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怎么死的

时间:2018-03-17    来源:宋词赏析    点击: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一篇_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晚年如何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晚年如何

李清照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

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过了两年,因为朝廷的党争,李家一部分家眷被遣回原籍。而之后党政愈演愈烈,牵连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残忍拆散。李清照也只得回原籍找之前被遣回原籍的亲人。

公元1106年,党人之禁被解除,继而朝廷大赦天下。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李回到开封和丈夫团聚。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正月,政治灾难又降临到了赵家的头上。赵明诚的父亲被革职,继而去世。李清照于是和丈夫一起告老还乡,开始乡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就文学和艺术,二人经常进行探讨的切磋。虽然和曾经奢华的生活有差距,但是也充满了笑声与趣味。清贫的生活两人也过的有滋有味。

后来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难以为继,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改嫁 ,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导致了又一个悲剧。

李清照的丈夫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后人对她的评述相当之多,但提起李清照,自然而然不能忘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生于1081年,比李清照大两岁。父亲是当朝宰相赵挺之。赵明诚年少时和李清照很相像,都是因为父亲为官,跟着父母亲一同生活在汴京。

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很罕有的门当户对,婚后二人琴瑟和谐,志趣相投,以收集金石字画为乐趣。二年之后赵明诚入朝为官,但是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甚至受到了党争的影响。后来更因党争,赵明诚同李清照不得已回到青州,过起了田间乡野的生活。从显贵跌落至平民百姓,其中落差可想而知。但是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青州的这段时间,是夫妻二人最为幸福和谐的时间,二人经常研习学问。这段时间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赵明诚在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因为叛乱临阵脱逃被罢官,这件事让李清照感到异常的羞辱。夫妻二人之后的生活虽无争吵,但是李清照却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1129年,因为叛乱,他们不得已开始了逃亡生活,途经过乌江,李清照情不自禁吟出《夏日绝句》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感受。但是赵明诚听后心中却是别样感受,他感到万分羞愧,在那之后更是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因病去世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正气凛然的诗却成为了,赵明诚死的诱因。他死于1129年,享年48岁。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便开始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赵明诚和李清照二人没有后代,这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赵明诚死后给李清照留下了十五箱藏品和书籍。在他临终前,一一交代李清照该如何安置他的藏品。赵明诚能够给他的藏品一个归宿,却未曾考虑他所谓深爱的妻子的归宿,就是说,“人不如物”。

李清照晚年

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

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

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来探望,她门庭冷落。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个社会的底端,很多想法她永远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二篇_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千古爱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绝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开婉约派词风。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锋芒毕露,才气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视界更加的开阔,在大宋文坛的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李清照是秀外慧中,气质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美女,上门提亲的人几乎都要把李家门槛给踢坏了。她没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做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型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观念,她厌恶那种没有爱情作为基础的婚姻。在她的心目中,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应该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起码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因为她知道只有志趣相投才能惺惺相吸,只有惺惺相吸的爱情才是幸福的,永恒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注定是孕育爱情的季节。李清照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赵明诚。当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对金石学颇有研究。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如梦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荡舟荷塘,纵情山水的美好画面。

婚后的李清照生活的之所以如此的充实和幸福,因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维系他们爱情的东西,就是他们对金石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造诣。在他们心中,对金石学的研究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一个重大的发现,每一个不经意间的收藏,都点点滴滴的见证着他们的爱情。李清照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金石学的痴迷,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丈夫所爱的一切,她决定要和丈夫一起完成《金石录》的写作,不为万世留名,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那沧海桑田般的爱情。

危如累卵的大宋王朝,被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冲的支离破碎。李清照和赵明诚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上天似乎要挑战这位旷世的奇女子非凡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觉得在这样一个才女口中吟咏的不应该单单是凄美的秋色和少女的思怨,她的词作还应该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危亡一起纵横捭阖,思绪飞扬。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委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终生蒙家羞的事情。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平息叛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李清照虽是个柔弱女子,但是却有着男儿般的报国之志,当他们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悲怆万分,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赵明诚怎么死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最终还是原谅了他的丈夫,当她看到丈夫逃命时还随身携带的《金石录》手稿时,那颗女儿心还是软了下来,她恨丈夫的贪生怕死,但她更感动于丈夫对他们爱情结晶的无比珍爱,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缺点和全部优点,作为女人,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她舍不得她的丈夫,因为她知道赵明诚对于她的爱从来都 没有改变。

幸福总是觉得很短,痛苦总是显得太长,赵明诚在没有完成《金石录》写作的情况下急病离世,他临终托付李清照一定要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李清照悲痛万分,失去丈夫的她觉得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声声慢》里面有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丈夫的托付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丈夫赵明诚办理完丧事之后,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和创伤。但是生性坚强不屈,决不向困难和命运低头的李清照很快又振作了起来。面对无家可归和兵荒马乱的残酷现实,她要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她与赵明诚耗费心血收集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凝聚着夫妻恩爱的情意,见证着一段亘古不变的爱情神话,在李清照的眼中,没有完成的《金石录》里有太多她们夫妻间的美好回忆,如果不能完成丈夫的遗愿,她觉得就像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样。

对一个人的爱不能用得到多少去衡量,而应该用付出多少去裁断,在很多时候爱不仅仅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能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一切。处在乱世之中的李清照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要想完成《金石录》的创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她为了完成丈夫的未竟事业,她依然决定改嫁他人。李清照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对丈夫至死不渝的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面对多少的嘲讽啊!因为在她的心里始终没有背叛她的丈夫,她觉得一个值得她爱的人值得自己为他去做一切。她为了生存下去,匆匆的嫁给了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就这样她在根本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中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坚持着自己对丈夫的承诺,坚持着自己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

在李清照历尽千辛万苦完成《金石录》的写作后,最求自由,向往高质量爱情的她决定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带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思恋继续她漂泊的人生旅行。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三篇_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中国古代很少有才子佳人式的夫妻,真正的典范莫过于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书香门第,年轻的时候也相互仰慕,结婚后也如鱼得水。两个人不仅都对诗词文学有相同的爱好,而且对金石考据也有研究。夫妻俩志趣相投,每得到一本古籍,就一起校对,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古玩,常常一起观摩把玩,指摘毛病,以烧完一根蜡烛为限。

据说有一次,有人向夫妻俩兜售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他们无力购买,将画留在家中欣赏了两个晚上,才归还给卖主。为此,两人在家中相对叹惋了数日。

就这样两个人卿卿我我相濡与沫日子一直很甜蜜,如果不是有人图谋叛乱,可能两口子还真的继续大秀恩爱。但过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李清照对赵明诚非常失望与愤怒。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一位姓李的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作为过渡时期的官员,赵明诚这时候至少应该报告上级,或者调遣兵力作好平乱的准备,但是他的表现非常不男人,在当天晚上,他竟然当了可耻的逃兵——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竟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其中还有他恩爱的妻子李清照。幸亏那位姓李的下属自己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不然,李清照,还有他们夫妻俩辛苦收藏的十几车文物,恐怕都会成为王亦的战利品。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

得知此事之后,李清照非常寒心、痛心、羞愧,他不明白那个口口声声忠义救国的丈夫为何如此贪生怕死,他不明白平时看做高山巨石一样的伟丈夫,如何纤细的如同一棵小草。当她与狼狈不堪的赵明诚途经芜湖、当涂,前往江西,船行到乌江镇时,忽然想起这正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由百感交集。她自然而然将项羽与赵明诚

作了比较,生平第一次觉得饱读诗书的赵明诚是那般渺小,而一介武夫的项羽是那样高大,面对奔流不歇的长江水,她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久,赵明诚就接到了让他复官的圣旨,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还有什么比妻子的藐视更让人羞愧呢!而赵明诚内心也在每天经受着煎熬,本来就是一介书生,几曾识干戈,而今在抗金第一线,一边是郁闷,一边是指责,还要肩负守卫全城的职责,不久郁郁寡欢,居然就一命呜呼,可见赵明诚的死其实和李清照不无关系,如果说是李清照的诗词造成了赵明诚的萎靡不振,不如说是赵明诚气量狭小,无法面对娇妻的惶恐不安„„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四篇_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悲情爱恋

李清照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除了得益于她的天赋才气之外,更得益于她与丈夫赵明诚长期异地分居及以后中年丧夫所造成的性格压抑之苦。我们知道,历史上那些诗词大家,哪一个不是被政治上的打击排斥和生活情爱上的挫折逼出来的,李白、杜甫、陆游、苏东坡,真是枚不甚数。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后世,完全与他们身处逆境,身同感受有一定的关系。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纵观李清照之词,其最经典之作大部分都出自她与赵明诚欲聚不能、天各一方之时及中年丧夫之后。因此说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恩爱夫妻一点不为过份。他们生在多劫多难的年代,夫妻俩经常是聚少离多,只能靠鸿雁传书。李清照常常写词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赵明诚每每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词作品,总是倍受感动。然而赵明诚却很少回笺答谢妻子。因为他的文采在妻子面前总是略逊一筹。《百家讲坛》里讲过他们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一年重阳节,李清照思夫心切,提笔写了一首醉花阴的词。李清照把自己写的这首《醉花阴 重阳》给丈夫寄了去。赵明诚看后,也想给妻子写几首表达自己情意的诗。赵明诚心想,自己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气上打败,他很不服气。于是,他为了写出好诗词,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没有具名的这首醉花阴词加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看后指着醉花阴说,这三句写得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后自叹不如。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倾心爱慕,既受相思愁绪之苦,又享相爱如蜜之甜的滋味。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一剪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些词语读来朗朗上口,掩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悱恻,凡是喜欢诗词的人,莫不交口吟咏。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当时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天造地设的一对。赵明诚一生酷爱金石收藏,而李清照则精通诗词文章。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共同研砥,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成为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赵明诚《金石录》)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他父与奸臣蔡京的党争而被罢官。金兵南下,随着宋高宗迁都临安,赵明诚收集到的金石字画除被金兵掠夺去一部分外,剩下的还装了满满十船。1129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

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于南京而亡。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李清照中年丧夫后,写作便成了她赖以排遣孤寂苦闷的不二法门,而也就是此时,她的词作艺术成就也达到了她一生中的顶峰,也是中国历史上闺怨诗词的一个顶峰。凄美至极,哀怨至极,情真意切,入骨三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首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五篇_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1]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与赵明诚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新人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一天,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仿佛不经意为之,可是我苦苦寻思,却总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说道:“我幼年弄笔之初,常听父亲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怜《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古人云:言为心声。乐府诗词并著,讲究词随意发,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动情随。若刻意雕琢,工求纤丽,就味同嚼蜡了。” 接着两人又讨论起本朝的词家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认为柳永词的缺点是:多写风尘浪子,词语尘下。苏轼的词是:只可称为句读不茸之诗,却不可称之为词,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巩的词则更是读也读不得。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宋徽宗是一个有艺术才华的皇帝,除了笃信道教外,还擅长书、画、乐、舞,喜欢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须有物质上的奢靡作后盾,于是蔡京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佳树、珍玩运到京都,供他观赏。运送这些花石树木的车船,便称为“花石纲”。“花石纲”所经之处,民夫猬集,钱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内兴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宫”和供游赏的,“延福宫”,穷极奢丽,激起各地起义,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定国号“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李清照说道:“皇皇华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就说我们大宋吧,这几年,出了多少忠肝义胆之士!李纲李枢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宗泽宗留守以孤军扼守危城、弥留之际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轻的太学生陈东来说,以书生而赴国难,几次伏阙上书,终至被朝廷斩首。丹心碧血,浩气长存。”赵明诚续道:“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

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

【赵明诚怎么死的】

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赵明诚怎么死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凉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内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世人皆知李清照工诗能文,尤善填词,殊不知她还能作画,其《琵琶行图》直到明朝还被人收藏,而且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游戏也十分精通,玩起来游刃有余。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及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赵明诚怎么死的】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赵明诚怎么死的 第六篇_感动历史十大人物

感动历史十大人物

(人物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

【赵明诚怎么死的】

1、(战国•楚)屈 原

【事迹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身边的近臣,由于受了秦国的贿赂,不断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授奖词】

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2、(汉)苏 武

【事迹简介】

苏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但苏武宁死不屈。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授奖词】【赵明诚怎么死的】

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武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3、(汉)霍去病

【事迹简介】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23年,以嫖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他身先士卒,率领800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2028人,其中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父,战后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过了焉支山达千余里,斩杀折兰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歼敌8000。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再次出陇西、北地两千多里,越过居延泽,进击祁连山,俘虏了酋涂王,捕斩三万余人,受降2500人,自己损失不到十分之三,这次歼灭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加上预备马匹四万和步兵、辎重兵共几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余人。战后拜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相同,但权势却超过了卫青。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逝世,年仅24岁,武帝十分悲伤,特地在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形似祁连山的坟墓,并追封其为景桓侯。

【授奖词】

赵明诚怎么死的

http://m.gbppp.com/tssc/428120/

推荐访问:赵明诚之死 赵明诚什么时候死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