻的变革联系在了一起。深圳30年就成为中国改革的记录。

不论从深圳还是从中华民族而言,过去的30年,都是风云激荡和激情四射的30年。中国在这3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人的命运在这30年里走向改变,特别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甚至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从一文莫名变身财富不尽的企业家,当然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不论成功失败,他们都在这个时代刻下了自己的痕迹,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春天的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细节素描历史,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变化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人性的自私、愚昧和错误等弱点,都被日后的人们真实地记录和阅读。可以说,这本书生动而真实。

哈耶克讲过,社会的长期增长,必须允许一切人在一切方向上探索发展的可能。可以理解,关键不在于探索是否正确,而在于那种"一切人在一切方向上探索"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让深圳人获得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深圳极大的活力。可以说,深圳的崛起和成功,就是根源于在"一切人在一切方向上探索"这条进步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第一部分 2.目录

前言为一代人和一座城市树碑立传

1979深圳元年

邓小平第一次叫出"深圳"这个名字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第一个登上蛇口半岛的香港女商人

吴炯声找港商

【城市日志·1979年】

1980骑着单车过河来

谁是第一个到大陆投资的香港人?

还没盖,108套住房就卖光了

走过深圳河的港人

自行车驮过世界500强

"鱼饵"的经济学原理

狗肉香味飘过河对岸

【城市日志·1980年】

1981"小额边贸"活城乡【深圳创业故事】

王石卖玉米

边贸活了龙岗鸡、沙井蚝

维他奶30年长青

到香港承包土地种菜

逃港者归来

湖北人牧鸭深圳

蛇口的集装箱商场

蛇口"黄埔一期"

【城市日志·1981年】

1982饿肚子逼出改革

"马太"购物中心5天赚回总投资

深圳存粮只够吃两天

到广交会上订购国货

竹园宾馆砸了"大锅饭"

沙头角商场搞承包

高考改变命运的一代

【城市日志·1982年】

1983外商投资蜂拥而至

外资大举"入侵"

4年超过过去30年

坟场建起知名手袋厂

外引带动内联

打工妹当厂长

从秘书到深交所创始人

宝安发行股票

潘强恩创"万丰模式"

银行业打破藩篱

两万工程兵集体转业

【城市日志·1983年】

1984经商做生意的热潮

邓小平一路只看只听不说话

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北有中关村,南有上步区

做牌匾的成了最忙的人

饭盒上的改革

城市建设:"50年不落后"

20年前的争议

【城市日志·1984年】

1985与屈辱相伴的荣耀

拔掉"输血针头"!

"特区失败论"出笼

最坏的日子

刘天就撤资

最早的外企罢工事件

"一军两宝"大案

王石涉"灰"

外汇调剂中心挂牌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科技园:梁湘的"辩解"

【城市日志·1985年】

1986到深圳去办内联厂

一个"罪犯"的祝贺广告

港商重回深圳

中信旋风刮过深圳

赵新先出山

孙家驹上任

孙凤岗办厂

"个体户"徐伟展出个人发明

深圳创业故事 第三篇_创业故事 我在深圳卖核桃

一、

07年11月份,我辞去了总经理助理的工作。

虽然与老板关系还不错,但几位老板的不同管理理念,使得我浑身力气无处使的感觉。

照说每月七千的薪水在这个行业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可是,我这助理做的大部分是总经理的工作。

因为总经理和另外的老板一年到公司的次数都不会超过两次。

辞职后,带老婆孩子回了趟老家云南大理看望父母。

顺便看看能不能在老家做深圳的杂牌手机销售。

早前几个月,和朋友经常去华强北各个手机市场买手机发到杭州卖。对那些杂牌机有所了解,功能齐全,价格超便宜。朋友发到杭州后一个加100-200元往外卖,生意还不错。

杭州能卖,深处西南的大理应该能做吧?!

可回去了解之后才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二、

从深圳到昆明下飞机后,到手机批发市场了解了一下行情。

昆明的批发价比深圳的普遍高50-100元,款式也没有那么多,那么新。转了一圈后看得我信心大增,觉得可以做啊。

我从深圳拿货,又便宜,差价空间在50-300元,我一个最少赚50元,家里店面又便宜,生活费用也不高,我凭什么不能卖呢?哈哈

家里是大理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全县人口才三十多万。

可家里的手机通讯店就在主大街上满满一条街,全是手机。

最大的问题是这类手机的消费者,年轻人,这两年几乎都全部出去打工去了。 市场容量小啊!

总不能指望每个农民都拿个3.5寸触摸屏、带MP3\MP4、蓝牙、照相机的时髦手机在地里干活用吧?

他能用吗?他会用吗?

就算能用也会用,我还怕他没有时间整天跑来找我维修呢。

这么多人在做,一天能不能卖一个都成问题。

怎么弄呢?!

【深圳创业故事】

三、

在家百无聊赖的住了大半个月,虽然什么也不用做不用想,但实在是闲不住。

父母说要我们住到春节过后再走,反正也不用急着上班。但11月底,一家人还是又回到了深圳。

打开房门,刚一岁多点的女儿那么兴奋,好像这么小都已经有了记忆一样,蹒跚的在沙发边上走来走去。

我看着很感触,不管做什么,还是首先考虑在深圳吧。

我还是不想去上班。觉得办公室那样的生活让我没劲。

不上班干点啥呢?

生产太麻烦,那就只能做销售。

销售不搞上门推销,那就只能开店。

开店不想自己一天到晚蹲守店里,那就只能做品种简单,请两人能照看的店。

我的好朋友锤子跟我讲,一次在上梅林一家米粉店吃米粉时候跟老板娘聊天,得到了一些信息,说老板娘开了两家这样的小店,生意不算太好不太坏,从他根据店租、水电、人员的计算,米粉店老板娘一个店一个月的纯利润在1.6万到2.3万元。

锤子一个月月薪12K,公司配车配房,但每个月发到手里的钱还是不够花。这让他对米粉店生意颇为动心。

靠,锤子感叹说,还做什么小白领啊,人家两个店的净利润一月顶你大半年工资了。 而且人家都不用每天到店里,有事才到店里一下,平时都是小弟小妹负责就搞定了。 这么爽??!!

于是,想到了开个绝味鸭脖加盟店。

于是,我找了深圳地区负责加盟的人。加盟费2.4万,押金0.5万。

于是,我每天下午到晚上都在外不停的找店。

从景田找到新洲、从上沙找到下沙,皇岗到岗夏,以及华强南华强北、爱华市场巴登街、笋岗泥岗、东门向西村、翠竹、水库等等几乎找了一个遍。

有些地方还不止去了一次。因为看人流量得分时间段。

说实话,辛苦是辛苦,不过并不觉得累。这也许就是打工和为自己做的心理区别吧?

四、

接近年底,许多店都有要转让的意向。

可是,位置大小适合的并不多,适合了又不让做餐饮,要不就是转让费天价,屁大一点地方敢提出来转让费十万八万的,还爱要不要的架势。

有时候千辛万苦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店,正按耐不住的兴奋,感觉这钱正朝咱一堆一堆直奔过来,挡都挡不住的时候,一转身,发现竟然已经有一个鸭脖店开在附近了。MD!

加盟规定店与店之间距离不能少于1公里至1.5公里。

为了保护已经加盟的店的销售量,防止自相残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2月底,终于绕了一圈,发现下梅林一个位置合适,转让费3.5万,租金3100元,没有管理费。【深圳创业故事】

装修费应该1.8-2万可以搞定,设备乱七八杂的要2万。

觉得合适,于是给加盟的打电话。

电话很艰难的打通之后,人家说等着吧,会安排人去看店的。

两个星期后继续催,人家说深圳市场加盟的人太多,工作人员忙不过来,1月底应该能过来看。

又等两星期,再打电话,感觉人家就不记得我这么一个急切加盟发财的年轻人。 NND,浪费我两个月时间。

是不是有客官要问了:绝味那么NB,你不会换一家别的鸭脖加盟啊?

问得好!

我接触过久久丫的加盟负责人,人家很热情。可是我分别买了绝味的和久久丫的相同东西回去给朋友吃,不让他们知道谁是谁,他们竟然都一至的说绝味的好吃。没办法,加盟

谁不是我说了算,是我的消费者说了算。

(回头说一句,3月份回原来公司办事,一个老同事也经历了这么搞笑的事情。他辛苦找了两个月店址,想加盟皇上皇,谁知道人家问了他地址后自己去开去了,把他耍你一边。另外的同事说起这个就笑

他白帮人家跑腿。我又何尝不是??这帮鸟人)

五、

为什么选择鸭脖子呢?

其实,就是想着产品简单,店面装修和设备要求都不高,深圳年轻人对吃这个还是很热情,利润30个点也还可以,只要位置选好了,绝对亏不了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开始走上路后完全可以请两小妹照看店,自己再抽身出来做别的。 这相当于放一只鸡在那里每天给你下蛋,你还不需要喂它吃食。呵呵。

锤子这次又说话了。

你花那么大精力加盟它(绝味)干球!自己找好店,把2.9万加盟费用来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再从别的地方进货,一样能卖。

话是这么说。但事不能这么做。

食品卫生和安全永远是第一的。绝味有自己工厂,安全和卫生有把关,即使出了问题,也由它兜着。

再说了,它的知名度在深圳还是很厉害的。

放弃了鸭脖子,南京的寇总说,不行你过来一起做水果配送吧!

水果配送是06年3月份在南京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弄的,当时还四面八方飞到南京一起商讨,最终由于要多加一个朋友,而且他要占的股份还不能少,所以我退出了。 南京我不熟悉,举家迁移或是抛妻离女过去都不合适。

我说,六朝古都是大地方,我不敢去。

六、

过了段时间,一次寇总给我电话,说你有时间在深圳了解一下核桃市场。

原来他有个朋友在南京兼职卖核桃,一个月也能轻松赚几千,卖的是河北石门核桃。

我就拉锤子和崔波去了我附近的福田农批市场和布吉农批市场。

一看都是云南薄壳核桃和新疆核桃。根本没有什么河北核桃和山西核桃。

而且从各个老板的语气中得知,就这两个地方的畅销,尤其多的是云南的,别的都不好卖,所以不进货。

突然想起11月份我们回老家前几天我二姐从老家来广州开会,顺便给我带了一大袋子核桃还放家里没吃呢。

把从农批买回来的核桃和二姐带的核桃一比较,真是天壤之别。二姐带过来的真不错。 一打听她在当地买多少钱,原来是人家送给他们的,不是他们买的。

过了两天她给我来电话,告诉我当地收购价。这东西竟然还真有利润哦。

虽然利润算不上高,但是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讲,它方便运输和储存,损耗不大。

七、

于是,我到百度输入“云南核桃”,开始自学成才了。

这人啊,有知识就是不一样。

一学习我才知道,自己家乡竟然是中国核桃最大最好的产地啊,产量全国三分之一,“清代安微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说:"核桃以漾濞江为上,壳薄可掐而破之。"漾濞县在大理县西部,以盛产核桃著称”。鹅滴神啊!连古人都搬出来了??

【深圳创业故事】

出生在“健脑之神”核桃的家乡,我竟然这么笨!

我一直以为新疆才是产量最大的地区。

而且,这个东西竟然对婴儿智力发育有帮助!所以孕妇是必备人群!(广告宣传术语啊) 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奶粉广告里面外面经常看到什么DHA啊,ARA啊等宣传卖点,其实所谓的DHA就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而且是工业制造的。

核桃里面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天然的,更容易吸收。此外,里面还有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青少年和爱美的女性都有帮助。神吧??

看来这个真值得考虑做一做。

但,做要怎么做呢?批发还是零售?渠道?深加工?包装?进商场?租专柜?还是挑担子卖?

我之前一直从事快速消费品(就是日用品,每天都在用在吃的一些东西)的销售管理工作,对于深圳各大超市熟悉得不得了。

当然,对于超市的黑暗也熟悉得咬牙切齿(又不是肉熟了可以咬吃,用词不当)。

超市对于我们这些供应商采取的压榨,以强欺弱,明夺暗抢的合作方式。

什么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赞助费、公司周年赞助费、节日赞助费(元旦、中秋、五

一、国庆、春节,有的还有春茗)、周年赞助费、物流仓储费、月佣、年佣、销售返利、促销费(海报费、端架费、堆头费)等等一系列的这个费那个费,最低占销售金额12%-25%,简直惨无人道。

合同中注明不退货,照样要求退给你,你不退,那好,你下次就不要送货过来,也不要来结款了。

说起结款,超市一般压经销商的款长达60天,有的个别的长达90天。

也就是说,你送货到他店里,他卖了90天才给你钱。

这钱还被扣掉12%-25%的费用。这中间你还得继续给它不停供货(断货是要罚款的,不按时间送货也是要罚款的,少送货照样也要罚款的,送错了,不好意思,改正后继续罚款) 有个笑话,说百佳有个做米的供应商,送了二十多万的米进去卖,结款期到了去财务对账结款,一分钱结不到,反倒欠百佳十多万费用。

这倒是可能真的。你刚进去卖,货还没有卖完,什么进场费条码费赞助费全给你扣了。 当然,这个费用最终是消费者买单的,因为供应商只能提价供应。

当然,小的或者单店超市销售费用便宜,但量不大,同时也存在倒闭的风险,一夜之间消失了你的货款也打水漂了。

所以做超市供应商的,卖得多别高兴太早,要到结款回来才知道赚了多少!

知道这次或是今年赚了多少也别高兴太早,只有等哪天不和这个超市合作了才能知道和他合作是赔是赚!

因为清场时候会出现莫名其妙的负库存等着扣你钱的。

或者突然想起来几年前的那笔费用没有扣你的,现在要补扣。你一个小供应商还能将账目单据保管几年的?

回头去看家乐福,号称云南薄壳核桃,还没有批发市场的好,在里面打特价,特价哦,不要看到特价就激动,竟然要33.8元一斤,几步之遥的批发市场人家才敢报20一斤。 天啊,太不可思议鸟!要不是特价,它要卖多少钱啊?

八、

想到商场的巨额销售费用,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

这么高的销售费用,太不合理了。

走连锁大超市这条路是不行的,一是价格太高,二是我也支撑不了那么多费用、那么长的结算周期。

要是能够把超市的销售费用让利给消费者,那不是很有价值的事?!

做了这么多年的销售管理工作,我知道超市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不平等合作关系是由于零售商掌握了终端消费者,控制了终端所以掌握了话语权,合作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存在平等。

所以即使在06年国家六部委颁布了所谓的《零售商与供应商公平合作管理办法》,规定了禁止收费的项目,货款的占用,以及其他看似对供应商有利的条款。

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

除非你供应商决定以后不和这个零售商合作了,可以去法院告他,凭这个管理办法也许能够将你的货款追回一些,但以后你就别再想进它的超市销售商品了。在行业中的负面影响(绝对不会是正面)也会导致继续和你合作的超市心存顾虑,慢慢将你踢出去。谁有病放个炸弹在身边啊,是不是?!

大家都想压榨对方利润,同时保障自己的影响力。

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下,超市只是将合同费用的名称改头换面一下,要收的费用照样收,只多不少

。甚至给代理商增加麻烦,原来很好处理,进场费条码费一般都是术语产品厂家来出,现在变了;又得协商怎么一个承担办法,厂家监督费用报销也麻烦了许多。

(这些所谓的政策就是那些当官做办公室的“功绩”,不治标,只救火,就像今年新颁布的劳工合同法一样。)

网络销售面向顾客范围最大,而且接受群随着网络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的。

而且销售费用也是最低廉的。

先在网上销售一段时间试一试吧。

打电话让二姐从她地方找人收购了四百多斤,一共大袋子,经过8天的长途跋涉,于一月中旬用汽车托运到了深圳。

即使算上所有运费,成本还是要低过批发市场许多的。

这也理所当然,家人在当地收购我并没有付出什么成本,而这里的批发商过去要不跟当地公司购买,要不自己花钱请人收购,那都要经过转手或花费,成本自然比我高了。 我在这里占了地缘优势啦!

深圳创业故事 第四篇_名人故事马云毕业五年内不创业

【摘要】鉴于大家对作文素材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名人故事马云毕业五年内不创业,供大家参考!

【深圳创业故事】

题目:名人故事马云毕业五年内不创业

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家,马云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年轻创业者追捧的偶像。一次电视节目中,两名80后的大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创业项目,言语中洋溢着按捺不住的激情与自信。为了能获得偶像马云的认可,其中一个豪气满天地宣称:给我投资一千万元,明天就能分红,后天就能变成两千万元!【深圳创业故事】

马云听后,微微摇头,不仅没有给他们的创业蓝图予以鼓励,反倒是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如果我是你们的话呢,五年以内我不会创业,我会去找一个公司,踏踏实实地工作五年。全场惊愕,两名年轻人虽然始终面带微笑,但看得出心里很不服气。

马云道出了自己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马云就读于杭州师范学院,风华正茂的他,经常和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一心想做出一番宏图伟业。当时的大学生就业由学校统一分配,临毕业时,马云得到通知,他将被分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一名英语老师。当老师,显然与他创业理想差距很大,他感到颇为迷茫,于是来到校门口闲逛散心。这时,突然有人和他打招呼。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马云嘛,一个人溜达什么呢?马云定睛一看,原来是校长。马云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校长很关心他今后的发展,亲切地与他交谈起来。马云直言不讳地说:我希望能够自己去创业,而当一名教师则心有不甘。校长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马云许下一个承诺:到那个学校去教书,五年内不许出来创业。马云并不懂得校长这么做的真实意图,但出于尊重,他还是答应了。到学校教书后,一个月工资只有八十九块钱,起初马云勤恳工作,甘守清贫,但后来,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了面前深圳一家单位邀请他加盟,月薪1200元。92元与1200元,何去何从?马云想到自己的承诺,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第三年,海南一家公司开出月薪3600元,而学校还是九十几块,马云思忖再三,还是决定坚守承诺。就这样,他在学校里教了五年书,失去了很多眼前的利益,但却得到一样让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懂得了什么叫做浮躁,什么叫做不浮躁。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真切而深刻地领悟它却需要达到一种境界,蛰伏了五年的马云做到了。

带着一种沉稳、踏实的心态,马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期间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在众人纷纷动摇的时候,马云却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能够正确判断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一时一地的失败,他更明白坚韧的力量有多大。在阿里巴巴网站创立之初,有人说,如果阿里巴巴能够成功,无疑是把一艘万吨巨轮从喜马拉雅山脚下抬到珠穆朗玛峰顶,马云说:我就要让他们看看我是如何把这艘万吨巨轮从喜马拉雅山脚下抬到珠穆朗玛峰顶的。因为我沉得下来,我懂得怎么去把点点滴滴做好。一如他当初在学校坚守五年,马云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阿里巴巴神话,敲开了财富之门。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认为当不好士兵的人,永远也当不了一个伟大的将军。马云的成功恰恰印证了他说的这个道理。

深圳创业故事 第五篇_华为任正非创业故事

企业家名人故事:华为教父任正非的故事

1987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一

改革开放已近10年,全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就在那一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变得十分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计划,但是似乎和任正非还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一年他43岁,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这里,先他而来的妻子成为南油集团的高管,却最终结束了两人的婚姻关系。任正非自己还只是南油集团下属的一个电子公司的经理,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似乎只有可以想见的平淡无波。然而和所有始于那个年代的创业故事一样,机会从天而降,任正非的人生道路从此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1987这个本来相对平淡的年份,加上了一点重量。

故事的开始方式很深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还是代理饲料,都是一样的。更何况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术的门外汉,他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是暖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可能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早用上电话的人,却远不足以令他对这个产业有深入了解。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块金子。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熊秉群先生在总结中国电信产业30年历程的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电信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里各个企业以购买国外的设备或者是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合资企业,才使国内的制造企业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最主要的就是在程控交换机方面的突破。“虽然程控交换机

深圳创业故事

http://m.gbppp.com/lz/465635/

推荐访问:深圳创业成功故事 深圳创业印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